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秋收起义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作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9 06:22:36 浏览4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毛泽东作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

A


根据材料中信息,可以知道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事实,“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潇湘”,可见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阶级矛盾。

西江月·秋收起义(诗意)

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www.slkJ.orG,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个“直”字,坚决明快!
  “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逼挥戈暴动,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暴动”的原因。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宗明义,庄严自豪。以对仗的形式写出,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
  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秋收起义 诗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
年代: 现代 作者: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什么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秋收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战略转变中的重大事件。它高举共产党的旗帜,首刨工农革命军,率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最早、最快地将革命力量转向农村,实现了革命从城市退却和向农村进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端。 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首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并且开始了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工农革命军,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西江月秋收起义的“匡庐一带不停留”和“地主重重压迫”的下一句是什么

“匡庐一带不停留”的下一句是“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的下一句是“农民个个同仇”。
这首词有着这样的背景。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共产国际令中共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并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领导集团。
瞿要求各地组织暴动,开始了中共历史上所谓的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被中央派往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九月九日,驻在修水的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中共党员),安源煤矿工人,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联合举行秋收暴动。
毛泽东当时在铜鼓指挥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暴动队伍计划先攻克平江、浏阳,然后从南北两路包抄长沙,但在平江、浏阳先后失利。九月十九日,队伍退至浏阳文家市,毛说服众人向江西萍乡撤退。十月,暴动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井冈山。

西江月·秋收起义的介绍

1927年,毛泽东等亲自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结束后,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动》。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毛泽东的修改抄件重新发表了《西江月·秋收暴动》,诗词中将“修铜”改为“匡庐”,将“便向平浏直进”,改为“要向潇湘直进”,“沉”改为“愁”。后改名《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分上下两阕,采取倒叙的写法。 上阕阐述了秋收起义的特点及暴动的地点、经过。下阕分析了秋收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时间。“农民个个同仇”,反映了当时严重的阶级对立,“地主重重压迫”是造成这一阶级对立的根本原因。在被严重剥削的情况下,秋收时节却是“暮云沉沉”,正可谓是官逼民反,于是“霹雳一声暴动”,在毛泽东等的带领下,湘赣边界爆发了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尽管只有短短的5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具有诗史价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秋收起义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西江月·秋收起义的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暴动。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星夜兼程赶回湖南,组织在湘鄂赣发动秋收起义。9月9日起义时,毛泽东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在江西安源,毛泽东部署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分三路由江西出发,会攻湖南省会长沙。经与国民党军激战,部队损失很大,9月19日,部队撤至浏阳文家市。经过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部队沿罗霄山脉进入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本词作于秋收起义开始时。

西江月 秋收起义翻译

西 江 月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