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其实没死

诸葛亮其实没死(诸葛亮如果不死,能挽救蜀国灭亡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6 04:28:18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诸葛亮如果不死,能挽救蜀国灭亡吗

诸葛亮不死的话,魏国别说和历史上那样发起灭蜀之战,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

诸葛亮在给刘备拟定的《隆中对》中提出等“天下有变”时出师北伐,天下可定。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国政局一直比较稳定,他没有能等到机会。但是在他去世5年后,魏明帝曹叡去世,这对于魏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曹叡不仅是皇帝,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多次亲征,应对蜀、吴两国的北伐。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正是曹叡击退了东吴的攻势,司马懿才能安心死守和诸葛亮对耗。不过历史上此时蜀汉因为诸葛亮去世,一直没有对魏国采取大的军事行动,所以魏国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

如果曹叡去世时诸葛亮还活着,那么此时魏国只有司马懿一人可以出任统帅,如果蜀、吴两国同时发起北伐,司马懿分身乏术。而更糟糕的是和司马懿一起出任顾命大臣的曹爽能力不足,历史上曹爽在对蜀、对吴战争中都遭到过惨败,无论让他守哪一头司马懿都不放心。

但是曹爽还喜欢争权夺利,不仅会给司马懿各种掣肘,还会积极的把自己那堆狐朋狗友塞到前线各个军区去夺取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发挥都要受到影响。

所以司马懿不仅要面对神一样的对手,更要面对猪一样的队友。最终势必只能和曹爽摊牌,像历史上一样以政变解决对方。不过这么一来肯定会让魏国政局动荡,诸葛亮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魏国将面对一个严峻的考验。

而在司马懿去世的时候,魏国还会再迎来一个新的动荡期,虽然不一定像历史上那样发生毌丘俭、诸葛诞的叛乱,但是也不会好过。

所以即使乐观考虑,魏国能顶住蜀、吴两国的攻势,耗到国力彻底压倒对方,那么灭蜀的时间肯定也要大大推迟。如果运气不好,内乱太大,那么很可能就被蜀、吴两国给推了。

如果刘备没死,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以统一三国吗

刘备和诸葛亮,是如鱼得水的关系。刘备有了诸葛亮,才如虎添翼。而刘备倘如活得更长时间,能不能让"隆中对"付诸实现,也不是绝对可以说一定会实现。但至少比"扶不起的刘阿斗"要强百倍。

蜀汉政权先天不足,立国之后五虎将渐渐凋零,能否迅速培养和发现新五虎将,是一个关键。庞统和法正过早夭折,蜀汉需要更多优秀谋士,也是重要一环。没有优秀文武的涌现和配置,蜀汉难以二线作战,打不出前后呼应和左右配合,像诸葛亮五伐中原都是单打独斗,是很难会一下打开新局面,仅停留在隔靴搔痒的表面轰隆上。

而刘备夷陵之战,之所以诸葛亮不随军出征,就是蜀汉分身乏术,需要诸葛亮镇守大后方。

当初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因庞统落凤坡战亡,刘备不得不把诸葛亮从荆州抽回,才使得关羽没有人约束,没有处理好"联吴拒曹"的大政方针,最后反促使曹吴联盟,而将形势逆转。

刘备就是趁自己还有一口气,讨伐东吴,实际上是搏一下运气,如果打胜了,蜀汉就将空前壮大,拥有南方,完全具备了同曹魏对决的力量。到时,既使刘备不在了,诸葛亮也完全有底气丶有财力丶有雄兵,进行一场"南北相争"的大决战。

可惜,刘备没撞到大运,反而全军尽墨。这就是宿命。诸葛亮的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慨然长叹:"诸葛虽得其主丶未得其时"啊!

庞统临死前告诉刘备:你被诸葛亮骗了!诸葛亮到底骗了刘备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怪,不知庞统的这些话从何而来?

庞统是位高人,尽管心胸狭隘,急于建功立业,也不至于挑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何况又是在自已临死前,庞统不会不知道,庞统自已没有了,刘备除了靠诸葛亮还能靠谁呢?

退后一步说,庞统先生先后投靠曹操和孙权,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反而是诸葛亮写信把庞统推荐给刘备,庞统临终前挑拨二者之间关系,是利于刘备呢还是害刘备呢?这个刘备是绝对不会糊涂的。

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相互制约是不可避免的事,刘备对诸葛亮,对庞统,对帐下的文武百官,都有戒备之心,刘备如此,曹操孙权亦是如此,否则,他们的社稷江山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可能。

如果诸葛亮没有身殒五丈原,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诸葛亮不病死五丈原,也不见得有何改变,诸葛已真的到了穷兵黩武地步了,从刘备死后到他病死前一直在不断的所谓北伐,要知道打着蜀汉的旗帜是多么的难受,以诸葛亮的才能不会不知道北伐的概率有多大,前后经历了十几年,而益州就那么大的地方,道路难行,马匹奇缺,人口是越来越少,而打仗的费用都得由老百姓负担,兵源得从益州老百姓中征用,死的是穷苦百姓,其实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明知不为之而为之,凭一实力不怎么样的一州,去打魏国实力雄厚的九州,是拿鸡蛋砸石头的事,连刘禅都深知其中的道理,老是做这样的无畏牺牲到何时是个头,蜀汉内部也是有很大的争议,这也是着为丞相的诸葛亮为什么捏着军权的目的,单蜀汉内部的不团结足以让诸葛头疼,像这样的烂摊子还能有什么发展,再给诸葛亮十年时间也于事无补,反到是刘禅的决定,还蜀国一个太平,少了多少杀戳,历代老百姓最不看好的就是战争啊!


如果诸葛亮没有死,魏国和吴国还能最终灭了蜀国吗

历史的命运难由个人扭转,举诸葛亮一人之力,实难挽救蜀之最终结局。

刘备创业本属白手起家,“皇叔”身份空有其名,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实际利益,他手里没有太多人才。诸葛亮很清楚现实情况,因此,隆中对出三分策。给刘备的战略思想就是偏安西蜀,凭天险,联孙吴,以在纷争中得一地憩息。

而孙吴与蜀汉的情势又有所不同,与曹魏之间,不仅隔长江天险,更兼多有吴地俊才,因此,三国对峙中,孙吴扛到了最后,蜀汉率先灭亡。

情势如此,诸葛即使长生也难扭转。蜀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当年诸葛丞相七出祁山,九伐中原,不过也是以攻为守,图延长蜀汉的生命罢了。

钱多多读文史,一家之言,不喜轻拍。

假设诸葛亮没死能和司马懿抗衡吗能改变蜀国吗

不能。

诸葛亮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所支撑的蜀国却是有几个大问题了:其一,大小军国之事均需诸葛亮来操持,恐不能长久。

其二,夷陵之战,刘备所带之兵损失惨重,蜀国国力受到很大消耗。

其三,蜀国后主阿斗非有为之主,朝廷内主张不一致,牵制诸葛亮的北伐。

其四,刘孙之盟已失效,诸葛亮出祁山受东吴出兵牵制。

其五,司马懿掌控魏国朝政,而魏国又占据中原,兵精粮足,难以撼动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诸葛亮和岳飞之所以名留史册,就是因为这两位先贤,终其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

倘若诸葛亮和岳飞不选择终其一生为理想而奋斗,那么诸葛亮只是一个不为后人所知的山野村夫,而岳飞也只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他们有生之年不会活得精彩,去世后也不会得到后人敬仰,更不会得到上千年的香火供奉!

也许正因为诸葛亮、岳飞是千古人杰,所以他们凄惨的结局,才令世人唏嘘不已。相较之下,乱世之中,无数的山野村夫和无名小卒,那凄凉的人生,那凄惨的结局,却被世人所漠视。由此看来,生逢乱世的宋朝才女李清照的名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确实是有感而发!

由此可见,如果遇上可以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的机会,就一定不能错过,也一定不要去瞻前顾后的想太多。因为不为人生理想而奋斗,人生也就没意义了。没意义的人生,活的时间长短,其实都差不多。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物,不会被人重视,也不会真的受到他人尊重,其生死存亡在世人眼中与草芥无异。

至于说,什么是天意。从历史的角度看,天意就是人心!诸葛亮归天,三国为之默哀,千古英雄为之长叹!岳飞冤死,得来万民敬仰,百世流芳!换句话说,诸葛亮、岳飞的身后名望,是很多帝王都没有的,也是不少帝王梦寐以求的!

历史不能被改写,但是假如诸葛亮不死,后面会怎样

历史没有如果,但为啥许多人总会提出这一类的问题哪?

在豹眼看来,也并非毫无意义。起码是许多人感到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最后被累死了。扶不起的刘阿斗坚持了近三十年,蜀汉才灭亡。如果诸葛亮能够活着的话,一统天下多好呢?

豹眼对诸葛丞相并没有偏见,无论是谁,只要统一了天下,百姓过几天好日子,豹眼都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不过呢,在豹眼看来,即便诸葛亮多活个十年、二十年,恐怕于事无补。如果说不死,这事就没法说了。

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此时,诸葛亮(181--234年)如果还活着,他应该八十三岁。虽说比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年)渭溪垂钓时年长十岁,但年龄也不算太高。

诸葛亮掐指一算,心中早已明白,天命难违,于是隐遁峨眉山或者西去昆仑山,暂时避避风头,潜心修炼。

西晋元康八年(291年),楚王司马玮进京诛杀杨骏,“八王之乱”开始。此时,诸葛亮刚好一百一十周岁。如果这时候出山,就算干到姜子牙一百四十岁退休,还有三十年的时间。

304年,氐族领袖李雄占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如果诸葛亮在这之前,抢先出山,赶在李雄前面占据成都,成立诸葛汉之类的政权。趁着司马氏的中原王朝一片混乱,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统天下。

之后,再奋斗二十年,替诸葛瞻(如果还活着的话)或者他的子孙巩固一下基业,在一百四十岁,差不多姜子牙退休的年龄,顺利接班。或者周游天下,或者归隐峨眉、昆仑。

诸葛亮战胜不了司马懿,但把司马懿及其子孙打下的江山收入囊中,岂不快哉!

这是比较圆满的结局,前提是诸葛亮不死。

如果仅仅多活几十年,恐怕没有这么好的结果。静待天下之变,短期内不会变得这么复杂。前期有曹叡、司马懿在,后期有司马师、司马昭在。尽管司马氏爷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毕竟魏蜀实力相差太大,诸葛亮依然无法有大的作为。

从228年到231年,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诸葛亮进行了四次北伐、一次出兵对抗曹魏进攻,平均每年近两次用兵。

从231年到234年,也是三年多的时间内,诸葛亮只有一次北伐,曹魏没有发动战事。

这就说明,诸葛亮最后调整了战略思路,并不再连续地北伐。根本原因还是北伐劳民伤财,并无实质的收获。随着蜀汉政局的稳定,诸葛亮彻底掌控了朝政,也就不再利用战争状态,为政治服务,因而可以进行休养生息。

但毕竟益州的现状摆在这里,即便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恢复,但财力与军事力量也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

了解一下司马懿重用邓艾在淮南、淮北大举屯田的情况,就很清楚了。

蜀汉在休养生息,魏国没有战事,也在积极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正始二年(241年),邓艾在淮河南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采取许多措施,发展经济。在淮河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将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几年之后,从京都洛阳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

从此,淮河流域的水利和军屯迅速发展,魏国东南的防御力量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可以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储备充足,又没有水害,魏国实力大增。

这就好比美国,尽管GDP增速不高,但只要有2-3%的增速,其经济增量就超过中国。因为他们的基数太大,尽管中国增速很高,但经济增量还是不如美国。

由此可知,就算诸葛亮再活几十年,蜀汉的实力也难以与曹魏抗衡,诸葛亮也不会有很大的作为。

同时,随着荆州派系元老们的离世,蜀土本地豪强会逐步崛起,蜀汉内部也不会是铁板一块,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

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看似是好事,其实这是政治家最大的弊病。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不能放手利用人才,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有能力的人,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掘、任用,他们也不会甘于寂寞,就会起来跟你作对。毕竟都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谁都不想平淡一生。

诸葛亮的做法,也可说是只顾自己走大道,把别人的小路都霸占了,这很麻烦。

因此,如果诸葛亮不能长生不老,起码不能像姜子牙那样能够活到一百四十岁,恐怕多活几十年,不会有多么大的改变。

戏谑一下,与其说诸葛亮是累死的,还不如说是愁死的。

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自己会死在五仗塬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能借东风,能推演八阵图,会使六丁六甲缩地法,还会七星灯续命。那么神一样存在的诸葛亮,为什么就没算出自己会死在五丈原呢?其实诸葛亮早就算出来了,只是没有对人说而已。

南征时诸葛亮有损寿之说。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势后,就开始了南征,在七擒孟获的最后一擒里,孟获跑到乌戈国,拜见了洞主兀突骨。此人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身有鳞甲,刀剑不入。手下有三万藤甲兵,其藤甲都是采于石壁老藤,经油浸泡半年以上,晒干再浸,历经十几遍,才编造成铠甲。士兵穿在身上,刀箭不入,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因此称藤甲军。诸葛亮军队初接战藤甲军,确实刀砍枪刺不入,利箭不透,汉军抵挡不住,只好败退。在众人一愁莫展之际,诸葛亮却想到了破敌之法。于是诸葛亮派魏延再战藤甲军,假装不敌,一直引诱藤甲军进入了盘蛇谷。在谷底林木草丛,诸葛亮早派人布撒了硫磺鱼油和地雷,等藤甲军一进入盘蛇谷,马上让人堵住谷口,让山上士兵向谷内放火箭丢火把。霎时间谷内火光冲天,藤甲军沾火即着,满谷乱跑乱窜,皆被烧死谷中,臭不可闻。诸葛亮站在高处,看着谷中惨景,满眼泪痕地说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可见诸葛亮此时已预见自己寿不永终。六出祁山,诸葛亮急于见功。南中平定后,诸葛亮稍休整恢复两三年,即入汉中治兵讲武,准备北伐。从228年到234年,在不足七年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平均每年一次。蜀国地小人少,国家初定后,应抓好经济建设,积累财富,同时加紧练兵备战,为什么诸葛亮要急于北伐呢?而且在短短六、七年间,北伐了六次。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呢?很有可能的是,诸葛亮已推算出自己命不寿永,将不久于人世。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在有生之年,频繁出征,有望能实现刘备遗愿,以达己志。纵然知道天命难违,也要尽人事听天命,不成功便成仁,以践行自己尽忠蜀汉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五丈原已知道自己命在旦夕。自从诸葛亮听司马懿说自己“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就神思不宁,再加司马懿龟缩坚守不出战,东吴配合伐魏不成退军,诸葛亮更是精神恍惚,病日重一日。一天夜里,诸葛亮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对姜维说:“吾命在旦夕矣!”姜维忙问:“丞相何出此言?”诸葛亮说:“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可见诸葛亮已知上天垂象,自己已命在旦夕,无可救药了。

《三国演义》本有宿命论思想,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违逆天命。五丈原本多起伏跌宕,能充分发挥蜀汉军擅长山地作战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更重要的是还可保护谷口粮道。诸葛亮如此驻军重在确保蜀汉军万无一失,也是很有道理的。怎奈五丈原,乃“五丈渊”也,诸葛本卧龙,卧龙入渊,成伏潭之龙,已暗隐诸葛该休息了。当年庞统命丧落凤坡,今有卧龙入渊,宿命如此,能抗天何?(随手乱写,只供师友们一乐!)

如果诸葛亮不死能统一三国吗

一个时代的命运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这个问题就像问“如果郭嘉不死,是不是就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周瑜不死,吴国是否就能统一全局”……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当时情况,曹魏占的是天时,孙吴是地利,刘皇叔是人和,蜀国兴盛之时,文有孔明、法正、庞统之流,武有五虎上将,拿出去个个都是数一数二的厉害角色,再加上刘备相较于曹操和孙权,是皇室正统,得民心,自然是能够与曹魏和孙吴抗衡。

可是自从关羽、张飞、黄忠、法正先后去世,五虎将只剩下马超和赵云,紧接着在刘备伐吴时,马超也病逝,之后便是打击最严重的刘备病逝,刘备一死,蜀汉失去了主心骨,少不更事的刘禅根本担不起蜀汉的重担。后期孔明一直北伐,多半是为了以攻为守,直到赵云去世,蜀汉再无五虎上将。孔明的死,也昭示了蜀汉的灭忙。

如果孔明不死,也许蜀汉能多撑几年,但是绝不可能统一三国。众所周知,蜀汉后期得了个有勇有谋的姜维,姜维绝对是砸到蜀汉头上的一个大运气,孔明死后,姜维担起了蜀汉的重任,虽然打仗还是有胜有负,但是绝对不比孔明在世弱多少,但是没了大将可用的蜀汉,没了有号召力的领导的蜀汉,即便孔明再生,又能如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道就凭着一个姜维横扫吴魏?显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