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思咏史 咏史诗 咏史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咏史八首的作者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5 16:03:43 浏览1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左思咏史八首解析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生卒年不详。与陆机、潘岳等同时。博学能文,征为秘书郎。后齐王司马冏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他出身寒门,不喜交游,仕进不得意,因此对当时门阀世族把持政权的现实感到非常不满,在一部分诗作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情绪。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的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他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 《咏史》共八首,大都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写自己的怀抱。题名咏史,实际是咏怀。 其一(弱冠弄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写作文章;才学出众,博览群书。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辞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传到京城。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从此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其二(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niè)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jiè)旧业,七叶珥(ěr)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深涧底下郁郁葱葱的高大的松树,山顶上一棵青青的小树苗。那仅有一寸粗的小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出身寒微的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是出身地位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金、汤家族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冯唐难道没有伟大的才能吗?可是年纪很老了还没有得到重用。(冯公,指冯唐,生于汉文帝时,武帝时仍居郎官小职。) 其三(吾希段木干)本篇通过对段干木、鲁仲连的歌颂,寄托作者自己的理想。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緤(xiè),对圭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难道还肯接受圭璋?(对于他们来说)成串的官印光耀门庭的事,却好像浮云一样与自己无关。 其四(济济京城内)本篇以王侯贵族的豪华生活与扬雄的贫居著书生活作对比描写,并对后者加以肯定。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罄,北里吹笙竽。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京城内玉侯的住宅富丽堂皇,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朱色的车轮在长长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朝朝暮暮,不是在金、张家,就是在许、史家(金,指金日磾家;张,指张汤家;许,指汉宣帝许皇后娘家;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娘家)。这些贵族高官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就是那家“吹笙竽”。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他模仿孔子《论语》写作哲学著作《法言》,摹拟司马相如的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著名赋篇。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其五(皓天舒白日)本篇写作者鄙视尘俗,希望隐居高蹈的意志。皓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xū)来游?被(p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照耀着神州大地。洛阳城皇宫里一排排高耸的建筑,飞檐如同浮云。在高门大院里,居住着许多王侯。自己本来就不是追随帝王以求仕进的人,为什么忽然到这里来游览呢?穿着粗布衣服走出阊阖门去,迈开大步去追赶许由。因都城生活龌龊,所以振衣高岗,濯足长流,以去尘杂污秽。 其六(荆轲饮燕市)本篇通过对荆轲的歌颂,表示对豪门贵族的蔑视。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性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人似的。虽然没有像壮士那样取得成功,但与世俗的人们比较明显不同。荆轲高视不凡,四海尚且觉得小,那些豪门势族难道还值得一提吗?高贵的人虽然自以贵,我看他却像尘埃;卑贱的人虽然自以为贱,我看他重如千钧。 其七(主父宦不达)本篇通过对主父偃四人早年不得意的描写,感叹历来贤士常遭困顿,以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心情。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因采樵,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屯(zhūn)邅(zhān),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主父偃游学未遇的时候,他的父母兄弟都很轻视他。朱买臣因为原先采樵为生,他的妻子改嫁而去。陈平没有产业,居住在背靠着城墙的穷巷。司马相如偕卓文君回到成都,家中空无所有,徒立四壁。这四个贤人难道不伟大吗?他们的遗业垂名青史。但当他们没有发迹的时候,担心因穷困而死。英雄也有处境艰难的时候,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哪个时代没有奇才?有的人一生不遇埋没在草野之中。 其八(习习笼中鸟)本篇写苏秦、李斯等人以追求荣华而丧生,主张人生应当安贫知足。习习笼中鸟,举翮(hé)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shuì),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馀。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被关在笼中之鸟,虽然屡次要飞,但扇动翅膀就碰上了笼子的四边。与人疏远的穷巷的士人,抱着自己的影子独守空空的草房。出门去没有畅通的道路,枳壳树和荆棘挡住了前进的路途。虽然有好的计策也不被人采用,处境困难好像干涸的池塘之鱼。在外没有微小的俸禄,回顾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藏。亲戚们都轻蔑他,朋友也渐渐的疏远了。苏秦向北方游说燕、赵等六国合纵抗秦,李斯西入秦国上书。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荣华富贵,一忽儿又被杀死。偃鼠到河里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并不想有什么馀存。鹪鹩在深林里栖息,只是借一枝树枝,它们实在可以为达士的楷模。 第一首也可以看作这组诗的序诗,是写自己愿意为国立功和功成不受爵的抱负。本诗风格雄浑,语言遒劲,意气豪迈,情感昂扬,这一点与曹植诗的风格有相似之处。第二首写由于门第的限制,有才能而出身寒微的人们只能屈居下位,而世族子弟却依靠兄世业窃居高位。本诗通篇用对比手法,如“涧底松”与“山上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的对比,表现得鲜明生动;内容由隐至显,如前四句比较隐,后八句就很明显了。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华海国平)吾希段干木①,偃息藩魏君②。吾慕鲁仲连③,谈笑却秦军④。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⑤。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⑥。临组不肯緤⑦,对珪宁肯分⑧?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⑨。【注释】①希:向慕。段干木:战国魏人,隐居穷巷,不愿做官,是当时的贤者,魏文侯对他很恭敬。 ②偃息:退隐而高卧。藩魏君:保卫魏国国君。据《吕氏春秋·期贤》篇记载,秦国兴兵要攻打魏国,司马唐谏秦国君说:段干木是位贤人,魏国以礼待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不可以加兵。秦国君以为然,终于不敢攻打。 ③慕:仰慕。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策,而不肯做官。(见《史记·鲁仲连列传》) ④却秦军:退秦军,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使白起围赵,赵国正计划尊秦为帝,以求罢兵。当时鲁仲连正在赵国,说服了赵人,放弃了这个计划。秦军知道后,退兵五十里。鲁仲连退秦军是用舌辩,所以说“谈笑”。 ⑤不羁:不受笼络。贵不羁:以不被笼络为高贵。遭难:遇到患难。解纷:解除纷扰。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鲁仲连却秦军之后,平原君要给他高封厚赏,他再三辞让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这两句是说世上所贵者是那些能为人排难解纷的不羁之士。 ⑥卓:高的样子。高节: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列传》说他“好持高节”。 ⑦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玺以结在腰间。蝶 (xiè卸):系。不肯蝶:不肯结挂印玺。 ⑧珪:瑞玉板,上圆下方。古代诸侯,不同的爵位,分颁不同的珪。分:指分别颁发。宁肯分:指不接受官爵。 ⑨连玺:成串的印。耀前庭:光照前庭。比之浮云:把高官厚禄看作象浮云一样轻。 【赏析】  这首诗歌颂段干木和鲁仲连为国立功,不要爵禄的高尚情操。诗人表示了对他们的仰慕和向往。《咏史八首》(其一)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何焯认为,此诗“申前‘功成不受爵’意”(《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也就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功成身退,不受封赏的思想。   诗的开头四句就点明诗人所仰慕的两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这两个历史人物就是段干木和鲁仲连。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不仕,魏文帝尊他为师。当时秦国要攻魏,司马唐谏秦王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王为之罢兵。事见《吕氏春秋·期贤》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一次秦兵围赵国的邯郸城,这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鲁仲连说服了魏国派往赵国劝赵尊秦为帝的辛垣衍,秦将闻知此事,退兵五十里。事见《战国策·赵策三》。诗人渴望像段干木、鲁仲连一样,为国家效力。“吾希”、“吾慕”,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和自己的愿望。“偃息藩魏君”和“谈笑却秦军”,概括了段干木和鲁仲连的事迹。言简意赅,又紧扣《咏史》这一诗题。“偃息”,写段干木之退隐高卧,“谈笑”,写鲁仲连之从容善辩,皆极传神。   双起单承,“当世贵不羁”四句,单写鲁仲连。《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鲁仲连在退秦军之后,赵国国相平原君欲赏赐千金,鲁仲连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意思是说,作为“天下之士”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取任何报酬。于是他就辞别了平原君,离开赵国,再也没有露面了。于此可见,这四句中,前二句是化用鲁仲连语意。后二句则对鲁仲连做出崇高的评价。“高节卓不群”,实此诗之诗眼,承上启下。   “临组不肯緤”四句,比较具体地写鲁仲连“功成耻受赏”,表现他的高尚节操。“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章于腰间。“珪”,一种上圆下方的瑞玉。古代诸侯,爵位不同,颁给珪也不同。“玺”,官印。不论是“组”、“珪”,还是“玺”,都代表官职爵位。对于这些,鲁仲连不仅不接受,而且视若浮云。这里写的是鲁仲连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愿望。应该指出,一个人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左思之妹左芬是晋武帝的贵嫔,据《左思别传》记载,她“颇以椒房自矜”,又据《晋书·贾谧传》,左思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贾谧因为贾后的关系,权过人主,作威作福,自负骄宠,奢侈逾度。而“二十四友”皆“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这些人“或著文章称美谧,以方贾谊”。这说明左思并不是不看重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只是在仕途迍邅时,才发此高论。   李白也有一首歌颂鲁仲连的诗,诗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寄寓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思想,显然受了左思《咏史》的影响。 (穆克宏)《咏史》诗最早源于班固,但班固的《咏史》只是单纯地歌咏史事,而左思的《咏史》则运用历史材料充分抒发自己怀抱,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人生实感。总之,左思《咏史诗》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这一诗体有了质的飞跃。诗体名。以史事为题材的诗。以东汉班固咏缇萦救父的一首诗(或题为《咏史》)为最早。其后王粲、左思、鲍照等均有以《咏史》为题的诗作。唐代胡曾的诗集,即以《咏史诗》为名。 词语分开解释:咏史 : 组诗名。西晋左思作。共八首。诗中揭露西晋门阀制度只重门第、扼杀人才的不合理性,也抒发了自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高洁情怀。诗歌语言朴实,感情激越,虽有失意苦闷,却无颓废情调。这种风格,被后人称为“左思风力”。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左思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三都赋》问世后,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纸贵“。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赋《白发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感情含蓄,与《三都赋》完全不同。它采用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尖锐地抨击“靡不追荣,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左思作文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写得很传神的诗句。《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发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 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咏史八首的作者是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王安石的《浪淘沙令》是一首咏史诗,表达了王安石怎样

《浪淘沙令》
——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这首咏史词讲述伊尹、吕尚两人出身卑微,曾历经了种种困窘。但好在遇到了商汤周武这两位慧眼识英才的明君圣主而被重用。否则的话,他们就只是被埋没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盖当世、超越千载的事业。
这寄托了王安石的感慨和希冀。因为当时,王安石作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正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商武”一样知人善任,支持变法。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吕”一样幸遇明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此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是因为王安石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安石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