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留守儿童和频繁转学哪个对孩子伤害更大呢
第一,留守儿童对孩子伤害大。
儿童远离父母缺失安全感,而安全感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基础。如果再缺失有效的亲子交流,伤害是深刻的。如果时间较长,会导致亲情疏离,难以融入家庭。
第二,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则频繁转学的利大于弊!
有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调查发现,诺贝尔奖得主的共性是“早年有过较多的家庭迁徙经历”,其主要原因在于:
①人类大脑的突触数量呈现先快速增长,然后逐渐剪除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从母孕七周时大脑皮层开始形成,同时开始产生突触,直至2周是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历程,到2周岁左右时突触数量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减少,到成年期的突触数量减少了47%。婴儿期之所以会有突触大量增加,是因为生命体在遗传驱力的影响下,为了应对外界的刺激而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准备的,并且用进废退。
②儿童期较多的迁徙经历,使得儿童获得了更大量的新鲜事物的信息,信息刺激大脑皮层,促使突触丰富而减少“剪除”效应,从而提升智商。
留守儿童和一般正常儿童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比性格会有什么不同?
留守儿童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告诉我们,他们没有与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留在了家乡,他们是孩子。
儿童,常理上说是应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而这些孩子,远离父母,自然形成了和他们和其他孩子的不同。
1,他们通常个性比较孤独。不太爱讲话,比较腼腆,笑容也比一般儿童少。
应该依偎着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只能靠视频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视频结束后,眼前又没有了爸爸妈妈。试想一下,这时候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巨大的心理失落感啊。
在他们身边的,不是亲爱的爸爸妈妈,而是老人也可能是他们的叔叔婶婶表哥表姐。老人年老体弱,照顾自己,已经困难,再照顾了孩子就很力不从心了,能给孩子做熟饭,让孩子穿上衣服,已经不容易,他们怎么能再去深切的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
其他的亲戚看孩子的,就更不要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他们一般不能做到像父母那样对孩子体贴入微。所以,留守儿童,性格一般比较孤僻,不太爱讲话。
而非留守儿童就不同了,他们可以任意地说笑,可以随意打闹,爸爸妈妈不会嫌弃他们,他们想要什么,尽管和爸爸妈妈开口,他们在快乐地成长。
2,他们的物欲比一般儿童要低,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养护人,不能够给予他们。
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去了远方,一般,他们的收入不会很高。给孩子的玩具穿戴,是每年年底他们回家的时候,给孩子带回去。而平日里,他们知道,向老人或者养护人去要这些东西不太合适,所以一般他们不再期望从这里得到他们的玩具和其他用品。
3,他的心里,总是有一些期望。
就是期望着,爸爸妈妈早点回来和他们在一起,甚至他们的眼睛,总是望着远方,就是爸爸妈妈走的那个方向和回来的那个方向。
留守儿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年过完春节,父母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最典型的就是,去年曾经有一个报道:爸爸妈妈坐着汽车走了,两个孩子追着汽车,直到追不动了,一个摔倒了,另一个也停了下来,他们哇哇地大哭着,坐在地上。那个情景,一直让我很难受。
接下来,就是一年时间地苦苦等待,想着爸爸妈妈离去的那个方向远望。
这样的感受是那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孩子永远不能体会的。
真希望“留守儿童”这个词,尽快消失。让天下所有的孩子,能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快乐地长大。
我是宁老师,一生做教育,现在与两个外孙朝夕相处,教育经验丰富,教育对象跨度大。欢迎您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