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先生的死亡原因

鲁迅先生的死亡原因(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1 15:53:11 浏览19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25,被毛主席赞誉为“现代中国圣人”的鲁迅先生在上海过世,享年仅55岁。闻讯后,延安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为这位伟大斗士的逝世表示了哀悼:

本党与苏维埃政府及苏区人民,为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运动之亲爱战友而同声哀悼,谨以挚诚电唁。

鲁迅一生中共有过两个妻子,一个是他的封建包办妻子朱安,另一个是他的学生许广平。 朱安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商人家庭,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惜,由于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她竟然没能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熏陶,所有精力都耗费于女工和女德的培养上,甚至还接受了裹足,彻底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周、朱两家在当地虽不是显赫之家,可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的殷实人家。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定亲了。虽然,他没有太过坚决反对,但还是向朱家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放弃裹足”,第二“学习文化”。

随着时间流逝,朱安已经到了28岁,再不结婚就要成为“超级剩女”了。在朱家的压力下,鲁迅的母亲只得装病,将儿子从日本骗回家成婚。等到婚礼结束,鲁迅在没有同房的情况下就再次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轮船。

此后,朱安一直在家伺候婆婆和操持家务,直到1909年鲁迅学成回国。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他和她之间的沟通交流都存在诸多障碍,始终没有夫妻间的感情。

1919年,鲁迅在北京买了一座四合院,周家举家乔迁新居,朱安竟被安排到与婆婆一同起居。几年后,一个叫许广平的年轻女人不仅走进了鲁迅的内心,更走进了鲁迅的家庭。 虽然心有委屈,但善良的朱安还是善待了鲁迅,善待了许广平,善待了自己的婆婆。

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搬入上海景云里23号生活,从此开始了事实婚姻。两年后,他们唯一的儿子周海婴也在此出生,一家人过着平淡的生活。 在上海生活的九年间,鲁迅一不做官,二不经商,三不教书,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作家。

随着一系列作品的面世,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也逐渐达到了巅峰状态,一直持续到1936年10月19日生命的终结。 当天早上6点多,七岁的周海婴从沉睡中醒来,发现父亲已经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日本医生正在做着最后的抢救。他和母亲许广平相拥而泣,默默祈祷奇迹的发生,可日本大夫还是遗憾地离开了。

随着消息的不胫而走,闻讯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纷纷跪倒在鲁迅的遗体旁哭泣。见此情形,许广平和周海婴也跟着止不住流泪,现场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对于今日之事,鲁迅似乎早有预感,他曾在数月之前写过一篇名叫《死》的随笔。其中,还将自己的遗嘱也一并写了出来: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不在此例。

二、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三、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四、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但不可以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要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在鲁迅三弟周建人的主持下,丧事还是进行了一些安排,拟定了由9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分别是蔡元培、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马相伯、史沫特莱、沈钧儒和茅盾。

由于鲁迅的身份特殊而又影响巨大,更在生前多次批评过国民党当局。因此,治丧委员会都担心丧事会遭到阻挠,最终议定由“救国会”这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组织出面,具体殡葬事宜交由万国殡仪馆承办。

当天下午,万国殡仪馆的车运走了鲁迅的遗体。按照惯例,他们会对鲁迅的遗体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化妆,三日后正式出殡。

在鲁迅去世的当晚,上海的《大晚报》正式刊出了鲁迅的讣告,导致整个上海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界都震惊了,全都沉浸在了无比悲痛中。距离不远的,都选择赶来吊唁。巴金曾这样表示:

全中国的良心,从未像现在这样悲痛。

20日清晨,殡仪馆将鲁迅的遗体移至大厅,接受社会各界的吊唁。遗体周围堆满了鲜花,后面的灵桌上还放置着鲁迅的八寸遗像。据周海婴事后回忆:

当时竟恍觉他是睡着而不是去世,看起来太安详了。

按照治丧委员会的意见,20日、21日和22日上午为各界人士的吊唁时间,出殡时间选在22日下午。除了抬棺人以外,大家还着重讨论了为鲁迅准备何种葬礼,是否覆盖国民政府的国旗。最终,共同议定为他举行一个“民族的葬仪”,由沈钧儒题写“民族魂”三个字。

到了正式出殡那天,万国殡仪馆及其周边汇聚了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下午1点50分,大家为鲁迅举行了“启灵祭”,亲友和治丧委员会的成员包括许广平、周海婴、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沈钧儒等30多人肃立棺前。

之后,鲁迅的灵柩从万国殡仪馆抬出,准备运往万国公墓进行安葬。当时,尽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暗中阻挠,但沿途还是有数万民众自发送行,场面非常悲壮和浩大。其中,抬棺者多达16人,个个都是文化界的名流;扶灵者多达8人,包括了宋庆龄、蔡元培、矛盾、胡风和内山完造等人。

下午4点30分左右,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抵达了万国公墓,在礼堂举行最后的追悼大会。在哀乐和挽歌中,救国会的王造时和李公朴等人将沈钧儒亲笔手书的“民族魂”旗帜覆盖在了棺木上,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覆盖“民族魂”旗帜的下葬者。

对此,叶圣陶曾在《相濡以沫》一文中这样写道:

大家动手铲土,把盖有“民族魂”旗帜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也再未有过。

葬礼过后,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这样阐述“民族魂”的精神和意义: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便是民族魂,中国人的脊梁!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永远都是那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毛泽东与鲁迅虽然未曾谋面过,但二人却神交已久,彼此都非常了解和欣赏对方。直到1940年,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还这样评价: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

这还用多说,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先贤人物,费尽千心万苦东渡日本留学,就是为了以夷之技而胜于夷。

巧合的是,鲁迅与郭沫若到了日本以后都是先读医学,尔后改为从事文学创作。这两位当时的热血青年,根据他们个人的判断,行医只能是治好一个人的病痛,而从文著述立说,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唤醒大众,起来革命。

中国的清末民初,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盘散沙,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有枪便是草头王。广大乡村更是地主、恶霸与土匪们的天下。而广大善良朴素的农民过着日不裹腹,穷困潦倒的生活,像鲁迅与郭沫若等这些睁眼看世界的有志青年,为了改变天下的书生,只有利用手中之笔,撰写文章,将东方睡狮给唤醒。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鲁迅与郭沫若弃医从文的行为与举措产生好奇或不理解,原因之一就是对那一段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不清楚当时的中国就是一块任人分割的烂肉。

对于题主所问“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初衷是什么”?本博的回答就是:先生为了唤醒普罗大众起来造反,推翻压在中国人头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在鲁迅先生的摇旗呐喊下,受前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一大批先进中国青年人在上海的石库门和浙江嘉兴的南湖游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目前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可以说根据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判断,虽然说前途是光明的,但仍然存在道路是曲折的这种状况。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初衷,只要国家稳定发展,一定会是光明的。(2020/06/26)

鲁迅先生的《伤逝》中,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

是当时社会的原因,从开始就注定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一场悲剧。

鲁迅先生用他犀利的语言,独到的文笔,写下他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伤逝》,诠释了那个时代年青人追求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向往!(谢邀请)


鲁迅先生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8个字,是鲁迅直言?还是之后有人断章取义而为?很难说得清楚。不过,本题目的下方却如是说:鲁迅先生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言之凿凿,似乎不容置疑。

但在网上搜索看到有许多这样的说辞,结论如出一辙,箭指鲁迅。此外,再无搜到有价值的证据,故对鲁迅曾经说过这种比较偏激的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鲁迅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不会简单粗暴的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来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记载和传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华文明5000年延绵不断,其中汉字功不可没。作为我国有影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常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没有找到他直接了当这样说的证据,但在当时的社会背境下,他对中国文字的态度,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所表露的观点却让人不敢苟同。

1934年8月,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就能够马上回答的。”

同年12月,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可见,鲁迅对待方块字的态度上有诸多的不满,甚至说出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这样偏激的话。鲁迅先生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为什么对方块字有那么大的意见呢?

究其原因,还是在当时社会黑暗的条件下,鲁迅先生和大多数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一样,为中华民族寻找着希望之路,他们受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影响比较大,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没有先进的知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方块字)的可能”,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文盲。所以,要想国强民富,就必须让劳苦大众认识字,而繁琐的方块字难学难写,是导致国民愚钝的罪魁祸首。

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固然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人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他们目睹着国土沦丧,民族被蹂躏,主权被践踏,尊严被漠视,所以,他们的一片赤子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就曾妄想用文字来同化我们,他们的这一梦想,最终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破灭,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更体现了汉字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当年,许多革命者为寻求国家富强,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在黑暗中摸索,虽历经艰险,但大都失败了。鲁迅作为其中的一员,有过那种极端的思想,也是因为当时历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问题,不应抓住过去的错误不放,就像对待曾经犯过错误和说过错话的同志容许他们改错一样,更应当看到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对祖国强大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那些曾经站在历史急流中的历史人物。

鲁迅先生为什么只活了55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好抽烟而且抽的很凶,据记载鲁迅去世前胸和肋骨剧痛身子骨瘦如柴不到100斤的体格,可能其终于肺癌,按理说鲁迅当时收入是上等的,其曾任过教育部长每月有350圆大洋相当于现在每月将近十多万元的收入,因此鲁迅是衣食无忧,但因其生性亢奋愤世嫉俗,一生几乎与看不惯又斗不倒单枪匹隔空骂仗般地世俗陋习斗了大半辈子,正是这种心态加上肺疾最终拖垮了鲁迅,终年55岁。

鲁迅逝世84周年,你有什么想说的

有人盛赞鲁迅,有人狂黑鲁迅,那么好吧,我也来掰扯掰扯。

1,鲁迅的地位。毛泽东用朱德的枪杆子,和鲁迅的的笔杆子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三座大山。这就是鲁迅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力量。

从《狂人日记》的“历史上上看出吃人两字”,到《灯下漫笔》的“推翻这吃人的宴席”,鲁迅一直是中国革命的司号员。鲁迅的文学,有巨大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横扫了攀附在中华文明上的牛鬼蛇神,这就是鲁迅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和力量。

2,鲁迅的家庭。鲁迅的家庭,正是那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高度浓缩。

周树人,百年树人的人。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却是反对封建思想的急先锋。在军阀政府里分了一杯羹,却高举义旗,埋葬反动政府的战士。

周作人,作死的人。充当汉奸,坐了国民党的牢,接着坐共产党的牢。即使才高八斗,终是身败名裂。

周建人,建设国家的人。投身革命,官至第三至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妻子周安,典型的封建女性的受害者。

爱人许广平,典型的反抗封建思想的革命女性。

3,鲁迅的今天和明天。鲁迅离开我们已经80多年,但他从来没有离去。他还在批评揭露中国人身上的假恶丑。呐喊呼唤着人性的真善美。

鲁迅的笔是尖锐深刻的,把中国人的灵魂一刀一刀解剖给人们看,把人性中的假恶丑一块一块地挖出来。会吓着如今的孩子的。因为当年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现在小学教科书减少了鲁迅的文章,但决不会改变鲁迅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父亲周伯宜,清未秀才,乡试屡试不中,尤其是后来科场舞弊,东窗事发被取消秀才资格,每日借酒消愁,最后郁郁而终。周伯宜与妻子鲁瑞生有三子,大儿子周树人(鲁迅),二儿子周作人,小儿子周建人。鲁迅为当代圣人君子,周作人在抗战时脱变为日伪大汉奸,周建人则成为了新中国的副国级官员(曾任人大副委员長,全国政协副主席),三兄弟的人生充满着戏剧色彩,让人遐想翩翩。
鲁迅先生十几岁就挑起家庭重担,俗语“长兄如父“,在弟弟面前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周作人的性格与鲁迅绝然不同,一个刚强果敢,一个软弱沉闷,周作人从小就是在鲁迅先生的教诲下成長的,都是按鲁迅先生的思路走出来的,几乎一切事情都是鲁迅先生张罗的,包括求学,工作,娶妻等。
在北京工作期间,兄弟吃住在一起。兄弟反目真正的原因,其实不是弟媳的直接原因,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是个花钱如流水的女人,鲁迅就此事讲过弟媳,要她节约一点,当时鲁迅先生兼职几所学校,薪水也有三百多块银元,加上弟弟的总共有六七百块银元,当时北京市民的每月生活费用才二三块银元,可想他们富裕的生活,他们为钱为生活是不可能闹反的。也有传闻说鲁迅先生偷看弟媳洗澡,此事纯属扯蛋,鲁迅的为人在北大无人不晓,他曾把自己的所有信件与日记及其他作品晒出来,让同僚们翻阅,当时敢这么做的就是他一人,可见鲁迅先生的真性情,难道他会在弟媳面前做出那样出格的事吗?
后来周作人说出了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他说他不愿意生活在兄长的影子里,他要自由,压抑太久,最后终于暴发冲突,鲁迅先生对弟媳的花费很不满,有意要他休妻,这件事成为了兄弟反目的导火索,最后两兄弟分道扬镳,互不看对方作品,后来鲁迅逝去,周作人在北大至1967年期间都在研究鲁迅先生的著作,晚年很后悔,非常痛恨自己的汉奸行径!谢谢邀请!

“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能写出如此遗嘱的鲁迅,去世时的真实情景会怎样

历史已经翻过了许多页,看看历史,了解现在,的确让人看到了很多,也让人想到了很多。事实如此,历史怎能抹杀?

这是鲁迅先生所表明的态度!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不说鸿毛与泰山,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主席的评价真是恰到好处。让那些诽谤他的人们思考一下吧!不要搞那些花边新闻,有损自己的人格!

人要有点骨气。千秋功罪,谁人予以评说?历史终究是历史,不容篡改。到现在的中国应该宣传正能量!你说呢?

为什么鲁迅已经去世84年了,在国内的声望还这么高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手术刀,虽然血淋淋,但切中了民族的病根。他的文章是匕首和投枪,对准了当权者和体制的弊端,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所以广大劳动人民热爱鲁迅,而当权者肯定痛恨鲁老先生,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鲁迅之后再无鲁迅,这是民族的不幸,历史的悲哀。中国少了一匹甘为人民奉献的“孺子牛”,更少了一杆标枪一样不屈的伟大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