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鞘 导致 磨损

剑鞘不会磨损剑的刃口,导致不锋利吗?古代打斗时剑鞘会丢掉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30 14:13:16 浏览9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剑鞘不会磨损剑的刃口,导致不锋利吗

这个问题你想多了。

第一剑鞘还有一个名字叫剑匣。就是装宝剑的匣子。

剑鞘通常都是木质,是两片做的合成。在做的时候就是和宝剑大出来了几个毫米,剑身中间最厚地方完全可以和木匣吻合,通俗一点就是宝剑进去后由于重量下垂,中间鼓起的剑身正好和紧凑的结构卡住,至于会不会磨损剑刃的锋利,因为最少离木质还有五个毫米,不用担心。

只是一点通用常识,不够之处一起讨论

古代打斗时剑鞘会丢掉吗

古代打斗时剑鞘会丢掉吗?一个完整的剑由剑体和剑鞘组成,我们通过了解剑体和剑鞘,来看看题主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

剑体那些事

剑在古代有着非常长远的历史,因此也被称为“短兵之祖”,其长度大概是20厘米到一米不等,剑开始发明是一种可以防身又方便使用的兵器,如《释名·释兵》中所说“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帝采首山之铜铸剑”(《黄帝本纪》),可以看出早期的剑是由青铜制作的,目前考古可以了解到的青铜剑最早出现时间为商周,这时的剑体构造还比较简单,也比较短小,大多只有30-40厘米,像匕首差不多大,由剑身、剑茎、剑首三部分组成,下图为商代的铃首剑。其中剑茎也就是手柄,握手的部分,而剑首是人们为了好看,在尾部加的一些动物或者其他形象的图案。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剑体的长度逐渐加长,这时剑的长度达到了40-50厘米,实用性也从防身逐渐变成了进攻,而且也出现了剑格,剑格也就是剑身跟手柄之间,可以保护手的一个小部分,下图为越王勾践剑。

到了秦汉时期,剑体的材料更加丰富,除了有青铜剑,也有铁剑,而且也有了剑穗,剑穗是系在剑首的装饰品,邢金善先生在《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中说到,“剑柄上适佩剑穗,称为‘文剑’,无剑穗的称为‘武剑’。”可以看出剑穗成了区分文人墨客与武将的一个小玩意。

而此时,剑的实用性已经慢慢被刀所代替,由于这时制作刀的技艺已经很成熟,而且战争大多是骑兵,而骑兵用剑就不太能发挥能力,用刀挥臂劈砍比较有杀伤力,所以剑已经失去了它战场上的实用性,变成了一种娱乐的项目和作为礼节的象征,像汉朝就通过佩戴的剑来区分不同的身份地位,佩剑成了一种贵族的礼仪,如《后汉书舆服志》所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

虽然如此,民间对于剑的热爱还是不减,很多诗人也作了很多关于剑的诗句,如王维的“一剑曾动百万师”,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看剑引杯长”,这些都可以看出剑在人民的心中还是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了诗人表达凌云之志的一种工具。

剑鞘那些事

有了剑体,自然就有了剑鞘,剑鞘是用来保护剑体的,因此剑鞘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剑鞘材料为皮革、木料、金属等组合而成,有单剑鞘,双联剑鞘,多联剑鞘几种。单剑鞘就是只有一个剑室,装一个剑体的剑鞘,双联剑鞘就是有两个剑室,可以装两个剑体,多联剑鞘则是有多个剑室,可以装多个剑体。而这些双联以及多联的剑鞘,体积大,携带不方便,明显是不适合作战,主要是跟祭祀有关系。

一个完整的剑鞘,随着慢慢的发展与改进,也包括了剑璏和剑珌,剑璏是固定在剑鞘上的,是可以穿系带子系在腰上,剑珌是在剑鞘末端的装饰品,大多为玉制品。

打斗时剑鞘是否会丢掉

打斗时剑鞘是否会丢掉,我们先来看看《水浒传》跟《三国演义》中的描写。

《水浒传·第四十二回》记载:李逵道:“好,好。我的腰刀已搠在雌虎肚里了,只有刀鞘在这里。若开剥时,可讨来还我。”曹太公道:“壮士放心。我这里有的是好刀,相送一把与壮士悬带。”李逵解了腰间刀鞘并缠袋包裹,都递与庄客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记载: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虽然《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描写的是刀鞘,但是剑鞘跟刀鞘其实是差不多的,从上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跟李逵都要解开刀鞘,而且李逵刀都不在身边,只剩刀鞘在身上,也就是说刀鞘是系在腰带上的,剑鞘其实也是一样。

上面我们说到,剑鞘上固定有剑璏,这是一个将剑鞘固定在腰带上的部件,也就是说剑鞘一般是固定在腰带上的,看出土的一些佩剑铜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既然剑鞘是固定在腰带上的,那打斗时自然只是拔出剑,肯定不会解开剑鞘丢掉,何况剑鞘制作繁杂,一些剑鞘上面还有珍贵的玉饰,每一把剑体各配一个剑鞘,扔了剑体就没得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