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春节快到了,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 又快过年了,你们家乡有什么习俗
- 在你们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 过年了你们家乡还有什么民俗文化
- 要过年了,你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 很快就要过春节了,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 过年了,你的家乡有些什么老习俗
- 过年你家乡最重要的民俗是什么,怎么样呢
春节快到了,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快到,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三十晚上团年,初一不倒渣渣,如果倒拉圾就把财运倒走,初一不走人户,走人户就不吉利,就是说把人家的财运带走。
各村各乡,都要组织,文艺宣传队,传统节目里就有打花杆,舞龙,舞狮,耍高脚灯,耍马灯,划龙船,打腰鼓,唱歌跳舞。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根据各自喜欢,买各种各样去拜年,大年初三以后就可以上坟山,准备些香辣钱纸,莱,酒,肉,水果去,也是给故人拜年。
15闹元肖,吃团圆,进寺庙烧香拜佛,16偷青,偷蔬菜,不能偷多,一般偷几片莱叶,15没有16大,过大年,我家乡就有这些风俗习惯。
又快过年了,你们家乡有什么习俗
中华传统几千年,走亲访友大团圆,杀猪宰羊贴对联,穿新衣来办年货,跳舞唱歌耍社火弘扬非文化遗产…
在你们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这个是我们福建.福清的春节习俗,前面同样一个问题我答过,希望你能满意。
春节是福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福清人过春节说是“做年”。“做年”表示庆贺一个生产周期的成果。旧时福清“做年”始自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终于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历时一个月之久。但现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浓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时间福清有哪些习俗↓↓↓
筅堂——辞旧迎新大扫除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从“筅堂”(扫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全家老少齐动手,拂去房内的灰尘、蜘蛛网,清洗所有家具、器皿,去掉无用的杂物。“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番薯粉煮猪血。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筅堂”蕴涵去污除晦、吐故纳新之意。
置办年货、祭灶
老福清的年货花样很多,比如鱼、鸡鸭、肉燕、杂烩等等,但最看重的有三样,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准备,那就是灶糖灶饼、米齐(读zie)和年糕。旧时,老福清在备好以上三大样年货以后,所有家庭都要添置年货。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上方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遇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红联上方加上白联头以示哀悼。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一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作“送神”。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但这一习俗还是沿袭下来,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作“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5斤、5素5荤10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祭灶祭糊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祭灶就是过年的前奏啦!祭灶完,就可以吃灶糖灶饼。老鼠儿(学名叫寸枣)、灶婆饼、麻生糕、金钱饼、红纸包、炒米糕等等,小时候可喜欢吃了。祭灶那天,大人们忙得团团转,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开始忙活着清洗锅盖和灶台的边边角角,然后才拿出准备好的精致菜肴十道,摆在灶台上,点上香烛,倒上米酒,摆上代表“甜甜蜜蜜”含义的马蹄和甘蔗。天黑了,开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爷爷,虔诚地许个心愿,然后放鞭炮。一切程序结束,小伙伴们就开始欢呼雀跃地享受灶糖灶饼了。
在古代,身份不同的家庭祭灶的时间不一样,可以从福清老话里面看出来。“官三民四曲蹄五,祭菜祭荤有先后。裁得蔗鞭焚纸马,送君骑去上青天。”也就是说,缙绅(有官职的人)之家为腊月二十三,编氓(平民)为腊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为腊月二十五。
按照老福清的习惯,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表达浓浓的慈爱之情。
现在很少有人家会自己动手做年糕了,都是买现成的。以前家家户户会炊糖粿(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春节食品。
已经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还要给娘家送年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当然这还不够,还要给父母送上草鱼、猪蹄、线面、鸭蛋、福橘等。这些年货都有着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娘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鱼,希望父母年年有余;送猪蹄,希望父母腿脚健实;送线面,希望父母健康长寿;送鸭蛋,希望父母平平安安;送福橘,希望父母福气多多。
为了让年糕更好吃,老福清人喜欢做“金包银”。就是把年糕切成块,放在打好的蛋液里沾一下,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等到年糕表面颜色变得金灿灿时就可以出锅了。
分年:祭拜至少一整天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及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8果3牲祭天地,接着加上2荤祭保护神,最后备10素10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分年”这天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厅祭、中午到家里的大厅祭,下午还要到房间里祭……在厚厚的蒲团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没完没了,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童却乐此不疲。
除夕:年夜饭有讲究
福清有句老话:“好囝不赚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在外地经商、打工的福清人,在除夕前一定会回家过年吃顿团圆饭,“人不齐不开饭”。在老福清人的眼里,过年的高潮就体现在年夜饭上。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是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福清人的年夜饭很讲究,切片油煎的年糕是必备的。还有黄瓜鱼、太平燕、猪肠、山东粉、豆腐、八宝(果)饭、肉、菠菜、杂烩汤、蟹 等等。太平燕是用肉燕加鸭蛋煮汤,福清话“蛋”叫“卵”,鸭卵的谐音是“压乱”,有平安的意思。
年夜饭的顺序也有讲究,菜肴中则第一筷要吃俗称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汤”,因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产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夹鱼,表示年年有余。
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压岁钱”俗称“红纸包”,要用红纸包好,不在多少,意到即可。分过“压岁钱”之后,家庭主妇要装“岁饭”,准备初一早上食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最后家长要添油点灯,带领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守岁”。
小孩子眼里最期盼的还是拿红包。吃完年夜饭,长辈会给小孩子包红包和分橘子,现在长大了只能分红包不能拿红包,好桑感。
此外,福清人以前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吃完年夜饭,父母都要替小孩擦嘴,意思是童言无忌,如果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
现在,保留下来的习俗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嫌做饭麻烦,都提前在饭店订好年夜饭。
正月里的福清习俗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
初一这一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刀,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
拜初二”在福清古称“拜新座”。这是民间节假日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戚朋友来吊唁。初二日吊唁死者,这一风俗唯福清独有。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底,戚继光击溃入侵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继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时互道恭喜,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除了吊唁,现在人们在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门。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就会被人埋怨。
初三这一天,各家各户收起岁灯,将岁饭上的红枣、花生仁和龙眼肉收藏起来,岁饭重新蒸热后,全家饱餐一顿,表示终年光明、终岁有余。商店初一、初二停业,初三开门营业,所以初三又叫“开假日”。福清还有“请初三”的风俗,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到亲家家中请新娘、新郎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
福清民间还有做大岁、上彩、吃元宵丸、烘灯、闹社火等活动。城关地区还有过利桥的习俗。做大岁、上彩已逐渐淡出市民视野。吃元宵丸、烘灯(龙高一带舞板凳龙)如今仍在盛行。新厝一带闹社火、伡鼓舞等活动,每年依旧十分活跃。
过年了你们家乡还有什么民俗文化
指的是东北乡下,进入腊月杀年猪,扫棚(除陈)尘,赶年集,办年货,蒸馒头,祭祖,市里以前让烧纸,现在也不让了。贴对联把福倒贴。年夜饭吃饺子,然后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谢邀
要过年了,你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现在我们家乡淮南市被规划为三线城市了,也为了不污染环境,禁止放烟花爆竹。大街小巷里也看不到卖烟花爆竹的。
小时候过大年家家户户都放鞭炮。唱大戏、听大鼓书,大鼓书大多是古代小说,如:《岳飞传》,《杨家将》等。大鼓书有说有唱,还有口技,说大鼓书的卖艺人会学各种动物的声音,马蹄声、风声、各种人说话的声音都学的很像。一边敲着大鼓一边有声有声的说唱。过去说大鼓的卖艺人的到处跑,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现在我们家乡也看不到说大鼓书的卖艺人了,可能已经失传了吧。小时候过大年全村人敲锣打鼓、扭花鼓灯、花鼓灯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贴春联贴窗花的习俗还是一直流传的。我们家乡过大年,家家户户大门前挂上红灯笼,红灯笼晚上不熄灭,一直亮到早晨。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饺子是过年一定要吃的,过年不能喝稀饭,一定要吃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小孩给长辈们拜年磕头,长辈给晚辈们红包。小孩子们年三十晚上打着灯笼,吃着瓜子,花生,糖果。大人们会看春节晚会,有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打牌,看谁赢,赢的人新的一年运气会很好。
大年初二会走亲访友,互相恭贺新春,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很快就要过春节了,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别人不知道,说说我家吧。腊月二十六,我家团年,腊月二十八三伯家团年,年夜饭在大伯家(爷爷在那里)。年初一上坟挂纸,中午幺叔家吃饭。晚上大伯家,初二大伯家大团年~之后就是各种走亲访友~
过年了,你的家乡有些什么老习俗
感谢邀请。
过年了,我们家乡的习俗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是祖先一辈辈流传下来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用糖果供奉灶王爷,让他口甜心甜,到天宫去请众位神仙来家过年,其中包括张玉皇王母娘娘等,多说好话,多说让人听了甜透心窝的话。
年三十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家里的男主人在院子里放个爆杖,证明开始过年了,方言叫”发纸么”。各个房间里都亮灯,包括茅侧、猪圈。然后家里的女主人在院子里供桌供品,包括鱼、肉、水果,还有馒头、水饺等,供奉天地间的大神大将及各路神仙。三柱香燃烧完毕,就开始烧纸钱烧元宝,接着就放鞭,宁静的院子里鞭炮齐鸣,香烟缭绕。此时孩子们也陆续起床了(现在都是看春晚到十二点半),大人嘱咐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说话说好话吉利话,饺子煮破了说煮笑了,饭菜吃完了说吃满了。不一会母亲就炒好了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天刚放亮,人们穿戴一新,相互串门,互相拜年,见面问声”过年好”,美好的祝福荡漾在新年的欢声笑语中。尢其是孩子们兴高彩烈早早来到爷爷奶奶面前等着发红包,掩饰不住的微笑写在脸上。另外,初一不打地,地面再脏也不能扫,不扫院子。
大年初二给舅舅拜年,初三给岳父岳母拜年,当然是老婆孩子一起去,初四给姑姨拜年。初五早上,太阳升起之前,煮水饺上供,烧香烧纸,放鞭,叫”过五么日”。过年的流程基本结束了。
过年你家乡最重要的民俗是什么,怎么样呢
作为广府文化的其中一员,回想小时候,其实可以是一种很有画面感的东西。许多盏鬼过瘾的广府趣事,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广府人来说,更是耳熟能详。
年廿八----洗邋遢
洗邋遢(lā ta)也就是大扫除,将家里卫生搞得干干净净,主要是为了辞旧迎新。人们还会买新衣服、新鞋子,让自己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
年三十----庆团圆
除夕之夜,吃年夜饭作为当天的重中之重,一家人就应该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聊聊天,吃年夜饭。
年初----斋日
大年初一当天,凌晨放炮仗,祭祖拜神。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而且当天一般不杀生,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
而且, 当天长辈会派利是给晚辈,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晚辈,既给小朋友派,也给未婚的人派。另外特别注意,忌讳洗头、扫地的习俗,是因为要防止财气被洗去。
年初二----开年大吉
一大早,煎萝卜糕、煎鱼等,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而且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准备开年饭。
诸如此类!
☞
☞
☞
当然,珠三角一带会还会举行元宵灯节,如东莞洪梅花灯会、南海乐安花灯会、番禺沙湾渔灯会等。在乡村的宗族祠堂,新添丁的家族要挂灯,告示族人,还举行敬老宴,唱粤曲演大戏,热闹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