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大战

为什么中原大战之前,三万桂军能打败十万湘军?谁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原大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5 21:03:18 浏览1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中原大战之前,三万桂军能打败十万湘军

这个说的应该是桂唐战争,不过桂唐战争指的是桂系控制下的国民政府对湘军唐生智的战争,并非只有桂军参战。

在412反革命政变以后,桂系借唐生智之手逼蒋介石下台,暂时控制了南京方面的军政大权,之后虽然宁汉合流,但是桂系和唐生智为了争夺权力,唐生智希望由自己控制国民政府,而桂系则希望夺取湖南地盘,双方互不相让,最终酿成了桂唐战争。

桂唐战争爆发以后,李宗仁除了派出了桂系的三万大军之外,还联络了湘军程潜、滇军朱培德等部协助作战,总兵力超过了七万。此外他此时有南京政府的名义在手,所以政治上还得到了西北军、粤军等支持。而唐生智是后来才加入北伐军序列,虽然政治上拉了汪精卫当旗号,毕竟根基太浅,政治上缺乏号召力。而且他从一个师长在一年时间里扩充到三个军的部队,对于部队的掌控也不是很可靠。

而非常糟糕的程潜也是出身湘军,加上湖南老牌的政客谭延闿,两个人在湖南的影响力远比唐生智这样一介武夫要强的多。程谭二人充分利用自己的关系,私下联络了唐生智部下何键、张国威等人,所以从战局一开始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唐生智所部迅速失去斗志,在各路大军的围攻下不得不下野,所部大多被桂系收编。应该说唐生智主要是输在了政治上,不过桂系也没笑到最后,蒋介石最后还是重新上台,把桂系再次整倒。

谁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原大战

谢谢邀请!

从1930年4月开始一直到这一年的10月,中国内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是一场由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等人为领导的“倒蒋”战争,其结局是蒋介石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艰难获胜。

一、 中原大战的发端

1928年“二期北伐”完成以来,关内出现了新的军阀分治局面。冯玉祥据有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四省,拥兵40万。阎锡山拥有河北、山西两省和平津两市,拥兵20多万。李宗仁则占据了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同样拥兵20多万。而作为国府主席的蒋介石则只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和上海市,有军队50万,没能确立绝对的统治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以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为一方,其它各派军阀为一方,在底盘分配问题、部队编遣问题、统一海关税收等问题上,开始了明争暗斗,数次撕破脸皮。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的合影)

以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如改组派、西沙会议派等,也开始对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发起冲击,并同阎锡山等军阀密切接触。双方一拍即合,一个反蒋大联盟开始逐渐形成了。

(始终不甘寂寞的汪精卫)

二、中原大战的结果

1930年3月,冯、阎、李旗下的50多名将领发出通电,公然要求蒋介石下野,“以党政还之国人”,并公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开始和南京方面分庭抗礼。5月11日,战争全面爆发,双方在陇海路、津浦路和平汉路交叉形成的地带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混战。蒋军先最败后胜,张学良则于9月入关,最终在10月彻底击败了冯、阎、李的军队,蒋张联手取得了大战的胜利。

(战局示意图)

我们分析蒋介石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蒋介石在政治上打出了“统一”的旗号,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毕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合法政府,国内的知识分子和富人阶级普遍支持,且受到各大国的承认,因此在政治上具有优势。这一点在取得东北张学良的支持上也可见一斑。

第二,蒋介石能够在军事根据敌方情况,合理运用谋略。他首先集中兵力对付实力较弱而又最愿意保存实力的阎锡山,使得阎锡山仓促退却,打乱了反蒋军的阵线,之后又不惜花大价钱收买、策反冯玉祥的许多西北军部下,使得战力较强的西北军也阵脚大乱,稀里糊涂的就丢了河南大片土地。

第三,是蒋介石作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有着江浙财团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在物质上具有优势。

由此可见,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作为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蒋介石确实是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政治人物。

三、中原大战的影响

这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带给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大战确立了蒋介石政权的统治基础,巩固了他对东南的统治,并把南京政府的影响力波及到了华中、西北和华北。这对接下来的国内建设和之后的抗战御辱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是战争的巨大破坏造成了国力的损失。双方动用的兵力在150万左右,“死伤达三十万之巨”。巨大的军费消耗都要摊派在老百姓的头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尤其是战区波及到的地方,更是损失巨大。

最后,是战争造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加大。汪精卫、邹鲁等人在北平搞得“扩大会议”,另立法统;阎锡山就任所谓“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另立元首,这些都是对国民党统治权威的极大损害。国内的不团结更容易招致外辱,东北军的大量入关使得关东军主导的九一八事变顺利完成,使国家的主权受到极大的破坏。

参考文献:

《国民政府公报》,第428-437号

《反蒋运动史》,青年军人出版社,1934年版

刘骥,《蒋冯阎关系和中原大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

中原大战后,中国各军阀势力如何

【东北军】

由北洋奉系军阀易帜而来。

东北军因入关中帮助中央军,所以在战后获得华北地盘,紧随其后又收编了大量的西北军和晋绥军残部,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军事派别。

【石友三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石友三部。

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石友三见状立即通电响应张学良,率部割据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次年,张将石友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三路军,石友三任总指挥,军部驻邢台,全军6.4万人。但石友三对此仍有不满,图谋夺取整个华北地区。1931年7月18日,石友三在张学成等人的鼓动下,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对张学良。出兵后,石友三旋即遭到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南北夹击,7月31日,全军覆灭。石友三逃往山东德州,托庇于韩复榘麾下。

【韩复榘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韩复榘部。

蒋冯阎中原大战时,韩复榘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韩复榘于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

【宋哲元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残余。

1931年1月,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全军二万二千人,军部驻山西阳泉。1932年8月,在张学良的大力推荐下,宋哲元被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瓦解,其残部由二十九军收编。宋哲元征得中央同意后,将二十九军扩充为四个师,六万多人,成为华北举足轻重的一支军事力量。

【孙连仲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残余。

中原大战后,孙连仲接受蒋介石改编,被委为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不久,孙率部开往山东济宁一带整编就食。第二十六路军下辖第二十五师(孙自兼师长)、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关树人的第一骑兵师共约4万余人。1931年初,孙连仲奉命开往江西,以江西清乡督办的头衔率领第二十六路军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12月,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师长董振堂,旅长季振同、黄中岳等,乘孙连仲不在防地之时,率领一万七干名官兵举行了著名的宁都起义。事后蒋拨款重建孙的部队,并恢复第二十六路军称号,但编制缩小。这段时间,蒋介石已对孙连仲不如前时那么重视了。

【吉鸿昌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吉鸿昌部。

中原大战后,吉鸿昌为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被蒋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

【庞炳勋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旁系。

1931年春,由张学良派富占魁到山西沁州点编,庞炳勋被改编为步兵第一师,辖两个旅,庞任师长。是年夏,步兵第一师改为三十九师,奉命开往河北河间县驻防,同年秋又扩编为陆军第四十军,庞炳勋任军长兼三十九师师长。这个军只是一个虚名,实际兵力仍只有一个三十九师,名义上还有一个一○六师,但不归庞炳勋指挥,而是单独行动,由北平军分会直接指挥。

【陕军】

源于陕西刀客。

中原大战后,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1月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同年6月,所部与川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签署《汉中密约》。1936年12月趁蒋介石亲临西安督逼东北军和第17路军“剿共”时,在与张学良多次向蒋进谏无效后,于12日同张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以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通电全国。经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与蒋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六项协议。1937年1月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撤职留任。6月被迫出国“考察”。

【晋绥军】

源于清末山西新军。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秘密离开山西,逃往大连。张学良将晋绥军整编为步兵4个军,1个正太护路军,3个独立旅,1个骑兵军和炮兵10个团。每军辖2个师,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1931年8月8日,阎锡山回到山西,蒋得知后,立即催促阎离去。但不久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变化,致使问题不了了之。

【商震派晋绥军】

原晋绥军商震部。

中原大战后,商震出任山西省主席,任内受到阎锡山嫡系将领的攻击,被迫于1931年7月,率第32军第67师的两个旅出娘子关,东开河北,成为最早脱离晋绥军的部队。商震脱离晋系后,在蒋介石、张学良的支持下,仍领有第三十二军军长一职,并迅速将所部扩编为三个师,两万余人。

【新桂系】

源于旧桂系护国六军(李宗仁等)及模范团(黄绍竑、白崇禧等)。

中原大战后,新桂系二号人物黄绍竑,在允诺不出卖新桂系团体以及取得李宗仁,白崇禧的谅解之下,脱离新桂系。新桂系“李黄白”三人体系瓦解。此后,新桂系内部的黄旭初逐渐取得原黄绍竑的地位,是为“后李白黄”体制。

【陈济棠派粤军】

源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要求他裁减军队,削减军费,蒋支持的省主席陈铭枢又同他明争暗斗,更引起他的不满。1931年,乘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陈济棠通电反蒋并驱走广东省长陈铭枢。同年5月,汪精卫等于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济棠被选为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同年9月发生“九·一八”事变后,广州国民政府取消。表面上,全国党政复归于统一,但两广仍维持半独立局面。此时, 古应芬病死,胡汉民只主持西南政务,陈济棠实际上已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

【陈铭枢派粤军】

源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

1931年5月,蒋介石因扣押国民党粤系元老胡汉民,引发宁粤冲突,汪精卫等在陈济棠支持下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铭枢因十九路军在省外作战,无力反抗,辞省主席职,通电拥护蒋介石。7月任江西“剿共”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9.18事变后宁粤双方在国难后重现合作,陈铭枢成为双方唯一能接受的人选,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淞沪警备司令。12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陈铭枢命令第19路军抗击日本军队,反对妥协政策,受到蒋、汪排斥。10月毅然辞职赴法国。1933年回国,与李济琛等发动福建事变,十九路军失败后陈铭枢失去了军事实力,沦为政坛看客。

【张发奎派粤军】

源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

中原大战后,张部惨败退回广西,第四军仅剩两团,之后第四军缩编,部队并入新桂系。至1931年,胡汉民被软禁,两广反蒋。此时又恢复第四军番号,再以张发奎为军长。九一八事变后宁粤合流,南京方面再正式恢复第四军。1932年,第四军离开广西,进入江西参加对共军作战。张发奎辞去军长,由吴奇伟接任,自此第四军属中央军系列(半陈诚系)。

【何键派湘军】

源于唐生智派湘军一部。

1930年1月,率部入桂讨伐湘桂联军。5月,中原大战爆发,联军攻克湖南,他退守岳阳、常德,援湘粤军入湖南,又督师反攻。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3军团乘虚占领长沙,他逃至沅江。8月5日,向红军反扑,在长沙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从1930年冬开始,他参加了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围剿”,并反复“扫荡”湘赣根据地。1933年5月任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联军西路军总司令,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突围到赣、湘、粤边境,他率部依湘江东岸布防堵截。11月上旬任追剿总司令,率军尾追红军到贵州。1935年任“剿匪”军第一路司令,大肆“围剿”、追赶、堵截红2、6军团,对红军游击队实行残酷的“清剿”镇压。因反共反人民“有功”,他先后擢升为国民政府委员、二级陆军上将。红军北上后,被迫辞去第4路军总指挥职务,所部全调江、浙,军事实力被剥夺。

【滇军】

源于清末云南新军。

1930年4月,蒋介石命龙云出兵南宁,委任龙云为讨逆军第10路军总指挥。5月,龙云委任卢汉为前敌总指挥,卢汉于6月统帅滇军98、99、101三个师约2万人入桂作战,滇军分两路入桂,两路滇军于7月初进抵南宁近郊。7月3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张发奎等从湖南退回广西桂林。1930年7月至10月间滇军与南宁守城桂军之间展开的南宁攻防战。10月初开始桂军里应外合,展开反攻,滇军战败,粤军等部撤退。南宁攻防战后期,桂张军增援南宁,里应外合重创滇军。桂张军于14日分三路追击,第7军莫树杰师尾追滇军后卫,滇军在锣圩和岜虎隘阻击,数十分钟即被桂军突破。23日,滇军惨败,绕道往乐里(今田林县城),1931年2月,从乐里退回云南。

【川军】

四川速成系,为了建设新军,1906年川督锡良开办四川陆军弁目队。1907年川督赵尔巽开办四川陆军速成学堂。速成系的构成:一是四川陆军弁目队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的学生,称为老速成;一是四川军官速成学堂的学生,称为新速成。此外,还包括与他们有师生关系的军人。

四川保定系:由川军中四川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预备学校三校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的军人结成。1921年熊克武发起驱刘之战,邓锡侯、田颂尧、刘斌三个师战败退保宁,因三人为保定军校同学,又同为刘存厚部下,加上当时同处困境,利害一致,遂结成以邓锡侯为首的保定系。

四川军官系:1912年3月13日,四川都督尹昌衡开办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将原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五期学生全部转入为四川陆军军官学堂。为了在军阀角逐中,立于有利地位,四川军官学堂的毕业生往往以同学相号召,互相联系,彼此照应,初步形成军官系。

30年代初,经过长期混战,四川一些老牌实力派,如熊克武、刘存厚、杨森等人,或失败下野,或被严重削弱,都丧失了争夺四川霸权的实力,二刘(刘湘、刘文辉)则成最强大的两支势力。双方为统一四川,最终爆发战争,几乎所有川军势力都卷入其中。战后刘湘获得了名义上的胜利,成为“四川王”。而刘文辉则退守西康,坐镇西康达17年。

【黔军桐梓系】

源于在川发展的黔军一部。

1931年11月,国民党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直接提名王家烈为第二十五军代表出席会议。与会期间,蒋特别召见王家烈,褒奖有加,并赏其大批重炮枪械,坚定了王家烈取毛光翔而代之的决心,王并向当局许诺吸收各方人士入掌黔政。正值毛光翔因惧王夺权,数次计欲先夺其兵权之机,王家烈却藉以口实于1932年2月重兵压筑(贵阳),逼毛就范。蒋介石国民政府配合行动,立即任命王家烈为二十五军军长于其赴筑途中。毛光翔迫于形势,放弃省政,以“自愿休息”名义让出省主席职位。2月26日,毛光翔公布由王家烈代理省主席。国民政府于3月30日正式任命王为贵州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贵州省党部常务委员。王家烈执掌黔政后,为攻固地位,一方面采取亲蒋路线,另方面为消除肘腋之患而进一步压制毛光翔。两者均加深了王在桐梓系集团内部的孤立并使矛盾激化。毛光翔遂离筑潜赴遵义,与蒋在珍、犹国材,宋醒,车鸣翼等一起,斥王“背叛长官,破坏团体,危害人民”,以“反新二十五军系统”为号召结成反王联合。1932年11月,由蒋在珍、毛光翔首先发难于遵义,开始了二十五军内部的大混战。随即发展为王家烈与犹国材之间持续数年的大混战,最终导致桐梓系集团彻底崩溃,国民党中央势力入主贵州。

【胶东刘珍年部】

原直鲁联军一部。

中原大战期间,刘珍年拥兵3万,成为蒋、阎、冯“三国两方”争取的重要砝码。刘对双方的赠予和许诺“来者不拒”,但却始终按兵不动。就是韩复榘败走潍水以东的危急时刻,他也保持中立,作壁上观。韩复榘见刘对他见死不救,怨愤至极,这成为后来韩刘之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孙殿英部】

原华北地区地方武装。

中原大战后,孙殿英率部退到山西,驻防晋城一带。张学良将孙部改编为第四十师,孙殿英任师长。1934年春,孙殿英率部向西北推进。当时,青海军阀马步青、马步芳,宁夏军阀马鸿宾、马鸿逵都不愿孙殿英染指西北,他们联合起来,发起了“四马拒孙”之战。四马联军约4万余人,孙殿英兵力约7万人。孙殿英久攻宁夏城而不克,旅长杨干臣、于世铭等阵前倒戈,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阎锡山又出兵断其归路,蒋介石又趁机明令撤销其本兼各职,孙殿英被迫东撤,于4月初返抵包头,后前往太原晋祠暂时隐居,残部被阎锡山收编。

【青马】

源于清末回民武装。

1930年中原大战紧张之际,孙连仲改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后,高树勋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9月高树勋亦被调走,冯玉祥令马麒暂代青海省主席,马麒就任后高举“反冯拥蒋”的旗帜,电告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说:“麒倾心南向,惟冯部来甘,遂致倾心之诚,无由上达,冯且蓄意剪除异己,只得曲与周全而已”。翌年1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代理青海省主席,授陆军中将衔,其子马步芳为国民革命军青海暂编第一师师长,与蒋介石集团开始结合,马氏家族势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后来蒋介石为继续控制青海马家,扶植马家第三代人物。

【宁马】

源于清末西北回民武装。

中原大战后,马鸿逵部调至豫南围剿红军,开赴豫南途中,该部第64师和72师被缩编为第35师。1932年刘峙认为马鸿逵所部抢掠太过,遂以重兵包围该部欲强行缴械,后经马福祥出面斡旋而平息。国府任命马鸿逵为宁夏主席,并将其所部整编为一个师6个旅,只允许马鸿逵带2个团返回宁夏。马鸿逵将第35师和骑兵旅留在豫南,其余部队编为3个独立旅和一个特务团返回宁夏。而留在豫南的部队不久在光山和泼皮河被红十五军歼灭。马鸿逵抵达宁夏后,以15路军总指挥和宁夏省主席名义统治宁夏。当时他的部队只有一个新编第七师的番号(该番号原为马鸿宾部队的番号,国府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后,马鸿宾郁郁不欢,致电国府愿率部拱卫南京,国府趁机答复将其第七师番号给予马鸿逵,而以马鸿逵留在河南的第35师番号给于马鸿宾,马鸿宾大惊,又命部下联名致电国府挽留马鸿宾,最后番号固然换过,但马鸿宾也没有离开西北)。

【新疆军阀】

由于新疆省主席金树仁自1928年执掌新疆后对新疆各民族的压迫、剥削和奴役十分残酷,激起新疆各族的仇恨,一些地方统治者也趁机纷纷割据独立。1931年“哈密暴动”爆发,1月马仲英率领6000多人进军新疆,占领新疆东部。盛世才担任“东路剿匪指挥部参谋长”,击败马仲英和和加尼牙孜,后任东路剿匪总指挥,屡战屡胜,威望日渐提高。1933年,新疆四·一二事变爆发,新疆的东北义勇军和归化军联合倒金,金树仁去职,仓惶逃离省城,手握重兵的盛世才回师迪化,被各方推举为新疆临时边防督办;教育厅厅长刘文龙被推举为新疆临时省主席。12月,盛世才就以刘文龙涉嫌谋叛,将刘主席及其全家软禁,迫令其辞职,而指定年迈多病的老官僚朱瑞墀为省主席。从此盛世才掌握新疆最高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