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韩信当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与刘邦定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
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
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你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过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走后,帐下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否!”
项羽离间韩信失败,不得已向刘邦提出和仪,签下历史上著名上“鸿沟协议”。然而协议刚签,张良和陈平就向刘邦建议,趁项羽疲劳之师,东返之机从背后袭击。
刘邦采纳,于是召集五路人马共计50多万人马于垓下交由韩信指挥。项羽兵败后,韩信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发动心理战,以一首楚歌,吹散江东十万子弟,而作为楚军老大的项羽也机会回到江东,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然而项羽却是一根筋,最后选择自杀,一代英雄就此谢幕!
天下初定,刘邦大封群臣,四百年汉室由开始。韩信也从最先受封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在陈平的献计下,刘邦趁游梦之机又把楚王降为淮阴侯。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同。
吕后趁刘邦不在,让萧何召韩信进宫,韩信深知此去难逃一死,但感念萧何的知遇之恩,没有拒绝。进宫后被吕后关进长乐宫,以谋反之罪把韩信抓了起来。
刘邦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吕后为不违背刘邦诺言,让宫女把韩信眼睛蒙上,用白布缠住韩信身体掉了起来离开地面,然后用竹签将韩信活活的捅死。
于垓下之战,韩信就想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没有对楚军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四面楚歌吹散江东子弟,也是想放项羽回到江东,以此来制约刘邦,保全自己的性命。
无奈项羽宁愿自杀也不想返回江东。没有了项羽对刘邦的威胁,韩信的军事又过于厉害,刘邦只得除之而后安!
“飞鸟尽,良弓藏”,为什么历朝历代都逃不过这个怪圈
这道题,我来答。
古时,功臣的结局大多数是悲惨的,文人称为“兔死狗烹”,百姓叫作“卸磨杀驴”。为什么历朝历代都逃不过这个怪圈?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在于皇帝,一个在于功臣。
①皇帝,权力在作怪
在古时,由于封建社会的弊端性,皇帝是天子,是天地的主宰,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皇帝的,皇帝的权力很大。权力很大,皇帝也希望能很好的掌握这个权力,让这个权力在自家的天下传个千秋万代。
可是,古时的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金字塔,食物链顶端是皇帝,接下来是高官贵族,最底层的黎民百姓。皇帝要想国家稳定,就必须处理底下的人的关系,控制好他们的权力。不然,一旦权力失控,就会危及皇权,皇帝的权力。
所以,一旦有功臣武将的权力有“越位”,皇帝必定要有所作为,牵制他的权力,或者打击和清洗他的势力,巩固皇权。
②同福贵易,共患难难。
刘邦和朱元璋在建立国家后,在处理功臣武将的问题上是异常的相似的。毕竟天下打下来后,国家从开创期向守成期过渡,没有那么多战争打了,那么这些功臣武将反倒成了一种威胁,会危及皇权。
所以,在皇帝的角度来说,这些功臣武将必须除掉。
功臣,贪慕虚荣
在刘邦时期,张良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在得到天下后,主动向刘邦交出政权,最终得以善终。而在朱元璋时期,李善长的功绩唯一群臣之首,可是李善长留恋权力,还是往来在百官之间,形成了一股势力。最终,让朱元璋有了大权旁落的威胁,这群人都不得善终。
会发生这样子的结局,一方面是皇帝残忍,不顾兄弟之情,杀害功臣武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功臣贪慕虚荣、留恋权力。
在打下天下后,在皇帝的角度,必须维护这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巩固自身的利益。可是,很多功臣武将在天下稳定后,仗着皇帝的恩宠,开始胡作非为,搞得民生怨气。这本来没有什么的,毕竟是功臣,有一些特殊权力是正常,皇帝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大多数的功臣武将在得宠之后,都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这样一来,势力大了,触及了皇帝的利益,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结语
“兔死狗烹”这怪圈是历朝历代都逃脱不了的,只是做法轻与重有区别,像朱元璋对于功臣武将的处理方式就是极为残酷。
“兔死狗烹”,权力的游戏,深陷其中的人,是难以自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