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李清照的古风小诗追忆项羽,为何却叫《夏日绝句》
- 有人说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 《夏日绝句》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项羽的如何评价这首诗
- 《夏日绝句》这一首诗,你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 人们为什么喜欢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
-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讽刺丈夫赵明诚作为守城主官不战而逃吗
-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 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内容却是褒扬项羽精神的,不理解为什么不叫《项羽颂》呢
李清照的古风小诗追忆项羽,为何却叫《夏日绝句》
一般来说,诗词的名字都会表明诗词的大致写作指向,如杜甫的《蜀相》写的是诸葛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赤壁之战等等。但从名字和内容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诗好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为什么?
首先要说的,肯定不是失误,尤其是从创作背景来看,更是如此。
李清照是两宋之际人,前半生生活在繁花似锦的北宋,无忧无虑一直到长大、结婚,从其诗词中就能看出她生活的多姿多彩,尤其是嫁了一个同样才华的丈夫,更让这种幸福达到顶峰。 如果不是意外的出现,或许李清照会一直如此幸福下去,中国文学史上也会多一位擅长写个人、家庭情感的女词人,更会少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女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一生。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知江宁(南京)府,某一天晚上城中发生叛乱,关键时刻赵明诚没有履行职责,不敢抵抗,弃城而走。人都不是完美的,可能以前李清照没有发现这一点,或者说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些,沉浸在幸福里不愿醒来。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切丑陋暴露出来,对本就沉浸在亡国之痛的李清照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后来二人在逃亡至乌江渡河时,李清照写下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表明时间,“绝句”表明体裁,这首短诗是五言绝句。诗是在夸项羽生是像张良、那样的人杰,即便死也会死而又灵,成为鬼中英雄。所以在面临生的苟且时,他拒绝渡江,选择了死亡。死的壮烈至极,与赵明诚闻风而逃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对赵明诚的讽刺。
“绝”字有一语双关之一,不仅仅是表明体裁,也表明了项羽所处的境地,相比之下,赵明诚的处境远不及此却弃城而逃,更显卑劣,同时更蕴含了对苟安一隅的朝廷的讽刺。所以本诗的题目和内容还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比较内敛,不易发现。
李清照倒是痛快了,发泄了自己情绪,但至此夫妻二人就有了裂痕,再也回不到从前。不久后,赵明诚郁郁而亡。李清照的下半生一直不顺,晚景凄凉,但这不幸给了她抒发情感的灵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女词人。
仅代表个人观点。
有人说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有人认为看似豪放,实则婉约。我颇有同感,赞成这种观点。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五绝,二十个字,连续用了三个典故。①人杰:人中豪杰。汉高祖刘邦称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出自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③项羽兵败垓下,本可退回江中,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但他“不肯过江东”,因为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转而激战后自杀。
这首诗粗看起来,似乎笔起突兀,直抒胸臆,颇有豪放的韵味。但是,联想到该诗的写作背景,李清照的身世,以及李清照写诗赋词的一贯风格,还有李清照的家国情怀等等,认定这首诗是豪放之作未免有点牵强。
李清照的作品素以婉约、清丽著称。前期作品写悠闲生活,后期作品多写离愁别感。强于白描手法,强调音律协调。她对自己的丈夫赵明成一往情深,赵明成过世后,面对家人的强迫改嫁,她不为所动,为赵明成终身守寡。说这首诗是暗讽赵明成不太合乎情理。
我觉得这首诗是李清照又一运用白描手法的杰作。是感叹项羽有勇乏谋,过于看重面子。项羽力拨千斤,生前当然是人中豪杰,死后也应该是鬼中英雄。到今天琢磨项羽,当初乓败垓下,完全可以退守江中,重振旗鼓。这不是不可以,不是不可能,不是不想,只是硬于面子,觉得无脸见江中父老,不肯那么作。结果死要面子活受罪,丢了卿卿性命,错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当时肯退回江中,那么,后来的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项,很难说。李清照的这首诗在欣赏项羽的同时,为项羽不肯退回江中惋惜。这首诗似乎豪放,实则婉约。
不能说婉约诗人写不出豪放的诗。诗从心出,是心境的反映。如果人的性格豪放,写作背景适合,婉约诗人也能写出豪放的诗。同样,如果人的内心情感充沛,不管是悲是喜,豪放诗人也能写出婉约诗。苏轼就是婉约与豪放兼备的诗人。这与苏轼豪放的性格与细腻多情的双重性有关。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夏日绝句》是南宋时期李清照所作,李清照生于乱世,经历了两次政治上的大事变。(元祐党祸和靖康之耻)所以这位诗词婉约派代表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展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女诗人的豪气。
靖康元年,金兵大肆南侵,由于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昏庸无能导致了历史上一次最为痛心的事件,“靖康之耻”北宋也就这样灭亡。后面赵构在南京称帝,史称南宋。
然而,眼前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金国再次来袭,赵构的软弱,使他根本就不敢和金人对抗,窝囊的带着一群大臣向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在其中。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已是中年,经历了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青年时期的幸福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跟随着丈夫赵明诚追随着赵构的足迹,以南京为起点,一路沿经扬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可以说是如惊弓之鸟、身心俱疲。
逃至乌江这个地方,李清照感慨万千。想起了英雄项羽,本有机会逃走,可是想到愧对江东父老,无颜面对。展现出了一位英雄应有的气魄,自刎于此。这时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短短的几行字,饱含了作者对项羽的敬佩之心,凸显了作者身为女儿身,但满腔的报国热血,又恰当的暗讽了当时的赵构以及群臣,当然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在大敌当前,竟然弃城而逃,这是对赵构之流的“懦弱”行为进行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的愤慨。
作为一位学富五车的才女,恨不能自己亲自上阵杀敌,驰骋疆场,只好借用豪迈的诗句来抒发她的爱国情怀,堪比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四十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夏日绝句》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项羽的如何评价这首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做这首诗的背景。在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俘虏了当时的宋微宗与宋钦宗,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北宋从此结束。
后由赵构在南京登基,改称“南宋”可是就在赵构登基后不久,金兵又再次来袭。胆小怕事的赵构不敢应战,带着一群大臣往南逃,在仓皇出逃的大臣们中就有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跟随丈夫逃自乌江之时,李清照顿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本人英勇无比,一生征战七十余次,甚至消灭了强大的秦国。所以李清照的前面一句“生当为人杰”形容项羽生前的英雄气,视他为人中俊杰。同时李清照也象征的贬损了赵构,面对敌人来袭,只顾自己仓皇出逃。而不顾百姓死活,这并非君王所为。
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流,但骨子里那种爱国,报国之心的伟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也表现出了她内心的刚烈。然而自己却生成了女儿身。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楚歌”记载;
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土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包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羽军帐中作诗一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生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终导致其在楚汉之战兵败。给这样一位英雄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逃至乌江之时,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与乌江,李清照认为项羽能够自刎出于他的英雄气概,所以用了“死亦为鬼雄”来形容他。
李清照觉得做为英雄就理当如此,人的一生不能缺乏英雄气魄,畏首畏尾是干不成大事的,苟且偷生岂是英雄所为。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李清照是感慨万千,眼睁睁看着赵构为了逃命,弃国家与不顾,弃老百姓于不顾。联想到项羽自刎时的复杂心情,其实项羽在当时完全是可以上船过江逃跑的,心里不由得感慨项羽的悲壮。
诗的后两句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意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们到到现在还在怀念着项羽,留念着那留在人们心中气吞山河的悲壮气势。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南迁,而改变了一生,丈夫赵明诚在南洲上任途中病故,她的诗也由婉约派变成了气势磅礴。一代奇女子,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感慨。
《夏日绝句》这一首诗,你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如果没有人告诉我《夏日绝句》的作者,那么我猜想这首诗应该是出自岳飞、辛弃疾或者文天祥那样铁骨铮铮的爱国硬汉之手吧?
可偏偏它不是。
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变成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变成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让人惊掉的岂止是下巴?
原来婉约派一旦“跨界”,其力量亦足以摧枯拉朽,其效果亦足以荡魂摄魄!
婉约派只是后人给古人贴的标签。
九泉之下的李清照表示严重不服!
时间回到八百多年以前的公元1127年,封建时代的中国历史即将改变,而才女李清照的个人历史亦随之改变——
靖康之难发生,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退出历史舞台。
南宋小朝廷在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统治阶层在金兵的不断追击下弃万千子民于不顾,一路南逃,先逃到扬州,再逃到临安(今杭州),后又逃到越州(今绍兴),之后又逃到明州(今宁波)。
李清照耳闻目睹金人攻城拔寨,烧杀掳掠,大宋黎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大才子赵明诚担任江宁府知府(类似于现在的南京市市长),位高而权重。
当时,局势未定,有位将领率领一支部队驻扎在江宁,图谋不轨,意欲作乱。当地一位官员得知消息后迅速报告给了赵明诚。
按常理,作为江宁的首席父母官,应该立即严查并制止此类事件。
但,常理只适合常人,对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常理只是空洞的道德虚设,赵明诚做出了让李清照鄙视至极的一件事
当天晚上,赵明诚和他的几个下属官员,从城墙上放下一条绳子,悄悄的逃走了。赵明诚不仅没有严查,亦没有制止叛乱,而是弃一城之百姓于不顾,自己率先“跑路”了。
朝廷不积极抗敌,败不可再败,退亦不可再退;而李清照自己深爱的丈夫又成功的学会了皇帝老儿的那一套,当了“逃兵”。
乱世中的某一日,
心情沉重的李清照在路过乌江时随口吟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只因为他不愿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乌江还是那条乌江,千余年后,乌江边的弱女子李清照意图借项羽的视死如归,来唤醒当时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或暗讽懦弱无能的丈夫,以抒发心中那难以言说的悲愤。
据说,当赵明诚在听到李清照口中吟诵的《夏日绝句》时,羞愧难当。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王立群教授说:这首诗把项羽血性男儿的本质给解释了出来。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千千万万个有血性的男儿。
古往今来,女子诗作,
《夏日绝句》最具血性!
巾帼丝毫不让须眉!
“何等气概!何等志向!
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李清照当为女中“大丈夫”!
我一直在想,赵明诚逃跑的那晚,是不是把李清照也抛弃在了江宁城中??
人们为什么喜欢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
导语
自从爱上古诗词以后,李清照便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和偶像。
因为她是诗词大家中少之又少的女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别具一格,是千古第一才女;更因为她的诗词如水似钢,至柔至坚,既可以把词填得柔情似水,愁绪万千,也可以把诗写得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如此两种上天入地的别样味道,古今没有几人能及,更何况她是一位古代的女子呢。
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我们一般只知她婉约词里所透出的女儿情长、相思之苦和忧国之愁,却很少了解她骨子里刻着的坚韧和刚毅。
今天我们就通过解读她的一首《夏日绝句》来看看女诗人究竟有多豪气、霸气,我们后人又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先看一下《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的内容通俗易懂,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内涵深刻;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高开高走,义薄云天,气冲霄汉。
诗中有对英雄的赞许和歌颂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连用了三个典故:
- 诗中的‘ 人杰“指人中的豪杰,出自汉高祖刘邦之口,他曾称赞开国功臣韩信、张良、萧何为“人杰”。
- 诗中的“鬼雄”指鬼中的英雄。出自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诗中引用西楚霸王项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一场垓下之战中,因兵败“不肯过江东“而自刎这个典故。
在李清照的人生字典里,人活着就应如同张良、萧何、韩信那样,用自己的文治武功为国家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成为世人眼中的真豪杰;死也要为国而死,为国去捐躯,死后则应成为像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鬼魂中的枭雄。
对项羽的评价历史上是褒贬不一,负面和否定的占多数。什么骄兵必败、刚愎自用,心慈手软等。毛主席就有一句名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思是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取得大胜利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这里主席对项羽也是给予否定的。
而在李清照眼里,项羽是个英雄好汉,真正的丈丈夫,虽为末路英雄,却宁死也要与汉军决战到底,纵然可以过江逃走,但在生死关头,项羽宁可自刎也不肯苟安活下去,称他为盖世英雄。
自古美女爱英雄,古今才女惜英雄。项羽就是李清照心目中的大英雄、真英雄,项羽就是李清照认为的活着是人杰,死后是鬼雄的标准男。
诗中有对懦弱的鄙视和呐喊
解读一首诗,我们既要从诗句的字面上把握和了解,更要从诗的背后去捕捉和思考。
这要从其诗创作的环境和所处时代去解读诗人要鄙视谁,为谁呐喊?
这首诗在诗人心中第一个要鄙视的应该是她的丈夫赵明诚。虽然她们的婚姻一直美满幸福,彼此志趣相投,李清照写过许多思念夫君的诗词,但赵明诚所做的一件事,在她心中肯定打了一个死结。这就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时,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之事。
当逃兵,在一般妇人眼里也许可以原谅,但在李清照心里肯定不可以原谅。你想李清照是什么人?她的父亲是苏轼的学生(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也是朝庭的中高级干部,母亲是状元的外孙女,知书达礼。她从小就受到正统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天生聪慧,一身傲骨。
据说这件事之后,她虽然没有言语指责,但一路南下基本没有说话,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感慨而发,创作此诗。据说赵明诚听了这首霸气十足的诗后,羞愧不已,当年便在逃难途中郁郁而终,可见此诗的威力之大。
这首诗在诗人心中第二个要鄙视的应该是南宋朝廷。从金兵南下进攻的那一刻起,发生了"靖康之难",随即北宋灭亡,新建立的南宋朝廷,无心收复失地,偏安一隅,在金兵面前是节节败退,造成国破山河在,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面对乌江之水,诗人是在借古讽今,通过赞扬知耻的精神,为南宋的无力无心抵抗感到羞耻。
再一个这首诗是一声霹雳和呐喊。面对这样的窘迫危险的局面,看到人们悲观的情绪,这首诗犹如一声惊雷,她振聋发聩地打醒这些装睡而叫不醒的人,她催促不愿做忘国奴的人们赶紧起来,与敌人决战到底。这首诗犹如一把冲锋的号角,她在号召全民要奋起反击,唯有如此才有生的希望,活的可能,否则就会成为冤屈鬼。
诗中有对人生的鞭策和指引
《夏日绝句》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的一首豪放诗中的经典名作,一经流传,人人称奇,代代称好。
古今之人,特别是当下自媒体时代,经常会议论评价哪位诗人、哪首诗最霸气、最豪放、最有血性胆魄。除了刘邦、李白、辛弃疾、毛主席等诗作外,肯定绕不开,也少不了李清照的这首名作。
正如有人所言"南宋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此话本质上是讲给清朝的奴才文化听的,虽然有些偏颇,也有争议,但也说明中华文化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根本是文人们的骨气和将士们的舍生忘死精神。
男子汉大丈夫就应顶天立地,舍生取义。这是共识和传承。人活一世,既要看生命的长度,更要看生命的广度和厚度。
《夏日绝句》其实提出了一个人生观和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歌舞升平之时可以注重养生,讲究长寿之道;民族危亡、国家有难之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势和豪迈。
其实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中,这些抛头颅洒的先烈和先辈们,就是当代的"人杰"和"鬼雄",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这次武汉和全民战疫中,这些一声令下的逆行者或主动请战到抗疫一线的勇士,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也是新时代的"人杰",牺牲的烈士就是新时代的"鬼雄"。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一些国家的抗疫,有报道说,面对病毒,有的医生护士集体辞职,有的临阵脱逃,成为可悲的笑话。
结语
李清照面对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用高超的手法借古讽今和鞭策人们,用独特的视角讴歌败王项羽的壮烈之举,用"不肯"这一诗眼点亮南宋这盏昏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这也许才有之后南宋的岳飞、辛弃疾等继承和发扬光大者。
其诗境界可谓深远高大,意义非凡,让我们这些须眉们汗颜而又佩服!
@石润居原创诗词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评论!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讽刺丈夫赵明诚作为守城主官不战而逃吗
不仅如此!作者借古讽今,抒发悲愤,讽刺了整个南宋统治集团;他们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祖国的大好河山,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作者利用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正气凛然地鞭挞了当权派罔顾廉耻的丑恶嘴脸与卑鄙低劣的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头两句横空出世,势如千钧,不容分辩地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杰壮举展示了出来,让读者肃然起敬;这是一种气魄的承载,弘扬了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境界弥高,令人信服,钦佩和敬仰。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壮怀激烈的项羽兵败后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放弃了渡江回乡,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机会而挥剑自杀,表现出了惊心动魄的英雄气概;在南宋正缺乏这种“不肯过江东”的精神。
这首诗尽管不长,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人生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为国家流血牺牲,纵使死也要为国捐躯;爱国激情跃然纸上;读来酣畅淋漓,令人回肠荡气,心潮澎湃,激情满腔!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率六十万大军,对阵项羽十万军队。几经厮杀,楚军陷入重围。项羽把盏悲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令可奈何,虞兮虞令奈若何!
虞姬在旁听诗,得知项王之意,亦吟诗道: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虞姬拔剑自刎。
项羽率800骑突围而去。来到乌江只剩26人,后有追兵。最后,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而自刎。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咏史诗: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比较直白,也可以说浅显易懂。看表面是杜牧认为,项羽如果能够忍辱负重,渡过乌江,也许能够依托江东父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对于杜牧的看法,唐–孟迟在《乌江》诗中提出异议。
《乌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其后,宋朝的王安石在《乌江亭》诗中也表达了:项羽大势已去,即便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也不可能卷土重来了。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那么,杜牧为何认为项羽应该忍辱负重,渡江再图霸业?他是否真的看不清大势?不是的。这是借史咏今。劝解人们要有胸怀度量,项羽就是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而失去霸业,兵败垓下。杜牧为什么会有这种忍忍的见解?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从小家道中落,尽管26岁中了进士,但一直给人当幕僚,四处奔波,寄人篱下。游走于烟花柳巷,青楼酒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能忍,其后,他得以重返京城,受到重用。由此可见,诗是作者人生和内心深处的反映。也就是所谓:诗言志。他亲笔题写的一首诗《诗赠张好好》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既为国家当权者,又为丈夫感到耻辱,在 与丈夫赵明诚 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挥笔题写了五言绝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该诗是李清照诗词中最为阳刚,壮怀激烈的一首诗,也为人们所称颂。她其他的诗词多是悠闲,凄婉,缠绵悱恻的作品。因此,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为什么过乌江会写出如此大作?因为,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她希望人活着就要轰轰烈烈,建功立业,做人中豪杰。死也要不辱此生,浩气长存,做鬼中英雄。成如
屈原《国殇》: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李清照鞭笞南宋的统治者苟且偷生,既无人杰,也无鬼雄。她感慨地说,人们仍然在思念项羽,为他不肯羞愧渡江而难过。李清照借古讽今:南宋的官吏富豪都渡江南下了,置北方人民于异族的铁蹄蹂躏之下!使人民南下迁徙逃命。正是李清照与丈夫奔逃到乌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写出了,不朽的《夏日绝句》。据说,其夫因此诗羞愧难当,抑郁而死。
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内容却是褒扬项羽精神的,不理解为什么不叫《项羽颂》呢
因为李清照曾饱受过战乱之苦,所以非常崇拜心中的英雄。金兵进攻北宋,皇帝放弃抵抗,她流离失所,逃亡于南方,而背景离乡。她非常崇敬项羽,是作者有爱国的情怀,她崇敬项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不苟且偷生,生死不惧的好男儿,将军战死沙场的感慨悲壮之举,使她深受感动提笔写下夏日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