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农历第一个月为什么叫“正月”
- 正月有什么习俗
- 有闰正月吗
- 正月剪头发真有什么忌讳吗
- 正月为什么也称“寅月”,而不叫做“子月”、“丑月”呢
-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绝对的吗
- 正月十五吃元宵有何来历
- 正月十六是进行跑百病,滚冰去百病活动的日子,这些风俗你知道吗现在还参与吗
- “正月梅花香又香”后面是什么
- 有人说正月不洗被,难道被子硬要盖一个月吗
农历第一个月为什么叫“正月”
汉书《夏小正》的传文中,“夏历“在一年的十二个月中,记载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有关物候的记载。“夏历“一年称一岁,建寅是夏正,所以称正月。这种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密切结合的,所以俗称“农历“,也叫“阴历“。我们的春节是夏历建寅(正月)的第一天,乃正月初一也。的以叫新年。
《夏书》记载,相传约4500年前,黄帝命大挠氏以天干、地支纪年,由甲子年开始到癸亥止。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由公元前2697年第一个甲子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04年。经届78个甲子,也称78个元。共4680年延续至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数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奇、瑰丽的光芒。(完)
正月有什么习俗
謝邀!
要说正月里的习俗还真有一个,不过那是我小时候的事了。
正月十五,白天有舞龙的、打腰鼓的、还有穿得花花绿绿打扮成蚌壳精、鲤鱼精、划着小船的、踩高跷的等等,还有庙会可逛。农村里白天吃元宵,逛庙会看舞龙舞狮,到了晚上就静了下来。
突然,空旷的田间阡陌传来一阵阵梆、梆、梆的敲击声,同时传来人的叫喊声。这就是我们这一带的习俗——敲田鸡。
田鸡就是青蛙,专吃害虫。那时候不用农药什么的,地里的庄稼全靠青蛙保护。稻田里有青蛙,菜地里也有青蛙,青蛙就是庄稼的保护神,也是农民丰收的指望。所以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到地里去敲田鸡,把田鸡敲醒。敲田鸡时都要说一些希望庄稼丰收的吉利话,边敲边喊,田间小路都走遍了才回家。
这就是我们这一带的习俗——正月半夜里敲田鸡。只是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没有了。自从有了农药,田鸡就少了,几乎绝迹。
有闰正月吗
有,但闰正月很少见,有资料报道过从公元年起曾有四次闰正月,下一次要过240年,即2262年,天干地支纪年与今年重和,也是壬寅年。
正月剪头发真有什么忌讳吗
前两天刚剪了头发,还真没注意这是犯忌的事。
其实,关于忌讳这个事,我倒是觉得信则有,不信则无。
正月为什么也称“寅月”,而不叫做“子月”、“丑月”呢
谢悟空问答!
我来为大家解读!
古人是按着北斗星的把柄指向来确定月份方位的。把地面化成十二个方位。用十二地支确定四正,四维。而农历正月北斗星的把柄正好指向寅方位。故此古人就把正月称为寅月。我们现在用的十二月建是按着夏朝的历法。夏以前的各个朝代也不尽相同。
夏朝历法规定”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以上这十二个名称就叫做”十二月建”。也就是说我们一年十二个月份,用地支来命名并不是按着十二地支的首位“子”开始往下顺布的。而是从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寅”开始的。所以把每年的正月叫做“寅月”。二月叫“卯月”,依次往下顺布排列!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绝对的吗
【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之间的神秘关联!】
自古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个气象类型范围的谚语。
年纪大的人也都熟知这个谚语。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如果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晚上,天气如果阴天月亮被云彩遮挡住的话,那么在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里将会天降瑞雪”。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理那?
这就是天气之间的呼应韵律关系。据气象部门说,这种天气的呼应关系长短不一,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240天等。而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正好是相隔150天。据天文历史资料数据显示,每到八月十五这天如果是云遮月,到来年的正月都会下雪”。验证了这句话的准确性。由此,这句话是科学的,是有道理的!
正月十五吃元宵有何来历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大节日。元宵节的名称,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十五日夜举行而来。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为“元”,夜晚为“宵”,一月十五日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得名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张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道教有所谓“三元”神,即上元天宮、中天地官、下元水官,这三官神分别以正月、七月、十月十五日为诞辰,因此这三个日子就分别叫上元、中元、下元。
关于元宵节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相传汉文帝是第一个在元宵节夜举办庆典的皇帝。西汉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驾崩后,继位的惠帝懦弱,皇后吕雉篡权。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勘平“诸吕之乱”,迎汉高祖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据说汉文帝继位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就把这一天定为了元宵节。
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武帝,也与元宵节有关。史载汉武帝时,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太平御览》引《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武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游玩、祭太一的活动中,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这种张灯、放火习俗的形成,则要提到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
东汉汉明帝,是将佛教引入中原的第一位皇帝。《西域记》称,印度摩喝陀国正月十五日有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举,届时僧徒俗众云集,颇为可观。相传汉明帝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于宫廷里燃灯敬佛。从此以后,就形成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的习俗。
从关于汉室三位皇帝的记载、传说可知,元宵张灯之俗最初是在宫廷举行的,后来才传到民间。其节俗活动,又与佛教有些瓜葛。再加上道教对元宵节俗的浸染,可以说元宵节是各个方面合力铸成的一个丰富的节俗。
在古代元宵节雏形里,张灯基本是元宵节唯一的活动,后世民间又加入组织社火,施放花炮烟火等娱乐活动。当然,元宵节还有一个人人知道的习俗,就是正月十五要吃元宵。
但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在元宵节兴起吃元宵的习俗,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史书上并没有汉代正月十五吃什么的记载。不过在南北朝时,人们正月十五吃的还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而已。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茧。据说面茧的做法是用黏高粱面做成类似蚕茧的食物,里面放上甜陷或荤陷。这面茧,很可能就是现在元宵的前身。
到了北宋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北宋吕原明的《岁时杂记》也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南宋前期的周密在其《乾淳岁时记》称之为“乳糖元子”。南宋末期的陈元靓在《岁时广记》称之为“元子”,这应该就是元宵了。明代《大明一统赋》则有“糖元”的记载。
关于元宵,还有一个关于袁世凯的传说。据说袁世凯称帝之后,因不得人心而极为敏感。正月十五夜,他听见街上小贩叫卖元宵。因元宵谐音“袁消”,于是他就下令将元宵改称汤圆。人们传说汤圆之名由此得来。当然这种传说并不符合历史,因为在清代,就有“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的诗句。可见至迟到清代,就有汤圆的说法了。元宵节吃汤圆,就与中秋节吃月饼一样,取义在于阖家团圆、和睦,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而送亲友元宵,则是借以表示百事顺遂圆满的祝愿。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而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制成。
正月十六是进行跑百病,滚冰去百病活动的日子,这些风俗你知道吗现在还参与吗
正月十六是进行跑百病,滚冰去百病活动的日子,这些风俗你知道吗?现在还参与吗?
首先谢谢邀请!
因为这样的风俗我们这里没有,不但没有而且在这里还是第一次听到过,所以没有办法回答。抱歉!
“正月梅花香又香”后面是什么
正月梅花香又香, 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 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 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正月牡丹香又香,二月绒花盆里装。
三月玉兰连万里,四月紫藤靠短墙。
五月玫瑰红似火,六月茉莉白茫茫。
七月昙花白似雪,八月葱兰一片红。
九月桂花满枝挂,十月蜀葵懒洋洋。
十一月秋菊黄澄澄,十二月茶梅化上妆。
有人说正月不洗被,难道被子硬要盖一个月吗
先要弄请几个常识性问题。
一是农村习俗,洗洗旧迎新是在头年冬腊月就开始了。因为冬闲有时间,不慌那几日;二是日照,日晒弱,几天干不了会有霉味;三个是棉被,大物件,一般不得已不会洗。何况这棉被厚实,正宗,货品地道,不是山寨货,至少5至7公斤,洗起来费力不讨好
三是 在较早的农村,这洗被子是吃饱了沒事干。要洗也是洗祓床单,被单。棉被洗后板结,沉重,不保暖。
正月里,上半个月走亲访友,要用被子给来拜年过节的客人用。下半个月差不多开始春耕了。哪还有时间洗被子。若真要洗,三,四月大太阳,正好晒干。
这些话放在过去适用,现在不适用了。因为有洗衣机,但是洗棉被仍然要人笑话。
被子,尤其是棉花被,盖几年不洗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