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巴拉圭的介绍
巴拉圭全称:巴拉圭共和国(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l Paraguay)是南美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境内主要山脉是阿曼拜山和巴兰卡尤山,其南边国境完全与阿根廷接壤,东北与西北角则分别是巴西与玻利维亚。巴拉圭境内主要河流有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巴拉圭的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人口703.3万,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为官方语言,瓜拉尼语为民族语言,首都亚松森(Asunción)。1767年西班牙殖民者把耶稣会教士驱逐。18世纪,巴拉圭地区是南美洲最大的人口集中地区。巴拉圭是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国,经济以农牧业和林业为主,主产棉花、大豆等。
巴拉圭的历史
巴拉圭,这个从地理位置上看,南美大陆最封闭的小国,立国已经193年,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浪潮中从西班牙殖民地省份直接转变过来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南美诸国中,有不少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造就了巴拉圭独特的历史轨迹。
巴拉圭是南美诸国中唯一的印第安人成分、地位较高的国家,瓜拉尼人早在葡萄牙冒险家加西亚(Aleixo Garcia)的小分队1524年第一次踏足巴拉圭河口之前,就已经作为一个剽悍善战的民族威胁着印加帝国的东部边境。只不过,瓜拉尼人是热带丛林里的战士,文化上也没有发展到印加帝国的高度,抽象的财富概念在瓜拉尼人的意识中几乎是空白,翻越高耸陡峭的安第斯山脉,征服气候寒冷的秘鲁高原,对瓜拉尼的战士来说缺乏诱惑力。
换个角度来看,在帝国的印加武士眼里,安第斯山脉险要的山谷隘口、东麓的湿热气候和野蛮难驯的瓜拉尼部族,正如20世纪3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用金钱武装起来的玻利维亚军队所要面对的一样,是那么令人生畏和难以逾越。
今天的巴拉圭人口中,拥有瓜拉尼血统的梅斯提索人(Mestizo)已经占到90%以上,瓜拉尼语成为国家的第二国语(与秘鲁把克丘亚语提升到第二国语的人为保护措施不同,瓜拉尼语的地位是与生俱来的。)。而瓜拉尼人的性格,以及瓜拉尼人面对新的文化的反应,构成了巴拉圭历史的基调背后的影子。
一、 独立以前的巴拉圭
巴拉圭,在西班牙王国将近300年的殖民统治中,是以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内陆省份存在的。这种不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在巴拉圭独立之后,直到今天也依然顽固地保持。相对其他省,巴拉圭省的瓜拉尼印第安人,恐怕是最少能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统治和征敛压力的。
拉丁的巴拉圭历史,是从葡萄牙冒险家加西亚到达巴拉圭河口开始的。加西亚在这里初步取得了瓜拉尼酋长们的信任,征募了2000多战士,在查科地区的印加帝国东境劫掠一番。我缺乏更详细的资料,难以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加西亚与瓜拉尼战士之间的内讧,最终加西亚的小分队全部葬身于瓜拉尼武士之手。
但从加西亚的经历看来,瓜拉尼人是可以与欧洲人合作的民族。因此,陆续到来的西班牙人可以安然在巴拉圭建立居留地,没有遇到太多反抗地把以亚松森为中心的地区变成西班牙美洲的巴拉圭省。在巴拉圭独立之前,仅仅在十六世纪70年代,一个自称为奥贝拉阿—太阳光的瓜拉尼预言家,掀起圣战,短暂地挑战过天主教会在瓜拉尼社会的渗透。
在印加帝国、阿兹特克人之外的印第安原始社会中,全民尚武且能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的民族,多半也是服从权威、恪守纪律的民族。这一点我无法亲身考察,现有的资料也无法证明这一点。但瓜拉尼人作为迄今南美大陆上最剽悍善战的民族,却能在将近200年的国家历史中,顺从于每一个漫长的独裁统治,似乎能说明一点问题。
独立前的巴拉圭历史中,最鲜明的一页,就是耶稣会归化区长达两个世纪的存在。罗耀拉创建耶稣会的思想中,带有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修行社会理想,终于在瓜拉尼社会找到了契合之点。1588年,耶稣会教士进入巴拉圭东南部,顺利地建立起了30多个归化区。大批瓜拉尼人迁移到归化区内,以天主教修行活动为纲,形成了封闭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每个归化区都按照统一的规划建设,正方形的社区,每条道路都是笔直的。每个房子都建了统一样式的门廊,即使是雨天走遍全城,也不会淋到雨。所有在归化区生活的瓜拉尼人和耶稣会僧侣,土地共有,财产共有。他们一起工作,共进三餐,按时弥撒。产物平均分配,接济贫弱老苦。
这样一个社会,悄悄地,与世无争地存在了两个世纪。很难说是瓜拉尼人的性格适合这种纪律森严有序的社会,还是这样封闭有序的社会造就巴拉圭人的性格。即使是在耶稣会归化区与西班牙的巴拉圭省殖民当局之间发生政治冲突后,不事武备的耶稣会归化区,竟然可以在1725年~1735年间与亚松森的克里奥尔民兵斗争了10年,在1750年~1761年间与外援不断的西班牙军队进行了11年战争,归化区能集结起的瓜拉尼人的力量已经初见端倪。
耶稣会归化区的国中之国在政治上失败后,各个归化区日渐荒废,湮没在丛林中。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耶稣会归化区,桑蒂西马-特立尼达(La Santisima Trinidad)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精美的瓜拉尼雕刻,以及赫苏斯-德塔巴兰格(Jesus de Tavarangue)三大拱门浓厚的西班牙天主教风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去探询两个多世纪以前天主教共产主义梦想。但是在今天的巴拉圭人的精神世界里,还保存着多少归化区式的理念和梦想呢?
二、 巴拉圭孤独的独立
巴拉圭的独立,虽然是紧随拉美独立运动的风云际会,但却凸现出孤独和封闭的一面。拉美的考迪罗主义,在巴拉圭也明显地可见,但从历史的脉络追溯上去,巴拉圭就是一个孤独的巨大的考迪罗。无论是弗朗西亚、老洛佩斯、小洛佩斯,还是马里尼戈、斯特罗斯纳,都更象是独占了所有权威于一身的巨大的考迪罗。
也许是这个国家太小,没有充裕的土地和庄园,去构建类似其他拉丁美洲国家那样的庄园主政治结构。也许又是瓜拉尼文化中权威主义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个国家只存在政治思想上的反对派,而缺乏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反对派。但这还是不能说明问题,巴拉圭的第一个移民首领伊拉拉,一个没有瓜拉尼文化影响的外来者,就可以保持20年的统治地位,西班牙任命的历任省长的权力,都形同虚设。
安特基拉·卡斯特罗,和他的伙伴蒙波,在1721年到1735年间,进行了第一次孤独的独立尝试。其孤独之处,没有外部世界的呼应,排斥一切其他的政治力量,天主教会、西班牙省长、耶稣会归化区、瓜拉尼人,即使是短暂独立而建立的社会,竟然也是照搬耶稣会归化区模式的自治公社(Comuneros),权威之下的平均主义、孤立主义社团。
巴拉圭真正的独立是在自治公社失败后75年,看上去这次运动不是那么孤立,布宜诺斯艾利斯独立了,圣马丁将军也将要回到阿根廷开始他伟大的事业了。但是,在巴拉圭省所发生的事件,与圣马丁将军的事业背道而驰。贝尔格拉诺将军(熟悉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朋友可能会记得,被击沉的阿根廷主力军舰就是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率领的军队,在巴拉圭省遇到的不是欢迎拉普拉塔联合省革命军的鲜花,而是巴拉圭人沉重的一击。固然这一击有代表西班牙国王的省长贝拉斯科对西班牙王室的忠诚的成分,巴拉圭人的孤立建国的强烈自我封闭的欲望也不容忽视。
1811年1月,巴拉圭人击败贝尔格拉诺将军率领的拉普拉塔联合省军队。5月14日,巴拉圭人驱逐省长贝拉斯科,组织了“洪他”(委员会)。6月,巴拉圭省议会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独立的巴拉圭共和国。1813年10月通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三、 巴拉圭的独裁者们
巴拉圭流亡作家罗亚·巴斯托斯对自己祖国的独裁政治,讲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的世界一直被一种无法医治的绝症所侵袭,这个绝症叫做『人』。”。确实,纵观巴拉圭独立以来200年的历史,可以概括地说,就是由这几个『人』的名字构成:弗郎西亚(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统治期1814~1840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统治期1840~1862年)、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统治期1862~1870年)、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 统治期1940~1948年)、斯特罗斯纳(Alfredo Stroessner 统治期1954~1989年)。
提到独裁者,多半都会和残暴独断、个人崇拜、秘密警察、政治迫害、任人唯亲,,,这些词语联想到一起。而拉丁美洲的独裁者们,我十几年前第一次读到马尔克斯在诺贝尔颁奖礼上的演讲辞,对他们超越想象力的独裁风格就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说,他们不可思议的历史事迹引起我一刹那强烈的兴趣,正是我今天下笔做这些文章的,漫长时光之前若隐若现的源头。
我再复述一下马尔克斯被翻译成中文的原话:“曾3次对墨西哥实行独裁统治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为了埋葬他那条所谓的糕点战争中失掉的右腿,他下令举行了极为豪华的葬礼。······萨尔瓦多通神的暴君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将军在一次野蛮的屠杀中竟然剿灭了三万农民。而为了查验食物是否被下了毒,他还发明一种摆锤,而下令将所有公共照明灯具用红纸罩起来,以防猩红热传染流行。立在特古西加尔巴大广场的佛朗西斯科·莫拉桑将军的纪念像实际上是在巴黎一家旧塑像仓库里买来的奈伊元帅的塑像。”
自编巴拉圭历史大事年表
巴拉圭历史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拉丁美洲史稿》李春晖,商务印书馆)
1524年,葡萄牙人加西亚(Aleixo Garcia)和几名同伴,到达巴拉圭河口,与瓜拉尼族结成联盟,率2000瓜拉尼战士,通过查科地区,侵扰印加帝国边境地区。返回巴拉圭后,被瓜拉尼人杀死。
1526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卡波特率远征队进入巴拉圭河地区,一度到达亚松森。
1535年,门多萨被西班牙国王卡洛斯I派遣进驻拉普拉塔和巴拉圭地区。门多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登陆后,命令阿约拉斯(Juan de Ayolas)率远程队去巴拉圭。
1537年8月,远征队成员伊拉拉(Martinez de Irala)在亚松森建立了第一个居留地。从此,亚松森附近地区,逐渐成为西班牙殖民地。
1537年9月,伊拉拉被任命为亚松森第一个统治者。
1544年,第一次革命,亚松森的克列奥尔人发动起义,驱逐西班牙任命的亚松森的省长巴卡(Alvar Nunes Caleza Vaca)。
1556年,伊拉拉死,其统治结束。同年,天主教会在亚松森设立第一个主教区。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瓜拉尼人中出现预言家,自称奥贝拉阿—太阳光,发动了短暂的圣战。
1588年,耶稣会教士进入巴拉圭,在巴拉圭东南部深入印第安部落传教。此后,建立了一个包括30个归化区,人口超过10万的耶稣会统治区,存在了两个世纪。
十七世纪,巴拉圭划归秘鲁总督管辖。
1721年,亚松森的土生白人,酝酿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运动,是1721年~1735年起义的开端。
1725年,发动政变,撤消了西班牙的省长,由土生白人安特基拉·卡斯特罗(Jose Antequera Y Castro)执掌政权。新政府取消耶稣会统治区,驱逐耶稣会教士。
1731年,土生白人民兵被秘鲁总督的军队击败,安特基拉·卡斯特罗被擒。7月5日在利马被处决。
1732年2月,2000名巴拉圭起义者洗劫了耶稣会神学院,关押了主教。
1733年,安特基拉·卡斯特罗的朋友和同道者蒙波,领导亚松森土生白人发动新的起义,杀死西班牙的省长,在亚松森成立“自治公社”(Comuneros)。
1735年,自治公社被秘鲁总督的军队击败而告失败。
1750年~1761年,秘鲁总督区与耶稣会统治区进行了长期冲突和战争;
1761年,耶稣会被驱逐出巴拉圭。巴拉圭全境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
十八世纪后期,巴拉圭从秘鲁总督区分离出来,移归拉普拉塔总督区管辖。
1810年5月,布宜诺斯艾利斯宣布独立,要求原拉普拉塔总督区各省加入,遭巴拉圭省拒绝。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派遣贝尔格兰诺率军进驻巴拉圭。
1811年1月,巴拉圭击败贝尔格兰诺的军队。
1811年5月14日,亚松森起义者驱逐了与王党有联系的省长贝拉斯科(Velasco),组织了“洪他”。“洪他”由弗朗西亚(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1766-1840年)主持。
1811年6月,议会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独立的巴拉圭共和国。
1813年10月,通过第一部宪法。
1814年5月,弗朗西亚通过国会任命,成为独裁统治者。
1816年,弗朗西亚被任命为终身统治者。
1840年,弗朗西亚去世。
1841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0-1862年)开始执政。
1842年~1844年,解放黑奴。
1845年,出版了巴拉圭第一份报纸。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年)被任命为陆军统帅。
1853年,巴拉圭获得美国及其他欧洲强国的承认。小洛佩斯赴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购买军火。
1858年,开始修筑亚松森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
1859年,美国海军侵入巴拉圭。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小洛佩斯上台执政。
1864年,巴西对乌拉圭发动战争,巴西军队侵入乌拉圭。
1864年11月12日,小洛佩斯政府向巴西正式宣战。
1865年4月,阿根廷政府向巴拉圭宣战。5月10日,巴西、阿根廷、乌拉圭3国,在英国驻阿根廷大使爱德华·桑顿策划下签署三方协议,组成同盟共同对巴拉圭作战。
1870年3月,小洛佩斯在科拉密林深处的战斗中阵亡。巴拉圭战败,签定停战条约,割让55000平方英里领土给巴西和阿根廷。
1870年11月25日,巴拉圭议会颁布了第二部宪法。宪法规定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间接方式选出,任期四年。
1871年10月,根据新宪法选举出的第一届总统霍贝拉诺斯(Salvador Jovellanos)就任。
1874年11月,第二届总统希尔(Juan Bautista Gil)就任。
1876年,巴西军队根据1870年停战条约,从巴拉圭撤退。
1877年4月,希尔总统被刺杀身亡。
1881~1909年,发生了7次政变。
1887年7月,德国移民组成的莱比锡公司,在亚松森东北210公里处建立“新日尔曼区”。
1892年,在亚松森建立了第一所大学。
189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兰内(William Lane)组织了“澳洲合作协会”,计划在巴拉圭建立名为“新澳洲”(New Australia)的乌托邦社会。巴拉圭政府支持此项目,并将比利亚里卡(Villarrica)邻近45万英亩土地拨给该组织。该计划不到2年失败。
1906年,意大利移民在亚松森以南的兰巴雷和安戈斯图拉之间,建立了“新意大利”区。
1912年,沙累(Eduardo Schaerer)当选为总统,是1870年以来唯一做到四年任满的总统。
1913年,亚松森至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完成。
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格兰查科发现石油。
1924~1928年,阿亚拉(Eligio Ayala)总统执政期间,巴拉圭经济发展较大。
1928年,巴拉圭与玻利维亚为争夺格兰查科油田发生冲突。
1932~1935年,格兰查科战争。巴拉圭方指挥官是埃斯蒂加里比亚上校(Colonel Estigarribia),玻利维亚方指挥官是德国军官奎特(General Kundt)。巴拉圭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1933年,巴拉圭共产党成立。
1934年5月3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休伊·朗发表演讲,揭露格兰查科战争实质上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为争夺查科地区的石油开采权而挑起的战争,两家公司分别资助玻利维亚军队和巴拉圭军队。郎用“罪犯、作恶分子、本国的凶手、外国的凶手、国际阴谋者、贪得无厌的强盗和窃贼的窝、破坏者和小偷的老巢”等字眼形容美孚石油公司。(《瓜拉尼亚》杂志转载,布宜诺斯艾利斯,1934年11月)
1936年初,国家阵线组成。
1936年2月17日,陆军发动政变,推翻自由党人阿亚拉(Eusebio Ayala)政府,格兰查科战争中的一名将军拉斐尔·佛朗哥上校(Colonel Rafael Franco)组成临时政府。
1937年8月13日,陆军和海军发动政变,佛朗哥辞职,派瓦(Dr.Felix Paiva)执政。
1938年7月,巴拉圭与玻利维亚签定和约,巴拉圭获得格兰查科争议土地的3/4,玻利维亚仅得到由科伦巴伸进巴西的一条走廊地带。
1939年4月30日,全国大选,自由党领袖,格兰查科战争的指挥官埃斯蒂加里比亚(Jose Felix Estigarribia)当选为总统。
1939年,巴拉圭劳工联合会成立。
1940年,埃斯蒂加里比亚宣布实行独裁。8月4日,颁布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总统直接选举选出,任期五年,可以连选连任;国会改为一院制;国家一切军事行政大权,集中总统一身。内阁成员和最高法院法官都由总统提名。年内,埃斯蒂加里比亚死于飞机爆炸中。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上台。
1942年,马里尼戈政府下令解散自由党。
1945年2月,马里尼戈政府向轴心国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