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哪天入伏
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哪天入伏?时间表来了,早看早知道!
马上就要芒种了,芒种一过就是夏至,紧接着最热的三伏天也就到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夏时节,天气会热得喘不来气。据说今年的三伏天很长,长达40天。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啥时候来呢?今天我们来聊一下这个话题,早看早知道!
老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到底有多热,大家已经领教过了,很多人在这种天气都不想出门。
按古人的说法,夏至节气出现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农村老人也常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所谓的“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其中,初伏为10天,末伏为10,但是,这个中伏时间可就不固定了,有可能是10天,也就可能是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天数不固定,有可能是30天,也有可能是40天。
那是怎么算的呢?说这个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庚日?
我们知道古时候和我们现在记录日期的方式有点不太一样,主要是用“干支纪年法”来记录日期的。
古人把天和干联系在一起,叫天干,把地和支联系在一起,叫地支。其中有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干支纪年法。而“庚日”就是含有“庚字”的日子,庚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换句话说,每隔10天就会有一个“庚日”。
按老辈人“夏至三庚数头伏”来推算,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而夏至节气出现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以此类推,夏至节气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
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6日开始的,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而今年立秋的交节时间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也就是末伏的开始时间,再过10天,也就8月24日整个伏天就结束了。
按上面的推算方法,今年的伏天是加长版,共计40天。分别是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三伏天是什么时候了,并且持续40天,要提前在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做好防暑准备。
不过对于农民来说,哪天入伏不重要,都得干活,更关心的是下半年是旱是涝。所以,古人在入伏的头一天也根据天气情况总结出来很多农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看看老辈人留下的农谚还准不准了!
一、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古代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天气的好坏决定收成的好坏。古人认为入伏的时候如果下雨了,那么着接下来的二伏、三伏雨水将会比较多。
不过,农谚也是有地域性的,像老话有“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的说法,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入伏的时候下雨,那么整个三伏天都会少雨,出现干旱的情况,庄稼可能会减产。如果,立秋的时候下雨,预示年景不错,庄稼会有好的收成。
二、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入伏通常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份,老话有“五月喜旱,六月喜雨”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六月份下雨是好事,有利于给作物补充水分,庄稼会有好的收成。在河北地区也有“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的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三、三伏不热,秋不收
正常年份三伏天都是很热的,如果不热了对庄稼会有影响吗?我认为,古人留下的“三伏不热,秋不收”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明确一点,伏天热不热和下不下雨没关系,也不可能天天下雨。作物生长,不仅需要雨水,还需要光照和温度。作物积累一定的积温才能成熟,所以,三伏天天气越热,成熟得越快。当然,干旱了可不行,指的是该下雨的时候下雨,整个三伏天平均温度是高的,对秋天产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写在最后:
今年三伏天是“加长版”的,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少。据统计,1900-2020年,共出现“加长版”三伏天21次,还是非常常见的。
另外,三伏天太阳仍然直射北半球,地表吸收了大量的能量。据相关统计,入伏后雨水增多,地表湿度大,散发热量少,地表层吸热多,但是散热相对又少,这样就导致热量不断积累,一天比一天热。所以,我们在田间干活,尽量要避开高温时段,别中暑了。再有,高温天气是庄稼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要提前做好预防。等到高温时段再打药,就容易发生药害,反而对作物生长不利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夏至到,消暑热,今年夏天什么时候入伏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出炉了,长达40天,什么时候入伏?
这几天广东徐闻这边的天气还是很热的,中午几乎都不出来干活,实在是太热了。再过两天就是夏至了,真正的烈日炎炎就要到了,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那么今年的什么时候入伏呢?下面我们来数一下!
我们先说一下夏至,夏至是最早的四大节气之一,并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22日之间交节,到7月7日-8日结束。
古人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5天,用细微的观察,来总结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夏至”一候是鹿角解,我们知道“冬至”三候中的第二候是麋角解,说得是冬至的时候阳气生阴气衰,而夏至的鹿角解说的是阴气生阳气衰。意思是说,到了夏至的第一个5天,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了;二候蝉始鸣,到了夏至节气的第二个5天,知了就会在午后叫个不停;三候半夏生,这里的半夏可不是说夏天过了一半了,而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到了夏至节气第三个5天的时候就会长得很旺盛。因为,到了夏至节气末期,国内大部分地区温度已经很高了,日照充足,植物就会长得很快,并且需要一定的雨水,但是雨水要是多了可就不好了,会出现涝灾。
一、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年啥时候入伏
关于三伏天,很多人都会想到小暑、大暑和处暑,都认为三伏是从小暑开始的,到处就暑结束了,很少有人会把三伏天和夏至联系起来。其实,每年的三伏天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不太一样。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三伏天的开始和结束不是由于天热不热决定的,而是由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的有几个庚日决定的。期间有4个庚日,三伏天就有30天,有5个庚日,三伏天就是40天。
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那么您知道为什么要“庚日”入伏呢?为什么叫三伏呢?什么是“庚日”呢?
这就要从历史上来看了,主要是和秦汉时期盛行五行生克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在古书《释名》中说: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大意是说,在五行的学说里,春天是属木,夏天是属火,秋天是属金,冬天是属水。而古人“干支历”中的“十天干”也分五行,其中,庚就是属金。五行中火克金,所以,庚金就被火克。而伏就是指金气潜伏,所以,就要属金的庚日入伏。
所谓的三伏,其实,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初伏是固定的,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而庚是“十天干”中,所以初伏只有10天。而末伏的开始时间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10天。但是,中伏就不固定了,刚才已经提到了,是由夏至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决定的。今年两个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所以,今年中伏还是20天。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还是40天,是个加长版的三伏天!
那么今年三伏天从几月几号开始呢?总结了一张表,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有五个庚日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表
二、老人夏至有“三怕”,都是什么呢?
1、怕无雨
农谚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意思是说,夏至的雨像金子一样珍贵。因为,这个时候中原地区小麦几乎都已经收割完毕了,夏玉米也播种的差不多了,发芽和后期的拔节都需要雨水。所以,这时候下雨是人们所期盼的。说的就是夏至的雨非常宝贵,夏至下雨是好事。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的地方希望下雨,有的地方又不希望下雨。所以,我们笼统地来看就行了。
2、怕刮北风
农谚有“夏至刮北风,旱断青苗根”的说法,意思是说,夏至节气要是刮北风,后期出现干旱情况的几率是比较大的,会引发旱灾。所以,有经验的老人,害怕夏至这天刮北风,会导致庄稼折断倒伏,出现减产的情况。
3、怕寒气入侵
夏至是阴气初生,阳气渐衰的一段时间,要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要太随性。
三、夏至有哪些习俗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冬至那天要吃饺子,而到了夏至就要吃面了,古代民间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那么您知道,古人为什么说夏至要吃面呢?
因为,每年夏至的时候,新小麦已经收割完了,古人熬过了青黄不接的那段时间,吃了那么长时间苦菜了,新麦收获了,正是吃面改善伙食的时候。
总之,到了夏至这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面条、饼、麦粽的习俗,您那夏至吃面吗?除了吃面还有哪些习俗,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早上冷飕飕,中午热死牛”,今年什么时候出伏还能热多久
“早上冷飕飕,中午热死牛”,2022年什么时候出伏?还能热多久?
时间过得好快,再过一天就是中元节了,中元节过后两天就是末伏的开始。虽然,已经立秋了,但是天气还是十分炎热的。
南方地区虽然进入了伏旱期,但是也会时常出现台风和午后阵雨的情况,缓解旱情。就拿今天来说,台风“木兰”已经在广东徐闻登陆了,带来巨量雨水和大风。而像重庆等一些地区又高温不断,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部分地表温度超60℃,真是热得不行!
“早上冷飕飕,中午热死牛”,是古人对立秋后天气的描述,也就是我们说的“秋老虎”,像北方地区会表现得更明显一些,早晚凉,中午比较炎热。那么2022年什么时候出伏?还能热多久呢?
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个“庚日”。虽然,三伏不属于二十四节气,时间也不固定,但是,三伏确是我国传统岁时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过伏天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史记秦本纪》中说:(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说明伏天在秦汉时期就是重要的节令的。
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怎么来的呢?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就记住“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这句话就行了。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什么是庚日呢?
咱们古时候是用“干支历”来记录时间的,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来表示日期。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组成60组不同的名字用来纪日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十甲子”!
十天干又称“十日”,10天一循环,十二地支又称“十二辰”,代表十二个月。所以,我们说的“庚日”,就是十天干中第七位“庚”和地支配对的日子。
我们从下面这张表中就能看出来,六十甲子排列表中,7是“庚午”日,17是“庚辰”日,27是“庚寅”日,37是“庚子”日,47是“庚戌日,57是“庚申”日,相邻的两个“庚日” 相差10天。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表是怎么安排的呢?
按古人就下来的“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算法,今年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庚戌日”,第二个庚是“庚申日”,第三个庚日是“庚午日”,就是出伏入伏的那一天。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庚辰日”,是中伏的开始,但是我们往后数一个庚日是“庚寅日”,发展并没有到立秋,也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的规定。所以,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分别是“庚辰日”和“庚寅日”,一个庚日是10天,两个庚日就是20天。也就是说,今年中伏有20天。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庚子日”,是末伏的开始,往后数10天,今年三伏天就结束出伏了,这天对应的公历时间是8月25日。
总结起来就是,从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是10天,整个三伏天就是30天;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中伏是20天,整个三伏天就是40天。
今年立秋之后还能热多久?
今年立秋之后还有中伏8天和末伏10天,也就是说最少也得热18天。
今年出伏是8月25日,而处暑节气交节的时间是8月23日,是在出伏前了。按往年的经验来看,到了处暑的时候,北方秋高气爽,南方“秋老虎”。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总之,越往北凉快的时间来得越早,越往南“秋老虎”会越猛烈。
接下来,天气如何呢?会很热吗?
这几天东北地区已经更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了,刮得风不再那么闷热,已经有了凉爽的感觉。但是,在副高压的影响下,可能会一热到底。其中,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高温天气还在加强和扩大,特别是重庆大部分地区,温度几乎全部超41度,北碚接近43度,主城区在40度以上6个小时。另外,高温天气地区还有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温度几乎都超过40度。温度稍低一些的江苏、上海、江西等地区,温度也达到39度附近,还是很热的。
对于,农作物来说,高温天气反而有利于籽粒饱满和成熟。但是,要注意田间别太干旱了,要加强水肥管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今年的“三伏”有多少天三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什么是三伏天,这个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段时间,一般是小暑到处暑之间,大约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这个时间并不固定,怎么计算呢,这个非常的复杂,跟传统文化里面的支干算法,也就是十大天支干跟12地相组成的60组不同的日期来进行的。
三伏天也叫做邪伏,头伏为十天,中伏十天或者二十天,末伏一般都是十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头伏呢,是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天的末伏,这个时间一般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中旬之间,持续大约在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属于闷热潮湿,让人特别难受,甚至容易出现一些高温导致的意外,所以避暑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注重的,今年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头伏为十天到7月20日,中伏为20天,从21日到8月9日,末伏是8月10日到19日结束。
入伏需要注意什么,其实最需要注意的是避暑,这个是重中之重,怎么避暑呢,比如说游泳,比如说多喝白开水,比如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比如说多喝茶,还有就是注意饮食补充营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温最好用水跟风扇,尽量少开空调降温解暑。
因为空调环境的低温容易造成一些反常的身体特性,所以尽量少开空调多开风扇,还有流汗特别严重特别热的时候,不应该洗冷水澡,同时出门的时候需要做好防晒方面的措施,夏天注意的是防止溺水,第二就是防止中暑,第三就是防止晒伤,三伏天其实也是一样的,饮食清淡但是要有足够的营养才能达到身体消耗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