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观其变 对联

居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动则观其变而玩其辞这副对联怎么理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8 02:53:45 浏览3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居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动则观其变而玩其辞这副对联怎么理解

此悟空问答,问到点子上了。

“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易传》解《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之辞,充分肯定《易经》就是用来占卦,而不是有人说的“善易者不占”。

居,就是不动,玩味卦象、卦辞,理解每一卦象什么及卦辞的含义。动,就是玩味每一卦卦爻排列位置的变化,然后练习如何占卦。

一言蔽之:学以致用。

不是象今日头条上的帖子、视频那样,只知拿本《易经》念,念的头头是道,没用。有用的是,事先占上一卦,再以这一卦预将要发生的大事。

卦有六十四个,占卦是随机性的。占到自己希望的卦的机率,微乎其微。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什么意思

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

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以上爻为主。

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

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以下爻为主。

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

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卦之彖辞。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翻译及哲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从哲学意义上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指的是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强调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指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则强调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之中。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文章赏析: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

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