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知愁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1 11:41:32 浏览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年少知愁吗

一般来说,年少不知愁滋味。

原因在于,年少的时候,人的本能会指使他们去积极探索与求知,了解万事万物。如果这个时候就知道愁滋味了,患得患失,甚至觉得人生无意义,那人类恐怕早就灭亡了。

所以,不要期望少年能够理解父母,少年能够理解大人的不易。正是因为他们的不理解,或者不想理解,所以他们才会无畏。

少年不识愁滋味,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让你明白了世事人心

这个问题这样回答:

人在哪个时期,一定要把这一时期该做的事做好,做完美了,如果可能,做到极致。比如少年时期, 这一年龄段的人,天职就是学习,刻苦学习,不偏科,门门功课都要争取名列前茅,把基础打牢。最理想的状态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顺顺利利的毕了业,如果经历不是如此,今后的路大概率不好走,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你怎么理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少不知愁为何物,总是喜欢高调的宣扬自己。

如今历经风霜,愁苦尝尽,却什么也不想说了。

真正的愁苦,是说不出口的。网上有句话说:千万别把自己活得像个落难者,急着告诉所有人你的不幸。在别人的眼中,这只是故事而已。

或许,有人会同情你。但是,真的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感同身受。

世情凉薄。该自己承受的苦难就应该默默的承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坚持下去,终能看见光明。

穿过春华,历经炎夏,秋天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景呢?

少年不知愁滋味全部诗句是什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并无难字,通俗易懂,但是不同年龄期却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正如诗中描述,少年时不识忧愁,却又为了写一首诗故作忧伤,几次三番登高远望,或许,写出来的诗中全是愁字,但读来并无感觉。这样的少年心性,说不上好坏,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吧。词的上片不是词的重点,只是在烘托,只是埋下伏笔。

下片,词意突变,下片所有的句式包括用词都和上片一一对比,这时,所有的伏笔都跑出来了,压抑的愁绪跃然纸上,诗意渐浓,最后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看似顾左右而言他,与上面描述的全无关系,但是只有经历过的中年人才懂,那真是欲说还休啊,真正的愁是说不得的。

这首词的技巧很纯熟,迭句渲染了气氛,又互为因果,对比产生诗意,而用典了无痕迹,已近化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词。

怎样赏析辛弃疾的宋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小令,是辛弃疾淳熙八年遭劾免职后,闲居带湖时所作。博山在江西省广丰县西南三十里,风景秀美。稼轩词中以游博山为题的有十四首之多,说明作者常流连此地。但这首题壁之作却非同凡响,短短四十四个字,跨越了几十年人生时空,上下两片若极具概括力的镜头,总结了词人少年与中年截然不同的心态特征。

上片写自己少时未涉世事,幼稚单纯。但在传统“以悲为美”、“以善悲为雅”风气熏染下,也模仿着成年文人的习惯做法,不知深浅地登望言愁。“爱上层楼”一句的叠用,强调了不知愁为何物的轻松。正缘其无愁才要强去寻愁,当然寻到的并非真愁,只为登楼赏玩平添几分情趣罢了。也正由于作者当时不知道真正的“愁”是何内涵,才乐此不疲地喜好上为含愁而上或因上而增愁的“层楼”。

登临之咏在古人那里,多悲凉感伤情调。他们还常借登高的天地为之广远、视野一时开阔来抒发壮慨。因而少年词人的“强说愁”,实乃瞻前之愁,折映出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的情态。凡年少而志向高远者,对人生期待也多,遂易多愁而善感,应当说,这也符合少年心理特征,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下片突兀而来,一句“识尽愁滋味”与上片“不识愁滋味”,形成反差极大的对比。在这个由“不识”到“识尽”的认识历程中,可以想见词人作为抗金名将,饱览了多少政治风云、人世沧桑,尝尽了多少抗金锐志受挫、累遭投降派打击的苦辣酸辛。愁滋味既已识尽,自然极欲一吐为快,然而却峰回路转,连道“欲说还休”,万般无奈流溢纸面。

一者,是半生蹉跎,抗金宏图始终不得施展的满腹积怨,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倾诉;二者,是屡因忧国而直言蒙祸,担心流露悲愤再次罹忧;三者,用“识尽”人生愁苦却不得不欲吐又止,来浓缩半生的激愤痛楚无望无奈,达到一种“无言之美”、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将不能诉说的原因与悲愤留给读者去体味。下面,自然过渡到尾句,不即不离地回应下片开头。

古人素以秋愁一体。秋的淡淡微寒与萧瑟场景极为契合不遇之士的千古凄怨,因而言秋便往往象征着岁暮自然特质绝类人的迟暮之感。物华不往,壮志犹存,报国炽愿不遂,这一腔愁绪,由何谈起?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悲极而作旷达调侃语,揭示了苍凉悲愤的中年心绪。“却道”是本不该这样说,然而不得不这样说:“好个秋”回应上片的“强说愁”,以反弹琵琶渲染实际上的“秋士不遇”深慨,从而将山河沦落的国家悲剧与英雄失路的个人悲剧熔铸一处,而迥异于上片的少年憨态闲愁。这里,借对少年强作呻吟的否定,肯定了报国无门之愁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这首小令以“愁”为线索,突显了词人自己的心态经几十年人生磨难而发生的陵谷质变。暗以不同内蕴的“愁”的对比,反映出自己对人生体验的深刻、抗金宿愿的执着。语句浅切,意味悠长,实堪反复涵泳以味其妙处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