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治

为什么唐太宗之后是李治继位?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6 18:32:07 浏览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唐太宗之后是李治继位

为了防止重蹈自己的覆辙,导致兄弟反目、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才选了资质平庸的李治当了太子。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高宗开玩笑,李治,一个历史上被认为是“妻管严”的懦弱皇帝,可实际上,后世“三品才是宰相”的政治传统,就是李治奠定的,光这一点而言,李治就能比肩杨坚和李世民的文治。

事实上,李治算是一个悲情人物,自登基后,一直都在“权力”的漩涡里。

咱们知道,李世民众多儿子,李治并不是最出色那个,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年少聪慧,精通他人心理,自李世民登基后就是太子。而就算不说李承乾,还有贞观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李世民四子李泰让李世民多次赞赏,就连身为庶子的李恪,李世民都想过让他成为储君,而这些人里,李治年龄小,其次性格有些“儒弱”,要是接手李世民的大唐,不能胜任的可能性极高。

但后来的事实却不是这样。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造反案事发,李承乾太子被废,成为庶人,而后李泰又因为心性太过狠辣,让李世民排除掉了太子之位,经过和长孙无忌的沟通,李世民决定让李治成为太子,长孙无忌乃是李治的舅舅,如此一来,李治未来登基也可以获得最大的助力。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太子监国,这个时候,李治的监国成绩平平,还偶尔因为李世民外出而哭泣,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不过李世民没有再换太子,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他在长安驾崩,李治年仅22岁,便登基为帝。

和当年二十二岁的李世民不同,李治没有亲征过战场,更没有下放到地方历练政治,他的班底是舅舅长孙无忌与诸遂良,还有李勣组成,这些大臣个个都是贞观朝名臣名将,李治有些被压得出不了头。

可唐高宗的名号,就是在对抗并战胜这些朝堂势力中铸就的。

李世民驾崩,李治很伤心,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乖宝宝”李治,在第二年将李世民曾经的后宫,五品才人武媚娘从道观里领了出来,并且收入自己的后宫。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李治的“不伦”行为,让朝堂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李治登基后,他立马就想做两件事:

一、去除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等人的专政

二、废掉原配王皇后。

可以说,在表面上,李治的表现完全看不出来他要对长孙无忌下手,在关于唐高宗的起居注中,李治对长孙无忌表现得十分尊重,经常称呼舅舅。

但李治也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帝王心术”者,因为正是这个表面简单的他,准备通过将武媚娘纳入后宫一事,完成废掉王皇后以及清除顾命大臣势力这两件事,也就是“一箭双雕”。

武媚娘,正是后来的武则天。

因为王皇后无法生育,李治厌恶王皇后,随着武媚娘进宫一段时间后,李治开始有着废掉王皇后,立武媚娘为皇后的意图,直到李弘降生,李治这个念头基本确定。

于是李治开始发出试探,史称“废王立武”。

废掉王皇后,立武媚娘,其实也是新势力对旧势力的一种冲击的表现。

王皇后属于被政治安排给李治的联姻对象,她的娘家势力不小,经常让她在李治面前趾高气昂,而武媚娘是没落的武家的人,可以被李治高度掌控,李治想在后宫中,率先拿到自己的权力。

李治提出废王立武,朝堂中对此一片哗然,支持李治的不多,而诸遂良和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正是长孙无忌的反对,让李治深感不安。

此前,李治为了分化长孙无忌的权力,先后设立了九个“宰相”,这九个人都是不同职位,有的人仅是五品官,而长孙无忌却是超级一品大员,为了保证二人的政治话语权相同,李治设置出了“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个职位非常有意思,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权力”的平衡器,长孙无忌本来就是老臣,地位很高,自然在在朝堂一呼百应,而例如柳奭,他的知名度不高,而且地位不高,仅是河东柳家之人,不过他有才能,李治很聪明,强行让他抢夺长孙无忌的权力,这便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解读下来就是,大家都是三品官,而且都和中书门下的宰执相同。

所以李治的政治智慧不低,甚至很高,同中书门下三品,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至深,一直到清朝,都有这个制度的逻辑痕迹。

但长孙无忌很强大,李治设立这么多宰相,竟然都被长孙无忌同化成为了对手,就说柳奭,久而久之他都成为了支持王皇后之人,李治等于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大麻烦。

朝堂行不通,李治利用武媚娘进行操作。

武媚娘确实受宠,但前提是,李治一直能够利用她。

武媚娘在几年的时间里,为李治生孩子,又带着李治的意思,和朝堂的官员交好,这便是李治曲线斗争的方式,其中争取到的最大的成果,就是李勣,这个贞观时代留下来的军神,李勣也被李治高度尊重,对于废王立武一事上,李勣最终表示支持李治。

后宫战术正式生效,李勣的站队,让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等人失去了斗争的实力,李治趁机废王立武,王皇后被废,紧跟着的是诸遂良和长孙无忌被排除出政治中心,最后更是身死他乡,李治拿到了自己的权力,而这个以往看似人畜无害的皇帝,在废王立武的事情,造成了许多人的“身死”,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就是死在这场争斗中。

唐高宗虽然在争夺权力,可内部的政治却从来不曾放松,在贞观朝之后,让局势继续稳定,开创永徽之治,由此可见,李治还是听了李世民的训导,深谙民本的思想,即便在内部夺权,但原则都是不损害百姓的利益,对此我们可以说,李治是历来政治斗争夺权,对天下伤害几乎于无的皇帝。

在唐高宗后期,唐高宗开始出现了疾病,为了保证权力的掌控,李治继续培养自己的政治伙伴:“武皇后”。

在与长孙无忌等人的斗争中,武皇后的能力和政治眼光被发掘,因此被李治看好,为了继续掌控朝堂,李治让武皇后代为执政,武皇后成为了李治的“政治木偶人”。

不过李治的皇帝生涯必然是有瑕疵的,他虽然是厉害,没有野史形象里被渲染得那么懦弱无能,但是后期的疾病,还有武皇后的迅速进步,让他对局势失去了控制,说白一点,那就是武皇后有二心,但是唐高宗已经被绑架得无法脱身了。

后来上官仪提出废掉信巫蛊之术的武皇后,李治也欣然应允,却被武皇后知晓,质问李治,李治连连否认,把责任推卸给了上官仪,导致上官仪一家子都被打入尘埃,自幼在掖庭里长大的上官婉儿,正是上官仪的孙女。

再后来,武皇后被立为与李治平等的“二圣”,这是在模仿隋朝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夫妻政治,但是武皇后和李治不同,他俩之中,武皇后占据主导地位,李治因为身体原因,基本告别了执政,这也让武皇后积累了庞大的政治力量,最终成为了武则天。

从正史里看,李治这个人就像一个矛盾体,也像一个绝处逢生的生存家,他有着他独特的隐忍和脾性,看似懦弱,但又狠心无比,看似被压迫,却在位数十年,因此李治本身就是皇帝群体中另类的一个,有着难以述说的,独特的帝王之术,他也是李世民贞观理念的最好继承者,这位“懦弱的皇帝”,把唐初的良好局面,贯彻了下去。

所以,李治可是一点都不弱。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

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掉李治?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敢杀,不能杀,不愿杀!

第一,为什么说不敢杀呢?

说到底,武则天也只是李治的一个工具而已!李治为什么要捧武则天,只是因为她的美色吗,只是因为他们夫妻关系好吗,只是因为她聪慧能干吗?

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武则天是李治用来打败长孙无忌等外戚集团的有力拳头。长孙无忌是顾命大臣,又是三朝元老,还是李治的舅舅,李治继位后,皇权被他们架空了,李治很想收回和巩固自己的皇帝权力!

于是,先是李治扶武则天上位,然后是武则天帮李治斗其他大臣,这是相互合作的过程!

扳倒一个个大臣后,李治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武则天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即使到了后面,权力也在李治手里,兵仍在李治手里,武则天能拿什么去杀李治呢,完全是找死!

所以他不敢杀李治!

第二,为什么说不能杀呢?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武则天的权力来自于谁呢?完全是来于李治!

武则天是借李治来经营自己的团队,是借李治来打掉自己的对手,是借李治来扫平登顶的障碍!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杀了李治,不仅没人了依靠去扫平自己的对手,也一定会激起无数忠于李唐人的强烈反对和反抗!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武则天称帝的梦想只会破灭!这一点,武则天看得非常清楚,李治死了几年后,他也不敢称帝,目的就是仍需要借李唐来消灭对手!

所以说,武则天不能杀李治,李治活着对她有利!

第三,为什么说不愿杀?

我个人认为,武则天与李治之间是有真感情的,是有真爱的!

虽然武则天是一个敢杀戮的皇帝,但是她究竟还是个女人!我相信,她爱着自己的男人!

武则天最后退位时,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和李治葬在一起——乾陵,死了也要做夫妻!(突然想到那首歌——死了也要爱!)

我想,这一点,凡是懂爱的女性读者,应该也会有这样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纸老虎眼里的沙】的看法,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长子太子李弘是怎么死的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太子李弘随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出行洛阳,不久于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太子李弘的离世,不仅让唐高宗李治悲痛不已,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更是个致命打击,因为只要李弘不死,根本就不会再有武则天大权独揽、称帝建周之事。那么,太子李弘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武则天毒杀了自己儿子吗?

李弘深得高宗李治喜爱,然而年纪轻轻却暴毙而亡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按照惯例,与部分没有子女的太宗嫔妃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次年,李治前往感业寺进香时与武则天旧情复燃,于是便偶尔偷情温存一番,因此当武则天于永徽三年(652年)入宫后不久,便生下了皇子李弘。

武则天最初对于李弘可以说是非常的喜爱,毕竟这不仅是自己与高宗李治爱情的结晶,而且也是她能够在后宫立足并最终击败王皇后的一个利器。当年高宗李治“废王立武”的一个重要借口,便是王皇后无子,而武则天有。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次年,太子李忠被废,李弘被改立为太子。

高宗李治对于李弘同样极为宠爱和重视,原因便是李弘仁孝,这与李治的性格极为相似。这点可不是李治装出来的,早年在向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时,当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便是一声叹息,大骂芈商臣太残忍,要求老师给自己讲别的,郭瑜于是称赞太子仁德,随即改授《礼记》。

此外,当时朝廷连年征兵,李治规定凡是逃亡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不问原因、全部处死,家人也要全部充为官奴。又是李弘上书求情,请求李治修改律法、兼顾实情,并去掉连坐,李治准了。

后来,李治由于身体出现问题,经常头晕目眩,难以处理政务,同时也为了培养李弘的执政能力,因而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在此后的十五年时间里,李弘先后七次奉命监国,甚至由于自己的身体问题,已经开始提前为李弘即位铺路,并一度决定提前禅让于李弘。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治对李弘的宠爱与重视。

可惜的是,李弘不仅遗传了李治的仁德,同时也遗传了李治脆弱的身体,年纪轻轻便体弱多病,以致后来监国时,不得不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太子李弘之死,让唐高宗李治非常悲痛,他破例追封儿子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礼仪后葬于洛阳郊区唐恭陵,百官服丧三十六日。高宗还亲自书写《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说法之一:武则天担心权力受到威胁,鸩杀太子李弘

关于李弘之死,以《新唐书》和《唐会要》为代表的史料,明确指出乃是被武则天所毒杀,“从幸合璧宫,遇鸩薨”。这种观点认为,武则天之所以鸩杀李弘,最为直接的原因,便是担心李弘即位之后,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

武则天虽然最初也是非常宠爱李弘,但李弘与武则天的结怨,却正是源于他的仁德。咸亨二年(671年),唐高宗出行东都洛阳,命太子李弘监国。当时,李弘的两个异母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因是萧淑妃之女,因而一直被幽禁在宫中,即使年龄很大了也未能出嫁,李弘发现后便上书李治,请求允许两位姐姐出嫁,高宗准了此事。这无疑让母子之间开始生隙。

第二件事则是太子选妃事件,武则天最初选定的太子妃,乃是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但定下婚期之后,杨氏竟然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奸污,导致婚事就此告吹,后来不得不改选左金吾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太子妃。此事,也极可能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和疏离。

不过,这两件事虽然足以让母子之间产生不愉快,但还不至于让武则天下狠心杀了儿子。因此持这种观点之人,认为最终促使武则天杀死李弘的,乃是李治有意提前禅位于李弘,如果这样无疑会极大损害武则天的权力,以武则天的狠辣来说,为了权力而杀死儿子,未必便做不出来。

说法之二:太子李弘体弱多病,因患肺痨而死

关于太子李弘之死,以《唐实录》和《旧唐书》为代表的史料,则明确表示李弘是病死的,“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此外,《旧唐书》中还附上了李治亲自写的悼文,《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说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便染上了肺痨,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

由于《唐实录》和《旧唐书》的成书时间,要早于《新唐书》和《唐会要》,因而一般认为《唐实录》和《旧唐书》可信度要更高。此外,宋朝史学家司马光在作《资治通鉴》时,也对鸩杀说提出了质疑,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而且,李弘去世之后,武则天还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其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后来,武则天称帝,徐敬业造反,谋士骆宾王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章中堪称将武则天说的一无是处,言称其“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可偏偏就没有提到武则天毒杀李弘之事。如果李弘之死真的有疑点,骆宾王岂会不提及此事?

如此而言,太子李弘或许真的不是被武则天所杀,毕竟无论如何,造反的徐敬业、写檄文的骆宾王,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必要替武则天遮掩此事的。

以上两种说法,哪种更为可信?

就以上两种说法而言,哪种都有道理,且都有史料作为证据,但说到底也不过是用一种史料来反驳另外一种史料,说服力实在有限。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关于他的死因恐怕还会一直争论下去。

个人认为,武则天鸩杀李弘的可能性并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毒药很难实现瞬杀。由于古代的提纯技术有限,毒药纯度不够高,因此服毒之人根本不会立即死亡,而是会折腾好半天才会死去,例如东汉权臣梁冀毒杀汉质帝刘缵,结果刘缵非但没有立即死亡,甚至还将太尉李固召入宫中,让李固喂给自己水喝,梁冀担心皇帝喝水后就毒不死皇帝了,因此坚决不给喝水,汉质帝这才最终死去。

要知道,当时李弘和李治都住在洛阳的合璧宫,只要不能对李弘实现瞬杀,那么李弘都有机会呼救,至少也应该会因极度难受而大喊几声,而当时宫中的人也未必全都是武则天之人,到时又能瞒过何人。

二是毒杀很难瞒过他人。《洗冤集录》有载,“凡服毒死者尸口、眼多开,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间有血出……或有翻吐,或吐不绝,仍须于衣服上寻余药,及死尸坐处寻药物器皿之类……”可见,古代对于毒杀之事,早已有了相应的查验方法。虽说《洗冤集录》成书于宋代,但不可能唐朝就没有一点查验的手段。

虽然古代的医疗手段落后,可不代表古代的医生都是傻子啊,无论使用何种毒药,都无法让人非常平静的死去,更不可能留不下一点痕迹,因此一个人是自然死亡,还是被毒杀,古代的大夫不可能看不出来。而以李弘太子的身份,显然不可能在突然死去后,不经御医查验便下葬。

综上,关于太子李弘之死,其实我更相信唐高宗李治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所言,李弘更可能是因患有肺痨而死,毕竟在1952年之前,肺痨就是不治之症。当然,这只是个人愚见,具体情况如何,恐怕还得等进一步的证据出现。

不过,李治之死对于大唐来说显然就是个不可挽回的损失,直接改变了大唐的权力机构,毕竟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儿子能够像李弘那样,让李治能够放下戒心萌生禅位想法,而随着李治身体情况的不断恶化,也迫使他不得不对武则天放下戒心,为其打开了一丝权力之门,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些大唐忠臣和李唐宗室就此迎来了最为黑暗的一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