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您认为目前小学生不良心理表现有哪些
- 小学生心理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小学生心理特点是什么
- 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举例说明怎么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儿童时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 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 面对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 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做才对
- 玻璃心山东12岁女孩离家出走两天后溺亡,你怎么看
-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您认为目前小学生不良心理表现有哪些
作为小学生来说的不良心理表现首先就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厌学,这是对于不喜欢上学的小学生来说。
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就容易产生学习疲劳等心理问题,毕竟现在的学业和压力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那么大。
情感方面应该是 易怒、妒忌、攀比等不良表现,主要因素大部分的小孩现在都是一个或者2个比较宠,所以容易形成这样的性格。
还有就是因为电子产品的普及,部分小学生会 逃避 不喜欢社交等。
小学生心理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过多的作业,死班抄袭。照葫芦画瓢。技巧性的,创新性的,动手激活催灵萌思的操作太少,老师的情商,育商,诱商,疏导之商太底,教师的唯我中心论,死条唯一论太俗套。急于求速铸成,以及灌输太多的死知识,还不如知识也授,情商,激智,活慧的方法。再加激励诱导和疏导到位,剖析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做三观的认可再加矫正。再加眼神的默认首肯。加之语言实赞特赞来得更快。进步特猛。
小学生心理特点是什么
謝謝悟空问答的邀请!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知识面比较广博的问题。诸如小学生对于数学认知的心理特点,对于美术认知的心理特点,对于音乐认知的心理特点等等,若详细解答可出几本专著。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也没有耐心看长篇大论的专业性强的论述,为不辜负悟空问答的邀请,笼统地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罗列如下:
1.具有较强的荣誉感,渴望得到老师或其他权威人士的肯定。
2.具有较强的争胜心,勇于参与竞赛或竞争。
3.好奇心强,往往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不着边际的问题。
4.游移好动,坐不住,喜欢疯跑、疯玩。
5.感知觉有了一定的发展。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发展到精确地感知到事物的各部分。
6.注意水平不高,难以专注,仅对感兴趣的事物特别专注,而不感兴趣的事物特别厌倦。
7.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有意识记忆则占从属地位。
8.想象力丰富,常常异想天开。
9.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差。
10.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但自我控制能力。
11.情绪情感日趋稳定,比较单纯,但有时爱发脾气,易产生逆反心理。
因篇幅所限,只能提纲携领地简单罗列,望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们見谅。如有疑问,我们可共同探讨。
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举例说明怎么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从事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多年,创办了学校心理咨询室,一直在宣传、教育、咨询的路上,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我本着自助助人原则进行探索,现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定义性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二、现状分析
从我咨询中看,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重要意义
1.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在咨询中我发现,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却贫瘠了,一些人的心理问题也很突出,因此,心理学的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3.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咨询中,我发现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儿童时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我们现在对儿童的年龄定义是六到十四岁称为儿童。那么在这八年里,其实是需要分阶段去看到他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的。
结合我的临床实践以及平时接触的青少年儿童,我倾向于把六到十四岁这样划分;六到十岁为一个阶段,十岁到十四岁为一个阶段。
六到十岁的孩子,在小学里面是处于低年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依然对父母会有较多的依赖,同时服从父母的管教以及权威,认为父母是全知全能的。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也慢慢的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同伴群体身上,并且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这个时候对他们影响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
那在这个年龄阶段,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一般来说,在这个年龄阶段,爆发心理问题的比率还是比较少的。但如果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没有跟上,对孩子的培养不到位,那么就容易在后面十到14岁,也就是接下来要谈到的青春前期爆发问题。
那么孩子到了十到十四岁,因为现在的营养条件都好,所以很多孩子其实已经开始身体加速发育,在十岁左右,有的孩子都已经会跟成人个子一样高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已经长大的感觉,但是从社会经验生活知识上却非常的欠缺。加之青春期体内激素急剧发育,所以导致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为了彰显独立而跟父母故意对着干,不再像十岁以前那么服从管教。
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出现文化反哺的情况。由于现在接触互联网信息非常的容易,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要远比几十年前我们多得多。
所以这个时候也许很多东西他们知道了解,但是父母还依然不知道。那么也就会导致父母从神坛的位置上走下来,他们不再认为父母是唯一的权威,也更加敢于挑战父母。
所以这个时候亲子关系的冲突非常剧烈。
再加之此时面临小升初,初中的转折,所以学业的压力也会更加重。
种种因素,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综合,就会导致该年龄的孩子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有情绪波动,难以控制行为冲动,沉迷手机并且学业问题,比如厌学退学。亲子冲突,顶撞父母等等…这些那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就会发育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在6到14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一定要跟上。
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塑造一个健康,有弹性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做起。
- 作者 黄孜孜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国际催眠治疗师
-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 正念瑜伽导师
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谢谢邀请。
教育孩子是一门深不见底的高深学问,人世间再也没有比教育孩子这样的神圣职业了。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凡那些明智的家庭都把教育孩子放在首要位置。如今各个年龄段的教子书籍,都可从书店购到,并且有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育儿资料。
(一)教育孩子从家庭开始,父母长辈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
(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父母、老师、是指导者、协商者、引领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对孩子任何形式的教训、惩罚都是教育者的无能,其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中国--鲁迅)
做为家长、老师、只要有一次向孩子、学生撒谎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结论就是身教胜于言教。在我们中间,一但能有正确认识到人生的幸福和扰患,并能以健康的心理坦然面对逆境的人,这类人就是受到了最好教育的人。
面对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不会说像那些所谓的专家一样说的123456789调这些东西啊,最最最最切实际的是,咱们家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知道自己家里边儿的目前实际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它进行一个人格最初的一个。人格的一个塑造吧,算是就比如说自己的家庭事啊。富余或者是平常或者是贫穷。对孩子的这个引导是不一样的。从他一年级的开始。辅导的话也就是七岁嘛。其实还是主要锻锻炼他的一个专注力吧,专注力就是说他对于某些事情的这个认真程度。首先他的专注力上去了以后,他做其他的,比如说学习呀,或者是其他的任何事情哈,他都会更加的事半功倍一些。所以说一年级我感觉他的这个心理健康的话,还是要从他的思想上面着手,毕竟说。他现在的这个心里还不不是很完善,需要大人去引导。
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做才对
1.正确的自我观念
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惭形秽,不能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2.适度的抱负水平
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
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与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
一方面克服困难,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3.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4.个人与社会的融合
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或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5.吐出心中的积郁
不良的情绪长期闷在心中,会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心神才能安宁,问题才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有些宝妈应该和我一样平常工作忙,陪伴宝宝的时间少,爷爷奶奶带孩子可能会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识字的情况,购买读物没人陪宝宝互动,宝宝的兴致也不高。面对这种情况,给宝妈们推荐一个APP【猫小帅识字】,同类型的产品有很多,但是为什么我就推荐这款呢?因为它课程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哦!
课程以冒险故事为主,宝宝使用时有一种听人讲故事的体验,课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各种小游戏作为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加深宝宝的记忆。
玻璃心山东12岁女孩离家出走两天后溺亡,你怎么看
作为山东的一名老师,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真的是很心酸、太难受了,我们全城搜救也未能挽回花季女孩的生命。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本地,而且女孩的家离我的老家仅有2公里,最近几天朋友圈里传的都是女孩失踪寻找的消息,12岁女孩离家出走,真的让人捏了一把汗。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5月25日,德州市袁桥乡,一个12岁的女孩出走,并在家中留下一张纸条,有要自杀的迹象,接到报警后,当地的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快速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全力开展搜救工作。
并且联合我们本地的蓝天救援队以及当地村民全城搜寻,众多网友纷纷转发寻找信息,我也连续发了两天。
这几天朋友圈最多的就是这条寻人启事,就在大家急切等待“女孩回家”的消息时,噩耗传来,真的深感惋惜。
我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转发好几次寻人启事,希望能尽快找到女孩的踪迹,家人真的快要急死了,而且这个女孩的叔叔和我还是同学,所有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希望女孩早点安全回家。
12岁正是如花的年纪,正是探寻美好世界的时候,没有想到竟然一时想不开,溺水身亡,最终导致香消玉殒。
我一直在想,在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导致未成年人频频自杀的事件呢?
是父母的太过骄惯?还是现在的孩子们受不了打击,有一颗玻璃心呢?都是有原因的。
未成年人自杀,无非有以下几点原因?
【1】父母之前给的太多,由于某件事情达不到孩子的心理预期,所以大发雷霆,离家出走,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2】学习压力大,受到同龄人的欺负,一时想不开。
【3】如今网络发达,孩子们又经历过最长寒假,玩手机,也许成为最好的消遣方式,网恋或者网络游戏成为新的“隐形杀手”。
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父母都应该教育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决不能碰,必须得有自己的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话,其他事情又怎能做得好呢?
虽然已经为人父母,但是我们也很难想象失去女儿的父母有着怎样的悲痛心情,希望我们从此类事件中真正的意识到,什么叫“养不教父之过”,生了孩子,我们就要承担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仅仅是物质的给予,那其实是害了孩子。
要相信温室的花朵,绝对经不起风吹日晒。
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想说的呢?
我是上善李老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您展示在评论区,以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谢谢您的关注、评论和认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速删)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者: 韩淑真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学员)
作者:杨耘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教务主任)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我兼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在工作中因为喜欢孩子们,爱好心理学,以前在空闲时间在网上查查资料,兴趣来了就在摸索中实践,自从进了网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我也试着实践。
1、对于性格内向、不说话的孩子,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心态,就需要老师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引导孩子说,鼓励和帮助孩子表达。具体的比如在课堂鼓励孩子举手,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循序渐进,慢慢地尝试有难度的问题,让他回答,引导孩子提高自信心。让孩子融入班集体,可以在班会课、体育课上、心理健康课上,采用“戴高乐”技术、大风吹、口香糖粘一粘,让学生看见彼此,欣赏彼此,更让孩子悦纳自己!
2、对于个别有心理小情绪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与孩子有亲近感,这样孩子就愿意说出来,在说出来之后,教师要保证要给孩子保密,遵守保密原则,这样孩子的内心就更安全、放心。其次在孩子说出来,发泄出来时,教师要尊重悦纳学生,倾听,共情。可以用心理沙盘游戏,但是我自己不专业,总是做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大多数是用积极语言抚慰孩子,或者讲名人传记的励志故事,听音乐等活动,放松心情,宣泄情绪,还自己一片畅快的心灵空间。
3、当然我认为最需要的就是团体辅导,提升团体的积极心态,创建阳光班集体,更多的运用成长主题活动,比如“开学适应”“情绪管理”“放飞梦想”“良好习惯”等等,运用九宫格技术,绘画技术等,将韦老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的设计灵活运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快乐!正确处理成长中的磕磕碰碰!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学习,面对成长。待羽翼丰满,向蓝天飞翔!
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