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思想
由于他长期在下巴伐利亚邦农民聚集的地方工作,历史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认为农民阶级是民族的本源,自由乡土上的自由农民是徳意志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最强大的后盾。
大学毕业后,在民族运动宣传的影响下,他设想了一种以农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他跟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花钱买了一块地,开办了一所农场,以此作为他实现农村之国的胚种细胞。然而,他的农场没等兴旺发达起来,便很快夭折了。 他把自己的农场因资金不足而夭折,归结到犹太资本的身上。他的理论是:世界犹太民族煽动城市居民反对农民。 他认为世界犹太资本通过投机和操纵交易所压低生产价格和提高消费价格。农民收入很少,城市居民开支很大。巨额的中间利润被犹太人和他们的同盟者所中饱。因此他认定,农民最危险的敌人是“世界犹太资本”。这可能就是希姆莱反犹思想形成的雏形。 希姆莱当时还形成一种奇特的思想,认为斯拉夫人也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理论根据是,全国农民阶级唯有在反斯拉夫人的斗争中才能保存和壮大自己。这无意中形成的意识成为希姆莱日后给党卫队纲领提出的两条要点的思想基础,即确定第三帝国反犹和反斯拉夫人政策的基本思想。这两种观点,后来成为希姆莱反“斯拉夫劣等民族”和反“世界犹太民族”的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希姆莱的最终目标在暴力反犹的气氛中逐渐形成。反犹已成为纳粹党的最强大的动力。
希姆莱曾深入学习和研究过亲德的英国人豪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的著作《十九世纪的基础》 、法国外交家约瑟夫·阿瑟·戈宾诺的专著《论人种之不平等》和罗森贝格的《二十世纪的神话》等三本书。尽管这三本书是互相剽窃,希姆莱仍读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这三本书的作者都认为:人种的价值不是平等的,因此人种杂交会降低高等人种的遗传素质;北欧的条顿人是所有亚利安人种中体魄最优秀的人,基督教鼓吹的关于人类平等的理论是卑鄙无耻、阴险毒辣的幻想。 这种种非人道的种族理论被希姆莱所接受。
希姆莱捍卫民族社会主义种族学并非出于某种狂热,而是受环境的影响。他在大学读书时已经接触反犹主义。最初了解反犹主义是从希特勒的专著《我的奋斗》中读到的。《我的奋斗》对反犹主义有一段专述:
“今天在我们面前展示的人类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成果,无一不是雅利安人创造的。
血统混杂和由此产生的种族水平的降低,是古老文化衰亡的唯一原因。
看看吧,犹太人通过杂交每天在毒化我们民族的血液。
想想吧,只有几世纪以后才能从我们民族的机体中排除这种血液里的毒素,或者永远无法排除这种毒素;
再想一想吧,种族解体降低甚至消灭了我们德意志民族中最后的亚利安人的价值,使我们的力量作为承袭文化的民族明显地衰退…… ”
希姆莱相信种族论的观点,并且全部接受下来,在以后的党卫队中发挥了非常残酷的作用。为给希特勒的大日耳曼民族主义寻找历史根据,希姆莱编造了一个亚特兰蒂斯神话,称德国人是最优秀民族的后裔。
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生平
海因里希·希姆莱于1900年10月7日生于慕尼黑希尔德加德街2号的三楼。当他呱呱坠地时,巴伐利亚的枢密院顾问维特尔斯巴赫·海因里希亲王冈他伸出庇护之手,为其起名海因里希·希姆莱,并做其教父。名字和教父约束着希姆莱从小就恪守忠于国王的传统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使希姆莱养成了服从纪律、处处照章办事的习惯。
当时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有明文规定:谁认一位亲王作教父,谁就必须当军官。这里有一点是了解希姆莱本性的关键:他一直幻想指挥一支攻无不克、百战百胜的军队,但他一生也没能完全实现这一幻想。希姆莱长得瘦弱,鼻梁上还架着近视眼镜。最初,他想当海军,可是帝国舰队不收戴眼镜的人,只好改当陆军。当年,他只有十七岁,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他的父亲只好央求在宫廷中的朋友们帮忙,让他的儿子希姆莱提前加入军队。朋友们帮了忙。1917年底,希姆莱加入了巴伐利亚第11步兵团“森林团”。可是他刚刚入伍,正在累根斯堡接受候补军官训练,同时又进了拜罗伊特的机枪训练班。结业后,他被编进第11步兵团补充营4连。但此时战争已经结束,他奉命退役。
退役后不久,希姆莱又发现一条行伍发迹的道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局势非常混乱。巴伐利亚社会民主党人中的退役军人和自愿参加者组成了自由团,与共产党人成立的红色工人士兵苏维埃共和国相抗衡。希姆莱加入了自由团。由柏林派出的国防军和自由团准备进攻红色慕尼黑。希姆莱跃跃欲试,想从自由团再进国防军。后来他患了伤寒,健康状况恶化,始终没能成为军官。
进国防军的打算未能实现,原因是他父亲考虑到王室的庇荫己不复存在,通货膨胀有增无减,这个时候该是让希姆莱在战后赶紧熟谙一门可靠的职业的时候了。他父亲看中了农业,希姆莱当时对农业也很感兴趣。但他的农业生涯仍是时运不济,刚刚进入因戈尔施塔特的菜农场学农,就被一场流行性伤寒弄得卧床不起。1919年10月18日,他病愈后又进了慕尼黑大学技术学院,注册为农科大学生。希姆莱在1922年8月5日报通过考试,并在施莱斯海姆的“兰德氮素有限公司”谋得了一席农业助理员的职位。同时,由罗姆推荐加入了一个名叫“德国国旗”的民族主义组织。他每天下班后,就扛起步枪,主动跟志同道台的伙伴们进行操练,准备在行将到来的内战中大显身手。 1924年5月,国会大选在即。施特拉赛企图利用希特勒政变在德国引起的轰动,将自己手下的纳粹分子塞进国会,便派希姆莱驾驶一辆摩托,在下巴伐列亚各村镇之间往返飞驰,传达施特拉赛通知文告,并向农民声嘶力竭地进行民族社会主义的宣传,煽动农民反对金融资本,诅咒犹太人和共济会成员,攻击布尔什维克,诋毁民主政治和一切合理的政策。
希姆莱的力气没有白费,施特拉赛的活动措到了近两百万张选票,赢得了三十二个国会议员席位。希姆莱虽然不余遗力地工作,但仍感到前途渺茫。 1924年12月希特勒离开监狱后,随即着手重建因十一月政变而被禁止的四分五裂的纳粹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纳粹党又兴旺起来,并建立了党卫队。希姆莱凭着择主而侍的本能,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偶像。1925年8月,他加入了纳粹党,不久又当上了施特技赛的秘书。 希姆莱乐于执行各种命令,严格遵守纪律,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但他垂涎高官显员,施特拉赛就尽量设法满足希姆莱的欲望。施特拉赛在赴柏林之前,提升希姆莱为巴伐利亚一上普法尔茨省党部副书记。希姆莱虽然投靠希特勒的对手施特拉赛门下,实际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党的领导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不是施特拉赛的侍从。当施特拉赛调往柏林并成为希特勒在徳国北部的对立面的时候,他进一步向希特勒靠拢。希姆莱觉得在希特勒领导下进行工作是无限幸福、无比光荣的。希特勒也没有亏待他,让他在特权阶层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1925年任纳粹党下巴伐利亚一上法尔茨区副领袖;
——1926年任纳粹党上巴伐利亚一施瓦本区副领袖,同年任全国宣传工作副领导;
——1927年,二十七岁的他任党卫队全国副领袖。
短短几年,希姆莱从一个无所适从的青年,变成了希特勒的狂热追随者、纳粹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受到希特勒的赏识。但是,希姆莱并不满足现有的官衔,他想成为领袖人物。引导党和国民走他所期望的路。 1936年6月,希姆莱升任德国警察总监、盖世太保首脑和党卫队帝国长官,具体组织实施法西斯恐怖统治。早在1933年,希姆莱就亲自领导建立起第一座样板集中营-达豪集中营。战争时期建立的最主要的集中营有:波希米亚的特莱西恩施塔特集中营,波兰的马伊达内克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和施图特霍夫集中营,阿尔萨斯的纳茨魏勒一施特鲁特霍夫集中营,波罗的海诸国的考纳斯集中营和里加集中营,德国本土的诺因加默集中营、格罗斯罗森集中营、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和多拉集中营。希姆莱认为,集中营的作用就是制造恐怖气氛,使纳粹的秩序得到维护和遵守。
1939年德波战争之前,希姆莱为制造战争借口而拟定“希姆莱计划”:穿着波军制服的党卫队队员及部分集中营死囚“袭击并占领”靠近波兰边境的德国格莱维茨广播电台,用波兰语发表挑衅性演说,造成波兰进攻德国的假象。紧接着该计划实施的是希特勒9月1日10点向德国国会和人民发表演说:“无数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其中有波兰正规军攻击了格莱威茨广播电台。”此时,德军早已奉命进攻波兰,挑起侵略战争。德波战争期间,希姆莱组建了5支担负“特别任务”的党卫队保安处别动队。别动队紧随在德军后面,负责围剿和处决波兰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被认为可能起来反对德国统治的人,其中多为犹太人。 自从成为党卫队帝国长官开始,希姆莱就鼓吹保护具有所谓“高级价值”的人们的种族甄别条例和特别婚姻法。希姆莱甚至设立专门机构,让经过挑选的德国姑娘与党卫队人员生养子女,以此制造所谓“超人”种族。
1939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店发表啤酒店暴动纪念演说,遭遇定时炸弹的袭击。
此后,戈培尔操纵的纳粹宣传工具宣称谋杀元首的勾当乃是“英国特工所为”,希姆莱则从荷兰境内绑架2名英国特工作为所谓人证,而真正的作案者艾尔塞则被关进集中营并在战争结束前夕被处死。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希姆莱的别动队跟在德军后面,开始系统地消灭苏联的犹太人。党卫队对“布尔什维克政委”的残杀尤其令人发指。在设置犹太人保留地的计划业已失败、马达加斯加流放计划遭到搁置、将欧洲犹太人放逐到苏联内地的计划亦因德军未能速胜而破产的情况下, 1941年底,希特勒作出对欧洲“犹太人问题”实施“最后解决”(即灭绝犹太人)的决定。1942年1月,纳粹党举行万湖会议,研究“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希姆莱是实施“最后解决”计划的组织指挥者。为了灭绝犹太人,希姆莱在1942年指挥建立了许多灭绝营,主要有:贝尔根-贝尔森灭绝营,索比鲍尔灭绝营,奥斯威辛灭绝营,特莱布林卡灭绝 营,马伊达内克灭绝营,切尔诺灭绝营和贝乌泽茨灭绝营。1943年10月4日,希姆莱在波兹南向党卫队高级领导人发表演说,大肆鼓吹“最后解决”欧洲犹太人,宣称“这是我们的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光荣一页”。一般认为,在“最后解决”中惨遭杀害的仅犹太人就有约500万。 1942年5月29日,德国保安总局局长兼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执政官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乘坐梅塞德斯轿车由乡村别墅驶往布拉格古堡途中,遭到经特种作战执行局训练而由英国皇家空军空投的捷克斯洛伐克抵抗运动人员的袭击,后在医院因伤势过重而命归黄泉。希姆莱恼羞成怒,命令对此组织实施一系列报复行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利迪斯惨案。利迪斯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境内靠近克拉德诺市的村庄。1942年6月9日,大批德国保安警察突然对利迪斯实施包围,禁止人们离开村庄。6月10日,该村年满16岁的男人全部被枪杀,儿童被押送至格内森瑙集中营,妇女被囚禁于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利迪斯经焚烧和爆炸而被夷为平地。
希特勒不仅通过党卫队直接管理集中营和灭绝营,而且组建武装党卫队(即党卫军)以防范国防军、加强法西斯武装力量。1943年8月20日,希姆莱取代威廉·弗里克而出任德国内政部部长,权倾一时,进一步强化警察统治机器。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国防军被迫接受希姆莱为预备集 团军司令。尽管缺乏军事指挥经验,希姆莱稍后又成为西线的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到1944年末,希姆莱的党卫队和警察系统发展到12个主要行政机构。 1944年12月,德军在阿登高地发动了一次很大的攻势,但这次战役并没有改变纳粹德国的命运,希特勒试图将美英盟军赶出欧洲大陆的如意算盘完全失败了。剩下的路已经没有了,只有顽抗到底。希特勒当时叫嚣着:“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可以失败,但我们将会让世界一起做陪葬!”
希特勒孤注一掷的叫嚣也许会引起一般纳粹分子的共鸣,但希姆莱却已经不再狂热了,他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德国完蛋了!1944年12月底,纳粹党卫军情报头子沃尔特·施伦贝格手下的一位联络官从上司那里听说,希姆莱正试图与盟国中的某国达成一项单独的和平协议。
但是,希姆莱如果想与盟国达成任何和平协议,他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声誉,要知道,他可是希特勒“最忠诚的党卫军战士”。为了取得西方盟国的信任,他开始频繁地露面表现自己。1945年1月,通过一位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犹太人的瑞士调解人进行调解,他同意以25万美元为代价,在一个月内释放1400名犹太人。然而,到了2月份,1200名犹太人被释放,但他并没有要钱。不过,由于深知希特勒不会允许他这样做,希姆莱请美国和瑞士的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应突出希特勒的“人道主义姿态”。华盛顿当时也肯定准确判断出了希姆莱想要寻求达成和平协议的愿望。
尽管希姆莱在此事上做足了手脚,但当希特勒得知他一直想灭绝的犹太人被释放时,仍大发雷霆,并立即下令:绝不能放走一个犹太人!这也是只有1200名犹太人,而不是1400名犹太人侥幸逃生的原因。事已至此,希姆莱的努力看来是白费了。1945年1月,他被希特勒贬到其它职位,当上了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官。希特勒将他另用的理由是他编造出来的,称他因长期生病,已不适应现在的工作,而把他安排到柏林北部的一个党卫军医院休养。虽然如此,希姆莱仍在计划自谋生路的计划。
最让人感到震惊的事发生了。希姆莱为了提高自己在西方盟国面前的发言权,竟然同意与来自世界犹太人大会的一名代表在一个秘密地点会面。在这次会面中,他同意释放关押在拉文斯布里克的犹太妇女,这显然是与希特勒的旨意背道而驰的。1945年2月到5月期间,他多次与瑞典红十字会副主席康特·弗尔克·贝纳多特会面,经过这些会谈,他所计划的德国向西方投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1945年4月22日,歇斯底里的希特勒竟然公开承认德国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并表示自己将随第三帝国的消亡而消亡。第二天傍晚,当希姆莱再次与贝纳多特会面,并请求他向西方盟国转达德国愿意投降的意思时,希姆莱自己策划德国投降的计划,在盟国看来实际已经没有多少背叛的意味了。
希姆莱的最后提议晚了一步。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通过BBC向全世界发布消息说,希姆莱制定了向英国与美国无条件投降的计划,并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无耻的背叛”。随后,希姆莱被希特勒剥夺了一切职务。对于希特勒来说,发现自己一直认为绝对忠诚的希姆莱竟然也背叛他,是对他最大的打击,他终于感到自己已经是四面楚歌,于是,他也准备了结自己的生命。果然,两天之后,他也死了,尽管现在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的传言。
希特勒死后,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接替他短暂地当了几天第三帝国的元首。他知道希姆莱是不可靠的,因此拒绝了希姆莱入阁的要求。想继续掌权的希姆莱美梦破灭后,刮了刮自己的胡子,戴上自己的独眼黑眼罩,穿上一名党卫军士兵的军服,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但是,他并没有跑掉,两周后,他就落入了英国军队手中。1945年5月23日,他咬碎了镶在一颗假牙里的氰化物胶囊,自杀身亡。
海因里希.希姆莱是何人,他为纳粹党建立了多少功勋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Gotthard Heinrici
1886年12月25日(大吉大利)生于德国Gumbinnen。1906年参军,一战时在东西两线都打过仗。战后留在军中,1936年晋升为少将。法国战役期间任12军军长,于1940年6月14日攻破了马奇诺防线。1941年在古德里安的第一装甲集群服役,参加巴巴罗萨行动,并获铁十字勋章一枚。1942年一月晋升为上将,指挥第四集团军。在之后两年中数次击退苏军,为撤退争取了时间。
1944年8月任第一装甲集群司令。1945年3月,接替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出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但由于他抵制希特勒死守柏林的命令,遂于1945年4月28日被解除职务。1971年12月13日去世。
德意志第三帝国党卫军领袖海因裏希.希姆莱资料
海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1900.10.7~1945.5.23)
法西斯战犯,历任纳粹党卫队队长、党卫队帝国长官、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音译为盖世太保)首脑、警察总监、内政部长等要职,先后兼任德国预备集团军司令、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和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
希姆莱于1900年10月1日出生在德国慕尼黑,是天主教会学校校长的儿子。早年在兰茨胡特中学学习,第—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在第11巴伐利亚步兵团服役。1923年11月,作为紧跟恩斯特·罗姆的旗手参加慕尼黑啤酒店暴动。在希姆莱的组织领导下,党卫队由当时的仅200人的弱小机构发展为控制着整个纳粹帝国的庞大组织。党下队拥有貌似庄严的黑色制服以及由令人恐怖的骷髅和神秘莫测的SS组成的标志。
自1930年当选为国会议员之后.希姆莱集中精力扩张党卫队的势力并使党希姆莱与鲁尼文-党卫军SS符号卫队独立于罗姆的冲锋队之外。1931年,希姆莱建立由海德里希领导的党卫队保安处作为纳粹党的情报机构。到1933年,党卫队发展到5.2万人。希姆莱和海德里希巩固了纳粹党在巴伐利亚的权力地位。1933年,希姆莱先后出任幕尼黑警察局长、巴伐利亚政治警察总监和德国政治警察部队(普鲁士除外)司令。1934年4月,希姆莱成为普鲁士警家总监和盖世太保首脑。1934年6月30日,希姆莱奉希特勒之命组织指挥党卫队摧毁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此举成为希姆莱及其党卫队发迹史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党卫队成为负责“保卫……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化身(即希特勒)”和将纳粹政权的种族主义转化为有力的行动准则的“独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