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很多影视剧里面会看到这么一个画面,就是皇帝有时候会对着大臣或者其他人称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这一幕,我想很多单身的朋友会白眼翻到天,心里面估计在想:“苍天呀,就您这还寡人,后宫佳丽三千还寡人,那我们这些单色狗怎么办。”其实不要急,皇帝自称“寡人”、“孤家”的还真不代表着什么,纯粹就是自谦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和大家来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称吧。
首先我们来说的就是“寡人”。现代很多单身男女都喜欢用“孤家寡人”来自嘲,可谓是无比心酸的感觉。可是这两个称谓在古代可不是单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王用来称呼自己。
孤家却坐拥天下,寡人却佳丽三千,这是什么操作?一切都是君王们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罢了。
首先我们来说帝皇口里的寡人是什么个意思,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称,主要盛行于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称为天选之子,例如周天子,这意味着能当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顾。但是皇帝或者诸侯王总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称自己优秀的天子吧,这个和周礼有所违背,那该称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据《战国策·齐四》记载: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可见,寡人最开始是诸侯王的自称,而孤则是诸侯国里面较弱者的自称,都是谦称。
“其实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诸侯们的自谦之称,也变相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权威是独一份的,是不可挑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那么喜欢称孤道寡的原因。
称孤道寡,自夸一下
孤家寡人之后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气称呼,这多亏了秦始皇。
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戏都会发现,这时候的皇帝不再称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称“朕”,为啥呢?难道清朝皇帝比较真实,不自夸了?这还多亏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成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业和权威,他选了一个专门的官方称谓,那就是“皇帝”,而对于皇帝的自称他也选好了,那就是“朕”,这些都被后来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为皇帝自称之前,“朕”单纯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这就是说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称,只是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这些现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还用过这些字自称。
要说我国最早的文明历史,那么夏商周应该是绕不开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诞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称,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那么最早的皇帝自称或者说是君王自称是啥?那就是“予一人”。
这个称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可见那时候的天子就是自称“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谓有趣。
到了东周末期,周天子势力已经不能压制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诸侯国楚国又诞生了一个君王的自称,不谷(也做彀)。这个名称是楚国王君的自称,意思是不够的意思,还是一个自谦之词。
楚王自称不谷
结语
无论是孤家寡人还是朕等,这些帝王用来自称的词眼虽有自谦之意,可本质上却是君王权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诉别人的也是权力的不可挑战,一旦被挑战,那么言语的自谦将化为杀人的剑。
目前哪些国家是君主制国家
君主制是当今世界现存的一种政治制度之一,全球仅有28个国家实行君主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只有南极洲和南美洲没有君主制国家。
但是这28个君主制国家并非都实行一样的制度,包括三类,分别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
那么都有哪些国家实行这三种君主制度呢?他们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一一解析:
首先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职国家元首;
目前,全球只有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瑞典、丹麦、安道尔、日本、不丹、柬埔寨、马来西亚、莱索托共14个国家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在这14个国家中,国王属于象征性的虚职元首,纯属打酱油的角色,只承担一些礼仪性的职责。比如不丹国王要访问日本了,那么日本天皇就要为不丹国王举行欢迎仪式、放21响礼炮、举办国宴吃吃喝喝,两位国王只聊私人友谊,不聊国家间关系。
因为国家间的关系属于内阁政府的职责范畴,国王是无权插手内阁的,内阁首相作为政府首脑才掌握着国家的最高行政大权,并对最高权力机关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毕竟首相是由议会占有多数席位政党的党首担任。
即使内阁首相违法了,或者不能胜任首相岗位,那国王也无权罢免首相,只能经过议会来取缔首相的职位,重新选个新首相。
这个时候就形成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力、行政权力独立于王权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英联邦王国内部的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伯利兹、加拿大、格林纳达、牙买加、新西兰、库克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图瓦卢这15个主权国家也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但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国王,而是奉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因此我们通常不把他们列为实质性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
另一方面,英联邦王国的15个君主制国家的内阁政府和英国也不一样,英国的内阁政府首脑称呼为首相,但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内阁政府首脑名称为总理。
其次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权国家元首;
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仅有摩纳哥、摩洛哥、泰国、列支敦士登、科威特、约旦、巴林、汤加这8个国家。
他们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君主享有终极决定权。尽管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也有议会、也有内阁首相,但是权力却集中在国王手中,都得对国王负责,包括宪法也得反映国王或王室的意志。
换句话说就是议会的最高立法权处于王权之下,议会通过的法律文件只要不符合国王的需求,国王就有权推翻,而且议会选出的内阁首相效忠对象是国王,不是议会。
这种制度下,国王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享受着国家核心主导权的同时,又不用自己处理具体业务,内阁政府和议会成为自己意志的执行机关。
最后是君主专制,君主是实权国家元首;
所谓的君主专制国家其实就和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一致,通常情况下,国王既是国家元首又兼任政府首脑,在一国中享有绝对的权力,王权高于一切,国王的命令就是圣旨,他们需要亲自处理政务。
现阶段全球只有斯威士兰、沙特阿拉伯、梵蒂冈、卡塔尔、阿曼、文莱共6个国家施行君主专制制度。
不过,卡塔尔和斯威士兰比较特殊,他们还专门设立首相一职代行行政权,有点类似二元君主制,但国王主管最高行政权,又是绝对的君主专制国家,和沙特、文莱、阿曼这类国王兼任内阁首脑的角色有一定的差异。
齐国君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历史上的女强人,我们熟悉的有吕后、武则天、萧太后、孝庄、慈禧等。先秦时期也不乏大女主,齐国的君王后便是其中之一,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
君王后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太史敫和写《史记》的司马迁老爷子是同行,都是史官。只不过,前者为一城的史官,后者为一国的史官,级别不同。
出自史官之家的君王后,饱读诗书未必,识文断字肯定是可以的,这也是其以后能够大展政治才华的先决条件。所以说任何成功都有前提,多读书总是没错的,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齐闵王剧照)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始封国君为周武王的大军师姜子牙,也就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中的那位姜太公,但齐国却并非姜太公一脉相承。
战国时期除了三家分晋,还有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得到周王氏的正式承认。齐国的国号虽然一直没变,却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阶段。
君王后的公公齐闵王在位时期,齐国国势强盛,四处出击,并吞宋国,西却强秦。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齐国也不例外。
齐国的强势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公元前 285 年,五国伐齐。燕国大将乐毅率军攻入齐国,夺城七十余座,齐闵王逃到齐国,莒城,后被杀。
(齐襄王剧照)
国破家亡,齐闵王的儿子田法章于是改头换面,到君王后家做佣工。君王后觉得田法章不是常人,便经常偷来衣食与他,并与其私通。后来田法章被齐人拥立为君,君王后被立为王后,相当美丽的爱情故事。
但这里面有一个小问题,田法章和父亲逃到莒城,而君王后的父亲是莒城史官,也算是高级官员,从理论上来讲,君王后的父亲是见过齐闵王和田法章的。但田法章到君王后家做佣工时,君王后一家却并不认识他,这事很蹊跷。
君王后与田法章的交好,并不排除是君王后和其父亲的一种谋划,君王后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并成功的获得了田法章的信任,史官之家一跃而成为王侯之家,这不得不令人侧目。
君王后与田法章私定终身,飞上枝头做了凤凰,但君王后的父亲以女儿不经媒人介绍而大怒,断绝了与君王后的父女关系。君王后却一直以正常的礼节来对待父母,这展示了君王后的大度和胸襟,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段可能的隐秘的政治计划。
公元前 265 年,齐襄王田法章去世,君王后的儿子田建即位,这也是齐国的末代之君。君王后开启了其长达 16 年的执政生涯,直至公元前 249 年去世。
君王后采取的政治策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秦国谨慎交往,二是与诸侯国讲究诚信,即采取既不连横也不合纵的外交战略,保持中立。
这种不参与诸侯争霸,只求自保的政治策略,一直延续到齐国灭亡。40 余年齐国远离战火,同时坐看其他诸侯被秦国所灭,这也被后人所诟病,但是我们也必须补充两个基本事实。
齐愍王时期的政治策略导致了五国伐齐,在此后齐国国势日衰,与诸侯国的关系紧张。此时的齐国只能保持中立,没有意愿更没有能力参与诸侯争霸,这是客观情况。
另一方面,君王后去世时,距齐国灭亡还有二十八年,而这种自保中立的政策却一直没有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齐国后期统治阶层的整体失误,而此时君王后已然去世,一国的政策虽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这笔账也不能完全算在君王后的头上。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有特定的治国策略,只不过齐国末期的统治者没有与时俱进因势利导而已。
(芈月剧照)
与君王后同时期的战果,还有一位大女主,那就是秦宣太后,也就是《芈月传》中的芈月,一东一西,也算是一段美妙的历史偶遇与碰撞!
怎么看待古朝鲜神话中的桓国、倍达国和檀君王朝为什么朝鲜老祖先会跟熊扯上关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比如突厥人原来是鲜卑人的锻奴(即专门打铁的奴隶,blacksmith)。
我们华夏族也有许多类似传说,比如女娲和伏羲。
小时候,村子里的老奶奶讲,女娲时候,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她觉得孤独了,然后就拿黄土捏了许多小人儿,拿在太阳下面晒干。晒干之后,女娲吹上一口仙气,这些泥人儿就变成活人了。有时候下雨,来不及收外面的泥人儿,所以女娲就拿了扫帚把它们扫进撮箕收进屋里。这样一来,有些泥人儿就被弄断了胳膊腿儿,得了仙气后就成了身体有残缺的人。
从这个故事里,我觉得可以发现传说也许就是人们不明白自己的现在有什么样的过去,所以就杜撰出来的一些事情。就像睡觉前的小朋友,必须要听故事,爸爸妈妈不得已瞎编了许多。
听故事的小孩子,把那些比较精彩的故事又传给了他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传,结果一些不存在的事情被一代代强化,就让人信以为真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至于为啥他们传说中总是与熊相关。
因为据说他们的老祖宗檀君的妈妈就是一头熊精变的。
据说一头熊和几只老虎相约在山洞修炼,不准吃东西、只准吃大蒜,待够多少天才成。只有熊精成功了,变作人形就成了一个大美女。大美女和天神那个啥了,就生下他们的老祖宗檀君。
所以,他们完全是无稽之谈,完全是把传说当成历史,很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