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民国女神林徽因也有婆媳困扰,梁思成的母亲为何始终不待见儿媳
有句话这么说的“十对婆媳九不和”,婆媳关系向来是千古难题,没有任何血缘以及交集的女人因为同一个男人而变成婆媳,这关系肯定是微妙复杂脆弱的,很多时候婆婆喜欢不喜欢你和你优秀不优秀、体贴不体贴、是不是美女、是不是才女等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普通女人和婆媳相处尚且小心翼翼,那民国女神林徽因,一个成为同时代女性公敌的魅力女人,她也不能免俗,也有婆媳困扰,梁思成的母亲为何始终不待见儿媳呢?
先来说下这位不待见民国女神的婆婆是何许人也?
林徽因公公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婆婆是李蕙仙,是清末旧家庭的大家闺秀,父兄皆在京城为官。她自幼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且擅长琴棋书画,有才女美誉。这也算是那时候名副其实的白富美了。
二人观念不同
李蕙仙是清末旧社会的大家闺秀,封建思想还很重,李蕙仙一辈子“识大体”,不惜掩盖自己的才华与光芒,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男人。林徽因是处于新旧交替的新纪元里,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又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所以追求的是人格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徽因会发展自己,展示自己,而不仅仅是全力以赴,去成就李蕙仙的儿子梁思成。这样的反差导致李蕙仙不待见林徽因。
林徽因不爱做家务琐事
林徽因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自然不愿意做家务琐事,这也是婆婆不喜欢的地方,哪个婆婆都喜欢儿媳妇可以多做家务,照顾自己儿子。
看不惯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旧情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访华。为迎接他64岁生日,文化界承办方决定演出他的话剧《齐德拉》以示庆贺和敬意。徽因出演《齐德拉》,扮演马尼浦囯公主,徐志摩扮演爱神。也许曾经英伦情深,台上的两人演得投入而忘情,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但是婆婆李蕙仙就很生气愤怒了,她认为林徽因作为一个没出阁的女子竟然抛头露面,还跟旧情人纠缠不清,同台演出,简直有辱梁家门楣!因此更加不喜欢林徽因。
看不惯林徽因新式做派
很多婆婆总想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儿媳,比如李蕙仙自己是传统的大家闺秀,也想让林徽因做个三从四德、从不抛头露面的大家闺秀,可是林徽因毕竟是受到西方教育的新女性,自然不同,梁思成有次出车祸,住进医院,林徽因听到消息以后心急如焚,连忙赶去照顾,后来的日子林徽因每天陪梁思成,陪他聊天读新闻,也给他擦汗翻身子,婆婆李蕙仙看在眼里,自然非常恼火,经常会在林徽因手里夺过毛巾,告诉林徽因礼教观念里,“男女授受不亲”,未出阁的女孩子不应该对男子举止如此亲昵,这是伤风败俗,不知廉耻!可见李蕙仙对林徽因是满满的成见和不满。就是看不惯这个新式做派的儿媳妇。
婆婆李蕙仙的不待见也没妨碍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因为林徽因真正嫁入梁家的时候,婆婆李蕙仙因病逝已经不在世。这也避免了林徽因婚后婆媳关系紧张的局面。否则一身诗意的林女神每天和婆婆斗的“一地鸡毛”,哪里还有什么灵感写诗创作与建筑设计?你们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我是小聪历史客栈,小女子一枚,却痴恋于古代历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您的关注!
梁启超娶过几个女人,哪一个是真爱
梁启超一生娶过两个女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发妻李蕙仙,一个是李蕙仙娘家带来的侍女王桂荃。但梁启超还在夏威夷与小学教师何蕙珍有过“夏威夷之恋”,在他生命中的这三个女人中间,每个人都是真爱,但说到志同道合、真正让梁启超爱到心跳的,则是“夏威夷之恋”中的何蕙珍。
梁启超一直主张一夫一妻,他因此在婚姻上,只有他的发妻李蕙仙存在夫妻名分,其他女人即使有夫妻之实的,却也没有夫妻之名。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出生于本地乡绅家庭,既非名门,家底亦不是特别丰厚,好在梁启超从小聪慧,才学精进。1889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考了全省第八名,中了举人,主考官李端棻慧眼识才,看中了年轻才俊梁启超,便主动伸出橄榄枝,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
李蕙仙比梁启超大4岁,出身官宦之家,家学深厚,吟诗作对、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俨然一智慧端庄的大家闺秀。两年后,二人结为夫妻。婚后,李蕙仙从北京大都市嫁到岭南新会梁启超家,她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勤劳贤惠,特别是后来梁启超推行变法维新,清廷通缉,李蕙仙遭遇家庭变故,却始终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夫唱妇随,侍奉公婆,抚养孩子,极尽妇德,成为了贤妻良母的典范,让梁启超非常感动,他对她,当然是爱的。李蕙仙与梁启超生育了三个子女,分别是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
梁启超与李蕙仙结婚后,李蕙仙带了两个侍女到婆家,一个叫阿好,一个叫王来喜,王来喜后改名王桂荃。王桂荃既勤快又聪明,深得梁启超夫妇的欢喜,家中的财务都叫王桂荃来管,可见信任之深。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一家逃亡日本,由于李蕙仙体弱多病,家务大都由王桂荃负责,不仅如此,聪明的王桂荃还学会了日语,家庭中的对外接待联络,大都是王桂荃出面,不久,梁启超与她产生了爱情,在梁启超一番努力,通过李蕙仙的兄弟从中做工作,最后征得李蕙仙同意,纳王桂荃为妾。
王桂荃为梁启超生下4子2女,共6个孩子,分别是:现代考古学家梁思永、职业军人梁思忠、社会活动家梁思懿、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宁、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
变法失败出逃,梁启超先逃日本,再到檀香山,在这里,梁启超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当时,任过他翻译的小学教师何蕙珍刚刚20岁,模样俊俏,学识渊博,中、英、粤语皆精通,在翻译的过程中,何蕙珍渐渐爱上了梁启超,当时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对梁启超不满,何蕙珍竟写匿名文章支持梁启超,让梁启超十分感动。
何蕙珍还向梁启超表白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莫忘我,但有创办女学堂之事,以一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得到何蕙珍的爱慕,梁启超先拒后爱,竟至不能自已。为了能纳何蕙珍为妾,梁启超以真挚之心、恳切之言,写信给发妻李蕙仙,请她支持,他在信中说:“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于不能自持,明行待人家闺秀,不应起如是念头,然不能自制也。酒阑人散,终夕不能成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自顾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今已五更矣,起提笔详记其事,以告我所爱之蕙仙,不知蕙仙闻此将笑我乎?抑恼我乎?”
由这炙热的话语,可见梁启超当时爱何蕙珍之深,三个女人中,梁之最爱何蕙珍,可见一斑。然而,当发妻李蕙仙接到这封丈夫出轨花心的信后,立即轻描淡写地回了几句话,表示同意丈夫纳何蕙珍为妾,不过,此事当先征得父亲老大人的同意。
接到回信后,梁启超立即吓得大惊失色,魂飞魄散,马上给妻子回信道:“得六月十二日复书,为之大惊,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
李蕙仙抬出父亲来说话,瞬间打消了梁启超欲纳何蕙珍为妾的想法,一方面可以看出李蕙仙的机智,另一方面,也可见梁启超对家人的尊重,君子毕竟是君子。
贵阳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1、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
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2、杨文骢
杨文骢(1596—1646)字龙友,贵州人,流寓金陵(今南京)。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六次会试不中,崇祯七年(1634)选为华亭县教谕,后迁青田、江宁、永嘉等知县。
为御史詹兆恒参劾被夺官。弘光元年(1645年),擢升为右佥都御史,郑鸿逵隔江乱放炮弹,清军佯败,以大筏置灯火于江中。杨文骢直向妻兄马士英报捷。
是夜清兵乘夜,渡江而来。因不敌清军,逃至苏州,清军派降臣黄家鼒劝降,杨将黄斩首。再退至处州(浙江丽水市),大募义军。
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授兵部右侍郞,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后升浙闽总督,因马士英沆瀣一气,为世所诟病。
后以率众抗击清军负重伤被执,谕降不屈,乃被杀。举家三十余口同时遇难。康熙元年(1662)同孙临葬于枫香岭。
3、姚茫父
姚茫父(1876——1930年),与张樾臣是同时代人,又是好友。姚茫父,字重光,别署莲花龛主,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后来留学日本。
民国后曾出任北平女师、美专校长,其多才多艺,一生作品甚丰,有《弗堂类稿》31卷行世。早年,姚经常在琉璃厂出入,与张樾臣结为至交,并开始合作,由茫父作画,樾臣镌刻。
后两人常合作刻铜墨盒,姚往往署名茫父。而姚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
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无不精通。书、画则山水、花卉,篆、隶、真、行,亦有高深造诣。好许慎所著之《说文解字》、收集金石文字,传世作品颇多,驰誉中外。
4、李端棻
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经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
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
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
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永乐乡。
5、谢六逸
谢六逸(1898-1945),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授。号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之家。
1917年以官费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2年毕业归国,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历任神州女校教务主任及暨南、复旦、大夏大学教授。
1930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创设后来闻名于海内的新闻系,任主任。并提出新闻记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条件。此举为全国大学设新闻系之嚆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