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隆中对》中的隆中,现在属于什么地方
襄阳的“隆中”是襄阳人习凿齿“号曰”出来的。因为他就是那么随口一说,并没有真实的存在,所以隆中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位置。从襄阳西北到襄阳西南,大约有七八个之多。方位、距离差别非常大。最终固定到襄阳西南三十里也即现在这个位置,大约在明末清初,也就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毁了襄简王墓地后,古隆中才在襄简王墓地落地生根。其“古隆中”牌坊直到1893年才建起来。早期的“隆中”是南阳卧龙岗的曾用名。因为诸葛亮在卧龙岗躬耕时自号“卧龙”,所以后世逐渐用卧龙岗取代了原来的名字“隆中”。再后来习凿齿就把它“号曰”到襄阳去了。
《隆中对》原文赏析如何评价《隆中对》
《隆中对》,出自《三国志》。是晋朝的陈寿,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编写的。当年刘备询问诸葛亮如何施展抱负,诸葛亮回答了自己策略,所以说叫隆中对。
如何来评价《隆中对》呢?现在看来,隆中《隆中对》,并不是一份理想的答卷。咱们可以从刘备,诸葛亮两个方面来评价。请看下面的具体分析。
《隆中对》首先表现了刘备恢宏的志向。刘备自言道,臣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我不自量力,想替天下伸张正义,想替天行道。这就是包藏宇宙之机,并吞八荒之心。什么叫英雄,首先必须有翱翔于九天之志。
其次,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招揽人才的智慧。当时,刘备已经是中年人了,而诸葛亮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才俊。一个好老板,必须要吸收年轻有为的人才不断加入。得人才者得天下。华为的成功,与暴风影音的失败,说到底,人才是关键因素,有了人才才能创新。
《隆中对》表现的主要是诸葛亮,刘备干什么去了,当然是去考察,辨别人才去了。实际上问题往往没有那么简单。秦王任用百里奚,与他谈了三天,才把国政交给他。刘备起用诸葛亮,当然要看他说了什么。诸葛亮正是凭借这一番精彩的回答,才折服了刘备。
一,诸葛亮洞彻天下形势,有格局,有大局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人家那么强大了,和人家对抗,就等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有个毛用。当年,我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羽翼未丰,势力不济,只能硬生生咽下这口气。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家底厚实,凭借长江天险,我们不能打他的主意。实际上,三国争霸,较弱的两方,不能自相残杀,让大国得利。三家分晋,就很形象的揭示了,友弱胜强的道理。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如果,不是韩,魏倒戈,三家抱成团,那就只有智国,没有三家了。
二,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制订了具体的方略措施。荆州乃用武之地,北据汉沔,利进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而刘表不能守,所以,先取荆州。益州险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然后,第二步,拿下益州。第三步,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亲自率领大军出于秦川,这样就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了。
先拿荆州,益州开刀,无异是最英明之举,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然而,千里之遥,兵分两路,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毛泽东曾评价,刘备集团始误于隆中对。看来再英明的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此可以看出,《隆中对》显示了刘备远大的抱复,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智慧。更表现了诸葛亮经纬天下,腹有良谋的雄才大略。但是,由于局限性,他的思维导图,也致关羽覆亡,刘备溃败于白帝城。益州并不小,如果诸葛亮能制定出更为具体的取信于民的策略,如果关于能不骄于士大夫,是不是就能欲伸大义于天下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
绝对不是。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格局就演绎不出隆中对那样的佳话。
首先刘备就说不出那样的“废话”,刘备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对于国际形式的预判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他和诸葛亮比,还不在一个频道上,说难听一点,他想破脑壳也想不到那个高度。
其次刘备身边也不乏谋士,也曾与一些高人或有一面之缘或者相处短暂,但不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中,都没发现那些人有一个人能说出类似隆中对的妙论,也就是说他们对时局的把控远远达不到诸葛亮的高度。
所以,阅人无数的刘备,当诸葛亮高屋建瓴地说出隆中对妙论之后,对政治敏感的刘备来说绝对是振聋发聩,甚至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多年来的迷局立马破解,立国蓝图清晰可辨,皇帝宝座招之即来,一切都是时间的问题了!以至于后来关张二人刁难诸葛亮时,刘备就敞亮亮地说,他得到军师如鱼得水,希望两个弟弟啥都别说了。水平属于有限公司的关张还想不通,但碍于大哥面子就忍下了!直到后来诸葛亮一系列的惊艳刷屏,关张二人才口服心服,不在胡咧咧!
事实证明,刘备得到诸葛亮,岂止是如鱼得水,那是满仓了一只绩优股,小白翻身成帝王,改写了历史,创造了时代传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