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精选十首

元曲精选十首(“唐诗宋词元曲”,为何上很少提及“元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7 03:54:19 浏览5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唐诗宋词元曲”,为何上很少提及“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曲是中华民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在民间广为流传,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元曲以北京和杭州为中心在南北地区开始流行。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又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又直指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元曲描写爱情也比诗词泼辣,大胆。

元曲对于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元曲有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但也有人把王实甫替换了郑光祖。

元曲的代表作有《窦娥冤》,《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等等。元曲有许多非常好的作品,读元曲不同于读唐宋诗词,要有耐心,因为元曲篇幅较长,且不易记,但一旦深入其中,便难以自拔。

为什么有人认为唐诗太枯,元曲太俗,宋词恰到好处

唐诗太枯,元曲太俗,宋词恰到好处。这个观点未免过于狭隘,亦或是对唐诗元曲的特点缺乏了解所导致的观点偏颇。正所谓“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是也。当我们深刻的了解唐诗元曲宋词,我们就会赞叹,唐诗原本不枯且荣,元曲不俗且雅,宋词也不仅仅是恰到好处而是一朵绚丽之花。无它,盖因这三种文学体栽的表现形式是与其他文学体栽交相辉映的三朵奇葩。

一、唐诗的特点

“唐诗”,狭隘的理解,这里大概是指格律诗。其实,完整的唐诗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唐诗分古体又称为古风、近体又称为格律诗的二种。古体的唐诗,大多是五言或七言,也有少数三言六言或八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一诗之中,句数长短不一,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就是我们俗称的格律诗,也分二种,一曰绝句,二曰律诗。分别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就是说一首诗中分别是五言四句二十个字和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五、七言律诗是说在一首诗中是五言八句四十个字和七言八句五十六个字。也就是说,格律诗在字数上有严格的规定,这是与古体诗的区别之一。

在音韵上,对格律诗每个字的平仄皆有限定,不能乱用。一首诗中必须是一韵到底不能互换,并且是以平声韵为韵脚。另外,对律诗而言,还要求中间四句必须对仗。这是格律诗与古体诗最大的二种区别。其他还有转承等等的规定不在我们探讨之列就不再赘言。

如题所述的唐诗,大概就是指在音韵上有严格要求的格律诗。那么,为什么要说“唐诗”枯呢?个人认为大概是因为对唐诗阅读上的理解因素所导致,无非也是二种情况。一是由格律诗的特点所决定的,受其字数的限制,决定了行文不能天马行空,所以作者炼字精练,并且常出现一字多义,或者一诗之中的意境全在诗外的现象产生,从而导致了我们理解上的困难。二是受韵脚对仗等格律音韵上的限制,格律诗中常出现的以物易物或以景喻情等,导致我们理解上的偏差,从而有唐诗枯的认为。

二、元曲的特点

元曲,分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以及由套数组成的杂剧。杂剧是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供舞台表演的剧目。其中,小令和散曲属于诗歌的范畴,更接近于民歌,杂剧属于戏剧,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栽。散曲是元代的文学表现主体,但从有元一代的作品上看,元杂剧的创作成就要略高于散曲。现代戏剧就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元曲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曲调,所以有北曲胡曲之称。因其产生于民间,其语言通俗大众化是其主要特点。

在格律上,元曲每个曲牌与词牌一样,对句式、字数和平仄都有极其严格的格式要求。元曲小令和散曲经过文化人的精练加工后,在艺术上仍然承袭宋词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清丽的特点,其区别是宋词典雅含蓄,而散曲则是通俗活泼。元杂剧在保留了原豪放词的风格上,由其语言俚俗质朴犷放的特点其表现就更为泼辣,往往是在范科打浑中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相较于律诗和宋词,元曲在音韵上灵活性更强。其主要特点是在套曲杂剧中可以增加衬字。

元曲本身并不俗。如果说俗,那就是俗中藏雅,是清丽秀美的俗。与宋词相比,只是少了点含蓄。

如题所说宋词恰当好处。本文也因字数的限制就略过对宋词的介绍。总之,唐诗宋词元曲是继承先秦散文、两汉辞赋和六朝乐府的基础上,对文学体栽的发扬和光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至今余响不绝也正说明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