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燮

李自成连战连捷为何打开封都以失败告终开封周王朱恭枵很厉害吗?姓氏郑的来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9 04:32:32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李自成连战连捷为何打开封都以失败告终开封周王朱恭枵很厉害吗

周王朱恭枵是朱元璋的11世孙,他自幼深受其父朱肃溱的熏陶和教诲,以“忠孝贤明、辅政爱民”为己任。

公元1621年,袭封周王的朱恭枵,在崇祯末年,曾经三次挫败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开封城的战略企图。

那么,为什么在李自成连战连捷的情况下,朱恭枵能够守住开封城呢?他真的很厉害吗?

为什么朱恭枵能够守住开封城?

明朝朱元璋采取了藩封之策,大封同姓诸王,他将朱家子孙,派往全国各地驻守,并且世袭罔替,想让他的朱家天下,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

朱家子孙在永享福禄的同时,也可以护卫皇帝,特别是在朝廷受到威胁之时,朱家藩王是能够率兵勤王,匡扶社稷的。

  • 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与朱元璋的良好愿景不尽相同,敢于拼死抵抗的藩王非常少见

面对起义洪流,很多藩王已经丧失斗志,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身家性命,听说“流寇”要来,就置大明祖训于不顾,而带着妻儿和金银珠宝弃城而逃。

比如:襄阳襄王、荆州惠王、武昌楚王等,接到农民军即将到来的战报,立马逃之夭夭。

因为李自成起义军,对明宗藩是毫不留情的,只要捉住了,往往格杀勿论,很少手下留情。

照理说,明朝的藩王们应该拼死抵抗,但是宁死不屈、抗节死义者,可以说非常少见。

  • 以至于李自成起义军,已经非常轻视这些藩王的势力,而周王朱恭枵,却让李自成损兵折将,差点命丧黄泉

崇祯14年,也就是1641年,李自成率军渡过黄河,攻占洛阳,震动天下。

与此同时,周王朱恭枵,居然亲自拿出库金五十万,赏赐守城明军,并悬下重赏:杀一贼给五十金。

他还自己出钱,来加固开封城墙,以防御起义军。当李自成攻城时,守城者用火攻,起义军士兵被烧死者,不可胜计,他们不得已才撤围而去。

次年正月,崇祯因此下诏褒奖朱恭枵说:

此高皇帝神灵,悯宗室子孙,维城莫固,启王心,而降之福也。

周王朱恭枵此举,也仅仅是挫败了李自成的攻城企图,并没有让李自成元气大伤,连崇祯皇帝都认为是祖宗保佑的结果,事实上,他对朱恭枵也是缺乏信心的。

当时,李自成根本没有把朱恭枵放在眼里,亲临火线指挥攻城的李自成,也被明朝总兵陈永福一箭射中左眼,差点命丧黄泉,此后明军将李自成称为“瞎贼”。

李自成居然在“阴沟里翻船”,无奈之下,只能主动撤军,第一次攻打开封城,就此告一段落。

  • 李自成被射伤了左眼,他于是耿耿于怀,绝没有善罢甘休的意思,不久,他又重整兵马,开始准备第二次攻打开封城。

李自成的军队,面对守军的顽强抵抗,依旧无法顺利攻下开封城。

最后,他联合另一支农民军罗汝才部,号称50万大军,将开封城围得水泄不通,开始了第三次攻城。

此时,开封正值雨季,黄河水泛滥,淹没了开封城,“城中樵采路绝”。

不久,“贼决黄河灌城,城破“。也就是说,李自成利用泛滥的洪水,攻陷了开封。

朱恭枵和他的亲属,以及部分王府官员,在起义军即将破城而入的时候,趁机逃离开封城。

他不得已,就躲藏于开封郊外的树林中,但李自成攻占开封城后,没有能力守城,不久,就被赶来救援的明军击退了。

明朝援军以船来迎接朱恭枵,他总算逃脱此劫。

李自成虽然撤走,但开封城内,已被大水浸泡,王府、宫殿都被淹没,朱恭枵等人,只好暂时寄居于河南安阳市。

朱恭枵能够守住开封城,他真的很厉害吗?

朱恭枵三次挫败李自成的战况,被崇祯皇帝知道后,曾经赐书慰劳他,并赐黄金布帛,命其暂时寄居于安阳。

经历此劫,年逾六旬的朱恭枵,已经心力交瘁。不久,便病死了。

仔细想想,朱恭枵确实比其他的明朝藩王厉害多了,他居然不惧怕李自成的军队,还能连续挫败他们攻占开封的战略企图。

但是,毕竟朱恭枵已经上了年纪,不能继续为大明朝守卫封地、拱卫京城,他可能就是大明朝回光返照的一个缩影,他确实厉害,但是也无济于事,最终还是不能改变明朝衰败的趋势。

姓氏郑的来历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八零六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的新郑县。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李自成第二次攻开封,为何军师宋献策的两条妙计都失败了

李自成第二次攻占开封的背景和缘由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军民之间离心离德,旱灾蝗灾横行,朝廷官场严重腐败,也就是说又是天灾又是人祸,外部明朝要顶着后金(也就是以后的清朝)入侵,内部要镇压不听话的起义军,这是内忧外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自成也因为被逼到没有活路,从放羊娃变成了起义军中的一员,最终华丽逆袭成为起义军中的领袖,因为他是米脂人,米脂在陕西省,所以他最开始在陕西,四川那里活动,那里也成了他的发家之地,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在陕西四川站稳脚跟之后,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

从此李自成势如破竹,拿下洛阳之后,看中了开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决定向开封进发。

开封此地,属于中原地区的重镇,拿下开封,紧接着就可以一马平川地掌控中原,对朝廷来讲,失去开封,也就失去了半壁江山了。

所以说李自成在拼尽全力攻打开封的同时,朝廷也在拿出吃奶的劲儿死守此城,还拿出了朝廷的守城黑科技“万人敌”——当时一款非常牛逼的大炮,在当时可以说是全世界一流的杀伤性武器了,要知道那个时候英国才刚刚工业革命,军事实力最强的荷兰都打不过内忧外患的明朝。

上述种种就为了他第二次攻打开封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拉开了序幕。

接下来该说说他的军事献计的事儿了。

大家没看错,宋献策确实是个人名,又名宋康年,明末永城人。曾为卜者,后为李自成谋士、军师,外号“宋矮子”或“宋孩儿”。

他是经过牛金星的推荐,进入了闯王李自成的帐下,给他出谋划策。江湖民间给他传得神乎其神,多智似妖,可能跟他算命的身份有关系吧。

宋献策此人跟诸葛亮韩信张良可不一样,那几位毕竟都是科班出身,不是有牛逼的师傅就是读过正经的兵书,算得上名正言顺地职业兵家。

宋献策顶多是个半路算命出身的江湖野军师,都不如水浒传里的吴用厉害。看看他出的是哪两条“妙计”你就明白了。

第一回,李自成被万人敌那款无敌的大炮制裁,第二次攻打开封的时候,宋献策就想出了两个针对万人敌的办法,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不过具体的策略就很搞笑了。

宋献策有一点还是挺明白的,要想取胜,先占领火力制高点,那个万人敌大炮不是架在开封城城头上,我们强攻就是去送人头当活靶子。

那行,我们不登梯子上城墙了,我们也架一堆同样高度的炮对抗明朝的万人敌。可能这就是尽管长得丑,也要想得美吧。

为了夺取更多的木材搭建炮台,把人家祖坟给刨了,还把人家宅子给扒了,行,这我都忍了。我就一点不能忍,搭建炮台这件事儿,从一开始就是在搞笑。

大家想想,木头搭建的炮台它的稳定性,跟城墙炮台的稳定性能比吗?况且,那个时候炮能把城楼给轰趴下吗?不是所有的炮都是亮剑里面的意大利炮。

果不其然,炮台驾起来之后,没能制住万人敌的火力压制不说,反倒成了它们的活靶子,那些炮台,万人敌射一次,炮台就要碎一次。就跟当代的学酥似的,看似学霸,一碰就渣渣了。

如果这条“妙计”不够搞笑的话,请看下面的“妙计”,可以说是全程搞笑高能预警了。

那个时候的人科学意识并不是很健全,觉得万人敌大炮是妖法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我们全程都在讨论的宋献策,针对这个“妖法”,他便大摆“阴门阵”——说白了就是派一群除了重要部位,其余赤身裸体的妇女,到对面城楼炮台附近叫骂去了,这不是胡闹吗?

更扯的剧情是,开封的守军竟然看懵逼了,本来几箭就能射死的事情,最后愣是看懵了,开封城里面也有“高人”,还出了什么“阳门阵”来克“阴门阵”——说穿了就是派一群也是赤身裸体的和尚,跟着那帮赤身裸体的妇女,对骂,对此表示在下也是醉了。

这宋献策出的计策,净是花里胡哨的东西,说实在的还没有李自成自己想的办法实用呢。李自成还知道挖地道从地下奇袭,虽然最终由于开封城过于坚固而偷袭失败了,但这最起码这是一个正经的办法啊。

那时候也许谁也没想到,开封城这么打都打不下来,第三次李自成攻占开封的时候,却被决堤的黄河淹没了,李自成就是这么占领的开封城。

你觉得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如果是,蒙古人也认同这个说法么

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岳飞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不能质疑更不容许宵小之徒诋毁抹黑!

岳飞手下大将依次排名前二十名会是哪些人

岳飞是宋朝抗金名将,其麾下的岳家军堪称当世无敌,在多次战争中屡破金军。金人有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自是勇猛无敌,其手下的也绝非等闲之辈。让我们来看看岳飞手下大将的排名。

第一位是高宠。高宠的武力自然是不用质疑的,当之无愧排在第一。相传当年高宠得知高宗被困牛头山,便去解救。路遇牛皋、郑怀和张奎三人,高宠一战便打败岳军三将堪称勇猛无敌。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高宠挑铁滑车。铁滑车重达上千斤,其冲力更是难以想象,但高宠竟将铁滑车从头顶挑过,并且一连挑翻十一辆,堪称举世无双。

第二位是陆文龙。陆文龙早年是金兀术的养子,是宋军的死对头,直到后期被岳家军告知身世才投降宋朝。此人的武艺也堪称无敌于当世。

陆文龙十七岁时便一人挑翻呼天保、呼天庆二将,令岳家军上下震动。随后一人力战岳云、张宪、严成方和何元庆四将不落下风,令人倾佩万分。

上面这两位是说岳全传中我认为比较厉害的两位,可惜的是历史上并不存在,下面我们来讲讲历史上的岳家军大将。
第三位张宪。张宪是岳家军的二号人物,更是岳飞北伐的得力干将。在岳飞攻打曹成时,曹成手下有位勇猛的将军叫杨再兴,堪称万人敌。

但是张宪更加勇猛,在追击曹成部时俘获杨再兴。张宪比较著名的战役当属大破宗弼,击破其八千金军,使得宗弼十二万人马望风而逃。

第四位王贵。王贵与张宪一样均是岳飞的左膀右臂,并且是岳飞的结拜兄弟。其早年跟随岳飞参军,在救援楚州、大破曹成、收复襄阳和北伐金军中立下赫赫战功。

不过晚年岳飞遇害,其为了自保竟没有替岳飞申辩,被后人认为背叛岳飞。

第五位是岳云。岳云是岳飞之子,自幼与祖母一起生活,到了十二岁便参军报国。岳飞对他可以说是相当严格,在一次训练中岳云跌落下马。岳飞认为他平日偷懒便要将他斩首示众。

在众将劝说下免除死罪,但是打了100军棍。在颖昌之战中,岳云率部众在金军中来回冲杀数十次,人马皆融为血色。正是此战才有金兀术的那句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第六位杨再兴。杨再兴原是曹成手下部将,后被张宪擒获归降岳飞。最著名的就是杨再兴商桥战死。在小商桥之战中,杨再兴单马独骑闯入金军,一连斩杀金军两千多人。最终寡不敌众,中箭身亡。

第七位牛皋。牛皋在入岳家军之前就以声名远播。其早年加入家乡的抗金义军,并生擒金军将领耶律马五。

入岳家军后更是所向披靡,为岳飞收复中原立下赫赫战功。可惜的是其在岳飞死后为秦桧所忌惮,并被秦桧毒死。

第八第九位是徐庆和董先。我认为此二人武艺在伯仲之间。徐庆先后随岳飞破曹成,收复襄阳六郡,北伐时攻克淮宁府。

而董先也是勇猛无比,其随王贵攻打唐州、蔡州,连战连捷,并且在颖昌之战中率军增援岳云攻破金军。
第十位王俊。王俊是张宪的副手,虽有武艺,但为人奸猾狡诈。在岳飞被下狱之后,其竟带头诬告岳飞,辜负了岳飞对其一番栽培。

第十一位吉青。吉青原本是土匪头目,被岳飞招降后,成为岳家军主力战将。

第十二位李道。其随岳飞收襄阳,克唐州,死后追封为太尉。

第十三位姚震。他是岳飞的娘家侄子,其天生力大无穷,是岳家军主力战将之一。

第十四位黄佐。其早年随杨幺起义,后归降岳飞。

第十五位傅选。光兴三年任岳家军统制,唐州一战其大破金军,缴获战马五千余匹。

第十六位寇成。寇成曾在横涧伏击金军大获全胜,后因触犯军规被岳飞撤职。

第十七位李宝。李宝是岳飞手下水军将领,其曾率军东海登陆大破金军。

第十八位梁兴。梁兴早年自发组织抗金,后归顺宋朝,在岳飞手下任职。

第十九位李山。李山归岳飞后,岳家军当时初具规模。其随张宪出兵临颍,大破金军六千余人。
第二十位郝晸。他是岳飞军中副统制,随岳飞出兵北伐,收复西京

说真话被狗咬(晓风2016)说岳飞在淮西之战中畏敌不前,是真的吗

谢邀



相关问题已经详答过好几次,再细写难免会被机器人判为“抄袭”。我们只能通过这篇答案回顾几个细节



古代没有电报、电话,传递信息完全靠腿,从当时往来公文日期、内容我们知道,赵构的御前金字牌指挥传到鄂州岳飞手上需十~十二天,岳飞的军前奏疏传到临安御前约需十二~十四天。

绍兴十一年正月已巳赵构命杨沂中率殿前司三万人马从临安出发赴淮西、命岳飞率军从鄂州出发去往江州。绍兴十一年正月辛丑朔,已巳就是二十九日。岳飞发兵的时间是二月庚辰,二月庚午朔,庚辰就是十一日。~《宋史》高宗本纪六/《要录》139

岳飞收到赵构第一道明确命令是九日,同日他上书赵构将于十一日出兵。~《金佗稡编》:高宗宸翰三:淮西辨

很明显,虽然之前岳飞建议出京洛“捣虚”,与赵构“立足于自保,拒敌于淮西”的想法有矛盾,但他一接到正式诏令就立刻放弃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出蕲黄赴江州。

大军远征,岳飞只给了自己一天的准备时间,如果这都叫“逗留”,那什么叫积极?


黑岳飞的人说就是以现代的即时通讯去套古代的通讯条件,这种说法摆明了就是欺负现代人傻,刚用上几天手机就忘了年少时去邮局取上个月寄来的情书时的兴奋




二月十八日,宋军柘皋大捷,二十日乘势收复庐州。下旬,岳飞率部进入庐州境内,派去与张俊联络的人带回婉拒岳飞入庐州与诸军汇合的消息,岳飞只好返回舒州,向赵构请示下一步行动

三月四日,在舒州一带坐了十来天冷板凳后,岳飞闻探马警讯,率部再次向濠州(今滁州凤阳)进发,而此时赵构三月初一发给他命他到寿春与张俊、韩世忠汇合的诏令还没传到。

很明显,三月四日岳飞闻警主动出师接敌。如果这都叫“畏敌”,我就只能畏踏马了




二月下旬至三月四日,岳飞部一直驻在舒州一带就粮,他如果逗留畏敌,完全可以听前线“盟主”张俊的甩手回鄂州,但是岳飞选择了暂驻舒州听赵构的命令。岳飞的举动获得了赵构的赞许,三月十日收到岳飞返驻舒州上奏后,赵构回复岳飞:【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敌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此以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十日二更】

三月八日张俊、杨沂中,濠州中伏,宋军惨败,十三日,岳飞率部赶到定远县

南宋时期定远县隶属濠州。张俊、杨沂中、韩世忠纷纷败退之际,岳飞率部上了第一线。完颜宗弼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而是选择了弃濠州再次渡淮北归,其中必然有岳飞的功劳。

这一次岳飞没能直接与金军交手,但岳家军的存在无疑充当了南宋前线的定海神针。




造成二月下旬至三月初四岳飞部进退两难这口锅张俊和赵构都有份

从二月十九日至三月一日,赵构陶醉在柘皋大捷之中,十多天对岳飞不闻不问,而军情紧急火烧屁股时他可以一日数诏。所以诏书的道数没有实际意义

曾经有人问我:同为宣抚使,岳飞为什么会听从张俊的意思不进庐州,返驻舒州呢?

1.虽然职务相同,但张俊是少师、济国公,岳飞是少保、节度使,张俊的官、爵高于岳飞。

2.绍兴元年征讨李成、张用,岳飞是张俊的直接下属,任先锋官。张俊对岳飞有提携之恩,【江、淮平,俊奏飞功第一。~《宋史》岳飞传】

3.当时【(张俊、杨沂中、刘锜)各军不相节制,然诸军进退多出于俊。~《要录》卷139】,听命于张俊除了他官爵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淮西是张俊的辖区,按惯例客随主便

4.张俊要独占战功,在柘皋大捷中出力最大的刘锜也只能象一个受气小媳妇,不但被张俊呼来唤去,还连一毛钱赏金都没有【柘皋之战,奏赏诸军,锜独不预。~《要录》卷139】,岳飞不是不识趣的人。




综上,那“人豺”的黑辞也就骗骗不读书、不联系实际、一心渴望以发现不一样的“历史真相”来证明自己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的“人柴”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