×

小学班主任工作课题研究微案例 教师 小学

小学班主任工作课题研究微案例(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8 05:17:16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医院课题有用,航天课题有用,唯独教育界的课题不但没用,而且有毒。

很多年前,不知什么时候他们流行起课题了,当时我们学校最先申报课题的是化学科组,风风火火搞了几年,听说最后连结题都不行,可是他们是学校最早申报又是最威风最眉飞色舞的一个科组,这是多大的讽刺。其实这些课题有与没有,做与不做,对教学完全没有影响,没有正面影响反而有负面的影响。他们的课题为什么没有结题,因为市教研员没多久就换人了,换人了就把他们的课题掉垃圾桶了(这是调侃,有没掉垃圾桶不知,但绝对是没人跟进了)。这样儿戏的东西,说出来都丢人。

还有,教育界的课题也只是坑钱罢了,坑学校的钱,坑老师的钱。半点作用没有,有些课题是可以向学校申请的,有些人甚至一年可以向学校申领过万元去办课题,最后得到了什么,说不出来,只是结题的时候网上翻一大堆东西,修修改改,符合结题要求就行了。还有那些评审的水平参差,区里面找几个高级或者局里面几个多年没从事一线教育的随便评一评那就算过关了。钱可以照样收。其实你不搞课题,学校一样可以生存,告诉外人我们每个科组都有一堆课题,有些还是国家级的,外人会觉得高大上,其实都是不务正业,不好好教书,就你坑我的钱,我坑学校的钱。

以前写论文是最实际的,因为就算你抄网上的,你也必须修改一下,这还是会显示一点水平的,以前论文区一等奖就可以上台领奖,这还会受人信服,现在人人涌去做课题,造假风气盛行。

最后,课题风气盛行,最受伤的是学生,因为一个课题,经常把学生玩弄于股掌之中,大量的表演性公开课,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公开课是要排练的,而且不与正常进度一致,重重复复,动用几个班来排练,这就是毒,可能不会让学生倒退,但大量浪费时间和心思而收效甚微,就是为了让那批听课老师和评审组称赞一下给过关。

强烈要求不要再搞这些门面功夫了,让我们的学生太受伤。

请您谈谈:教师做课题研究是否影响他的正常教学

教师做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更不会影响他的正常教学。

一、老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有人质疑,课题研究应该是科研院所或大学进行的工作,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中小学教师是需要课题研究的。

首先,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包括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也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操作等,每一个方面都制约着教学质量。

其次,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际组织者,必须在实践中寻求最优化设计。比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教师提问的启发性、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等,都要课前经过老师的思考研究,才能实施。这个过程,可以随意,也可以规范。最佳选择就是以课题化方式进行研究。

二、老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最合理?

课题研究不能假大空。有一些老师觉得课题研究是负担,影响教学,问题就在于课题研究脱离了工作实际,申报那些与自己关系不大的课题,或者题目本身太大,根本不适合普通老师研究。

老师要研究的课题,必须是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价值、结合实际、边研究边改进。比如,教师提问的设计研究、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等,都是老师日常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确定完课题之后,就是进入研究阶段了。课题研究的好处是,引导老师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的程序是,提出一个课题、收集相关资料、拟订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积累相关数据与材料、撰写观察报告、研究心得或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过程,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作为老师,不用长篇大论的去过多描述,不要急于求成,但是要清楚这个思维过程。

总之,老师应该进行课题研究,重点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不能陷入繁琐的研究当中,让课题研究影响自己的教学。

如何做一个研究型、学者型的班主任

谢谢邀请,能够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有意愿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者,关于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班主任,我认为要注重发展以下五大能力:

一、班级建设能力。

工作中,善于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自理的能力;善于通过精细化的班级常规管理,营造诚信友善、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善于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祖国等品质。

二、课程育人的领导力。

善于统筹各学科教育资源,增进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实现综合育人效果;善于结合班级实际,创新开展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善于运用主题班队课,优化班集体建设。

三、家校协同能力。

善于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鼓励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善于增进家校沟通,创新家访形式,实现家长与班主任的良性互动;善于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观点,运用良好家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心理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昂扬精神状态,以人格力量影响、激励学生;善于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五、网络育人能力。

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资源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具备有高尚的信息道德 ,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能帮助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防止沉迷网络或受到不良影响。

总之这些能力要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习得,加油!班主任。

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转发

教育不易,且行且关注收藏

明白说教育致力于中小幼教育类文案创作。关注我,点击头像,进入我的专栏,你会发现这里有大量一线教育工作者用得上的好材料!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必须有课题研究,课题有实际意义吗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吗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没有必要一定要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不是教科研,课题反映的是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是教育教学水平。

在中小学教师系列中,笔者觉得如果一定要在课题方面作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该有课题方面的要求,毕竟正高职称的教师,是需要要一定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

对于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在课题方面进行要求,如果教师业余时间进行了研究,课题结题了,那当然好,没有也不必要求。职称评定主要还是要看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其他的都应该是次要的。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跟大学教授的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小学教师都是业余研究,都是着眼于短小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实用性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很难在课题研究中有多少创新和发明。

由于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属于业余进行的,据笔者所知,县以下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来就没有什么科研经费,学校也不可能给予经费方面怎样的支持,所以,中小学课题研究全面开花是没有必要也是没有可能的。

既然如此,我们的职称评审条件就不该在这方面有强行的约束性的要求。原先,各省的职称评审条件中,确实有课题研究这一项,不过,现在已经有不少省份对于初中级职称不再要求了。

特别是对于在乡村学校从教的老师,对于科研、课题、论文不是降低了要求,就是取消了要求,这是从实际出发的体现。这应该视作一种趋势的开始,以后,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对于这些比较空洞而不切实际的要求,肯定会被取消的,回归教育本源,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