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谁的结局最好
-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 大家觉得老子五千文写得怎样
- 有没有重生小说推荐
- 古代女子都是一个丈夫,孙权的女儿为啥可以嫁三夫呢
-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谁的结局最好
沉鱼落雁遗长恨,闭月羞花也误人。
历代娇姝寻无处,香消玉碎逝风尘。
西施助越沉悲水,羽斩貂蝉送董身。
苦塞昭君留冢墓,马巍驿荡玉环魂。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她们都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有三位参与到国家政治中。但究竟谁的结局更好一些?我们可以从她们各自不同的经历贡献和最终下场等角度探讨。
【人生贡献】
一、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越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自幼随母常浣纱于江边,也称“浣纱女”。据说她浣纱时,鱼儿看到她美丽的倒影后竟忘了游动沉入水底。于是后人用“沉鱼”来形容西施的美。
西施处于吴越之争期。越王勾践在对吴战争中失利后采纳了文种的建议,将她献给吴王夫差为其献乐歌舞,以惑其意志。夫差置西施于新建的馆娃宫椒房内,成天溺于酒色荒了国政。勾践灭吴后,据多处史料记载,西施最终被越王以“美色误国”为醒己示众的理由,被越王用皮袋沉入江中。《墨子•亲士》篇里有一句“西施之沈(沉)”指的就是西施沉江。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也写有“越浮(沉)西施于江,随鸱夷(皮带)以终。”此外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句诗“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也道出西施沉水。从这些史料记载上可以得出西施最终是被越王弃水而死。虽然民间有西施和大将范蠡偕隐西湖的美满姻缘传说,说范蠡在送西施去吴途中两人生情并产有一子,后人还为此建了座爱子亭作纪念,但在那个男尊女卑,封建君主为国土权力激烈斗争的时代,这些传说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意念罢了。
二、貂蝉: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别名任红昌,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义女,王允为除掉权臣董卓,利用貂蝉的美色,在董卓和其义子吕布之间实施连环美人计,借吕布之手杀掉董卓。
从《三国志》、《后汉书》这类正史典籍来看,貂蝉是杜撰出来的人物。据正史记载,吕布反杀董卓的原因之一是因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貂蝉首次出现是在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此书中貂蝉出场即为吕布妻,因战乱夫妻失散被宰相王允发现,于是王允设下连环计让董卓娶貂蝉以激吕布,借发吕布之手杀了董卓。直到元末明初,罗贯中才在前貂蝉形象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删减、突出形象等手法,将貂蝉改以王允义女身份出现,从而塑造出一个为家国考虑、忠义双全、美丽智慧、果敢坚毅的貂蝉形象。
关于貂蝉最终结局,有以下说法: 一是貂蝉自杀。说关羽将貂蝉藏于静慈庵,曹操暗中派人缉拿貂蝉欲得之,貂蝉为绝曹念而自杀;二是被关羽所杀。说曹操想效仿王允离间董吕,以貂蝉去离间刘关感情,关羽于是杀了貂蝉以绝曹念。 而依照我们客观分析,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因为对于欲一统三国,雄心勃勃的曹操来说,虽然貂蝉的美令月亮都感到逊色愧避(貂蝉的代称是“闭月”),但和江山相比肯定是江山更重要些。因而曹操欲以貂蝉去离间刘关感情达到政治目的更合理。不管是哪种原因,总之貂蝉是以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除掉董卓后,又因美丽和智慧的原因被推入生命终点。
三、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西汉人,司马昭上位后为避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即明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被选入宫成为一名宫女。据说她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故而被画得不很美,因此没被选入汉元帝后宫。后来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元帝就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单于。据说临去匈奴时,她在坐骑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悦耳的琴声,看到马车上如此美丽的女子,竟然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于是昭君成为“落雁”的代称。(送王昭君时汉元帝才发现了她倾国倾城的美,明白事情真相后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后来呼单于去世,汉皇帝没有批准王昭君回汉的申请,她只得遵从胡俗先后嫁给呼单于的长子和孙子直至郁郁病逝。有诗为证:“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昭君出塞是中原为和匈奴建立和平稳定关系而采取的一项和亲政策,它使匈奴与中原保持了50年的稳定关系,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统一发展。
四、杨玉环:
杨玉环号太真,与西施、貂蝉、王昭君合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羞花”指的就是她。(据说花儿被她的手指轻轻一碰,都因不及她的美儿而羞愧地闭合。其实这种花就是含羞草。)杨玉环性格婉顺姿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是唐朝宫廷的音乐家、舞蹈家。她本为李瑁之妃,却被李瑁之父即当朝皇帝唐玄宗看中,玄宗有意命其出家为道士,后又让其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与历代众多宫妃不同的是,她从不过问朝廷政治,不参与权力之争,只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博得唐玄宗欢心。
天宝年间安禄山以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其唐兄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一致要求处死贵妃兄妹。杨国忠被砍死,唐玄宗本欲赦免杨贵妃,无奈禁军士兵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因她所致,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唐玄宗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接受了高力士的劝解,赐杨贵妃白绫一条,缢贵妃于佛堂梨树下,这便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命运分析】
四大美女皆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但她们对国家的贡献和最终结局都不尽相同。
功绩不同:西施迷惑夫差导致吴国失政,立的是致敌政亡、复我国兴之功;貂蝉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周旋于董吕之间致董卓死,立的是保国除患之功;王昭君舍家远赴塞外,使匈奴和汉朝和平相处50年,立的是稳定国家政局之功;她们三位都参与到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中,相对而言都为自己的国家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后世的褒誉。而杨玉环不同。杨玉环本人并没有参与国家政治,她也从来没有在权力上对朝廷拥有任何野心。她只是靠自己的美丽温顺博得唐玄宗的欢欣,使唐玄宗怠国有了朝运危机,因而被人们唾为“红颜祸水”。再加上杨国忠的专横跋扈,可以说杨贵妃对国家没有起到积极贡献作用。
死法不同: 除了王昭君是因病自然死亡,其他三位均是死于非命。西施被越王抛江,貂蝉被关羽所斩,杨玉环受赐白绫缢死于梨树下。
命运不同:
杨玉环死得不光彩,也没有赢得后世名誉,但实实在在享受了人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三千宠爱在一身”都写出了她生前受到的待遇。她虽然不是皇后,但早已超出了皇后规格的生活。只不过香消玉碎,命陨马巍坡,终年只有三十八岁。
王昭君虽然没有遇害,但她远离故土身致环境条件恶劣的塞外,又先后不得不嫁给呼单于祖孙三代人,再也回不了汉朝。虽然赢得了名声,一生却受到了很大的精神折磨,导致最终郁郁寡欢病逝,落得个空留孤冢在荒原,长夜似闻泣瑟声的结局。
西施倒是干净利落,完成使命后直接被抛江殒命,越王过河拆桥,她成了越王报仇复国的牺牲品,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貂蝉尽了忠义,做到了忠孝两全,落得名声也算不错,却也因自己的聪明机智被杀!如此看来,这四位美女实质上并没有哪一个能真正幸福幸运终老一生。相反,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在那种勾心斗角、刀光剑影的国土权力斗争背景中,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最终都是政治牺牲品,这大概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的真切写照吧?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都说曾国藩有权处置李秀成,那是抬举他了,也低估他了。
曾国藩何许人也,政治家中的战斗机,权谋家里的佼佼者,考虑事情深谋远虑,滴水不漏,古往今来无人能比,为千古第一完人。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阴谋家,没有一个人能跟曾国藩相比。
梁启超先生曾这样曾国藩:
“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
曾国藩心里明白,在慈禧眼里自己是一条狗,太平天国是兔子,兔死狗烹这个道理娃娃都懂。
所以曾国藩并没有像岳飞那样忘乎所以,而是保持清醒头脑,如履薄冰。
洪秀全死后,李秀成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一号人物,曾国藩如果为李秀成向慈禧求情,或者先宰后奏私自处理李秀成,不但之前所有功劳一笔抹杀,而且还会给慈禧抓住把柄,削职为民,最后砍掉脑袋。
这就等于慈禧瞌睡了,曾国藩送了个枕头。
不信的话,看看曾国藩心思缜密、脑袋清醒到了什么地步。
消灭太平军,进驻南京之后,曾国藩顾不上休息,立马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建造南京八旗兵营房,奏请八旗兵速速来这里驻防;二是上奏裁撤数万湘军。
他给皇帝的奏折上言辞恳切地说,湘军征战太久将士思乡,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裁汰遣散。
而且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极力回避,因为他明白,无论怎么说,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解读。
但是,他却力劝弟弟回家养病。
他对弟弟说: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文正公家书·致沅弟季弟》。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湘军克南京。曾国藩拥兵三十万,士气高昂,而且中国半壁江山尽入囊中,江南各地行政官员都是出自曾国藩门下。
而且这支军队是子弟兵,对曾国藩的忠心甚于清廷。
曾国藩的部属幕僚,如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以及研究“帝王之学“的星相学家王闿运等出于各种目的,竭力劝进。
30余名高级将领更是深夜请见,联名要曾国藩“速作决断“,颇有黄袍加身,克隆陈桥兵变的架势。
但是曾国藩心静如水,漠然置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男人都是傻男人。
多少英雄为了皇帝之位竞折腰,而曾国藩离皇帝宝座,从来没有这么近。曾国藩不想吗,白痴才不想。
但是曾国藩非常清醒,他对曾国荃说:虽然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之人,但是,人共患难的时候能同心协力,但关键的同富贵时刻就会离心离德。
他认为左宗棠是一代枭雄,早在做师爷时就不甘居人下,如今已经是平起平坐,他不可能俯首称臣,一旦我们起事,左宗棠肯定是第一个起兵讨伐的人。
同样,李鸿章看起来是我的学生,那是我们一帆风顺之时,我们但有不顺,李必然会毫不容情,反戈一击。战斗多年,如今我们的湘军已呈老态,尽失精锐。
就看看李秀成吧,他当初不投降,或许还能振臂一呼,仍有号召力,他一旦投降,就是一只走狗,你看谁还再听他的?
曾国藩还说了一段更精辟的话:养兵就如同养狗,谁有骨头跟谁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反咬你。
所以说让曾国藩冒着被政敌攻击的危险,去擅自处理李秀成,或者去向慈禧求情,万分之一的可能都没有。凡是有谋逆大罪的人,都是凌迟处死,慈禧对太平军将领恨得牙根痒痒,没有一个将领不是被凌迟,曾国藩吃了豹子胆,敢胡作非为?
而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就是在1858年的三河镇之战中,死于李秀成和陈玉成之手,曾国藩恨不得将李秀成碎尸万段,怎么会对他额外开恩?
所以说,曾国藩让李秀成免于凌迟就是个伪命题。
可是事实上,李秀成就是免于凌迟,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慈禧的意思。
慈禧为什么要对李秀成网开一面,那就是她想利用李秀成,让他供出太平军的所有秘密。
太平军虽然被剿灭,但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洪秀全是如何造反的,组织纲领军事制度如何,这些只有李秀成知道,要是杀了他,一切就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其次招降李秀成,让他写悔过书,可以教育天下百姓。
看看,反贼的大头目都受清廷感召投降,可见大清多么伟大。
但是另一方面,慈禧内心深处又不愿意接受李秀成投降,因为她要告诉天下人,造反是死路一条。而且天京已经被攻破,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李秀成缺乏利用价值。
李秀成是1864年7月19日被俘,8月7日被处死,期间有18天时间。
清朝的驿站有多快?康熙帝安定三藩的时分,手札信息从大西南传到了京师只用了8天,要晓得这两头隔着2500多公里,且山高路险,可见清代快马送信系统已很完好了。
南京到北京只有1000公里,且路途平坦,6天就能跑个来回。18天时间慈禧跟曾国藩能书信往来至少3次。
退一万步讲,就是能来往两次,君臣也能把这事搞定了,慈禧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曾国藩。
李秀成不管是否真心,在自述中已经认罪,慈禧目的已经达到。
“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中丞大人情厚难酬,是以我心自愿将国中一切供呈。今天国已亡,实大清皇上之福德,万幸之至。“
“愿收齐人众,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酧旧日有罪愚民。“——《李秀成自述》
慈禧虽然向天下人说明,造反必死,但也要对天下人说,李秀成认罪了,我网开一面,没有凌迟。
这对任何人来说,已经是额外开恩了,因为凌迟太恐怖了,挨千刀万剐,怎么有一刀毙命好呢?这就是李秀成没有被凌迟的真相。
大家觉得老子五千文写得怎样
老子的道一万个维度去解释,也说不清,道不明。生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思维方法论。各有各道,理不清说不明,能明白万中之一小道,道清说明就是研究专家了。咋样你看着样吧?一个道包逻万象还是假说,那真说是什么不知道,老子说,无为,用无研究为什么?用无作答案。更深一步解释,还是不知道。知道的非道也者。过矣先矣。
有没有重生小说推荐
《良陈美锦》
裂墙推荐!陈三爷的地位无人超越!虽然陈三爷是在全文的三分之一处才露面,但是他一出场就秒杀了所有人,作者闻檀太厉害了。这个小说讲述了女主上辈子痴迷于男主的儿子(雷点),不够聪明也没有靠谱的家人,所以嫁给了男主也就是暗恋的人的父亲,男主大女主很多,是当朝首辅。刚开始不知道女主有心仪的人,娶回家以后才知道,依旧尽心尽力为女主未来铺路,这一世两人没有相处很久,男主便被杀害了,女主40也去世了。女主重生到年幼时期,依靠上一世的经验和智慧,将自己的生活变好了,重新与男主相遇,爱上了男主,弥补了上一世的遗憾。
古代女子都是一个丈夫,孙权的女儿为啥可以嫁三夫呢
对于古代历史,人们往往有个误区,总认为古代对女性束缚和压迫极为严重。事实上并非如此,对女性的束缚、压迫不断加大是在宋明理学大肆推广之后,而在宋朝之前,整体社会风气还是较为开化的,女性改嫁乃是尝试,因此孙权女儿连嫁三夫也属正常,事实上孙权四个女儿中两个都有改嫁历史。
孙权四个女儿之中,两个都有改嫁历史
孙权可考的女儿共有四位,分别是长公主孙鲁班、次女刘公主、朱公主孙鲁育和腾公主(另说养女),其中长公主孙鲁班和朱公主孙鲁育均有改嫁历史。
先说长公主孙鲁班,她是孙权和皇后步练师的女儿,朱公主孙鲁育的胞姐。孙鲁班的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长子周循,孙权在为太子孙登聘娶了周瑜之女为太子妃后,便将孙鲁班嫁给了周循,并拜周循为骑都尉,然而周循与其父周瑜一样,年纪轻轻便去世了。
孙鲁班的第二任丈夫是卫将军全琮,孙权在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之后,便将孙鲁班嫁给了刚刚升任卫将军的全琮,因而孙鲁班又称全公主,并为全琮生下了三子全怿和幼子全吴(全琮之前已经有两个儿子)。
孙鲁班其实只有两任丈夫,孙峻更多像是孙鲁班的男宠。孙权死后,吴国政权急剧动荡,而孙鲁班在此期间则逐渐坐大。因而在少帝时,权臣孙峻开始“素媚事全主”,进而“与公主鲁班私通”,以至于虽然孙峻作恶多端,在孙鲁班的保护下却始终没有倒台。不过,随着孙峻的早逝,全公主在朝中的实力也大为削弱,最终在孙琳发动的政变中被流放,全氏家族随即衰败。
再说朱公主孙鲁育,作为孙权幼女,因而又被称为“小公主”。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之后,将年仅十三四岁的孙鲁育嫁给了左将军朱据,因而又被称为朱公主,两人育有一女,即琅琊王孙休的妃子,后成为景帝皇后。
赤乌十三年(250年),朱据因劝谏废太子之事而获罪,遭受杖刑后被贬为新都郡丞,随后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被赐死。其去世之后,孙鲁育被改嫁给了车骑将军刘纂,刘纂本是孙权次女刘公主的丈夫,因刘公主早逝,孙鲁育于是成为其继室。五凤二年(255年),孙鲁育因被胞姐孙鲁班诬陷谋反而被杀。
宋朝之前,女子改嫁乃是常态
靖康之难后,因包括北宋皇室在内的汉人女子被大量掳走、惨遭蹂躏,因而在南宋理学的发展中,关于妇女名节的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内容。到元朝时,为了统治的需要,朝廷开始大力推动理学发展,再加上蒙古人对汉人的蹂躏,民间对理学思想也开始广泛持支持态度,理学开始大行其道。
△汉武帝生母王娡便曾改嫁
宋朝之前,社会的整体风气还较为开放,女性并未受到太多的约束,而随着理学的发展,理学家们在深化传统“女教”学说的同时,还将其发展为更为细致的束缚女性的礼仪规则。例如《女教篇》便规定“(女子)勿出中门,勿窥穴隙,勿越墙垣”,也正式从这一时期开始,“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理论开始大行其道。
因此,宋朝之前女子改嫁非常常见,在两汉和唐朝时期,即使皇室也经常可见改嫁女子。例如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娡,其最初被嫁给了平民金王孙,并生有一女金俗,但之后却被母亲送到了太子宫中,并得到汉景帝刘启的宠幸,之后更是通过和刘嫖联手为刘彻夺来了太子之位,而自己也被立为了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鼓励改嫁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写了一篇《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其中言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甚至鼓励女性改嫁。而皇室公主改嫁者同样不少,唐代共有公主210位,成年出嫁者130位,其中再嫁、三嫁者便多达27位。
△宋真宗皇后刘娥也曾改嫁
即使在宋朝,改嫁现象同样很常见,例如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其先嫁给锡匠龚美,后来改嫁给还是王爷的宋真宗当小妾,再后来就成了宋真宗的宠妃,最后当了皇后、皇太后。
综上所述,女子禁止改嫁,尤其是贵族女子禁止改嫁,是在理学大行其道的明朝之后才开始的,而三国时期对于改嫁还没有过多的限制,因此孙权之女改嫁在当时并不奇怪。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之柱。
对太平天国的诸多将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在往来书信中,多以“狡悍之贼”称呼,唯独李秀成,他们都称其为“大将”。梁启超尤其尊崇李秀成,直言李秀成的气度风采不让李鸿章,其军事、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在太平天国诸将中是少见的。然而李秀成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写的供书,却让人们对他的人格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李秀成像:金帽、大珍珠项链)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在天平天国已经爆发半年之后才加入的起义军,当年他已经是2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太平军来到他的家乡,让这个生活困苦的大龄青年思潮浮动,他不想像他的祖辈那样生活在一眼就可以看到结局的生活。于是,他加入了太平军,做起了一个最底层的小兵。
在军营里,李秀成感觉来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他的组织、管理才能被上级见爱,官职屡屡升迁。在进入南京城时,李秀成已经做到了地官副丞相,在天国官职体系里是中上级的军官了。杨秀清很看重爱学习的李秀成,派遣他跟随豫王胡一晃到庐州安民,再后来又跟随石达开西征。所以,李秀成在军中的地位,都是他一刀一枪地拼出来的。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突然爆发,原本人才济济,打下了半个天下的太平天国,朝中人才突然断档。东南西北四个王爷都死了,剩下的一个翼王也因猜忌而带了“满朝好文武”走了,天国事业突然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清军哪儿能放过这样的机会?1858年6月清军统帅张国梁、和春率兵攻克了太平军占领了4年之久的镇江,重建建立了江南大营。清军沿着南京边上开挖深壕,长达一百多公里,如一条巨蟒一样,困住了南京城。在这个时候,洪秀全紧急启用新锐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经过两人2年多的艰苦奋战,在1860年6月最终以调虎离山之计攻破了江南大营。
清朝最后一支机动兵力被摧毁了,英法联军又借机闹事,把圆明园给抢了。咸丰皇帝内忧外患,一口气没上来,病死在热河,遗命由八大臣辅政。结果,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臣拿下,慈禧自己走到了前台。太平军取得军事大胜,清朝方面却还在争权夺利,按照一般的历史剧本,清朝此时应该玩完了。
(太平军打下苏州)
李秀成在攻破江南大营之后,与陈玉成分兵两路。他一路东征,占领了苏州,并且以苏州为核心,建立了苏福省,成为南京城最大的物资来源之地。陈玉成则带兵领略皖南,要将曾国藩赶出安徽。
李秀成在苏州发展的很顺利,他甚至还和干王洪仁玕商量了一个秘密计划,准备组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部队,朔江而上,直接攻打湘军的老巢。与李秀成所战皆捷的战况不同,陈玉成负责的安徽战场在面对湘军主力时却出现了状况。
此时已经准备了西洋新式武器的湘军战斗力陡然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在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指导思想下,太平军以往擅长的运动战逐渐失去了效用,不得不正面硬刚湘军。
太平军虽然组织过几次“围魏救赵”,可是曾国藩也不傻,他只要南京,其他不管,因此,太平军屡屡失策。陈玉成负责的安庆外围防线逐渐失陷,南京门户大开。安徽战场出现了大溃败,陈玉成本人也在1862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杀。在此之后,李秀成就成了太平天国的军界第一人。
可是,当时太平天国三个方向的战场形势都不乐观,李秀成不得不在安徽、上海、浙江三个方向充当救火队长。可能是由于各个方向都缺乏重心,战事因此毫无起色。上海被迫放弃,浙江也被左宗棠占领。西线的曾国荃竟然敢以三万之众,进抵南京城下,重新结起了硬寨。
天京再度陷入围困,洪秀全慌忙调兵遣将来解围。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与李鸿章在苏州外围的缠斗,汇合13王军队,共计20多万人,号称40万人,解天京之围。然而,由于新式武器的杀伤性太强,曾国荃依靠着区区一万多人,竟然硬生生顶住了太平军悍不畏死的冲锋。太平军死伤五万多人,军粮也耗尽了,解围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接连占领了安徽中部的一些城池,却受到湘军节节抵御。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 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 随即东返。
“围魏救赵”的计划又告失败。
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于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在渡江的时候遭遇清朝炮火袭击,太平军损失惨重,仅有1.5万人回来。
(李秀成孤身撑危局)
屋漏偏逢连夜雨。苏州告急,李秀成恳求回苏州统筹大局。洪秀全不相信李秀成,认为他要逃跑。李秀成无奈之下,只好把老母亲和妻儿都留在南京,并且助饷10万两,才得准回苏州抵抗李鸿章的进攻。结果,苏州的太平军将领投降了李鸿章,李秀成差点也陷在了苏州城。
从苏州城虎口逃生之后,南京城已经没有了战略腹地,在军事上陷入了死地。因此,李秀成就劝告洪秀全放弃南京,让城别走,转到外线。凭借着天国中央机构的合法性,号令各地的数十万太平军和捻军等,大事未必不可成。
然而,洪秀全却已经陷入到了宗教的迷思,勃然大怒,指责洪秀全大骂:“朕铁桶江山,尔不扶自有人扶!”随后又是一些神神叨叨地听不太清的话,李秀成无奈,只好再组织防守。
战争不可避免走向失败的局面,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了南京城的各处城门。洪秀全在一个月前病死,李秀成带着数千文武护送小天王从太平门突围。在十一年前,李秀成正是在此门进入南京,成为太平军高级将领。十一年后,李秀成又是从此门逃出南京。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李秀成把自己的好马让给了小天王,自己则骑着一匹弱马。有乡党看到李秀成,说你这样根本跑不远,为什么不剃头?李秀成说:“我是朝廷的大臣,剃头于国家有亏。况且我是大将,如果剃了头,见到了我的士兵,他们会怎么看我?”因为这样的原因,在逃出南京三天后,李秀成就被村民抓住,送到了曾国荃军营。
(李秀成不愿意剃发被抓)
曾国荃见到了这个让他损失惨重的敌方将领,气不打一出来,拳打脚踢一番之后,让兵将把李秀成的胳膊大腿的肉切开,鲜血直流,李秀成却神情自若。曾国荃更是怒不可遏,拿起锥子往李秀成身上乱刺。李秀成望着发疯似的曾国荃,讥讽地说:“你这又何必呢?”
因为曾国藩没让曾国荃杀李秀成,所以,曾国荃对待李秀成虽然很狠,但是还没有要他的命。曾国藩进了曾国荃的军营,立刻就提审了李秀成,对李秀成好言劝慰。可能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受了太多委屈,又或者曾国藩的攻心之术太强,李秀成被说动了,他表示愿意写自供书。随后,李秀成以一天7000字的速度写自供书。
李秀成没有正经读过书,识得一些字,也是后天学的,自供书也有一些错别字。原本自供书有5万多字,可是流传下来的版本只有2.7万多字。这删掉的部分,可以肯定的是对曾国藩不利的事实描述,但是具体是什么内容,这让历史学家也着实为难,因为真本至今也不见踪迹。
按照现存的李秀成自供书内容,李秀成首先是回顾了参加天平天国的过程,也对天京事变说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又对曾氏兄弟歌功颂德,哀叹自己“一生屈错,未遇明良”。随后,又总结了“天国十败”,以及“招降十要”。在李秀成写自供书的时候,有一个英国人前来探望他,这是他的一个朋友。英国朋友回忆说,他看到的忠王李秀成是有些快乐的。临了,李秀成还说了一句“人事已尽,剩下的就看天命了。”
李秀成在自供里,还有一些矮化自己的措辞言语,其意是在讨好曾国藩。曾国藩与他的心腹赵烈文商量之后,认为李秀成太狡猾,且得众心,恐怕生变,因此就起了杀心。曾国藩在临刑前一天曾到监牢里看过一次李秀成,告诉李秀成他“王命难违”,意思就是之前说的保你一命的事,咱也做不了主了。
(长毛非正主,江山让咸丰)
第二日,李秀成被杀。行刑前,李秀成神色自若,大义凛然。
因为有这样的一篇被改写的自供书,不仅李秀成的人格受到争议,连曾国藩杀掉李秀成的原因也让人们猜疑不定,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李秀成的自供书里的内容,让曾国藩起了杀心。也有说法称是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掌握了大量机密,一旦械送入京,难保不会成为清廷打压曾氏的工具。
在常年的作战中,曾氏兄弟肯定上下其手,给北京糊弄了不少信息。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太平军有多少人数?湘军为了邀功,太平军为了震慑敌军,数字都往高了报。如果让李秀成现身说法,那清朝就会知道这太平天国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模样。这对写了一大堆的奏章在清廷手里的曾国藩来说,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朝廷随时就能拿捏住你。
据说,李秀成在自供书里提到天国有圣库之事,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最在意的事。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极度缺钱,本来希望剿灭太平天国能够得到点战利品,结果曾国藩的奏章说的是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一片白地。天京城破了,洪秀全死了,至于金银财宝,没有。
清王朝统治者怎么可能会相信?
最大的可能就是曾国藩兄弟私吞了这笔财富。如今曾国藩节制着十几万百战之余的精兵,再拿着这些金银做军费,那岂不是随时都能造反吗?所以,李秀成一旦坐实了曾国藩私吞了金库,那么朝廷和曾国藩必然少不了一番争斗,不管你曾国藩没有野心,你有这个实力和能力,就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钱还是你自己去拿的。你说你没野心,北京城里那帮爷是吃干饭的?
所以,曾国藩想了又想,决然不能把身上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李秀成给弄到京城去。
当然,曾国藩可能也会有另外一个考虑,在送到北京的路上,要经过捻军活动的势力范围。李秀成在太平军中的声望是很高的,因为与其他脾气暴躁的军头相比,李秀成温润儒雅,有容人之量,待百姓极好。因为有的太平军军纪不好,当时苏州百姓甚至喊出来“不反忠王,只反太平军”的口号来。如这样人物一旦龙入大海,必然又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曾国藩不敢冒这个险。
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曾国藩决计杀了李秀成。朝廷曾有旨意来,要留李秀成一命,送往京城,可是曾国藩既起杀心,又岂能让李秀成活着送入北京?于是他随意找了个借口,以旨意到时,李秀成已经伏诛正法,又办了个死无对证。
朝廷里面也是有人物的,怎么看不出来曾国藩的心思?可是人家重兵在手,又刚刚立了大功,处理的不当,很容易就会出乱子。所以,清朝该赏的赏,装作看不见。但是,封赏缩水了。
3年前的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前,曾经许诺,将攻灭太平天国的功臣封为王:“曩闻粤寇之据金陵也,文宗显皇帝顾命,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
那么,当曾国藩、曾国荃攻克了太平军据守了11年之久的天京后,要不要兑现咸丰皇帝的承诺,将曾国藩封为王呢?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的理由,没有将曾国藩封王,只是封了一个一等毅勇侯。对于亲自带兵攻克天京的曾国荃,朝廷则封为一等威毅伯。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克江苏苏州等地,被朝廷封为一等肃毅伯。
不仅曾国藩未能封王,连作战8年,立了赫赫战功的曾国荃也只是封了一个伯爵。曾国荃脾气暴躁,立刻就嚷嚷起来,说朝廷封赏不公云云。曾国藩立刻赶过去,一顿训斥,这下曾国荃才老实了。
清朝这是明显地通过封赏缩水的事敲打曾国藩兄弟:你们的事虽然没办在明面上,我不能把你们怎么着,但是大家都是明白人,心里清楚就有了,如果闹起来,神佛面上都不好看。曾国藩早就知道了僧格林沁等满清宗室将领带着骑兵队伍横在山东、安徽,清廷解释说是策应曾国藩,实际是一旦曾氏兄弟有问题,就立刻南下平乱。
以江南十多年战乱,经济残破,人心思安的局面,曾氏兄弟如起事,会有多大的成功可能?
据说,李秀成也曾经劝进曾国藩,说,如果曾国藩称帝,他李秀成就到南方各省招降旧部,甘愿受曾国藩驱使,继续驱逐满清,恢复汉人河山。
(曾国藩最终做了清朝中兴之臣)
曾国藩熟读经史,对姜维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事情了然于胸,李秀成如此作为,岂不是和当年姜维诱反钟会如出一辙吗?
曾国藩也可能据此认为,李秀成是假投降,他说的“但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所说的就是这样的奇谋。如是这般,那灭了太平天国的曾氏兄弟岂不是反中了李秀成的算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