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写作时间该是晚秋,他在哪里写的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2 12:38:13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元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写作时间该是晚秋,他在哪里写的呢

马致远(1250年-1321年),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他虽有志于功名仕途,但由于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天净沙*秋思》就是他在漂泊途中的杰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此词不是游子漂泊在外,绝对体会不出其漂浮无根之感。

纵使游子,如诗仙李白般能寄情山水,有酒无愁,出外由外之人,也是无法体会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依词可知,词人正骑着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上,迎着西风,迎着夕阳。

他走过小桥流水,来到桥边的庄户人家旁,想住下而又必须继续走下去。他望尽天涯路,不知何处是归宿。自己竟不如枯藤之有老树、昏鸦之有鸟巢……

此词语言不多,将自己置身于深秋,—片萧杀之中,看着夕阳西下,天之将暗,而自已还不知居于何处?再通过对比:自己与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体现了词人的孤寂、无助与绝望。

这—种感情,正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写: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前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元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正韵还是平水韵

枯滕老树昏鸦,平平仄仄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仄平平仄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仄仄平平仄仄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

断肠人在天涯。仄平平仄平平

马致远的这首下令,五句单调二十八字,三平韵两叶韵,是依当时的正韵而成。

《平水韵》是宋末平水人刘渊依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有些韵部包含一些不同韵母的字。

《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戈世其家学,尤擅倚声之业。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为清中叶以后词家奉为圭臬。《词林正韵》编写时已将其中一部分韵部一分为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极为后人推崇,一度被誉为秋思之祖。认为它宜列群英之上,称赞他有振鬣长鸣,万里皆喑之意,如千里马振动颈毛,一声长嘶,其他的马都自愧弗如,不敢鸣叫了。意为其它同类作品和它比起来,都相形见绌。原曲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为什么能被称为秋思之祖呢?

小令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体现了绝妙的意境美。

前三句一词一景,把九种景物组织在一起,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一颗古老的大树,挺立路旁,粗壮的枝干,屈曲苍然,暮霭四合之时,鸟儿鸣声上下,结伴归巢了。鸟儿尚能归家,而我仍在漂泊。一道泉水,潺潺而下,一座小桥,连接着一处人家。家,是天下最温馨的地方,可是我的家,还在千里之外。只能在西风中,骑着瘦马踽踽前行。小桥流水人家,是温暖的景物,这里反衬了游子的孤寂。一个“瘦”字,表现了旅途之遥,之苦,之劳累,难道仅仅是写马瘦吗?马尚如此,人何以堪?旅人的憔悴之状,跃然纸上。

夕阳已经隐没在地平线下,一天又过去了,想到关山杳杳,渺无归期,仍流浪在天涯,不禁肝肠寸断,有泪如倾。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游子在漫漫归程中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念亲之痛。

此尺幅之间,有王维的“诗中有画”之妙。

《元明散曲》评注中说,马致远的小令清逸,更像他本家,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淡墨枯毫,寥寥数笔,而苍茫萧索,趣味无穷。而这首小令,景物鲜明,富有色彩,有黑色的老树,昏鸦,黄色的古道,碧绿的泉水,血红的夕阳,有动有静,动静相得益彰,我们脑海中闪现的,不就是一幅山水丹青吗?

结束语:难怪王国维如此评价,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其它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看来,大家一直认同,写秋思的无能出其右者。只有白朴的《天净沙》,勉强能和它相提并论: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诗也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高超的意境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前两句描绘了淡雅的秋景,傍晚霞光满天,水面上断雁落下,平静中蕴含着凄凉,接下来,放眼望去,远处仍是青山绿水,走近一看,却是白色的霜草,火红的枫叶,和鲜明的菊花。细品味,没有上一首蕴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