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非洲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非洲“食人总统”阿明发动的乌坦战争啊,绝对值得一说。
乌干达前总统阿明是个很奇葩的人,他通过政变上台之后,各种独裁统治。对内打击异己分子,屠杀和迫害的乌干达人达到了30万人之多!
这位暴君的食人行为就不多说了,总之呢,乌干达很多人受不了他的统治,于是逃到了坦桑尼亚。
1978年11月,乌干达的参谋总长遭到了阿明手下的暗杀,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但是,乌干达这个地方是待不下去了。于是,他跑到了隔壁的坦桑尼亚。
后来,效忠于参谋总长的一个装甲团,也跑到了坦桑尼亚。对于这样的一份大礼,坦桑尼亚乐呵呵的接收了。
阿明怒了,这火爆脾气能忍?干他,必须干!
于是,阿明派出军队,打进了坦桑尼亚。
一开始的时候,坦桑尼亚准备不足,吃了不少亏。阿明还得意洋洋的说,自己愿意和坦桑尼亚总统来一次拳击赛,并且愿意反绑一只手,脚上带铅块,单手制服对方!
坦桑尼亚总统也怒了,打,必须打,让这个神经病见识一下。
因为背后有高人指导训练,以及部分装备更新,坦桑尼亚军队迅速推进,很快就收复了国土。紧接着,又打进了乌干达。
虽然阿明军队的装备也很不错,而且还向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求救,借来了军队和苏联T-55坦克以及BMP-1装甲车,与坦桑尼亚军大战了一场,但是还避免不了溃败。
(卡扎菲)
装备不等于一切,坦桑尼亚军稳扎稳打,先是炮火覆盖,然后步兵跟在坦克和装甲车后面推进。为了防止步兵巨大伤亡,坦桑尼亚士兵不乘坐装甲车,躲在车后面,慢慢的打。
乌干达军就不一样,很多都躲在装甲车里,或者紧贴在装甲车周围。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一发命中,会捎带着干掉一大群士兵。
乌干达军和利比亚军全面溃败,丢弃重武器,落荒而逃。
坦桑尼亚军追了上去,占领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政府倒台,阿明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
其实这场战争的伤亡率并不高,说它惨烈,主要还是针对于阿明。这个不可一世的暴君,找人家麻烦,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春风得意。打着打着就丢了所有东西,只能卷铺盖逃跑了……
非洲史上最残暴总统,有4妻子54子女,为什么落得流亡的下场
阿明军人出身,于1971年至1979年担任乌干达总统。他被称为“乌干达的人屠”,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残忍的暴君之一。阿明流亡海外和他的残暴统治有直接关系,他的罪名包括侵犯人权、政治镇压、种族迫害、法外处决、裙带关系、腐败和严重的经济管理不善。
阿明出生在科博科,1946年,他加入了英国殖民军队的国王非洲步枪队当厨师,晚年他曾谎称在二战缅甸服役。不想当将军的厨师不是好厨师,他因参加了英国在什叶派战争中对索马里叛军和肯尼亚毛毛叛军的行动立功而升为中尉。乌干达于1962年脱离英国独立后,阿明仍在军队服役,并由于独立后的乌干达军队缺少军事人才,他的军职也一路扶摇直上,1964年,他被任命为陆军副司令,次年被任命为陆军司令。1970年,他被提升为乌干达所有武装部队的指挥官。
当阿明意识到乌干达总统米尔顿·奥博特正计划以挪用军队资金的罪名逮捕时,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在1971年发动军事政变,并宣布自己为总统。在执政的几年里,阿明以八面玲珑的性格获得了西方国家和苏联,东德,卡扎菲的大力支持。而且1975年,阿明还成为非洲统一组织的主席,这是一个旨在促进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讽刺的是乌干达在1977年至1979年期间还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成员国。英国在1977年与乌干达断交,阿明自称是他打败了英国人,并在其“大英帝国征服者”的头衔上还加上了大英帝国的司令勋章“CBE”,尊敬的终身总统,陆军元帅阿明博士等亮瞎眼的头衔。
德不配位,必有灾祸。在阿明的统治乌干达的1970年代末,由于他迫害某些族裔群体和政治异见人士而引发的骚乱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阿明支持恩德培行动中的恐怖劫持者,而让乌干达的国际地位急转直下。1978年,他试图吞并坦桑尼亚的卡格拉地区,因此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派兵进入乌干达。他们于1979年4月11日占领坎帕拉,并将阿明赶下台。阿明流亡国外,先是在利比亚,然后是伊拉克,最后是在沙特阿拉伯生活,直到2003年8月16日去世。
(在恩德培机场获救的人质)
阿明实行独裁军政府
阿明在取得军事政变成功后开始给自己营造高风亮节的人设,他宣布,他只是是一名士兵,而不是一名政治家,并承诺会还政于民,军政府到局势正常化后举行大选,并承诺释放所有政治犯。而且阿明于1971年4月为流亡海外的乌干达前国王卡巴卡和总统爱德华·穆特萨举行国葬,并释放了许多政治犯。也正是阿明的迷魂汤让国际社会和乌干达民众对其有所期待,一时间阿明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后来证明,这只是阿明为了实行军事独裁而收买人心,而他迟早会为他的谎言埋单。
1971年2月2日,即政变一周后,阿明自行宣布自己为乌干达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乌干达陆军参谋长和空军参谋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而且他还宣布暂停乌干达宪法的某些条款,并很快成立了一个由军官组成的顾问国防委员会,由他领导。
阿明还把乌干达的军事法庭置于民法体系之上,任命士兵担任政府和半官方机构要职,并通知新上任的文职内阁部长,他们将受到军政府的约束。这样一来军人权利凌驾于文官体系,乌干达实质已经沦为阿明的独裁军政府。
而且阿明将总统官邸从政府大楼改为“指挥所”。他解散了由上届政府创建的情报机构,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研究局(SRB)。位于坎帕拉郊区的SRB总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了私下动用酷刑和处决的场所。其他用来迫害异见者的机构还包括宪兵和公共安全部门(PSU)。
阿明从他自己的民族,卡克瓦人,以及南苏丹招募他的追随者,用以巩固他的权力。到1977年,这三个组织在22名高级将领中占60%,在内阁中占75%。这也是为何阿明在8次未遂政变中都能够侥幸逃脱。到1978年,乌干达军队从1万人增加到2.5万人。阿明的军队主要是雇佣兵。一半的士兵是南苏丹人,26%是刚果人,只有24%是乌干达人,大部分是卡克瓦人。
此时被阿明推翻的前总统奥博特在坦桑尼亚避难。不久,逃离乌干达的2万名难民也加入了奥博特反抗阿明的行列。1972年,乌干达流亡者试图通过军事政变夺回乌干达,但因组织不善而失败。但是反抗阿明的力量已经开始在蓄势,阿明由于不得民心,揭竿而起的反抗运动越来越多,这股力量迟早会成为阿明后来的掘墓人。
(奥博特)
阿明血腥镇压异见者
阿明对1972年乌干达流亡者的政变进行了报复,清洗了乌干达军队中的奥博特支持者,主要是来自少数民族阿乔利族和兰戈族的支持者。到1972年初,大约有5000名阿乔利族和兰戈族士兵被屠杀,而且乌干达失踪的平民人数至少增加了一倍。受害者很快就覆盖乌干达其他民族、宗教领袖、记者、艺术家、高级官员、法官、律师、学生和知识分子、犯罪嫌疑人和外国人。在这种暴力气氛中,许多其他人被杀害是出于莫须有的罪名,他们的尸体经常被扔进尼罗河。
阿明为了追杀前总统奥博特的人马,竟然下令在全国逮捕所有姓“奥博特”的人,他的逻辑是只要姓“奥博特”,都是其支持者,宁肯错杀,也不肯放过。三个月后,造成被处死的姓“奥博特”的人就超过1万人。由于来不及挖坑埋死人,阿明干脆命令直接把尸体抛入尼罗河或直接喂鳄鱼。由于尸体堵塞引水管道,金贾水电站多次停止发电。阿明甚至用尸体做生意,家属如果肯出足够的钱,就可以收尸,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就剥夺他们全部的财产。
当时他的头号政敌是军队参谋长胡塞尼,他砍下了胡塞尼的头颅,把它放进冷冻库里,还时常拿出来观赏一番。据说还有一次,当他发现自己的情妇有男友之后,当场将其残杀,然后将他的尸体煮熟后食用。事后,他还把众妻妾子女们聚集在一起,又把碎骨头摆在桌上,宣称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因此,阿明获得了“吃人魔王”的绰号。
在阿明执政的八年里,出于种族、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动机滥杀无辜。国际法学家委员会估计期间乌干达死亡人数不少于8万人,更有可能在30万人左右。流亡组织在国际特赦组织的帮助下编制的一份估计数字是50万人。
最著名的遇害者包括乌干达前总理兼首席大法官本尼迪克托·基瓦努卡、圣公会大主教贾纳尼·卢乌姆、乌干达中央银行前行长约瑟夫·穆比鲁、马克雷雷大学副校长弗兰克·卡利穆佐、著名剧作家拜伦·卡瓦德瓦。甚至连阿明的两位内阁大臣,艾琳娜·威尔逊·奥里马和查尔斯·奥博特·奥文比都难逃厄运。这些血债日后都成为了推翻阿明军政府的原动力。
阿明压榨少数族群
1972年8月,阿明宣布了他所称的“经济战争”,这是旨在通过没收亚洲人和欧洲人在乌干达拥有的财产,而让其自肥。乌干达的8万亚洲人大多来自印度,他们的祖先在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时来到乌干达创业。这些少数族群通过艰苦奋斗,在乌干达拥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构成了乌干达经济的支柱。
1972年8月4日,阿明颁布法令,下令驱逐持有英国护照的5万名亚洲人。后来对其进行了修订,将非乌干达公民的6万名亚洲人全部包括在内。大约有3万乌干达亚洲人移民到英国。其他人则前往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和斐济等英联邦国家,或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瑞典、坦桑尼亚和美国。阿明没收了属于亚洲人和欧洲人的企业和财产,并将其交给了他的支持者。但是阿明的亲信并不会管理企业,最后这些企业因管理不善,缺乏人才而崩溃。而阿明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让因人才流失而已经衰退的乌干达经济来说是雪上加霜。
最初,阿明得到了以色列、西德,特别是英国等西方大国的支持。20世纪60年代末,奥博特的左倾,包括他的《平民宪章》和将80家英国公司的国有化,让西方担心他会对西方资本主义在非洲的利益构成威胁,并使乌干达成为苏联的盟友。阿明在乌干达独立前曾为国王的非洲步枪服役,并参与英国镇压毛毛起义,被英国人称为“对英国极为忠诚”。这使他有望成为西方国家在乌干达的利益代言人。
而这些流亡海外的人才,让外界了解了阿明在乌干达的暴行。阿明的卫生部长亨利·基姆巴于1977年在英国重新定居,他撰写并出版了《血色国度》,这是阿明的残暴统治在海外第一次被揭露,让西方国家纷纷弃他而去。破罐子破摔的阿明断绝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并将所有英资企业国有化,彻底与西方国家决裂。1972年,乌干达亚洲人被驱逐出境后,印度断绝了与乌干达的外交关系。阿明的一顿猛操作开启了多骨诺米牌,在没有与国际利益进行捆绑后,在其遭遇危机时缺乏强有力的支持,阿明很快就被自己的欲望反噬。
恩德培事件的影响
阿明与以色列的关系恶化。尽管以色列此前曾向乌干达提供过武器,但1972年,阿明驱逐了以色列军事顾问,并向利比亚和苏联寻求支持,苏联取代以色列成为阿明最大的军火供应商。阿明很快又成为反以色列的先锋,作为回报,卡扎菲向阿明提供了财政援助。
恩德培事件原本是阿明为了标榜自己作为反以色列的投名状,但是却是让其身败名裂的开端。1976年6月,阿明允许一架从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的法航客机降落在恩德培机场,这架飞机被两名巴解成员和两名德国革命党成员劫持,令还有三名劫机者加入。不久之后,156名没有持有以色列护照的非犹太人人质获释,并被安全地空运到安全地带,而83名犹太人和以色列公民,以及其他20名拒绝抛弃他们的人,其中包括被劫持的法国航空公司喷气机的机长和机组人员。
随后以色列开展了营救人质的恩德培行动。1976年7月3日至4日晚,一批以色列突击队从以色列奔袭,控制了恩德培机场,释放了几乎所有人质。三名人质在行动中死亡,10人受伤。7名劫持者,约45名乌干达士兵和1名以色列士兵尤尼·内塔尼亚胡(该部队指挥官,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哥哥)被打死。第四名人质,75岁的多拉·布洛赫,一名年长的犹太英国妇女,在营救行动之前被送到坎帕拉的穆拉戈医院,随后在报复中被阿明谋杀。作为对肯尼亚协助以色列突袭的报复,阿明还下令杀害居住在乌干达的245名肯尼亚人,这一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乌干达的国际关系。
恩德培事件还触发了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军事危机。阿明命令乌干达军队进行大规模军事集结,这引起了肯尼亚的担忧。1975年6月初,肯尼亚官员在蒙巴萨港扣押了一支由苏联制造的武器组成的大型车队。乌干达和肯尼亚之间的紧张关系在1976年2月达到高潮,当时阿明宣称苏丹南部和肯尼亚西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乌干达的一部分。肯尼亚政府以严厉的声明回应说,肯尼亚不会放弃“一寸领土”。在肯尼亚军队在肯尼亚和乌干达边境部署军队和装甲运兵车后,阿明认怂了。
乌干达派系出现分裂
而随着乌干达中产阶层的逃离,军事扩张的失败,以及国际社会的孤立,在蛋糕越做越小的情况下,阿明已经维持不了如此庞大的军队开支,乌干达军队出现了派系的分裂。阿明的支持者和忠于乌干达副总统穆斯塔法·阿德里西的士兵,阿德里西在乌干达政府中逐渐拥有挑战阿明的实力,他希望在1978年之前将外国人,也就是阿明在海外招募的嫡系苏丹人部队从军队中清除出去。而阿明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也无能为力,他的支持者和亲密伙伴的数量大幅减少,而去由于多年的管理不善,乌干达经济和基础设施崩溃,阿明面临越来越多乌干达民众的抗议。
(穆斯塔法·阿德里西)
阿明对付乌干达日益动荡的政局,采取的办法只有通过刺杀其反对者或者将其免职,以抑制反抗的势头,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会加速阿明的统治。随着1977年有声望的鲁姆主教和部长奥里马,奥博斯·奥夫比被杀后,阿明的几位部长流亡海外。1978年初,阿德里西在一次车祸中受重伤,飞往开罗接受治疗时,阿明趁机剥夺了他作为乌干达国防部长和内政部长的职务。随后,阿明开始从他的政府中清除几名高级官员,并亲自控制了几个部长级的任命。这次换血引起了乌干达政治动荡,特别激怒了阿德里希的支持者,由于阿明有刺杀政敌的前科,他们进而怀疑阿德力西的车祸是阿明的暗杀计划。
(鲁姆主教)
于是在1978年11月,忠于阿德里希的军队发起军事政变。阿明派部队镇压,其中一些参与军事政变的人逃到坦桑尼亚边界避风头。而阿明的军队不顾穷寇莫追的道理,也进入到了坦桑尼亚的领土追击。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阿明是想以追击反抗者为由入侵坦桑尼亚,并试图以此转移乌干达军方和公众对其执政不力的注意力,并宣布在乌干达入侵最初成功时吞并了卡杰拉的部分地区。
为此1979年1月,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动员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并进行反击,并与一些乌干达流亡者联合起来,帮助成立了乌干达民族解放军。而此前与阿明闹翻的以色列和英国转而支持坦桑尼亚,贼喊捉贼的阿明指责尼雷尔在其入侵坦桑尼亚后发动了对乌干达的战争。
(朱利叶斯·尼雷尔)
阿明的军队稳步撤退,尽管利比亚卡扎菲提供军事帮助,但是阿明在1979年4月11日还是搭乘直升机流亡海外。他先逃到利比亚,直到1980年,最终定居在沙特阿拉伯,沙特王室允许他避难,并为他慷慨补贴,以换取他不再参与政治。流亡期间,阿明资助了在乌干达的残余军队,阿明的一些追随者以及几个军事组织几十年来一直以他的名义继续战斗。在他流亡沙特阿拉伯期间接受采访时,阿明认为乌干达需要他,从未对其残暴统治表示悔恨和歉意。
尽管有些心理学家把阿明的残暴统治归因为其分裂性人格,但是无论如何狡辩,阿明所犯下的血债是板上钉钉的。阿明流亡海外证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不变的真理,他的一手好牌也因为其残暴的性格而打得稀巴烂。性格决定命运,阿明作为一个性格暴虐的国家领导人,成为了乌干达的梦魇,而他竟然能够逍遥法外得到善终也是乌干达的悲剧。
卡扎菲帮阿明对抗坦桑尼亚及奥博特军队的攻击,最终结局如何
该问题牵涉北非与东非三个国家:乌干达(1971-1979年独裁者阿明在位)、利比亚(卡扎菲1969年至2011年执政)和坦桑尼亚。核心国家乌干达1962年10月独立,1971年初,军营伙夫出身的枭雄阿明趁开国总理奥伯特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政变上台......
阿明系该国北部苏丹语系人、信伊斯兰教,上台后实行专制暴政,迫害南部基督徒,屠杀班图人和西尼罗特人达30多万,驱逐掌握当地商业的亚裔(主要是印度裔),把国家带入破产边缘。而他却在非洲乃至阿拉伯世界很“吃香”,至少利比亚与沙特大力援助阿明。
奥伯特被推翻后一直逗留在乌的邻国坦桑尼亚,并招兵买马准备东山再起。阿明一直忌惮奥伯特,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挥师“先发制人”攻入坦桑,结果招致后者加奥伯特军队全面反击并攻入乌干达。
阿明向沙特与利比亚求救,后者空运一支2500人的精锐部队并以大批军火援助阿明,但它不是坦桑等数万大军的对手,最终被击溃后逃回利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