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晚晴时期美国对华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美西战争,获得了古巴、波多黎各、百慕大、菲律宾等原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却错过了在中国分一杯羹的机会,所以希望通过门户开放,要求和其它列强享有相同的在中国的特权;由于国际条约的可援引性,这一要求客观上也协调了列强之间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因而未遭到其它列强的反对,至于清政府更是无力反对。门户开放政策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使美国成功从中国分得一碗羹。
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前后看起来很矛盾的事情,其实稍稍分开,就很简单了。
先说说日俄战争。日军在此战的最大优势,就是前期准备充分。而俄国除了准备不足,更重要的,是指挥不当。
日俄爆发此次战争,最主要的矛盾就在我们熟悉的“三国干涉还辽”上。在俄国联合德、法干涉日本谋取辽东半岛后,日本就开始开展对俄战争的准备。日本不仅把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赔款大量用于军费开支,还在国内形成了需要尽快对俄开战的统一认识。
而俄国这段时间,因为欧洲局势暂时稳定,就把目光投向了远东,盯上了东三省。而这一地区恰好也是日本想要拿下的。于是双方矛盾加剧,战争已经一触即发。
可俄国国内对开战意见并不统一,俄国内部形成了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首的“缓战派”和以御前大臣亚历山大·别佐勃拉佐夫和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等人为首的“”急战派‘’。并且后者过份低估日本实力,认为“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
所以俄国在远东最初配备兵力主要包括正规陆军约9.8万人,炮148门,机枪8挺,作战舰船60余艘(排水量约19.2万吨)。在后勤上,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尚未竣工,从欧洲出发的列车需要约六星期才能到达中国东北。有线电报、电话也只配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通信全靠马匹或人力徒步,信息传递十分低效。
俄国不仅硬件物资准备不当,将领安排也欠妥。俄国在东北战场的陆军统帅缺乏实战经验,做事优柔寡断。之后前来支援的海军统帅也没有铁甲战舰时代的作战经验。而且俄国高级将领内部作战计划不统一,矛盾重重。
所以俄国先是在准备不足和盲目自大情况的下采取消极保守的作战计划,即使日军第一次进攻旅顺的炮击结束,俄国都不知道是日军已经开展了攻击。还以为是一般的实弹射击。
而在之后双方的交手中,俄国绝大多数时候都采取消极计划。在辽阳会战中,俄国马尔丁诺夫上校组织的一次白刃战就是为数不多的主动进攻之一。
日俄战争,最终在俄国的一再龟缩之中,以俄的惨败告终。但日本也为此扶持了巨大代价。在奉天会战结束后,日本都还深感自己面对俄国大军其实很难获胜,便在俄支援部队到来前加紧修筑防御工事。
而让日本一败涂地的二战,日本面临的对手再也不是当初的俄国。日苏战争爆发在二战后期,那时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还要面对士气正盛的苏联军队。以北苏联进攻,东部美国紧逼,西部中国抗日进入反攻,日本国力不足以支撑,所有的不利这时候都一股脑向日本袭来,败,就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