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者 这句话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你认为何为师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5 10:20:45 浏览8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句话怎么解释呢

用师、用友还是用徒,甚至用“奴”,取决于创业者个人的格局,也决定着其事业的格局。

一 用师者王,师就是师父、老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水平高于自己,可以指导自己的人”,如果倚重这样的人,你就可以成就一番王业。这里的“王业”极言事业之宏大、之覆盖性广,不必拘泥于“王”字,可以理解为“雄踞天下的伟业”。刘备用诸葛亮,就相当于用了一位老师。诸葛亮的智谋韬略远高于刘备,指引着刘备“三分天下而据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用师”说易行难,这对创业者的胸怀是个极大的考验,事实上现实中的大多数老总都不愿意重用一个比自己高明的人———怕他太拽不好控制、怕他太牛抢了风头、怕他薪资高不好养活、怕他脾气大不好伺候。这几个“怕”,就是格局不够的体现。

二 用友者霸,友就是朋友,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能够全力以赴帮助你的人”,用了这样的人,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里的“霸业”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独树一帜的事业”。从表面上来看,古往今来和朋友一起打天下的人不胜枚举,但实际上是“用友”者多,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自始至终“以友待之”。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有苦同当不能有福同享,事业略有小成,就开始各自算计、患得患失;有些领导甚至忘记了当初打拼时与朋友的肝胆相照,开始妄自尊大,对下属朋友的言语冒犯难以容忍,这就是胸怀不够的体现。当今社会,与朋友一起创业的情况很多,皆当以此为戒。

三 用徒者亡。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师”、“友”、“徒”,都是取其本意。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都把这里的“徒”理解为小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古人写排比句最讲究对称,师、友、徒,三者同属一个层面,互相对称,整个排比句论述的核心并不涉及道德层面。“徒”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徒弟,指那些“水平低于自己,干事离不开自己指导的人”。用样的人,不说是事业“亡”,至少是干着累,且难有大成。但现实恰恰是,最大多数的老总倚重的都是这种“徒弟”,因为他们对你唯命是从、俯首帖耳、诚惶诚恐、阿谀逢迎,使你心情舒畅,更加有“朕即天下”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成就高于常人的事业,就要具备高于常人的胸襟和格局。

你认为何为师者

师者而不是教书匠,这两者看似类似,实际上有本质区别,教书匠只是个把教育教学当做职业谋生而已的人。那么何为师者?作为布点法的研究者,我从不同的时间纬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随着人类教育、教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人们对师者的定义会越来越丰富、越完满。现今从三个时间纬度来回答:

传统纬度的师者:从孔子的“有教无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材施教”,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火”,再到陶行知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等,关于师者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师者需要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懂得基本的教学方法,能因材施教(只是过去受知识积累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有所欠缺)。

当下纬度的师者:曾经的相关定义必定会被现代更健全的观念、更丰富的思想和完满的系统更新。当下的师者除了传统的师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端正的品行(如爱心、责任心、耐心等)外,还得具备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知识。在教育理论的知识方面,得系统了解学生发展的常识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等。就认知发展来说,应该系统了解“建构学说”、“有意义学习”、“发现学习”、“程序学习”、“读读、议意、讲讲、练练”的自学体系等;在教学理论知识方面,得系统了解教学理论的性质,如教学理论并不根据心理学原则来解释问题,而是按预定的标准来诊断与解决问题,简而言之教学理论则是处方性理论,即根据理论结合实践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当下的师者得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分类与统合也得了解,简单具体的聊一下,如主张以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价值三者为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知、情、意、行四方面心理特征的改变为目的。“培养”只是外铄教学的结果,“产生”才是教学的成效。以上的一切还得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操作。

未来(已来)纬度的师者:这是根据我个人研修布点法的经验感觉推衍的将来师者定义:除了具备传统师者和当下师者的要求外得具备能把上述的教学义理融合在教学操作中和对教育教学有哲学层面的思考。

先从操作的角度来说,布点法的理论研究渗透在操作研究中,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于操作,理论是贯穿操作的灵魂,操作体现理论,是理论的载体。这里只能言而简之地说布点法的四步操作能实现“产生”这种内发学习的成效,因为学生的知与不知转化的问题运动是真正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运动,四步操作正好体现了这种认知的转换规律,它的前两步“区分、优化”是形成问题,后两步“转化、内化”是解决问题,这和奥苏贝尔的问题解决模式同构。

再从哲学的层面聊一下,根据布点法的最新研究取向,正在深入研究学习的心理机制,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具体答案的研究领域,作为未来的师者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呢?

限于篇幅和今天的主题就不展开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