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如何取舍
- 您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有什么感触
- 读《月亮和六便士》,你读到了什么
- 《月亮与六便士》里通过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 有人说:只能挣六便士的人,不配拥有月亮,有道理吗《月亮与六便士》你是如何理解的
-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 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该要月亮还是六便士
- 怎么才能更好的读懂《月亮与六便士》呢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如何取舍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那么他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了眼前的苟且,只是一味到去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那么他就离疯子不远了,早晚要得到生活的报复。所以说,真正会生活的人,既要正视、接纳眼前的苟且,还要想到诗和远方。
您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有什么感触
《月亮与六便士》,书中并未直接出现这两个意象,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六便士在脚下,月亮在遥远的天上,它们都很圆,都是闪闪发亮的。
读完小说,感触有两点:
一是当理想照进现实,当世俗碰撞追求,思特里克兰德,他非得要在其中只选其一吗?我们活着,就一直在做选择。只不过有的人选了自己想做的,有的人选了世俗眼光里他应该想做的。
二是月亮和六便士有着十分明确的界限吗?
在中国,抓周是古已有之的一种习俗。通过抓周来卜测未来的职业是一种选择;坐在宝马里哭和坐在自行车上笑也是一种选择;女教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由辞职也是一种选择;不戒酒肉,佯狂似癫的活佛济公虽然是在影视剧里的人物,他不娶妻生子、读书做官,而出家为僧也是一种选择。这众多选择看似是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的选择,但说到底,是否有离开现实的理想,或是离开理想的现实?不妨看看书里的人物们吧。
被梦想击中的“天才“——思特里克兰德
书里的他一开始并不是怪人,他为人们熟知只是思特里克兰德——一位证券经纪人。他有令人羡慕的和美的家庭,有一位试图在作家圈里混的妻子,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他们去野餐,去度假,去过那样的家庭应该过的美好生活。故事的转折点就在思特里克兰德的不辞而别,而正是这次不辞而别,书里第一人称“我“开始真正认识这对夫妇,注意,是重新认识这对夫妇,而不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继续说思特里克兰德,他在四十岁的年纪离开家庭,去往巴黎,又到过马赛,最后在塔希提岛度过余生。最后,他成为有名的画家。人们要花好多钱才能买到一幅他的画。
“我“问过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年龄画画,他的答案异常坚定,并且坚称不画画就像在水里被淹死。事实上,思特里克兰德确实在终其一生追求他挚爱的艺术,他选择了月亮,可他真的和六便士脱离关系了吗?从他离开家,到最后到塔希提岛,作家“我“,画家施特略夫,船长以及后来的房东太太和他的最后的妻子爱塔。
思特里克兰德最后并不是只有月亮,他或许和六便士有些许妥协。如果六便士是物质意义的必需品,那么我要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同时拥有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说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卑微和现实,将它等价为物质的话,思特里克兰德始终没有离开世俗的活法,他也需要做零工来赚取生活费来买颜料,他和爱塔最后的结合也是和物质的结合。有了爱塔这样的经济支撑,他才得以专心创作。
在他被确诊麻风病后,所有的人搬离了这里,但是爱塔留下来了,连同他们的孩子,爱塔坚定着告白着,她要一直跟着他。这里,书中是这样描绘思特里克兰德的反应的:“有那么一瞬间,思特里克兰德的意志动摇了,他的泪水溢出了眼眶,顺着脸颊留下来。“此时此刻,相信有不少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共鸣,这话宋朝诗人范成大说过,《红楼梦》里也出现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虚伪的思特里克兰德夫人
她是中产阶级,至少在她丈夫离开之前是这样的。她又是虚伪的,在故事的开篇,她削尖了脑袋想要融入作家的圈子里,可他并不是一个艺术家。她在尽力包装成符合一个中产阶级的样子。她有没有自我呢,至少在爱情上,我不认为她是真的爱思特里克兰德,她爱的大概只是这样的一种模式。丈夫离去后,思特里克兰德夫人请求“我“帮忙劝退她的丈夫。
而在“我“事后冷静思考后,这位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真实面貌夜渐渐显露。“她很不快活,可是为了赢得我的同情,她能把她的这一切痛苦充分地表现给我看。很显然,她是准备好了要哭一场的“这里的文字不禁让人对这位夫人报以同情,她对他的丈夫不是爱,二是社会契约的自我约束,她在尽力使得自己看起来是社会上活得不错的人,在这一点上,思特里克兰德和她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在活自己,而另一个在活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
成为“舔狗“的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手捧着“六便士“,但他依然能追求自己所爱,随谈自己无法成为天才的画家,他却处处守护着自己发现的“美“,有人说他是“舔狗“,是中国版“武大和潘金莲“,到最后,妻子勃朗什自杀,一无所有的他回到老家。可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可能最大程度在找寻属于他自己的“月亮和六便士“。
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
勃朗什成为施特略夫的妻子本身是由于偶然,他们之间不存在爱情,而勃朗什似乎是一个执着追求爱情的人,追求就要得到。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克兰德的爱,爱而不得她便毁灭自己,即便丈夫不停地告诉她只要你回来,我还等着你,她却从不见施特略夫一面,也是一个纯粹的人。她对自己感觉的追求异乎寻常地偏执,几乎和克兰德追求画画一样,可最后并没有如愿。
小说中,几乎处处是月亮和六便士的化身。塔希提岛的两位医生,一位(阿伯拉罕)极富才华,却遵从内心想法,来到流放之地。另一位由于前者的放弃接替了他所享有的一切,并且洋洋自得地对其前任的选择表示了不屑。这里作者毛姆直白地表示了自己的评价,他在书里说:
这两位医生恰恰是月亮和六便士的写照。爱塔对于克兰德来说或许是六便士,可她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月亮,她的付出几乎是“包养式“的,她全面而无私地对克兰德付出着,从不求任何回报。可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我想不然。
写在最后:《月亮和六便士》会让我想起影片《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最后走出了被安排好的虚幻的世界,他是幸运的,不只是因为他走出虚幻,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真实的世界里依然会有欺骗,不公,又或许每个人都是楚门。像克兰德这样的人是真正走出枷锁的人,克兰德太太是一生被囚禁的“楚门“。
套用媒介传播的理论来说: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制造出来的欲求变成了个人欲求,为了迎合所谓的追求,失去自我,成为被支配的对象。这大概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作者:不系之舟)
读《月亮和六便士》,你读到了什么
有书君真正喜欢的作家不多,毛姆算是一个。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书君自然是读过的。那个时候,这本书在国内还没有这么多人看。也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年看《月亮和六便士》的人突然增多,仿佛一夜之间就火遍了整个大江南北,也因此掀起了“毛姆热”。有很多人私下问有书君关于这本书的看法,今天正好又讨论到这个话题,索性就一起谈谈。
《月亮和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的画画理想,放弃了自己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从英国跑到巴黎去学画画,几经波折和努力,查尔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有书君看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之后有书君就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首先是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
在别人看来,查尔斯的一家是美满幸福的。查尔斯在证券交易所上班,工作稳定,前途无限,回到家里有妻子做好的晚饭,沏好的热茶;查尔斯的妻子是专职的家庭主妇,教育孩子,收拾家务,外面有丈夫负责打理,不用外出工作,不用挣钱养家;查尔斯还有一双儿女,孩子渐渐长大,不需要自己过分操心。男主外,女主内;分工合理,和谐一致。这样的生活貌似是很多人的追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可查尔斯,放弃了这样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对妻子儿女没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只会耽误自己画画;他认为自己已经养活他们很多年了,他们可以自食其力了。于是,他留了一张纸条之后,就离家出走去了巴黎。
随之而来的是谴责,无尽的谴责,在英国是如此,如果查尔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我估计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很简单,查尔斯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男人的责任。对父母而言,查尔斯是个不孝子,没有侍奉双亲,照顾他们终老;对孩子而言,查尔斯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没有履行教育、养育他们的义务,在妻子看来,查尔斯是个渣男,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信任。如果换做我,我绝不会这么做。
其次是,对梦想的追求。
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这句话貌似是在告诉我们,是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简直不能称作“人”。可讽刺的是,现实生活能坚持自己梦想的人少的可怜。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我们一点点地妥协,最终服从现实和命运的安排,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都是失败者,而查尔斯是当之无愧的“成功人士”。查尔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实在是背负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
为了画画,他人至中年离家出走,背上了不务正业,抛家弃子的骂名;为了画画,他紧衣缩食,把所有的一切都投入到了画画上。查尔斯的一生什么都没有,没有稳定的住所,跟别说是别墅豪宅;他也没有巨额存款,甚至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查尔斯临死的时候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自己的画,自己的梦想。
我们都信誓旦旦地说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说自己就是为了梦想活着,如果实现梦想所需要的代价像查尔斯一样大,那么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坚持。现实就是最好的回答,我们都做不到,所以我们才喜欢查尔斯,崇拜查尔斯。
最后,是价值取向。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书君摘录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蹋自己吗?
难道成为年入百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同意第一种看法,我也知道绝大多数人在最后都选择了第二种生活方式。我们的价值取向究竟是怎样的呢?就目前的环境来看,好像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们,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没钱寸步难行啊,如果这种务实唯利的人生观是正确的,那么身边收入无忧的人都表示过得不幸福,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们究竟看重什么,又看轻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的价值取向到底是偏向哪一方,是金钱物质,还是梦想精神?人有所重,纵使别人视之如鸿毛,我亦不改初心;人有所轻,哪怕他人嗜之如命,我亦云淡风轻。
《月亮与六便士》里通过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最简单的问题:最求梦想还是接受平庸?作者用遥远不可触及的月亮来代表梦想,用庸俗的六便士来代表现实的平庸。这是一个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有人说:只能挣六便士的人,不配拥有月亮,有道理吗《月亮与六便士》你是如何理解的
月亮是纯洁的,六便士沾满了铜臭味儿。《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围绕男主人公人到中年追随自己的纯洁,而放弃六便士,甚至关于六便士的所有相关物,他一开始是潦倒的生活,甚至为获得某种快感不惜破坏人家的家庭,他是一个追求自我的独立的男人,不同于平常人的想法,在别人看来嗤之以鼻的事情,恰恰是大多数人想做,却碍于情面和道德不敢去做的事情,他去做了,而且获得了生活的真谛。
斯迪兰德的生活是高贵的,所以毛姆才会愿意去刻画这样一个违反众人常态的角色,他早已料到这种人与势态不符,却花大量的笔墨来刻画斯迪兰德的品行与道德。
确实,斯迪兰德耿直,敢于表达自我,却囿于生活的光怪陆离,所以他的画作中充满了纯洁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生活的厌恶,让人一看到作品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击,事后却又迅速能够走出来,这就是个人所期许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向往却不敢占有,于是找来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掩盖生活的窘迫。就像书的结尾说的那样:撒旦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他一直忘不了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
这种鲜明又讽刺的对比, 其实再一次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生活的本质不是矫揉造作和引经据典 而是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双手,去看、去嗅、去听、去触摸,用自身拥有的一切,去活出自己的经典台词与桥段。
满地都是六便士,可千万不能抬头看月亮。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这就是印象派大师高更。
100多年前英国作家毛姆根据高更的生平写出了这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小说里的男主角原先跟我一样做过金融民工,那时候他有老婆孩子,过着常人眼里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舒适区一待就是17年。
有一天,小说中的主人公突然丢下工作和家庭跑去了巴黎,他想去实现当画家的梦想,可是在这之前的几十年他从来也没有画过画。
在巴黎的日子他忍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绘画上也始终没有突破,还好有朋友的接济。在巴黎经历了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再次决定离开,去了蛮荒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月亮与六便士》100年来经久不衰,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家与社会、个性与天才等问题的思考。
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该要月亮还是六便士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我们会做如何的选择?
对于六便士的追求与渴望,这是最原始的动机,也是生活的基础,生命得以存活的必须。
不用质疑什么,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月亮很美,月光很好,谁都喜欢。如果用月光换取六便士,你会持什么态度?
如果,你是有钱人,当然,月亮与月光是无价的,是梦,是理想,是浪漫。
而对于穷困潦倒的人,六便士就是生命的全部,至于月亮圆不圆跟他没关系。
所以,理想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月亮与六便士,都很诱人,只是你获取的资本确定了一切。
怎么才能更好的读懂《月亮与六便士》呢
读懂《月亮与六便士》,要先读懂三个方面——
一、读懂书名的含义。
- 月亮:是美好、纯洁的象征,也隐喻高不可攀的目标和梦幻般的理想。
- 六便士:很简单,指的是钱,代表着烟火尘埃和一地鸡毛的现实。
作者把理想和现实并列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把两者一路对比下去,探讨一下到底是理想丰满,还是现实丰满。
二、读懂天才的个性。
所谓天才,就注定其思维是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一个个性怪异的天才。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漂亮的妻子,有可爱的孩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然而,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表现出人意料,在40岁那年,他留下一个“晚饭准备好了”的字条,悄无声息地离开生活17年的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正是这个天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压根没有人能跟他谈道德,没有人能用常理说服他。
三、读懂理想的含义。
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心里,有着一颗骚动而不安的心,有着一颗为艺术而生的心,有一个“神”一样的理想,这个驱之不散的念头,使他饱受孤独的摧残,最终在“神谕”召唤下,对现实不管不顾,对妻儿不管不顾,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
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而他的理想,既使他在孤独中彷徨,冲突,但历经磨难,最终也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这三个方面,如果读懂了,那就读懂了作者,读懂了主人公,读懂了《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