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江山多妩媚 如何

我看江山多妩媚(如何欣赏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30 22:00:02 浏览10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欣赏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如果把“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诗单独的从原文中拿出来,我们可能会感到稼轩的自信、洒脱和浪漫,当然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断章取义”。如果把它放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更多的是一份落寞、孤寂和无奈。

根据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的考证,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此时的辛弃疾正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这首词前,有一段小序: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可以看出辛弃疾正过着退休干部一样的生活,他仿照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贺新郎》,抒写了罢职闲居时的寂寞愁苦。

单看上阕,首句“甚矣吾衰矣”,这句诗化用了《论语.述而》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表达自己已经如此衰老了。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回顾前尘往事,与自己相交的朋友稀少,零落在各地,现在还剩下几个呢?

壮志未酬而身已老,又无朋友在身边,自己怎能不感到孤独悲伤?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李白曾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辛弃疾的白发为什么会空垂三千丈?还是因为愁啊!他愁什么呢?理想难以实现?或是朋友不能相聚?亦或是朝堂奸佞当道?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只能一笑罢了。

问何物、能令公喜?”,这句诗借用了《世说新语.宠礼篇》中的典故

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桓温)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荆州(桓温)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王珣、郗超二人都有才能,都能被大司马重用,能让公欢喜,也能让公怒。可见王、郗二人对于大司马的重要。

而辛弃疾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欢喜的?这里辛弃疾化用王、郗二人的典故又想表达什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己看远处的青山是那么妩媚,料想青山看我应该也是这样吧。不管是情致还是外貌,我们都是略相似的。

有了前文的铺垫,我们再读这句诗,感受到的恐怕就是作者的自嘲了。开头便是“甚矣吾老矣”,还哪里来的妩媚呢?“漂流零落,只剩馀几”,恐怕身边陪伴自己的也只有远处的青山了, 这该是有多么孤独。


自己已经老了,可能支撑不到抗金大业的实现、知己朋友越来越少,心中的苦闷无处倾诉、朝堂上同僚勾心斗角,朝廷不重用自己 ,虽有才能,但得不到施展……

再看这句诗,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壮志未酬而身已老的无奈、无人陪伴之时的孤独、面对现实无能为力之时的自慰与自嘲。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何理解

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样。

“我见青山多妩媚“,古代诗词当中,诗人经常用这次来寄情山水,从而逃避现实不得志。现在的网络用语,多用于指女性对男性聊表心意;“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有爱慕的人对自己也有好感,所以这句话在现代有两人双向喜欢,即喜欢的人也喜欢我的意一思。

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

怎么能做到“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忘却红尘,抛开一切世间情仇。忘掉亲情,爱情,人与自然融合。我做不到。

请问如何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话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词是古南宋爱国词人,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在一首词牌名为《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描写的句子。很好玩,糟老头闲着没事,看山耍。因为他心存美好,所以他眼里的山景妩媚动人美好,同样他也寄希望于对面的山,对自己外貌有个同样好感的评价。毕竟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嘛。但山又不会说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我逗着玩的意境安慰而己。

为完整理解这句词蕴意,有必要把整首词背出来感受一番。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这首词写于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给我现在岁数差不多。他感慨自己年老体衰,知己散落,朋友难多。最主要的感觉壮志难酬,收复中原无望,只好托情于山水,苟合余年。这与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