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清史记载:康熙帝十七子胤礼听闻雍正继位后,为何有疯迷状态
允礼为何听闻康熙驾崩,四哥即位,为何会吓得脸变色,一口气骑马跑回府邸的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原因应该有几个。
第一 康熙驾崩,一听见就有万种感情,害怕,伤心,恐惧,惊讶应该都有,因为康熙这次生病先期为了静养或许也有不想儿子们在他病塌之前争权夺利,也不想伤心,是不留儿子在跟前照顾的,只留近侍和隆科多在眼前照顾,而儿子们每次请安问候的折子,康熙时批复的,就是说一些,朕已经好多了,朕安之类的话安抚众儿子。允礼应该也是在这些情况或者信息上知道父皇的情况,康熙驾崩那天,他正好在大内值班,一听见父皇驾崩,第一反应应该无所适从,伤心。皇家的父子的情感和普通的人家是不一样的,但作为一个儿子肯定会伤心。
第二 惊惧恐惧,为何呢!父皇毕竟是自己父亲,他也没有夺位的念头,做一个太平贤王在父亲手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皇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未知的恐惧总是伴随着皇位的变化,而且他目睹皇八子九子十子已经在摩拳擦掌的造势,准备要大闹大内的样子,对于他比较年幼的皇子,他没有多少力量去对抗这些纷争,他除了走路,现在站队应该是很危险的,他也只避一避以求自保。他政治资本除了自己是父亲的儿子,没有其他的政治资本,他走也是为了保全自己。我不觉得他疯狂失态,而是上策啊!据说,他马上连夜求见四哥,他应该是知道顺势而为的人。
第三 雍正即位应该在他眼里顺理成章,因为康熙驾崩之时,正是隆冬季节,因为康熙病重,冬至祭天大礼就是由当时的雍亲王代为祭祀的,而祭天这种大礼,一般都是帝王亲自做的,康熙也从来没有委托他人,而雍亲王去祭天,是不是冥冥之中也是上天和这位新皇的一次邂逅呢!就在祭天前后,老皇帝龙驭宾天了。
历史上真实的胤礼是什么样的
胤礼是康熙第十七子,在康熙长大成人的二十多个儿子中胤礼的年纪算是比较小得了。虽然年较小, 也有好处,因为胤礼由于年幼,所以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事,也因此在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后,胤礼不同于八阿哥胤禩等与雍正争夺皇位的几位哥哥,这些阿哥都被雍正整得很惨。
胤礼在雍正继位后不仅没有被迫害,反而因为雍正已经迫害了其他几个弟弟,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不是无情的君王,对剩下包括胤礼在内从康熙第十五子胤禑到康熙第二十四子最小的儿子胤祕在内的几位弟弟都非常不错,尤其是对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最为亲厚。
历史上的胤礼自幼师从清代大诗人沈德潜,为人斯文谦恭,他深有乃师沈德潜的豁达气度。
胤礼虽然在九子夺嫡时年纪不是很大,但是其时也已成年,只是少年时期的胤礼就非常老成持重,他在少年时从不参与政治,也不参与皇权争夺,而是纵情山水,工于书法,还擅长诗词歌赋。
所以说少年时期的胤礼就是这样明哲保身,才得以在雍正继位后,没有受到政治迫害。
胤礼一生长于文学,精通满汉藏三种语言,胤礼还经常翻译藏文著作传世,在清代文坛胤礼也算是有一定的地位。
雍正继位后,他非常欣赏弟弟胤礼身上这种无欲无争的心态,而且也很器重弟弟胤礼的才能,所以他比较重用胤礼,封胤礼为果郡王,成为康熙最小的九个儿子中为数不多封为亲王爵位的人。
雍正曾评价胤礼为: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所以在雍正的几位弟弟中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禄、十七弟胤礼都是深受雍正喜爱和器重,这其中雍正最为喜爱当是十三弟胤祥,其次则是十七弟胤礼。
雍正去世后,胤礼又继续辅佐乾隆,也深受侄子乾隆尊重和喜爱。
王公大臣在朝见乾隆时都必须行跪拜之礼,即使是皇帝的长辈也须行礼,乾隆继位后非常器重胤禄和胤礼,曾经特地下旨,胤禄和胤礼作为叔叔,可以免去入朝跪拜之礼,并且乾隆都会给这两位叔叔赐座,这都显示出乾隆对这两位叔叔的喜爱和尊重。
因为乾隆只对这两位叔叔比较好,康熙剩下的那几个小儿子同样是乾隆的叔叔,但是在乾隆朝都没有胤礼这般待遇,而且乾隆的这些小叔叔基本都没被封亲王,只有康熙的十五子胤禑和二十一子胤禧获封了郡王爵位,最小的二十四子胤祕获封为亲王。
乾隆的这些小叔叔中胤礼算是最有能力最为持重,而且年纪还是比乾隆大了十几岁,所以深受乾隆尊重。
而乾隆其他的那些小叔叔有不少都比乾隆的岁数还要小一些,年少骄狂,所以都不为乾隆所喜,也都不被乾隆所尊重。
胤礼一生没有子嗣,晚年并重时,乾隆去探视这位小叔叔,深为悲痛,乾隆为了让叔叔有子嗣传承下去,与十六叔胤禄商量后,由胤禄请奏由雍正的幼子乾隆最宠爱的幼弟弘瞻入嗣胤礼,在胤礼去世后,弘瞻承袭了胤礼果亲王的爵位为果郡王。
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民间认为乾隆让六弟弘瞻入嗣胤礼是出于私心,因为乾隆比较宠溺六弟弘瞻,而弘瞻自幼在哥哥的骄纵之下成长,能力有限,以弘瞻的能力和威望不足以封王爵,所以乾隆故意让弘瞻入嗣胤礼,就是为了变相给弟弟王爵。
但是弘瞻还是不争气,多次骄纵奢侈,最终触怒了乾隆,一度被乾隆废除了果郡王的爵位,后来弘瞻被自幼宠爱的哥哥震怒所惊吓,由此患了抑郁症,没多久就要去世,临死前乾隆去探望幼弟弘瞻,这时弘瞻还不忘了向哥哥认错,乾隆感动悲痛之下,当即下旨恢复了弘瞻的果郡王爵位,希望弘瞻的病能好起来,可惜弘瞻还是去世了,不过好在果郡王的爵位传承下来。
所以说弘瞻的骄纵险些弄丢了胤礼的果亲王爵位,后来胤礼的果郡王一系一直由弘瞻的后人传承下去,直到清朝灭亡,弘瞻的后人毓铤袭封一等公而结束。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与胤礼是什么关系他的下场又如何呢
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儿子,他比哥哥乾隆还有弘昼小了20多岁,他可不像是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雍正十七弟果亲王胤礼的私生子,在胤礼在世时他与胤礼就是叔侄关系,胤礼去世后他被哥哥乾隆过继给胤礼为子,因此胤礼去世后弘曕承袭了胤礼的爵位,他与胤礼就形成了承继的父子关系。
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经54岁的雍正还是老当益壮让比自己儿子乾隆还小三岁的刘贵人在这一年生下了第六子弘曕,这也是雍正此生所生育的最后一个孩子,而刘贵人也在生育弘曕后不久被晋封为谦嫔,所以弘曕算是雍正的老来子。
雍正一生有10个儿子,但序齿的只有6个儿子,其实雍正的儿子大多数都夭折了,真正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儿子,即老三弘时、老四乾隆、老五弘昼、老六弘曕。
弘时年纪最长,但因为脾气秉性与雍正完全不合,所以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弘时为此对父亲雍正抱怨极深,后来在雍正迫害政敌弟弟胤禩时,站出来为胤禩说话触怒了雍正,被雍正削除宗籍,过继给了胤禩为子,与胤禩一同被雍正圈禁起来,圈禁之后的弘时很快就抑郁而亡。
在弘曕出生时雍正只有二子也就是乾隆和弘昼,弘曕比上面的两位哥哥老四乾隆和老五弘昼小了22岁(乾隆和弘昼是同年生人,弘昼生日比乾隆小了几个月故此为弟),而雍正也在他出生之后不久就去世了,雍正去世时弘曕年仅3岁多点,所以作为哥哥的乾隆自然就承担起了抚育幼弟的责任。
乾隆即位时其实他对两位弟弟都很满意,弘昼虽然年纪比较大,但为人性格乖张,行为荒唐糊涂,当然弘昼的荒唐糊涂有可能是装出来的,毕竟他与乾隆年纪相仿,很容易引起乾隆猜忌,所以他才故意装作荒唐糊涂打消乾隆疑虑。而弘曕则是年纪幼小,根本就对乾隆的皇位不构成威胁,因此两人都对乾隆的皇位不构成威胁,所以乾隆对他们俩都是非常的放心,非常的喜爱。
弘昼在雍正时期就被册封为和亲王,到了乾隆即位后,乾隆把后来被雍正改为行宫的雍和宫也就是原潜邸雍亲王府变成了喇嘛寺庙,因此雍和宫也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乾隆将雍和宫的一切事务交给弘昼管理,并将其中金银财宝全部赐给了弘昼。所以弘昼这一生算是在乾隆的安排下富贵无忧,足够几辈人生活享受下去了。
安排完弘昼一生富贵以及子孙后人都富贵无忧,那乾隆也得对最小的弟弟弘曕有个安排啊。因此乾隆就把主意打到了十七叔果亲王胤礼身上。
胤礼不是一般的亲王,雍正向来以对待兄弟残酷著称,他喜爱和重用的弟弟非常少,雍正喜爱和重用的弟弟只有老十三胤祥、老十七胤礼以及老十六庄亲王胤禄。
胤礼在雍正时期深得雍正喜爱和重用,雍正给予胤礼的权力地位仅次于他最喜爱的弟弟胤祥,雍正当初每次赏赐胤祥金银财宝时都会带上胤礼的一份,可见胤礼有多受雍正喜爱。
雍正驾崩时将乾隆托付给了胤礼、胤禄以及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在乾隆继位后也成为了总理事务王大臣,这其中以胤礼权力最大。雍正去世时还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胤礼,因为胤礼身体文弱,但他事业心和责任心极强,对待工作非常认真,经常不顾身体拼命工作,所以雍正怕胤礼重担太多累坏了身体。
所以乾隆即位后也遵照父亲雍正的叮嘱,对胤礼很不错,他特意给予胤礼御前免跪和御前赐座以及双王俸禄的待遇,再加上胤礼此前在雍正朝经常得到雍正的赏赐,因此胤礼的家产非常丰厚,远比一般亲王要好得多。
胤礼为人品行还比较不错,与嫡妻钮钴禄氏恩爱有加,但钮钴禄氏身体不能生育,胤礼也一直没有纳妾,直到后来在钮钴禄氏和雍正的催促下,胤礼采纳了一房小妾孟氏,胤礼一生只有一妻一妾,这在清朝王爷中是十分罕见的事情。
胤礼的的小妾孟氏曾经给他生育过一儿一女,但很可惜都夭折了,因此胤礼一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时膝下也无儿无女,胤礼家产如此丰厚,还无儿无女,因此乾隆就把主意打到了胤礼身上。
胤礼病重时乾隆多次探望,并向胤礼提出了想将幼弟弘曕过继给他为继子,胤礼为人通透,自然知道乾隆有“扶弟魔”的私心,况且胤礼为人本来就是豁达洒脱,自己确实无儿无女,金银财宝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然乾隆开口了,那自己就做个顺水人情把家产都留给侄子吧,于是胤礼也答应了乾隆让弘曕过继的提议。
因此胤礼去世后,在乾隆授意下,主管宗人府事务的胤禄就操办了将弘曕过继给胤礼的事情,乾隆特意让弘曕和自己的长子永璜为胤礼披麻戴孝扮演孝子贤孙的角色,胤礼下葬之后,年仅6岁的弘曕就承袭了果亲王爵位。
乾隆对弘曕教育很重视,给他聘请了当时很多有名望的名士来教导他,弘曕在这种情况下也确实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他成年之后非常喜好文学,在文学和诗词方面造诣非常高,在当时文坛和诗坛颇有才名,被当时的文人誉为“诗宗归于正音,不为凡响”。
除了文学造诣弘曕还非常喜好藏书,他曾经专门为了藏书修筑了自得园来藏书,不过他藏书有些他哥哥乾隆的风范,乾隆喜好收藏书法名画然后在其中上面盖签自己的印章,同样弘曕在自己的藏书中也非常喜欢盖签印章,据统计弘曕曾在藏书中盖签过至少六样印章,什么“果亲王亲定”、“果亲王府读本”、“自得居士”等等各式印章。
别看弘曕在文坛和诗坛颇有才名且还喜好藏书,看似是一位文人雅士,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极为苛刻吝啬且轻浮傲慢之人。
这主要在于乾隆对弘曕过度的溺爱,他怜悯弟弟自幼失去了父亲,没有父亲陪伴,他以兄长的身份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但是对于弘曕却有些溺爱过度了,据《清史稿》记载,弘曕幼年时期就非常不懂礼数,经常做错事情,但乾隆却从来不追究弟弟弘曕的错误,他只惩罚弘曕身边的服务人员,认为是弘曕身边的人没把他教好,这像不像有些父母溺爱子女,从来不认为子女会做错,只是别人把他带坏了。
因此在乾隆这般溺爱下,弘曕长大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吝啬苛刻且浮躁傲慢的人。当然这也跟弘曕自幼地位尊贵有关系,弘曕自幼年轻位尊,且还颇有才名,年纪轻轻取得了普通人几十年努力奋斗才有的成绩,这样的孩子在没有大人妥善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沉迷于自大自傲之中,很明显弘曕就是这样形成了这样不好的性格。
弘曕自幼就对金钱有着一种特殊的执念,他自幼继承果亲王爵位,按道理说理应是一辈子富贵无忧,但弘曕似乎总怕自己的钱花完了,即便胤礼留给他的是巨额家产足够数代人花的了,可他还是极为吝啬,非常不舍得花钱,平日生活十分简朴。
清朝一般王府的王爷都不会亲自过问每月王府花销账目,可能一年甚至几年才会查看一下账目,毕竟清朝的王爷收入都很高,都比较富贵,所以他们也懒得去关注这些账目,因此也造成了王府管账的管家有可能会出现贪墨现象,当然小小的贪一笔,王爷即使知道也不会深究。
但这种现象在弘曕的果亲王府上是从来没发生过,弘曕每个月都要详细的核对账目,所以别的王府可能会出现管家贪墨现象,在弘曕的王府上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时候夸人生活简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但是这话到弘曕这就不是如此了,弘曕对金钱真的是非常执念。他母亲谦嫔刘氏在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皇考谦妃,刘氏从嫔晋封为妃她的每月例钱也涨了不少,不过这些钱相比于弘曕的亲王俸禄还是少了很多。
但是弘曕可不嫌母亲谦妃的收入少,每月谦妃收到例钱之后,弘曕都会准时入宫以探望母亲的名义将她手中的俸银例钱拿走多一半。
一个连母亲都压榨的人,那自然为了敛财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了,弘曕仰仗乾隆的溺爱在民间肆意敛财,欺占民产,放高利贷等事情他都做过,后来弘曕还开始插手政治,收受官员贿赂,想进行卖官鬻爵。
弘曕收了别人的钱去找军机大臣阿里衮,他拿出了一小部分给阿里衮,让阿里衮安排买官的人职位调动,结果遭到了阿里衮严词拒绝,事后阿里衮还将此事上报乾隆。
此前乾隆就已经知道弘曕贪婪敛财的事情,但是出于对弟弟的溺爱,乾隆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只是对弘曕进行了训斥,可让乾隆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在弘曕居然如此胆大包天敢插手人事任免的事情,于是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彻底爆发了。
乾隆对弘曕进行了最严厉的惩处,他罢免了弘曕一切职务,并且褫夺了他果亲王爵位将他直接从亲王降爵成贝勒,且还要罚银两万两白银,要知道贝勒的俸银每年要比亲王少7000多两白银,这就意味着弘曕每年将至少少收入7000多两白银,再加上被罚的两万两白银,这对吝啬成性的弘曕来说不啻于是杀了他,因此弘曕开始对哥哥乾隆极为愤慨不满。
此后弘曕就极少入宫去向哥哥乾隆请安,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这一年弘曕的母亲谦妃要过五十大寿,而乾隆的生母崇庆太后也比较宠爱弘曕,于是崇庆太后召弘曕入宫,她让弘曕给母亲准备一份贵重的贺寿礼物聊表孝心。
弘曕哪舍得花钱给母亲过大寿,他开始向崇庆太后哭穷,声称自己犯错误乾隆将其处罚,所以他现在也没钱给母亲过寿了,再说了自己的母亲谦妃也是乾隆的庶母,乾隆也会给母亲贺礼和祝寿,人家是皇帝,财大气粗的,自己准备的贺礼再好也不如皇帝的东西,所以如果自己买贺礼反而是与皇帝斗富,因此不如不买。弘曕坚持不给母亲买贺礼和国寿,崇庆太后也拿他没有办法,只能随他意了。
再说乾隆这头,他对弘曕插手政治卖官鬻爵十分不满,因此他这回就打算故意晾着弘曕和谦妃母子,故意忘记了谦妃五十大寿,即没上贺礼也没给谦妃国寿,弘曕这头一直在母亲谦妃这等着乾隆来送贺礼给母亲过大寿,到时候等他走后,自己好把贺礼拿走。
结果乾隆将弘曕与谦妃母子晾在一边,弘曕没搜刮到母亲的钱财,这下弘曕就来气了,于是他亲自去找乾隆,当面讽刺乾隆不孝顺庶母,乾隆则直接回怼讥讽弟弟常年高官厚禄还总想着搜刮母亲,从母亲手中拿取财物。
这件事过去之后不久,又发生了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着火事件,当时皇室成员都住到了圆明园,乾隆住在九州清晏殿,这一天九州清晏殿突发火灾,弘曕住处宫殿本来距离乾隆最近,但一直到火势扑灭,弘曕才慢慢悠悠与众皇子走了进来。
弘曕对乾隆如此漠不关心让乾隆伤透了心,从此乾隆不再宠爱弘曕,后来又有一次弘曕给崇庆太后请安时又坐了乾隆的位置,乾隆当场发飙,又罚了弘曕一万两白银,并让他回家闭门思过。
从此之后弘曕也终于明白哥哥乾隆不再宠爱自己,因此弘曕终日郁郁寡欢,结果弘曕因此一病不起,最后甚至病危。乾隆在听闻弘曕病危之后才又担心起弟弟来,他亲自到弘曕的府上探望。
弘曕看到哥哥乾隆来了之后,他强挺病体在床上给乾隆跪下磕头认错,乾隆帝被手足之情所感动,呜咽失声,拉着弘曕的手说:“我因你年少,故而稍加处分,以改变你的脾气,想不到你会因此得这样重的病。”
乾隆后来十分后悔对弘曕惩罚太过,于是下旨晋封弘曕为郡王爵位,并把之前的罚款全都给弘曕退了回去,不过为时已晚,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曕还是病重去世,享年仅33岁。
乾隆在弘曕去世后既悲痛又懊悔,他亲自为弘曕撰写碑文,给弘曕上谥号为“恭”,后来乾隆还写了很多首诗来纪念弘曕。
所以说历史上弘曕与胤礼是继父子关系,他的结局还算不错,只是哥哥乾隆对他的溺爱把他给毁了,最终导致了他英年早逝的下场。
不过弘曕在皇子中也算是结局不错了,毕竟哥哥乾隆对他比较溺爱,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脾气秉性实在过分,英年早逝也是自己咎由自取。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