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什么好多年都没有拍片子
1、一个曾经多么辉煌的好厂、大厂啊,拍了多少经典的战争巨制、英雄史诗、烽火故事、敌后侦查、全民皆兵的好片子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最为响亮、最为耀眼、最有魄力的国家大厂,在主旋律文艺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军队大厂,为什么好多年都没有拍片子了?为什么?为什么?
2、其实呀,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都是钱闹的呀。几家国营大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不都是这样吗?不都感觉没什么电影出厂了吗?文化体制改革是不是就是要把这些国营厂子全部改掉,全部都让那些什么华纳、兄弟、嘉禾,还有什么好莱坞、宝莱坞、东映画社来搞市场化运作?
3、文化产业确实是个可以赚钱的产业,可以放开了让市场主体、民营机构自己去经营、去调节、去自负盈亏、去赚钱亏钱;但是,文化是不是还要有个教化的功能、舆论的作用,是不是还是要代表一下主流的意志、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是不是应该通过电影、电视作品的传播,来引导芸芸众生该赞成什么?不赞成什么?这个功能,那些民营的机构、民营电影厂会干吗?
4、八一厂是战争电影、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制作机构,妇孺皆知的战斗片简直数不胜数的;《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回民支队》、《战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等一大批好片子;九十年代,更是为我们留下了革命历史题材战争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三部曲;新千年后,又摄制了《冲出亚马逊》、《太行山上》、《八路军》、《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八月一日》、《士兵突击》、《歼十出击》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故事影片,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
5、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八一厂的好片子了?据传,2017年底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已然成为了八一厂参与出品的最后一部电影了;而后,在201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原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总政军乐团合并,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如此,就宣告“八一厂”退出了历史舞台了;
6、后来,又有人出来说话了,说八一厂还在,片头还不会改变的,今后,还是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名义出产电影的,只是机构精简了、业务归顺了,一部分商业制片的业务改单一的国营为混合投资经营了,主旋律、战斗片依然是八一厂的主要出产产品的方向。不管怎么样吧,个人觉得,八一厂一定不能就这么散了,国家现在有实力了,军队再怎么精简队伍,也不该把这么一个生产强大精神产品的好厂子给精简没了,有时候,一部好的鼓劲的电影、好的提气的文艺作品,可以抵得上一个师、一个军的战斗力了!
60后,70后,80后还记得曾经跑几里地看露天电影的心情吗
我是56年出生的,依然还记得曾经跑十几里地,去外村看露天电影时的情景。
那时候,农村里很少有娱乐活动,只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一场电影队来村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时候演电影,往往是一部电影片,在周围的农村里轮流放映。但即使是同样的电影片,农村的年轻人、小孩,却百看不厌,常常是跟着电影队,哪里放映电影就去哪里看。有时候路程相当远,照样步行十几里地去观看。我那时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电影,像《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些电影我们己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小伙伴们一起,还常常扮演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最喜欢扮演传宝、李向阳,可小伙伴们谁也不愿意当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是歪戴帽子或是独眼龙,一眼就会认出来。
那时候一听说村子里演电影,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搬个橙子,早早去占空,坐在最得劲的地方,等待观看。放正式电影前,总爱先放映一段新闻简报,即使是这样,村民们依然很早就坐在那里等待。那时候看电影,最怕停电,停电的现象经常发生。一遇停电,美好的愿望就会泡汤,第二天演不演就成了两说。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美好的愿望,能经常看一场打仗的电影,成了小伙伴们最美好的时光。现在我们已老,终于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炕上,尽情地观看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戏曲与综艺。感谢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感谢我们赶上了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