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开创为祖,守成为宗,为什么隋朝的皇帝只有隋文帝、隋炀帝,而没有隋高祖、太祖
- 隋朝皇帝杨坚给后世留下哪些好事
- 隋朝为何会有六位皇帝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剩下的四位是谁
- 开国皇帝一般都叫高祖、太祖,而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却叫隋文帝,这是为什么
开创为祖,守成为宗,为什么隋朝的皇帝只有隋文帝、隋炀帝,而没有隋高祖、太祖
福垊想说的是隋朝不仅有隋高祖、隋太祖而且还有隋世祖以及隋世宗呢! 隋文帝就是隋高祖,隋炀帝就是隋世祖,隋武元帝就是隋太祖!只不过,隋太祖杨忠是追尊的,而且隋世祖的儿子隋世宗也是追尊的!而隋朝的国号来源就源自隋太祖!
其实隋朝一开始是随朝的。
因为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册封为随国公,封地在今天的湖北的随州。之所以将随朝改为隋朝,是因为杨坚感觉“随”字有“辶”不吉利,就去掉了。可有人就说了,为什么“随”字去了“辶”却多了个“工”字呢?那是因为“随”字的繁体字(正体字)为“隨”啊!
为什么感觉有隋文帝没隋高祖的错觉呢?
因为隋朝之前,历史上都称呼皇帝的谥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汉到南北朝皇帝人人都有谥号(这帝那帝),但庙号(这祖那祖,这宗那宗)必须是雄才大略的明君才有。像汉景帝也是明君,但也没达到获得庙号的标准。可见汉朝的庙号标准之高,这个完全是继承了商朝的优良传统。
到了三国之后,只要不是昏君、亡国之君都有庙号。你像曹魏不仅有庙号,而且还一国三祖(太祖曹操、高祖【《资治通鉴》误作世祖】曹丕、烈祖曹叡)。福垊认为隋朝的一朝三祖可能就是学魏国的。令人搞笑的是魏烈祖竟然是曹叡生前钦定的,还有人活着给自己上庙号的,多不吉利啊。曹叡虽然年轻有为,但年纪轻轻就是驾崩了。在福垊看来,符合曹叡的庙号应该是魏穆宗。福垊在多一句嘴,庙号是称呼死人的,皇帝活着,您要叫的话,可是要灭门的!
那为什么唐朝之后不称呼是谥号了呢?因为在隋朝时都庙号几乎皇帝人人有了,为了突出皇帝的聪明神武,谥号在唐朝后就不断加字,加到清朝都快加到30来个字了。史学界再称呼谥号就非常麻烦,这么多形容词也太难记了。就改称庙号了,庙号一般都是三个字。到了大明后,朱元璋开创了年号的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但明英宗是个例外。称呼年号比称呼庙号更简单,就俩字。于是史学界称呼明清的皇帝都是年号。
故而才给人以隋朝皇帝没有隋高祖、隋太祖而只有隋文帝、隋炀帝的错觉。福垊简要地列下隋朝的庙号和谥号。隋太祖武元皇帝杨忠→隋高祖文皇帝杨坚→隋世祖明(闵、炀)皇帝杨广→隋世宗孝成皇帝杨昭(追尊)→恭皇帝杨侑→废皇帝杨浩→恭皇帝杨侗。开国之君是高祖,而太祖又是高祖之父的有曹丕、陈霸先、杨坚、李渊和他们的父亲。隋炀帝的“炀”字是李渊给他的,其实好大喜功有志青年的隋炀帝挺冤的。
回答完毕,喜欢请关注点赞,有何指教、感想请在评论区里交流,谢谢大家。
隋朝皇帝杨坚给后世留下哪些好事
感谢悟空问答,我来回答,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三百年的乱世。实现了国家民族的大一统,是世界认可的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做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业,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实现中华一统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挥戈南下,灭亡了割据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文帝杨坚画像
创建三省六部制
被中国封建社会使用了上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就是隋文帝首创。在隋朝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秘书省、内侍省、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主要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
隋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确立完善州县两级制
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诏府兵入州县户籍,兵农合一始此。杨坚对于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他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消境内500多郡。
统一币制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 “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
隋朝疆域图
封建五刑制
《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唐律》基本上都是沿袭了《开皇律》。
兴建粮仓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常平仓、兴洛仓,黎阳仓、回洛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洛阳回洛仓遗址
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总结为破旧立新,垂法后世。
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第三卷
隋朝为何会有六位皇帝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剩下的四位是谁
隋朝二世而亡是公论,就像很多史学家认为“明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一样,其实也不尽然,很多人认为隋炀帝后隋朝就灭亡了没有皇帝了,其实当时群雄还是拥立了隋朝宗室为帝,打着隋朝的旗帜想号令天下。
丸子为大家讲讲除了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之外的名气甚小另外4位隋朝皇帝。
1.李渊拥立的隋恭帝杨侑
杨侑是隋炀帝的孙子,太子杨昭的第三子。隋炀帝对其还是比较看重的,年仅2岁时就被封王,稍长就留守长安,还曾拜太原太守,留镇京师。
615年,李渊起兵反隋,同年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并非真心辅佐杨侑为帝,只不过当时夺位称帝时机未成熟,况且隋炀帝还在。
618年,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李渊一看时机已经成熟,看来李渊对杨广还是很敬畏的。于是李渊废黜杨侑为酅国公,不久又派人将其杀死,年仅15岁,杨侑当了177天傀儡皇帝,李渊给其上谥号恭皇帝(杨侑作为傀儡确实很恭敬),不过比其祖父杨广的炀皇帝要好。
2.宇文化及所立的废帝杨浩
杨浩是隋文帝三子杨俊的长子,不过他的命运很不好。早年其父秦王杨俊被王妃崔氏毒死,杨浩因母罪累及己身,被隋文帝剥夺王位的继承权。
等到起伯父杨广继位后,杨浩又被封为秦王,还担任河阳都尉。但是他在杨玄感造反时与讨逆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来往过密,被朝臣弹劾,因此失爵免官。
杨广巡行江都时应该还是带着他的,618年三月江都之变后,宇文化及杀掉蜀王杨秀、齐王杨暕、燕王杨倓等隋朝的宗室和外戚,但是杨浩与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交往密切,不仅保住了自己一条小命,还被拥立为皇帝。
杨浩虚有皇帝之名而已,除了盖盖章签署文件外,一切事情都是宇文化及做主,杨浩甚至还被宇文化及派兵监守着。
618年九月,宇文化及裹挟着杨浩率兵返回长安,不幸被瓦岗军首领李密打败,率军东逃,宇文化及此时觉得杨浩是个累赘,于是毒杀杨浩 ,自立为帝。
杨浩当了近6个月的傀儡皇帝,死后连个皇帝的谥号也没有,真是令人唏嘘。
3.王世充所杀的隋恭帝杨侗
杨侗是隋炀帝太子杨昭的次子,在隋炀帝出巡时他负责留守东都洛阳,他苦苦支撑东都,当时瓦岗军已经占领了兴洛仓,杨侗派去进攻瓦岗寨的军队也被打得七零八落。
618年江都之变发生后,杨侗被元文都等大臣拥立为帝,年号皇泰,他追谥杨广为世祖明皇帝,如果隋朝能延续下去,杨广就是明帝而不是炀帝。
杨侗还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的,继位不久竟然招降了李密,李密为他们抵挡住了宇文化及的进攻。不过此时潜伏在洛阳的王世充看不惯元文都的发达,于是联络手下发动了政变,政变后杨侗被王世充所控制。
王世充还打败了瓦岗李密军,此时威望达到了极致,就派人劝皇帝杨侗给自己加九赐,后来就干脆让人劝他禅位给王世充。619年,杨侗不得已禅位于王世充,降为潞国公被幽禁在含凉殿,不久就被王世充所杀。杨侗在位366天,王世充谥杨侗为“恭皇帝”。
4.东突厥所立的隋王杨政道
杨政道是隋炀帝杨广次子齐王杨暕遗腹子,在江都之变时由于未出生免于一死。619年,宇文化及被夏王窦建德打败后,隋炀帝皇后萧氏和杨政道就落入窦建德手中。
620年,窦建德将萧后及杨政道交于东突厥汗国的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妻子为隋朝义成公主,所以对萧后及杨政道甚是优待,将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杨政道管治,定都定襄,建立“大隋”,史称后隋。
630年,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杨政道和萧后返回唐朝,隋朝算是正式断绝。
隋朝追封的两位皇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追封其父杨忠为太祖武元皇帝,杨忠在世时曾追随独孤信征战,立功无数,北周建立后被拜官为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
另外一位追封的皇帝就是隋炀帝的太子杨昭,杨昭与其父相比是一位宽仁的皇太子,不过却英年早逝,年仅23岁,其子隋恭帝杨侑即位,追谥杨昭为世宗孝成皇帝。
如果拿追封的皇帝凑数的话,隋朝有七位皇帝和一位隋王杨政道。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
开国皇帝一般都叫高祖、太祖,而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却叫隋文帝,这是为什么
开国皇帝有叫高祖、太祖的,而隋朝的开国杨坚却是隋文帝,前者是谥号,后者是庙号,所以开国皇帝的称呼会不同,这也是庙号和谥号的用法不通。
谥号不仅是国君有,而且大臣也会有谥号,谥号的字数有的一两个字,有的却有很多的字。而庙号却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
谥号和庙号都是在皇帝死后。他的后继之君和大臣根据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进行评论,而总结出的称号。
谥号在秦始皇以前一直被使用,但秦始皇觉得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这样是不敬。所以就不用谥号。
而到了汉朝,又开始使用谥号,当时汉朝对谥号的用法非常严谨,该褒谥、该贬谥、还是平谥都对认真对待,不会出现乱用,因此汉朝都能从皇帝的谥号中看出皇帝本身的功过。
比如汉惠帝刘盈的惠谥,意思就是守成之君,虽没大功,也没有大过,常见的谥号有文武景宣炀等,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而隋炀帝的谥号炀就是贬谥。
在唐朝之前,谥号的用法还都非常严谨,但到隋朝之后,谥号就开始乱用、滥用,后继之君就对之前的皇帝所定的都是褒谥,并且字数有的很长,这样滥用谥号,就导致不能看出其生前的功过是非,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普遍开始使用庙号。
在汉朝时,特别是西汉时期,不仅使用谥号严谨,对庙号也非常严谨,功绩不够、成就不高也没有资格拥有庙号,整个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是经过东汉朝廷认可可以拥有庙号的,他们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病已。
但是唐朝之后,因为不在使用谥号改为庙号,比较熟悉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等。
庙号的用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知对于开国皇帝是建立基业的为太,功高的为高,所以有的是太祖,有的是高祖,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
之所以开国皇帝有的叫高祖、太祖,而隋朝的杨坚却称为隋文帝,是因为高祖、太祖是庙号,而隋文帝是谥号。
而称呼皇帝的除了谥号和庙号,还有一种是年号。比较熟悉的贞观、开元、洪武、永乐、顺治、康熙、乾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