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手拧拉为什么被禁

正手拧拉为什么被禁(乒乓球正手拧拉技术有什么难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1 19:03:19 浏览27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乒乓球正手拧拉技术有什么难度

拧拉技术难在三个方面:技术特点、出球线路、战略角度

第一从技术特点上分析

正手拧不是那么符合正手技术的大方向。拧拉属于反手进攻技术,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要让反手也能够充分的进攻。反手本身的速度力量远不如正手,因此需要增加摩擦(屈腕)来增加挥拍空间产生更强烈的摩擦。所以拧拉这种方式应运而生。那正手为什么不怎么拧是因为:1.正手挥拍空间调解余地大2.正手进攻技术不缺乏:如台内的快点,挑打台内的抢冲,台内的突击下旋,台内地晃挑,晃撇等。所以,正手不拧是因为有很多进攻技术,且正手调解余地大,发力空间大。

第二从出球路线上分析

正手拧出高质量的球的线路不容易,主要是靠拐和旋转来控制出机会。反手拧拉很容易通过身体的位置改变,自由调节出球线路,且对于质量影响较小。正手拧拉受制于身体的位置,一般很容易的是拧到对面的正手。如果两个人水平都较高,一旦送到正手势必会让对手先进攻(因为拧拉一般回球是上旋,现在球大了上旋都不会那么的转)对手往往会直接进攻造成我方的被动。如果正手拧拉到对方的反手,那么对方反手会直接撕斜线,让我们从正手拧拉的位置退后到反手防守的位置,同样会造成被动,且失去了正手主动高质量进攻的机会。因此从线路上来说,正手拧拉不容易出现高质量的线路且不利于下一班衔接连续进攻。

第三从战略方向上分析

正手拧不利于下一板的衔接,很容易在与高手过招时陷入被动。在线路这里已经说到了,没有必要让自己用这个用了之后自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技术。发正手短下旋,可以回摆,可以挑,所带来的速度和命中率和线路更灵活适应下一板球的衔接。所以没必要正手处理短球时非得拧拉。

我来谈谈台内拧拉技术,重点在怎么拧下旋球

第一步,先把球放在非持板手,用球拍慢动作摩擦球,慢慢体会摩擦球的部位及大致拍的走向;

第二步,自抛自拧,体会不同拍子走向会出现的效果;

第三步,用非持拍手,接发球机从球台上弹起的球,同时持拍手作相应的拧拉动作,但不接触球,目的是掌握拧拉的时机;

第四步,请同伴喂球,小到中等力量拧拉,注意引拍手腕一定要回旋至最大可能,发力的支点在肘,注意上步,一般上持拍手同侧的腿。逐渐加大力量,并控制理想弧线和落点。

第五步,拧拉一板后,必须跟上一板推拨,因为拧过去的球,对方可能击回。

下旋球:

在乒乓中起到很多作用,多用于防守和过渡。对下旋球最直观的诠释大概是在削球中了。
发力:与上旋的提拉不同,下旋的制造在于切削,手腕运用更加重要,有一种用手腕把球包住的感觉。
弧线:下旋的弧线比起上旋怪异的多,由于下旋制造的特点,球速偏慢,弧线也比较跳,可是比起上旋却短很多,有种从泥地里“蹦”出来的感觉。

发下旋球方法:

下旋球分-下旋(就是直接向下摩擦球的中部偏下部位)侧下——又分为左侧旋和右侧旋,

左侧旋(向下摩擦球的左下部位,通常可以在右手持球拍者反手发球时使用或者搓球时有意搓出左侧旋球以加强球的飞行轨迹,让对方很难回出高质量的球,以便于你进攻),右下旋(正手发球时向下摩擦球的右下部,你应该看过那些削球手们的发球吧,他们一般采取的是正手下蹲时反球,通常很有威胁,不过动作还原速度慢。或者,在正手处理台内短球时使用)。

三足鼎立时期,王楚钦林昀儒共同进步,张本智和严重掉队

王楚钦,林昀儒和张本智和,虽然不是同一个年龄段,但属于同一时期,他们共同出征世青赛,也是被球迷认为是,自樊振东之后,新兴起的三足鼎立的一个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三名球员,王楚钦和林昀儒共同进步,但张本智和却严重掉队。

说起东京奥运会的经历,三人各有不同,王楚钦作为奥运会的P卡球员,虽然没有登上奥运会的舞台,但他已经成为国乒新一代中的佼佼者,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丝毫不亚于林昀儒和张本智和。

而林昀儒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仅参加了东京奥运会,并且以出色的实力晋级男单四强,反观张本智和,同样是日乒的一哥,但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差强人意。

王楚钦获得了澳门赛的冠军,而林昀儒获得了萨格勒布站的冠军,但张本智和却很久没有斩获冠军这项殊荣。

王楚钦

王楚钦的技术能力特点非常明显,他的正手非常凶猛,在混双的比赛中尤其明显,因为队友可以给他创造机会和空间,让王楚钦的正手得以全面发挥,在单打方面,王楚钦依靠正手的能力,限制对方的发挥,再加上王楚钦还能够向林昀儒虚心求教反手拧拉。如果正反手均衡的话,王楚钦的实力提升将会更加明显。

林昀儒

林昀儒的正手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太多的国际大赛,让林昀儒在反手拧拉的技术能力上,既能够掩盖正手的不足,还能够让全台反手拧拉完美的发挥。速度和旋转的加强,在前三板上非常具备竞争力。通过这几站比赛的表现,林昀儒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强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张本智和

年少成名带给张本智和的荣誉也有另一方面的反作用力。他的反手拧拉在几年前是最先进的技术能力,但是一味的比赛,忽略了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让对手在适应他的技术打法之后,无限的放大自己的弱点。

张本智和的反手拧拉威力不足,前三板如果无法获得比分的胜利,一旦进入相持阶段和对拉的局面,张本智和的正手就形同虚设。和向鹏的那场比赛就可以看出,张本智和已经不具备任何技术能力的压制。

如果说之前张本智和经常遭遇一轮游,是爆冷的表现,那么现在,很多球员在研究透张本智和之后,根本不会惧怕他的反手拧拉,只要限制住张本智和的反手,就已经成功一半。而张本智和在技术能力上的提高已经远远落后与王楚钦和林昀儒。

总结来说,王楚钦一路走来,他的技术能力在稳步提升,正手越来越强,反手的辅助也做到了极致,基本可以达到正反手均衡,这样的技术能力是心态提升的保证。面对皮切福德,面对法尔克等众多一流高手,王楚钦都丝毫不落下风。

林昀儒也是通过自己的不断进步,加强了自己反手拧拉的极致性,很好地弥补了正手的不足,基本上面对除国乒之外的球员,林昀儒的发挥是非常稳定的,但是张本智和因为技术能力依然停留在原点,很多被认为爆冷的比赛,其实也是正常的表现。王楚钦和林昀儒共同进步,而张本智和却严重掉队。

拧在乒乓球实战中的作用

拧拉技术很注重手腕的力量,引拍时的幅度一定要够大,才能制造出强烈的旋转,从而把对方来球的旋转抵消。出手时,虎口可以多用一些力。

通俗来讲,拧拉就是把对方发的下旋或者侧下旋(一般的应对是搓 或劈长)——意图通过台内小球进行控制——强制的、霸气的、不讲 道理的转变为上旋或侧上旋模式。

 

拉的优势有: 一、极大的提高了接发球的质量。拧拉的先进在于通过手腕内收外 展加上胶皮充分的摩擦,改变来球的旋转,送出强烈上旋或侧上旋的高 质量接发球,带有比较诡异的侧拐弧线,甚至直接得分,使得本来吃旋 转的反胶在台内小球上的劣势变成了优势,这可以算是革命性的变化。 具体动作请仔细观看张继科的比赛。 二、可以直接 PASS 掉台内小球的阶段,从接发球开始就进入上旋 对攻阶段,使得横板两面攻+中远台的优势完全体现。这种情况下,直板如果不用横打技术几乎没法对抗,所以现在顶级选 手中, 相同水准的对抗下, 直板对步伐和身体的要求远高于横板 (许昕) 。 而直板先天的反手劣势被放大,原本可以通过控制流+前三板(马琳) 拿下相对不够灵活但中远台极具威力的横板,不打多回合纠缠,力争近台就解决战斗的战术失效, 陷入了从发球后就不得不退守中台甚至远台, 最终被横板打穿的尴尬境地。 马琳近乎逆天的球感不过是为这种直板台 内控制流派缓了最后一口气。 而马琳和许昕都是拼命三郎式的跑动已是明证。 三、极大提高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乒乓球喜欢看热闹的人还是大多数,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中国这么多资深球迷的。除了你拉我削这一传统看点外,压缩了做小球得分的几率,提高 了上旋转入对攻的几率, 通过硬碰硬的上旋中远台对攻给乒乓球带来了 更多的回合,更生猛的刺激肾上腺素的形象,更能吸引观众。 当然,拧拉也不是没有缺陷的,尤其以正手台内小三角这个位置最 为明显。拧,你就要跑到正手位用反手,反手位空挡大开;不拧,缺乏手感的正手搓遇到发球好的选手摆过 去就是被冲死的命(现在的樊振东,当年的张继科对马琳)。这个缺陷要么通过更高质量的拧拉来弥补, 要么通过加强正手做小球技术来弥补,张继科的球路变化就是明证,而他两者都做到了。

常见的打乒乓球有正手和反手两种姿势,哪一种姿势比较好

以右手握拍为例:在身体右侧发球是正手,在身体左侧发球是反手,明白,正手和反手与球拍无关,正手和反手是正手,握手反手是反手。至于球拍,没有正面和背面的划分标准,纯粹是个人习惯和偏好,任何一面都可以被称为正面。但握拍方法不同,球拍正面和背面的使用也不同。直接握法:正手发球和反手发球,使用相同的球拍;水平握法:正手发球 正面,反手发球。

一般反手强的人都有右腿在前面的问题,所以打反手很舒服。当他们转向正手时,他们的右腿不会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不能完全向右转动,也不能协调击球。横板朋友有反手利握拍的习惯,转正手时没有微调握法,所以打反手舒服,正手不舒服。直拍反手好朋友,也有握法转换的问题 正手一般是拍头朝下击球,手臂不能伸展,还有抬肩的问题。有些朋友有握法和右腿在前面的问题。改变右腿的方法,形成左脚前的位置,握拍要有正反手转换。

乒乓球正手进攻时,左脚一般在前右脚后面,重心从右脚转移到左脚,动作范围较大,击球时间较晚;乒乓球反手进攻时,左脚一般在后右脚前面,重心从左脚转移到右脚,动作小,击球较早。中国乒乓球强调前三板技术,注重侧攻,增加正手的威胁。因此,侧攻也是击球的重要方式之一。在38毫米小球时代,中国乒乓球胶直射快攻特别强调侧进攻,以增加威胁和杀伤力。此后,中国乒乓球队的水平拍摄者也借鉴了许多直接拍摄的概念,延续了正手为主、反手为辅的理念,强调提高侧身频率,提高正手利用率。

随着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将38毫米小球改为40毫米大球,再到后来的40 大球和40 新材料塑料球,球速变慢,正手杀伤力减弱,反手在比赛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接发球反手拧拉技术的出现让反手强的球员更像鱼得水。即使球在中间和正手位置,也可能用反手进攻。现代乒乓球技术已经演变成了无死角的全方位进攻,此时不仅使用正手侧攻击,正手攻击,反手攻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反手攻击受到身体的限制,综合效果不如正手攻击那么有威胁性。侧手攻击线更活跃,对手的心理压力更大。虽然有暴露正手位置差距的风险,但经过特殊的强化训练仍然是最致命的得分手段。

乒乓球拉球技巧

乒乓球拉球技巧

  拉球的种类很多:正手前冲弧圈球、正手(小)高吊弧圈球、正手台内小提拉、正手半出台快拉、正手反拉、正手左、右侧旋弧圈球、反手拉冲、反手高吊弧圈球、反手边线侧拉、反手台内拧拉侧上旋、反手台内拧拉侧下旋、反手拧拉正手位香蕉球。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乒乓球拉球技巧,欢迎阅读。

  1、拉球的发力方式

  各有妙用,不存在哪一种境界更高

  拉打

  是一种“先打后摩”的技术,即通过重心的向前运动,首先实现的是对球的加速击打,通过转体及前臂顺势摆动来辅助摩擦,制造过网弧线。拉打强调的是速度和落点,拉打时只要掌握好拍面角度,可以忽略来球的旋转,拉打的弧线相对低平。

  鞭打式发力

  是一种“先吃后摩”技术,拍子倾斜更小、更竖一些,转腰引拍蓄势,大臂自然摆动,打开肘部,充分放松前臂引动拍子,自腿向腰发力,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力求在臂部适当放松的状态下触球,实现拍子与球的柔软接触,由拍子带动球共同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共同的运动中不断加速,逐渐增加拍子与球之间的正压力,当正压力达到峰值的时候,收臂摩擦,将球甩出。鞭打式发力以摩擦球的中上部为主,是一种全身极为放松协调的发力方式,力量足旋转强,且有利于步伐的快速移动,并可连续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多用于在灵活移动中拉球,以及对拉、反拉、机会球的把握等环节。

  纯摩擦式发力

  是一种纯摩擦技术,通过向前或向侧、向上的快速摩擦,利用套胶的张力和快速形变,对球施加了一种复合斜向拉力。(比如:流星碰撞可产生火花,流星与空气的高速摩擦也可产生火花,火花产生的机理却完全不同,后一种就是重摩擦,也就是我说的纯摩擦)对重心控制的要求更高,对腰腿的力量要求更大,动作并不拘泥于一成不变,摩擦的方向可根据来球的旋转而定,可摩擦球顶,可摩擦球的侧面,甚至可摩擦球的中部和中下部,拉出来的弧圈球,旋转变化多端,第一弧线较高,第二弧线强烈下扎或侧拐。其缺点是纯摩擦式拉球需要集中全身力量,全身有一个集中收缩发力的`过程,拉完一板,需要熟练的衔接技术来充分放松身体。因此,很少有人能连续多板使用纯摩擦式发力,多用于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杀软球,接发球抢拉抢冲,拉侧拐,反手拧拉不出台的强下旋、和侧上下旋,也可用来突然改变拉球节奏,或者使球旋转增加而不向前走球,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2、业余拉球的认识误区

  一切问题都是系统性问题

  做不好盯球

  很多人讲眼睛要盯球,但到了拉球的时候,往往仰着头抡着胳膊就是狠命一板。盯不好球的后果是什么?就是看不清来球旋转,把球拉飞或拉下网;拼命抡一板,结果却把球拉漏了;盯不好球导致拉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减少了对方的回球难度。

  手腕动作过大

  很多人讲拉球就谈到了手腕的运用,仿佛只有最大限度的甩开手腕才会有鞭打效应,这里需要指出,如果你对手腕加以有效控制会比你手腕大幅甩动拉出来的弧圈球效果好得多。那么究竟什么时间应该用手腕?当来球难度很大或者来球旋转出乎你的意料的时候,你应该适当运用手腕来进行微调或增大摩擦;当你需要在挥拍过程中突然改变线路的时候,你应该运用手腕的力量;当你在快节奏中处理要实现近台反拉的时候可适当运用手腕。

  手臂收缩问题

  很多人都在强调快收小臂,但是业作爱好者经常地会把这一要领过分夸大,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收臂上去,而忘记了步伐和重心转移等协调发力的要素,以至于导致只注重去发死力狠收小臂,忽略了协调性问题,最后就出现不会迎前、找球不准、吃球不稳、拉球打滑等现象。

  对重心的控制

  重心的转移一定要建立在平滑、连续而稳定的基础之上。我看到很多人都是拉了一板子,身体转过了一大半,需要衔接第二拍的时候,身体却回不来了。很多人拉球在谈蹬转,有这个意识是完全正确的,重心从持拍同侧脚向异侧转移,但是如果你在蹬转中失去了对重心的有效控制,那你的拉球是失败的。同时,对重心的控制不佳,也是导致很多人拉球时抬肘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都在从肘上找原因,我想你是找错了,嘿嘿。更有甚者,身体一团散沙,连简单的球都控制不住,就盲目去练弧圈球,无语。

  还原和衔接的问题

  也有很多人只能拉1板到2板球,因为你拉第一板时就是别扭,拉第二板是已经十分勉强, 那么你还能拉好第三板吗?这里有一个还原和衔接的问题。拉完第一板球,臂和腕不能无限制地甩下去,要迅速以重心来强迫手臂还原,否则你的衔接就会出大问题。

  拉球的时机问题

  拉球的选择真得很多,可拉上升期,可拉高点期,可拉下降前期,可拉下降后期,这4个拉球时机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这4个拉球时机都可以拉出很高质量的弧圈球。那为什么还要谈这4个拉球时机?正因为有了这4个拉球的时间点,你的拉球才有了节奏和力量的变化,有了这一变化,你的身体才会更加协调;有了这一变化,才会让你的拉球变幻莫测;有了这一变化,才会使对手时时处于被动。

  拉球的方式问题

  拉球有三种方式:拉打、鞭打式拉弧圈球、纯摩擦式提拉弧圈球。至于怎么做,这样的专业贴子太多太多,用不着我这个业余的去解释。拉打强调的是速度,鞭打式拉弧圈球,强调的是吃球深、正压力大,进而旋转强。纯摩擦式提拉弧圈球,强调的是摩擦的力量,实现高速旋转。实践中,这三种方式都有很广的应用,请勿再争论哪种方式更好,因为我们需要做的是三种方式都要掌握,而不是掌握其中一种。

  3、拉球技术的简单实践运用

  最有威胁的拉球是出乎对手意料的球

  拉球的技巧可以练习,拉球的旋转可以提高,拉球的落点可以控制,拉球的准确率可以不断提升。最有威胁的拉球是出乎对手意料的球。因为无论你的球如何地转,只要在对方预见范围之内,就没有太大威胁。鉴于篇幅原因,我只简单说一下拉球的结合。

  一是以拉高调与拉前冲来实现节奏变化。

  二是以拉冲直线和斜线来实现线路变化,现在更加流行的是:直线+斜线,而非斜线+直线。

  三是以连续高调来实现落点变化,看看波尔那小伙吧。

  四是强化对拉中前冲和侧拐的结合运用,增加对方跑动幅度。

  五是反手在中台或反手位拧拉右侧上,结合正反手拉冲。

  六是运用反手在正手位拧拉香蕉球,拧出来的效果真的很拐,实现了接球方式的变化,完全可以在上手第一板给对手以沉重打击。香蕉球是拧的一种,为什么单独来写呢?你去练练就知道奥妙啦!

  七是拧拉一板侧上+拧撇一板侧下。反手拧拉右侧上,结合反手拧撇左侧下,目前这一技术我正在练习中,的确有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但好象拧撇出来的左侧下旋转不是很强,但毕竟还是以相似的动作实现了一种新的旋转变化。


;

拧拉的动作要领

一、反手拧拉技术特点
充分摩擦球,容易克服来球旋转,可使回球稳定且带有强烈旋转,从而在接发球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二、反手拧拉技术动作要领
1.步伐:根据来球调整步伐,右脚上步并将重心调整至右脚,同时左脚稍向后撤步,在击球前身体大致与球台端线平行。
2.引拍:引拍时要注意时机,确保来球与前臂保持一定距离,然后上半身收腹前倾、降低重心,使手臂在击球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最后手腕大幅度内敛并确保球拍与球台为近似水平状态。此时球拍头部应指向己方腹部位置。
3.击球:应在来球的上升期或最高点击球,这样可以提高回球的威胁性。在击球时要选择好击球位置,这里的位置是指左右方向的位置,击球点一般位于胸部正前方,位置偏左或偏右都会借不上力而造成回球下网。
4.挥拍:在挥拍过程中,小臂以胳膊肘为轴心向右前方展开并将手腕打开向前发力,手腕打开时一定要有爆发力,这样可以增加对球的摩擦力。

三、反手拧拉实践体会
1.细分拍子击球部位。拧拉侧下旋时,注重更多地应用拍头部位触球;拧拉侧上时,可更多地应用拍子中部触球,可有效提高拧拉的稳定性。
2.细分拧拉区域。靠近反手边线的位置更多运用侧拉技术;近网区域尽量少拧拉,建议练翻挑,比赛时谁的手都会发紧,失误太多;中台区域、出台区域(包括半出台区域)、中间偏正手位区域,实施拧拉技术。
3.准确判断来球旋转。拧拉技术的先进性在于能有效应对多种复杂旋转,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根据不同旋转方向和旋转强度,决定引拍高度、引拍角度和引腕幅度,有效提高拧拉的准确性。
4.击球手法上的处理。手法上,握拍方式要做出调整,拇指肚顶住拍面,与食指的角度要打开一点,便于更好的引拍蓄势;伴随来球的同时向怀内屈腕引拍,这样在来球落台后,完成引拍,这样可以保证对上点,不落空;手腕尽量压低并靠近球台,腕的拧转强度随来球的强度不同做相应调节,即:来球旋转越强,腕绷得越紧,来球越低,腕放得越低,以提高准确性。球未过网前,保持反手搓球的手形,这是增强迷惑性、提高打击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百试百灵的东西。
5.发力方式。触球瞬间,根据旋转和不同的触球点选择向前增加发力、向前+向侧发力、向侧增加发力等不同腕部爆发方式,这个很重要;击球结束瞬间,拍头朝上,拍面正对自己,拍形保持稳定,拍子、手臂不要超过自己的右肩。下图中王皓的发力更加向前,而马龙的发力更加向侧,这都是根据不同来球和不同站位做出的调整。在练习和比赛中,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发力方式不能只是一种。
6.拧拉原则。处理台内球要突出旋转,以稳定性和突然性为重点。处理出台球要增加力量,压低弧线加快速度。

张继科、林昀儒和樊振东的反手拧拉技术有何异同

张继科的拧拉强调的是旋转,依靠旋转来克制对手下一板;樊振东的拧增加了撞击,球速更快,也很稳定;林昀儒的拧拉没有那么多特色,有点像张继科,但是现在这个大球时代加旋转并不是好的选择,由于他用的器材加速不错,所以球速也还可以。

首先说说林昀儒,很多人看他和樊振东在奥运会打得这么艰难就过高估计林昀儒的实力,尤其是反手。我的看法是林昀儒的反手除了路线变化其他毫无特点。之所以他奥运会好几次暴拧樊振东让大家心惊肉跳,除了其本身状态火热以外,更多的是樊振东自己的问题。仔细看看林昀儒的拧拉前一板樊振东的发球和摆短,手腕几乎没有发力,整个球是碰撞过去的几乎毫无旋转,看起来弧线低实际上威胁不大,所以林昀儒才开始肆无忌惮的拧拉。可以说林昀儒的反手拧得分至少有一半要樊振东自己那薄弱的网前技术背锅。

张继科不用多说的世界反手两大山脉之一,如果说马龙的正手是教科书,他的反手拧同样也是教科书级别。拧拉的整体感特别强,给人一种用全身(尤其是腰腿)力量而不是单单手腕去拧球的感觉。一致性极强,基本很难判断其拧球方向。最重要的是变化多端。张继科在比赛里对反手拧的使用还是比较保守的,不到关键分基本不会拧或者不好好拧。但是其曾经展现的多种变化,例如到位后假动作摆短,到位摆短瞬间翻拧,到位后加质量暴拧外角斜线。

樊振东的反手拧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首先因为樊振东上身的肌肉还不错,反手拧的质量层次都很出色。一些多样的假动作也是用的还不错。缺点也非常明显,除了大腿的力量不够导致拧球的手腕太过,更高层次的假动作也受制于下身很难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