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花木兰,在历史上她真实存在过吗
花木兰是一个艺术形象,存在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之中。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相当混乱的一个时期,各种割据政权在中国北方地区拥兵自立,这些割据政权很多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所以会产生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一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还比较浅,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作用还很有限,女性还不是很受歧视;二是由于人口少,加上连年征战,人口的减少速度很快,所以少数民族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担负了很大的工作,甚至走向战场直接参战。
花木兰就是那个时期的女战士形象的典型。花木兰应该属于当时的北魏政权。
383年东晋的在中大败,苻坚在仓皇逃窜的途中,听到风声和仙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追兵,与此产生了,的。
此战之后,前秦陷入混乱和分裂,386年,趁机在牛川称代王,恢复了,建都盛乐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这时候他面对的北方的邻居是从公元四世纪开始逐渐在蒙古草原崛起的一个部落制汗国——,他们主要活动在现在的蒙古国,势力曾经到达现在的内蒙古南部地区。
这个国家的人都是鲜卑族,关于鲜卑族的来源有种种说法,大致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等。这些都是古代在中国周边活动的少数民族的名字。
“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后自称。此外还有一个名字叫“蠕蠕”,意思是他们就想不会思考的虫子,这个名称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给取的绰号,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没有智谋,打起仗来只会凭借蛮力,于是就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
真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征兵的通知下发到了花木兰的家里,他的父亲有为国出征的义务。但是花木兰的父亲已经比较年老了,没有体力征战了。从这个《木兰辞》来看花木兰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普通战士或者是基层军官,这些岗位对士兵的体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年老体弱的人是无法胜任的。
正在全家愁眉不展的时候,花木兰毅然决然的要替父从军。虽然大家都很怀疑,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这样。于是花木兰准备好装备就出发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几年,等花木兰回来,已经成了一个大将军了,但是她不留恋官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复了女儿身。
花木兰的故事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但是花木兰的确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一种保家的战斗精神,连柔弱女参军报国了,这带有一定的战争动员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战争的惨烈,男丁不够女兵都参战了。
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
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花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巾帼英雄,她是一位忠孝两全的女将军,因家中父亲年纪大,没办法参军打仗,花木兰便替父从军,并将侵犯边疆的敌人打败,她的事迹被唐朝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为了纪念花木兰的事迹,有人为她写了一首名为《木兰辞》的诗,后收录于《古今乐录》中。
在古代真的有花木兰存在吗
花木兰的故事其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历史上确有花木兰其人。
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06年。)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花木兰的故事: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谢绝。
扩展资料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