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泄洪为什么都是在安徽省江苏在下游为什么很少被淹
首先,安徽的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都有省级行洪区,这个行洪区也是国家规定的,。每个行洪区附近都有防汛物质储备点。长江和淮河,尤其在解放以后对淮河流域安徽段大修水利工程,效果很好。但是长时间遇到破纪录的暴雨,多次的降水,可以说在深的沟渠都有满的时候,满了扛不住了那肯定要放水,上游往下游放,上面放的差不多了,下游可就要受罪了,在本就在之前的暴雨中水都差不多满了,那怎么办?国家说话了,在省级防汛办商量后,启用某某行洪区,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赶紧撤离搬家。因为要放水了,减少河道水量。在开始会抗洪,因为行洪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用了就会有损失。“行洪区,不发达地区,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或圩子”。失小保大。
长江上游在国家GDP总量排行榜靠前,像湖北武汉,江西南昌。到了中游安徽,长江流域,像巢湖,六安,芜湖,安庆,GDP总量比较靠后,江边大部分都是农田,村子,行成了一个个圩子。换个角度,对国家来说一个大城市重要还是一些农田重要?毋庸置疑,肯定城市重要,要是城市淹了,那损失可就大的很了。那同样的,处在经济很强大的下游江苏,那就更不能淹了。所以就牺牲了长江流域安徽的,和淮河流域安徽段。像上游也有行洪区,比较少,不像安徽这样集中。
不要说地势低那都是瞎扯。那个水20来米高,下游闸门打开,多少都能流完。
为什么不把蓄洪区农民像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一样,移民到安全地带
这次长江和淮河流域洪水,让我们认识了蓄洪区,7月20号安徽王家坝开闸放水,瞬间蒙洼蓄洪区顷刻间绿野变成汪洋,蓄洪区里还有17万人口居住和生活,这在大家看来不可思议,蓄洪区怎么还有人居住啊,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蓄洪区是怎么形成的?
上图是一条河流演变过程,河流到了中下游地区,受地形影响,落差变小了,河面展宽了,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开始沉积,河床的形态要发生改变。由于河水的湍流作用,对两岸侵蚀呈现出不同的差别,河道开始变得弯弯曲曲,水流作用分分秒秒再进行,日积月累,河道的弯曲程度越来越大。
当有一天洪水来临时,河流的冲蚀力作用,河道走了直线,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新开辟了一个新河道,之后再进行下一个过程的河床演变。河床不断往复循环,几十年河东、几十年河西,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河床永远处于不断地演化过程之中。那么废弃的河道被我们人类利用起来当做蓄洪区,当大洪水来临时,河道水溢出,就会把洪水分流到蓄洪区里。
受地形影响,长江荆江河段蓄洪区很多、淮河上王家坝控制的蒙洼蓄洪区特别有名,就是名不见传的滁河上也有荒草一圩、二圩、三圩蓄洪区,其中安徽省、湖北省、江苏、浙江等地蓄洪区占比较高。
上图中蒙洼蓄洪区最为典型,今年已经是第16次开闸,蓄洪区是原来的古河道,地势低平,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特别适合农耕生产和发展养殖业。这样的肥沃土地人们不可能放弃,加之蓄洪区里也不是年年有洪灾,对于蒙洼蓄洪区来说,从1954年至2007年,15次开闸,大致每4年就开闸一次,其它三年还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所以让他们搬出蓄洪区,是舍不得这块故土的。
上图是5月29日安徽省30日降水距平图,当时安徽持续干旱,一直到了5月底,因为干旱笔者写了一篇头条,近几十年来淮河流域干旱也非常严重,不仅是农业灌溉用水紧缺,饮用水还出现了困难,目前正在搞引江济淮引水工程。而蓄洪区位置低,水易取,就在河流岸边,在旱情严重时,周边还找不到好的农耕用地,而蓄洪区反而成了人们首选之地。
另外人们长期与河流打交道,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蓄洪区里也不是大家想象那样没有高地,蓄洪区那么大,人们在蓄洪区里的高地、圩台上建房,开展工农业生产,洪水年成湖,欠水年获得收成。但每年有洪水时,人们就会不淡定了,毕竟蓄洪区有他们一年的收入,洪水来时化为零,实在是让痛心。蓄洪区就象A股市场一样,“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蓄洪区生活环境这么残酷,为什么不移民呢?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湖北、安徽等省都是人口大省,人类在长期地发展过程中,较适宜的土地早已被开发,人满为患,西部地区还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但不适合移民。人类是一个社会聚集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农耕方式,风俗习惯是经过长期养成的,让他离开故乡热土,他们是难以割舍的,所以移民是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其次,人类再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中,从来没有惧怕过,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24万人,今天来唐山看看,昔日的废墟、地震带上,又崛起了一幢幢高楼,前期5.1级地震,丝毫没有引起房价下跌,房价坚如磐石,所以生活在蓄洪区里的人们都会有一颗坚强的心,洪水过后,还会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同时我们会加大水利工程设施投资,开展河流整治,蓄洪区慢慢会少开闸,最后到不开闸,真正成为人类最可爱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