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羊学

公羊学为什么能够代表汉代儒学又为何销声匿迹了?公羊学派为什么在西汉末年衰弱了下去,却在清末又被严复、梁启超等人捡了起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6 10:43:55 浏览4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公羊学为什么能够代表汉代儒学又为何销声匿迹了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公羊学。 “公羊学”的全称,应该是“春秋公羊学”,它是儒家经学中专门研究和传承《春秋公羊传》的一个学派,它属于今文经学内部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派。是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学问,而事实上,公羊学就是春秋学,春秋学就是公羊学。春秋经传是由公羊氏代代口传相授,由春秋时期一直传到汉代,然后才形成文字的。

据史书记载,《公羊传》应是一位姓公羊的经师在其以前传经学者的基础上综合成书的,其大概形成于战国末年。就孔子弟子来看,子夏与《春秋》的关系最为密切。子夏之后,孟子、荀子对于《春秋》重“义”的思想都有论述,而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最重视此种思想,因此,孟子、荀子思想对于公羊学也有着重要影响。此外,齐学对于公羊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形成。

西汉景帝时期,立治《春秋》“公羊学“的博士胡毋生、董仲舒(当时的博士还不是专经的博士)。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其中的《春秋》博士就是公羊学派,而传授系统就是胡毋生和董仲舒两条线索。

其次,公羊学派是西汉前期和东汉时期的官学,其成为汉代儒学的代表的主要原因需要先解析一下汉代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社会需求。

西汉初期,即汉高祖、文帝、景帝时期,主流社会思想的黄老思想使得法家、兵家、春秋学派(公羊派、谷梁派)和各个诗经学派,还有思孟学派和荀子的学派都在各地发展了起来。汉景帝虽然专为春秋公羊学设立博士,但他还是只重黄老之学,公羊学及其他学科博士只是当个摆设,公羊学等儒学仍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等到汉武帝登基后,情况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一,汉朝上下对匈奴的仇恨情绪达到了顶峰。从汉高祖被困白登山,而不得不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解围开始,汉高祖至汉景帝,汉朝大抵奉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但是,匈奴对汉朝政策多有反复。除经常劫掠边境外,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还曾大举进犯、逼近长安。汉朝随后移民塞下,加强边境守卫。在汉初的70年间,占据主动地位的是匈奴。战争或是和亲,基本由匈奴决定。到雄韬武略的汉武帝的时候,汉朝对匈奴仇恨已经整整历经三代帝王了,成为了世代的仇恨。

其二,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巨大财富,为发起战争的提供的物质和社会力量。汉武一朝,整个社会从上(各个九卿、列侯)到下(边界饱受战火的百姓、地主)都在渴望发起对匈奴的战争,当时很多地主、贵族都渴望通过战争能获得军功,获得封侯之赏,从此迈入公侯阶级。

其三,当时社会已经过了休养生息的阶段,社会寻求更进一步发展。国家逐渐富强,黄老学开始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诉求,此时最支持战争又能从理论上解决复仇动机和中央皇帝集权的公羊派和当时最实干、最支持君王又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法家便顺势登台,开始了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之路。

公羊学派主张大复仇,大一统和对外扩张。公羊学派主要思想就是大复仇,最著名的就是: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国仇,虽百世亦可以复仇。《公羊传》从原始儒学的角度阐述《春秋》的“大一统”思想,影射和劝谏现实,开公羊学之先河。这个学派最有名的人就是胡毋生和董仲舒。

但公羊派在董仲舒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儒家学派了,董仲舒由《公羊春秋》入手,合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黄老等思想主张,阐发儒学一统理论及政治主张,为了提高施行“礼义”为核心的大一统方略的权威性,还把原始的天命论发挥改造到极致,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王权神授”的神学体系,创立了公羊学。

公羊学的两大主要观点:

一是要限制王权。

(1)“天子一爵”,即天子也只是爵位的一种,天子并非“天”的化身;

(2)“天人感应”,即统治者的行为会带来灾异吉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屈君而伸天”,就是要国君服从上天,皇帝要听上天的,而上天是按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说白了,就是皇帝要听儒家的,要用儒家思想统一天下,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君臣以义合”,即君臣效忠关系并非生来就有的,不是绝对的。这一思想是对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继承和发展;

(4)“通三统”,即王权没有永恒,历史是演进的。

二是如何对待春秋时代的上下失序、纷争乱世。

(1)“夷夏之辨”,一种朴素的文化民族主义/道德民族主义(不是完全的血统论)

(2)“大复仇”,即抬高复仇(主要指公仇而非私仇)的地位;

(3)“张三世”和“经权说”, “张三世”简单来说就是世道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世)、太平世(大同世)。讲“经权”,即天子不能履行职责的时候,诸侯(如齐桓晋文)可以代行其责、“尊王攘夷”。

(4)“大一统”说,即春秋公羊学者吐露执政愿望,实现德治主义理想的理论。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化”有两个特征:一为汉王朝的正统性的根据在大一统那里得到强化,二是以“独尊儒术”来实现政治、文化、空间上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应该是“罢黜百家,独尊公羊儒”才对。

汉武帝看中了董仲舒的学术和治国方略并采用,公羊学也就成了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的官学,不过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神化君权(君权神授),最终让公羊派沉迷于谶纬之学中,把整个社会往神权这个方面带,讖纬之说成为了公羊学最大的软肋。

到了后汉,公羊学派逐渐的丧失了自己的市场。原因大致有三:一则是公羊学一直想要限制王权,搞虚君政治,但又不能完全站在地主豪强那边的,所以在东汉左氏春秋兴起后,作为统治阶级中坚力量的地主阶级抛弃了“公羊学”。二则是人们对于自然灾异认识水平的提高。古文大家王充说就是凭借“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的怀疑精神,攻击天人感应论的,王充说自己的《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三则是汉儒将天、将孔子树立成了一尊神,在批判人间俗王的同时,也成立压迫人间世界的新权威。古文学家的兴起的一大特点就是反对偶像崇拜。

参考资料:《春秋公羊传》、《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公羊学派为什么在西汉末年衰弱了下去,却在清末又被严复、梁启超等人捡了起来

一.公羊派的起源与兴起

“公羊派”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公羊传》的一个流派,《公羊传》则主要是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在汉代人眼里,《公羊传》是孔子思想的完美注解,也是儒家经学的重要传承之一。

从景帝开始,立治《春秋》“公羊学”的博士,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从官方完善了“公羊学”的传承。西汉晚期的谶纬之学风行,以及东汉光武帝置今文博士而把《谷梁》博士取消。《公羊》学受到高度重视,一枝独秀,大兴于世。

二.《公羊》学派衰微

东汉末年,士人开始崇尚学习古文经,古文经学的代表《春秋左氏传》的风头逐渐盖过今文经学代表的《公羊传》。“公羊学”面临着日趋衰微的严峻形势,不断地遭到古文学家的批评。

同时,公羊学派学者本身的弊病:只重文章摘句,忽视义理,以至于达到,一句原文注释却有成百上千字的地步。这些“俗儒”研习《公羊》,只知背诵借鉴,不懂融会贯通。这就为反对“公羊学”的人提供了可乘之隙。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大环境的衰微,对于公羊学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三.衰而复兴

十八世纪中晚期,面对内忧外患,“经世致用”的思潮逐渐席卷当时读书人的大脑。龚自珍、魏源等人打出“公羊学”旗号,借经学义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公羊学”研究与经世、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康有为、梁启超则大多继承龚、魏的传统,利用“公羊学”的“三世”、“托古改制”等学说,作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公羊学”出现了自汉代以来的又一次兴盛。

大一统一词是谁提出的

谁提出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领导阶层要有大格局大胸襟。无为中而有大作为,让民众感德从化,于国家,抱圆守一!

大统之统就是民心守一,无涣散,无异心!而后疆土完整,经济发达,欣欣向荣,进而达到民族大复兴。

《公羊传》和《春秋繁露》有何关系

《公羊传》中共有57条”以事解经”的事例,与其他二传相比这些记事在对话细节上较为丰富,反映了《公羊传》编重语娄材料的史源特点,同时也说明其注重口说的师学特点。另外,还有一些记事仅见于《公羊传》与《春秋繁露》等公羊学著作,故可将其视为”公羊学记事系统”。而在公羊学记事系统内部,又有《公羊传》与《春秋繁露》记事之差弃,这些差弃表明《春秋繁露》确实保留了早期公羊师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所用春秋史料系统与《左传》系统有别,传义与传事并行,比事推义等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