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什么是入梅是啥意思,有谁知道能回答,说说吧
入梅天气特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一种气候。每年在六月初,正式梅子成熟的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连阴雨季节,一直到八月底、九月初,人们管这叫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也就开始正式入梅了。这个季节也是长江中下游防汛最为重要的季节。
对于梅雨季,是怎么确定入梅和出梅时间的
谢谢邀请!梅雨节气是我国江淮流域地区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是我国江淮地区在入夏后会连续出现空气潮湿,阴霾多雨或雷阵雨天气,称“梅雨”季或“霉雨”期,这时空气潮湿多雨,东西极易发霉,所以叫霉雨期,又因这时梅子成熟,霉梅谐音,故又称梅雨季。
关于入梅出梅及如何计算的,从真实而讲,这要看当年气象条件变化而定,较为复杂。从传统历法上说,是规定有具体方法的,理同入伏一般。入梅出梅是这样计算的:先看二十四节气,到芒种节后看日排干支,交芒种节后见丙日干就算入梅,入梅以见丙论,入伏以见庚论。连续到夏至再到小暑节后,以见地支未日为出梅,出梅以地支论,以见未为准。这样,入梅出梅时间是不固定的,长短也不完全同一,大概在一月之上,四十二天之下。但真实的梅雨期又并非如些没有出入。如三伏天一般,不是伏内,也有热暑的。不是梅雨季,也有显梅霉的。
入梅了,你觉得接下来的天气是梅雨还是霉雨或者没雨
“入梅”了,但主雨带还在江南比较稳定,没有向江北移动,“入梅”不一定就是气象意义上的入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后,也有“晒梅头”的现象发生,就是入梅后7天至10天不下雨的。江北地区未来7天可能没有“梅雨”,但“入梅”之后,江淮之间、长江流域就进入“梅雨季节”了,“梅头”无雨,“梅尾”肯定要下雨的。“入梅”之后,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涡系统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强对流天气比较多,大风、雷暴、冰雹、暴雨天气频发,天无三日晴了。江北接下来在6月中旬可能会有强降水,淮河流域6月下旬可能会有强降雨。“梅雨”指梅子成熟的季节下的雨,不能写成“霉雨”或“没雨”,雨肯定要下的,是自南向北移动着下的。一般“晒梅头”肯定是“下梅尾”,而“下梅头”往往是“晒梅尾”,降水过程20天左右。但整个“梅天”至少30天。
一、“入梅”后空气潮湿、闷热了,出日头像洗桑拿,下雨像落汤鸡,家里物件发霉,水位上涨,容易发生内涝
“入梅”后,南方暖湿气流强,晴天比较闷热,像洗桑拿一样流汗。下雨天气即使是带上雨具也不顶用,风大雨急,人也会淋得像落汤鸡一样。长时间下雨,空气潮湿,家里什么东西都受潮了,但温度高,容易“长毛”发霉。池塘满了、沟渠满了,江水暴涨,公路上可以抓鱼了,城市里下水道排水也不畅,容易发生内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农田被淹,防汛抢险任务重。所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老少,对“梅雨季节”没有好感。从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员今年分析情况看,今年梅雨带可能在长江中上游和江南,长江中下游今年梅雨比较少,但不是没有雨,只是雨水比往年偏少,今年我国南北雨水多,中间雨水少,江淮之间、华北平原地区要注意抗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既要长江防大汛,又要农业上抗大旱。
二、“入梅”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入梅”之后,农业生产上,农作物基本上都种植下去了,“夏种”基本上结束了。但雨水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土壤湿润,气温正常,有利于水稻、棉花、玉米、大豆、芝麻、红薯的生长。“梅天”30天,农作物一天一个样子的变化。到“出梅”的时候,棉花显蕾、水稻封行、玉米抽雄、大豆开花、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所以农民认为“梅雨季节”对农作物生长利大于弊。但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农田内涝,要注意排涝。另外,农田杂草生长也比较快,下雨天又不能打除草剂非常麻烦。因此,“入梅”后利用晴天对农田打一次除草剂,雨后及时追肥。对病虫害加强防治,连阴雨天气病毒感染比较严重。
三、“入梅”的特点就是“梅雨”频发,不会没有雨,不下雨就没有“入梅”
不下雨就证明还没有“入梅”,“入梅”的标志就是下雨,“入梅”又叫“梅雨季节”,所以梅雨天气是“入梅”后的特点。尽管农村人把“入梅”理解为“入霉”,是因为物件、食品容易发霉,但下雨还是“梅雨”,不是“霉雨”。“梅雨季节”既要排涝,又要蓄水灌溉,在“梅尾”水库、湖泊开始蓄水灌溉抗旱,“出梅”之后,紧接着就“入伏”,就有“伏旱”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