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中就是一个国家,为何合并了仅仅15年后比利时就非要独立
- 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 为什么二战法国修建了强大的马奇诺放线,却不放守旁边薄弱的比利时,这么致命的弱点法国怎么看不出来
- 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的比利时,为何内部还要闹独立
- 比利时夹在法国和荷兰之间,比利时为什么看起来像两个国家
- 欧洲那么多小国,为何不合并成一个大国
- 都是“永久中立国”,瑞士和比利时怎么命运不同
- 为什么卢森堡能作为独立小国的存在而没有被吞并
- 为何比利时总是喜欢自己起内讧
历史中就是一个国家,为何合并了仅仅15年后比利时就非要独立
荷兰和比利时本来都是在欧洲地势较低的地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过去被称为尼德兰地区,在德语中是为低洼之地之意。 莱茵河使荷兰和比利时划分为南北两地,南部被划分为了罗马统治下的比例其卡行省。这样一个边界的划分,使得荷兰与比利时本身就存在行政区域中的隔离。一开始生活在比利时境内的是凯尔特人,但是后来慢慢的,这片土地被罗马帝国所占领,罗马帝国后期被法兰克王国所打败,法兰克国王的三个儿子将王国一分为三。比利时这块地方又被西法兰克王国所占有,所以一直以来这块地区就是在不断分裂和重组的。即使到现在,比利时也会分为法语区和德语区两片地区。
法国的战败让比利时人看到了独立的希望,在维也纳会议室比利时却被划分给了荷兰,这让本身民族情绪就比较浓重的比利时人自然是接受不了的。后来就开启了民族独立之路,虽然比利时军队少,武器也没有人家先进,但是他们有很好的地势条件,于是他们在1830年取得了独立。
荷兰与比利时之间的矛盾很早之前就开始了,荷兰当时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实施的是专制统治,国会的政权被把握在上议院和下议院中。上议院是贵族,下议院主要是民选产生。荷兰和比利时双方在议院都有同等数量的代表。但是荷兰的人口比比利时少了整整一半多,所以这样子所占据的同样代表数,实际上会引起比利时人的反感。
而后期荷兰的统治者威廉一世为了加固统治,觉得荷兰和比利时都要采取同样的教育方针,让比利时学荷兰人教育内容,强迫学生进行荷兰宗教的教化。当初的荷兰与比利时合并也是为了欧洲列强的意愿去强迫拼凑出来的,根基不稳,后期治理又没有跟上,自然会出现分裂。
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由于在法军完成动员后必然将法军精锐兵力在法国北部一线展开,在这些部队的安排上,法军必然会将重点放在与德国接壤的法国东部,因为法国人一定要倾全力进攻来夺回东部由于普法战争战败而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铁矿区,而这里是山区,地形不利于法国人进攻,这样一来德国人只要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布置少量兵力就可以顶住法军主力的进攻,而德军主力则绕道比利时,从西边进入法国腹地,由于法国西部多平原,这样地形便于德军进攻,德军应迅速击溃西部法军的抵抗,在法军防线上打开缺口,然后德军将向东进攻,这时,法国军队必将按照他们战前制订的军事计划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前线展开兵力、装备,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而临时改变军事计划来反击德军从西面的进攻对于法国军队的高级官员来说是一件最令人头疼的事,大批已经展开的的人员、装备需要集中到火车站,然后用火车从法国东边运到西边,这不但耗费时间而且会打乱整个法军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进攻,给铁路调度造成很大负担,以此法国人不会轻易的打乱战前计划而从东边调兵来反击德军进攻。在行军中对巴黎的围攻很重要,德军只要迅速运动逼近法国首都巴黎,并像在几十年前的普法战争中一样包围并拿下巴黎,就会引起法国人对法国战时政府的不满,迫使法国战时政府由于丢失首都而威信扫地甚至垮台,因此法国战时政府必然会集中兵力保卫首都,在这里如果德军能将法军匆匆调集的军队击溃,就能使法国人在丢失首都后士气低落,然后德军应以最快的速度横穿法国,直达东边法军防线,然后南北夹击歼灭正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发动进攻的法军,将法军部署在北部的精锐兵力全部消灭,法国必将投降。因此在施里芬计划中集中德国的近80%的军队用来从比利时绕道攻击巴黎,以压倒性的兵力来完成计划。
二战时期则有马奇诺防线,不利于德国装甲部队的展开。
为什么二战法国修建了强大的马奇诺放线,却不放守旁边薄弱的比利时,这么致命的弱点法国怎么看不出来
法国也试图在法国和比利时的边界,也修建类似的工事:有钱嘛!
但比利时不愿意,毕竟,修炼那么多炮台、碉堡,指向了比利时,需要比利时的统一。
比利时也许是害怕战争,也许是不想在大战中选边站。但因为他的反对,法国的确没有修建。
结果,就是二战的悲剧了。
应该说,从根本上说,试图依靠静态的防线防御,本身就是落后的军事思维。二战是坦克【闪击战】的天下,大量的坦克飞速推进,消灭一切拦阻的力量,最终将敌人的步兵集团分割。
坦克纵队,就仿佛切割奶酪的长刀,切开步兵集团,然后毁灭对方的炮兵、后勤线,接着,让自己的步兵解决对方的残兵。
已经是一种动态的进攻,而法国,依旧将坦克当做一种步兵支援的武器,这本身是落后的。
法国的坦克不落后,但零零散散的配给给了团营的步兵,当做火力支援,军事思维太落后。
相反,德国的坦克也不比法国先进,但集中起来,一次性冲击,闪击战一度无敌。
总结:因为比利时的反对。
根本原因:一战那种静态的防线,已经落后于二战的军事思维。
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的比利时,为何内部还要闹独立
比利时的领土面积,不过3.05万平方公里,仅仅只相当于我们2个北京的大小。
但就是这么小的一片地方,内部却也在闹独立。不得不说西方人所谓的独立、民主、自由,还是听令人笑话的。
那么我们便从历史角度去分析,为什么比利时不过弹丸之地,却也要闹独立。
历史上的比利时有些倒霉,他的原住民是凯尔特人,但是在公元前51年被入侵的罗马共和国杀害殆尽,即便有幸存者那也变成了奴隶。
法兰克王国兴起后,这块土地又在4世纪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因为老大路易一世想维持帝国稳定,并且不愿意儿子之间为了王位而自相残杀,于是就将偌大的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变成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并让他的三个儿子签订《凡尔登条约》,随后一人一个,兄弟三个都有份,也都成了国王。
就这么的,比利时斯海尔德河以西的土地归西法兰克王国,以东的地区归东法兰克王国所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西法兰克王国逐渐形成法兰西王国,也就是现在法国的前身。而东法兰克王国逐渐形成德意志王国,也就是现在德国的前身。
可以说正是路易一世的决定,这才造成比利时现在同时拥有法语区和德语区。
11世纪的时候,比利时四分五裂,分裂割据,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战国时代。但是各个诸侯的土地都不是很多,甚至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一群村长和镇长之间在打架。
15世纪的时候比利时终于完成统一,但很快又被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在1506年被哈布斯堡家族强迫,跟荷兰、卢森堡组成西属尼德兰,由西班牙统治,随后又在1713年,被奥地利统治。
没办法,虽然哈布斯堡家族先后控制了西班牙跟奥地利呢?
1794年,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打败奥地利,作为战败国奥地利便将比利时割让给了法国。后来在1814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败,他也被流放,于是欧洲的列强们便凑在一起,讨论如何瓜分法国和欧洲。
就这么的,比利时被划分给了分给荷兰。这下比利时人民都炸了,于是便开始他们的独立战争。最终在1830年赢得胜利,比利时也终于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但尴尬的是,因为他曾经被法国和荷兰统治过,这就导致比利时境内,有一群人是说法语的,又有一群人是说荷兰语的。再加上之前还是德意志王国的一部分,所以境内还有一部分是说德语的。
就这么的,不过3万平方公里的比利时,德语、荷兰语、法语占据了绝大部分。语言不同就导致民族不同,又导致了生活习俗不同,甚至是信仰不同,于是他们之间是各自看不顺眼,各自都想同化对方,甚至是干掉对方。
于是乎,矛盾越来越激烈,各方之间想要独立的想法也不断的产生。也因此比利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也在闹独立。
所以还是中国好。
比利时夹在法国和荷兰之间,比利时为什么看起来像两个国家
就如你所说一样,是夹杂在法国和荷兰的正中间。这就导致他们有一些国家的人,偷偷地来到比利时生活。这让我们看他们就有一种两个国家的感觉,这还只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个说法那就是因为他们比利时的人口过多。法兰克王国之后,在中世纪的政治联姻之中,比利时的所有权,先随着勃艮第女公爵嫁到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
又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分家中归属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终在1714年因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绝嗣而引发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又回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手中。但是你只是继承了,还没有坐上去的权利。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在继承人的地位上待这么多年。一直到18世纪末,法国人赶走了哈布斯堡家族,这里成为了法国的地盘。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比利时又被交给了荷兰以遏制法国的影响。直到1830年,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时人把荷兰的新教统治者赶下台,自己当家做主了。这时候对比利时的人们,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刻。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这一天中设为“吉祥日”,就类似于我们的国庆节。
比利时政府对此也是了然于胸,为了平衡双方利益,比利时政府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除了国王和首相之外,其他的政府席位都要考虑到平衡,不仅如此,面对全国的广播,电视等必须用两种语言执行。他们国家现在过得也算是差不多,很少有战争在爆发。
欧洲那么多小国,为何不合并成一个大国
读世界历史,觉得最过瘾的有两段,一是中国春秋战国史,一是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到20世纪上半段),一样是强国林立,局势纷纷扰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外交、战争;一样是名君、名臣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是新思潮、新技术不断涌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不赞同中国历史教科书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欧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说法,认为欧洲近代史应该从1500前后算起)。
我认为这两段历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国的面积与整个欧洲大致相等。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在三代时要落后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希腊,与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经过春秋战国的大发展,跃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样,欧洲中世纪的愚昧、落后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经过近代五百余年大发展之后,成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这两段历史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欧洲近代史由于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显著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强弱分化,最后演化出一个超强个体—-秦国,来统一六合四海;而欧洲近代史同样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却一直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始终没有超强个体的出现。其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不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为莱茵河、多瑙河的壮阔,而是因为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和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还有两点,我认为也和欧洲不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很大关系:
一是新大陆的存在,将欧洲各国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欲望引导到新大陆去冒险了,从而减轻了欧洲国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点,自从1789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到1848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里,民众的意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民众不像君主那样具有不断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建设。
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到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几乎“单向发展”的历史(中间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不变)。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同的欧洲的历史,则是统一与分离两种趋势此消彼长,时而统一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减少,时而分离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增加,两种趋势长期共存,谁也吞灭不了谁。这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显著不同之处。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国“合久必离、离久必合”的朴素观念在欧洲历史的演变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证。
战后,欧盟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欧洲各国能够合并成统一的国家。因为不现实,让哪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放弃权力都不可能。过去是没有哪个国家有统一的实力,现在是因为有更多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没必要名义上统一。
都是“永久中立国”,瑞士和比利时怎么命运不同
在前段时间关于疫情的新闻中,瑞士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随之出现的还有就是它永久中立国的身份。
那么什么是永久中立国呢?按照一些百科上面的解释称。就是在未来的某一次战争中永远不会加入某一方势力或者国家,这样的就是永久中立国,而瑞士正是如此。
当然,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宣布永久中立的国家,但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是没有逃脱被侵略的命运,例如在历史上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就是这样,同样在当时的瑞士就一直免受战争的困扰,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家太小,自己无法掌握命运
一直以来,弱肉强食是不变的定理,历史上有许多比较小的国家,命运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都在其他比较大的国家的安排当中,例如比利时就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的维也纳体系说起,当时欧洲的很多大国主张将荷兰和比利时合并在一起,共同称之为是尼德兰王国,但是当时这个新建王国的领导人却是荷兰国王,荷兰公民自然是国家中的一等公民,而比利时自然成为了二等公民,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一直持续了15年的时间。
一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革命,比利时才在这个期间得以喘息并且脱离了尼德兰王国的统治,正式对外宣布独立。
当时的欧洲其他国家都顾忌自身利益,又害怕其他国家将比利时吞并,自然对于比利时的独立没有去过多的干预,于是乎干脆就将比利时变成了永久中立国,这样大家就都不要再惦记了。
虽然比利时这个永久中立国是其他几个大国博弈之后才产生的,但是从1839年4月18日开始之后的75年时间中都是永久中立国。
比利时打破永久中立国
因为比利时所处在德法两大国家的中间,而且这两个国家当时正在大规模开战,所以每次比利时都受到“牵连”,而且在中立国的70多年以来,比利时只有文治,并没有武库,所以在国家领土防卫中是没有任何措施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德国在一战时期对比利时发动了战争,当时比利时损失非常的严重。
当然,德国入侵比利时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比利时看似是中立,其实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将德国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待,从那个时间起,其实就有偏向性了,因此比利时被德国发动战争也是正常情况。
同为永久中立国,瑞士为什么可以明哲保身
相比较于比利时在德法两国中间,其实瑞士的地理位置更加特殊,它的东西南北有着四大国家,瑞士还处于欧洲的制高点,国内不仅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同样在战争中非常的有利,因此这几个国家一直以来对瑞士都是虎视眈眈。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什么瑞士可以在百年以来疆域都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入侵呢?它和比利时有着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其实最大的一个区别点,就是当时瑞士虽然是永久中立国,但是国内一直保存着自己的武装力量,而且国民都是自动入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不到瑞士有多少军队,但是一旦战争打响,国民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抵抗外敌。
就拿二战时期举例,其实德国对于比利时也是垂涎三尺,不止一次对比利时发动过战争,但是当时瑞士的420万国民当中有20%自愿入伍,加上当时的50万后勤人员,这让瑞士的军队人数瞬间达到了80万人。
虽然这80万人的军队放在一些大国中并不算什么,但是要真正地打败这些人,也要付出挺大的代价,况且当时瑞士在国内基本上所有的交通要道上都安置了炸药,并且修建了许多工事,一副鱼死网破的势头,想必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多少国家敢对其发动战争。
为什么卢森堡能作为独立小国的存在而没有被吞并
1.你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卢森堡。它是一个夹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之间的小国。它仅覆盖2500多平方公里,不到上海的一半。卢森堡在德国和法国历史上处于十字路口,地形变化丰富,军事地位重要,是直布罗陀以北的称号。那么,这样一个小国现在怎么能自立,而不是被更大的邻国吞并呢?
2.因为卢森堡与德国和荷兰的关系非常好,因为卢森堡与德国和荷兰等其他国家的特殊关系,两国自然不希望其他国家吞并卢森堡。卢森堡是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虽然它的土地面积只有2586平方公里,但它是许多欧盟机构的所在地,如欧洲法院、欧洲审计法院和欧洲投资银行。它也被称为继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之后的欧盟“第三首都”。
3.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卢森堡正式加入联合国,几年后,卢森堡加入了受美国保护的北约。然后加入欧盟,成为欧盟的重要成员。例如,欧洲法院、欧洲审计法院和欧洲投资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卢森堡。此外,卢森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欧盟和北约的优势,国内经济有了很大改善,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卢森堡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这使得卢森堡的声音越来越重要,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谁会想吞并卢森堡?
4.卢森堡的历史始于中世纪卢森堡城堡的建造。由于其战略位置,法国、德国和荷兰都很重视它,并由不同的国家统治。任何想保住卢森堡的企图都不可避免地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对和另一场战争。就这样,卢森堡一直坚定地站在大国之间。当然,有一种恐惧,那就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毫不费力地吞并了卢森堡。但即使德国占领了卢森堡,它仍然害怕吞并卢森堡。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事占领了卢森堡,而不是吞并它,因此战后很快恢复了独立。
为何比利时总是喜欢自己起内讧
因为历史上比利时给几个国家统治过,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有很多差异,就容易有矛盾,有矛盾就得吵了。
一、根源是历史原因
相信大家都会非常奇怪,为什么比利时国内不好好团结一起,老是折腾内讧,这个搞垮自己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受苦还不是自己的。其实比利时也不想这样的,是没有办法,之所以他们经常会内讧,根源在于比利时的历史上。
要知道比利时本来就小,地理位置又好,国家的边界线又不明显,就很容易给周边强国吞并了,这不比利时给过西班牙等国家统治过,一个国家一个政策,就容易导致国内有不同的声音,就容易拉帮结派。
一直到18世纪末,法国人赶走了哈布斯堡家族,这里成为了法国的地盘。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比利时又被交给了荷兰以遏制法国的影响。直到1830年,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时人把荷兰的新教统治者赶下台,自己当家做主了。
二、文化上的差异
比利时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给不同国家统治过来,语言就变得非常复杂,有一些地方讲法语,有一些地方讲英语,还有一些地方讲弗拉芒语等等,是非常复杂,后来比利时上位者,为了方便管理,才规定了官方语言为英语,不然大家都没有办法交流。
国家还发展啥,时间久了就有人会有意见了,为什么不用他们的母语来讲,就想恢复之前统治,内部矛盾就越来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