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节

陆抗不死,东吴不灭,他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大?“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内容是什么样的,孟姜女真的哭倒过长城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5 10:10:26 浏览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陆抗不死,东吴不灭,他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大

陆抗的尊容肯定与题主出示的陆抗图片英姿有天大的出入,长髯飘飘的陆抗,是东吴最后的统帅型名将了。他其实是一个很憨厚宽容的人,也是一位机智勇敢的“战区总司令。”他以自己的一己之力,继承父亲遗志,镇守荆州,力抗西晋的南下攻吴,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形容:“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正‬因‬为‬如‬此,‬东‬吴‬才‬延‬续‬了‬十‬多‬年‬。‬

‬将门第二代被“双规”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版画中陆逊定计破蜀兵图)

上‬图‬是陆‬抗‬的‬父亲陆‬逊‬,‬他‬最‬为‬广‬大‬三‬國‬迷‬所‬熟悉的是‬在‬抵‬抗‬蜀‬汉‬大‬军‬的复‬仇‬之‬战‬中‬,‬在‬长‬江‬两岸指‬挥‬军‬队‬‬大‬踏‬步‬后‬退‬,‬最后在‬夷‬陵‬成‬功‬阻击了‬刘‬备‬的‬两‬岸‬攻‬势‬,‬以‬前‬辈‬周‬瑜‬的成‬名‬之‬作‬一一火‬功‬,‬复制到‬与‬刘‬备‬之‬战‬中‬,‬终于取得彻‬底的胜利,‬蜀‬汉政权由‬此‬转‬衰‬。‬上‬图‬陆‬逊‬形象是典型的书‬生‬将‬军‬。‬

他的二儿子陆抗(大儿子陆延早死)继承父亲的爵位。

陆抗,字幼节,应该是孙策的外孙了。陆逊因为在孙权立太子的问题,与孙权产生严重的矛盾,陆逊因此愤恨致死,时年63岁,这时的陆抗刚刚二十岁(245年),职务是建武校尉,带领父亲的士兵五千人。特别要说明一点,这五千士兵,按照东吴军队的规定,属于陆逊的亲兵,简单来说就是陆逊的私人武装,类似于当年张学良的警卫旅,保护张大帅的私人卫队。

周瑜死后是庞统护灵柩归乡,而陆逊的灵柩是由陆抗护送回吴(苏州),由荆州到了建业(南京)后,陆抗无论如何都应该拜谒孙权谢恩的,他以重孝之身在宫门外遥拜孙权时,宫廷禁卫一拥而上扑倒陆抗,这时的孙权出示了官员杨竺的控告信,称:“你父亲陆逊有二十件事情应该追责,现在由你来说清楚。”于是,囚禁于南京的陆抗,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回答问题,要“拎得清。”等于是“双规了。”

年轻的陆抗,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一作出解答后,孙权的疑问才逐渐消除。

(陆抗像.图自清.顾沅《古圣贤像传略》)

第二年(246),陆抗升官了,晋升为“立节中郎将”。当时东吴的军队职称基本上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等。

用今天的标准衡量,陆抗是被提升一级了,意味深长的是,为什么要在中郎将前面加上“立节”的形容词呢?看来紫髯孙权不但鬍子长,心机更深。

原来陆逊之死是属于“寃、假、错案”,孙权心里清楚,加上陆抗年轻有为,可以逐步重用,所以希望他放弃恩怨,忠诚孙吴,因此要建立起忠于孙权“节操”的理念才行。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的后起之秀

陆抗为了庞大家族及本人的前途考虑,决定效忠东吴,因为他己经没有其他选择。

升级为“立节中郎将”的陆抗,被朝廷命令从荆州地区调到长江要塞柴桑地区(江西九江市),所以武昌大营应该移交给新任长官诸葛恪。

对陆抗来说这是防范,也是考验,不过陆抗身体中流淌着书生都督、自己父亲的血液,自然具有大家风范。

防范自己无所谓,考验自己却必须合格,陆抗临走前把武昌大营的城堡、围墙、房屋、公用设施如水井、练兵场、演武场,全部整旧如新。

而诸葛恪的柴桑营地,一片狼藉,脏乱差,旧缺损!

诸葛恪,这个诸葛亮的亲内侄,从来就是自视清高,目中无人。面对此情此景,史书记载他也表示“深以为惭。”

无论是三国时代还是今天的社会职场,我觉得“细节决定成败”的教训,都是一样的,如果每个人都有清醒、律己的态度,个人将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极低。

七年后的253年,做事情依然粗糙大意的诸葛恪,被自己的政敌杀死于酒宴。而陆抗将军抗过艰难岁月,终于在十年后,“三十而立!”单‬独‬镇‬守‬东‬吴‬西‬部‬,‬并且逐渐成为力‬挽国家‬狂‬澜‬的中‬流‬砥‬柱‬!‬

‬陆抗将军的“西陵之战”

面对东吴政权的现实处境,初即位的孙皓立即重用陆抗,又给陆抗升官:加镇军大将军,假节,拜陆抗为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地区的各种军事行动。

实话实说,陆抗的官职,已经超过他的父亲陆逊了,因为陆逊仅仅是拜为都督,而且很多人还不服,包括文武元老们。

当陆抗拜为都督后,东吴无一人喷他。对了,有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要问了:陆抗既然是镇军大将军,只管带好军队即可,为什么要管辖东吴的几个重要地区呢?

因为东吴面对来自西晋的威胁,对防区制度作出相应的改革,怎么改革?举个例子,陆抗管辖的几个地区,相当于抗战期间李宗仁将军担任第五战区总司令的职责一样:政、军一把抓。

陆抗担任了五个地区的军事行动、行政管理。至于“假节”,这是一种可以“先斩后奏”的权力,所谓“假”就是“给予”的意思,节是用竹子与耗牛尾巴做的节旌,类似于“权杖”,是君王授予的特殊凭据。假节的最高级别为黄色,是永远可以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据我所知,仅有蜀国的关羽大将军被刘备赐予黄色假节。

陆抗管理的战区,几乎是抗战时期李宗仁、陈诚、薛岳的部分区域,仅长江防线,西从三峡巴蜀段到湖北的公安县,绵延起伏达到上千里,包括北面的襄阳都面临强敌一一西晋王朝的威胁。

(陆抗影视剧照)

由此想起关羽之死,我认为是孙权极为愚蠢的行为,堂堂的国君,连“唇亡齿寒”的基本教训都不顾及,真是没有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呈匹夫之勇”,只图快意恩仇,所以要在三国立足,必须学会“妥协”,否则,蜀、吴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为什么这样说,凤凰元年(272)八月,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陵区)“军分区”司令员步阐,投降了西晋,因为西晋尚末来接管,所以坚守西陵城,等待西晋援军,于是孙吴左侧防区大门洞开,西晋军队可以由此涌入荆襄地区。

这个形势有点象抗战初期,日军占领宜昌,李宗仁顿时感觉窒息,重庆方面认为大势不好,立即命令陈诚倾全力援助第五战区是一个情况。

西晋大喜,立即调派八万精锐,在荆州地区大将羊祜的统领下,从襄阳到西陵和江陵,双箭齐发,以一部分进入西陵城,会师步阐。一部分进攻江陵,威逼下游的建业。

西陵即当年的夷陵,假如关羽不被吕蒙所乘,荊州地区作为蜀吴的共同警戒区域,亦是彼此的安全屏障,那么,三国并存的局面,还可以维持很久,历史也将在此时重写!

孙吴政权,犹如一千多年后的李宗仁第五战区一样,马上面临崩溃的严重危机!

整个长江防线,其实按地理位置状况,就是分为西陵和东陵。西陵已经叛变,中段则面对的是羊祜的八万精锐。

西晋要吞噬东吴,西路出三峡东下,中路从襄阳南下,东吴几无胜算!

因为陆抗只有区区三万人马,咋个办?国之兴亡,陆抗要勇担历史重担!

作为“军二代”的陆抗,能不能重复昨天父辈“以少胜多”的奇迹?

陆抗果断的把作战方向定在西陵,暂时放松中路江陵的防守,理由是,江陵城池坚固,而且是东吴的战略纵深,羊祜断然不敢孤军深入,即使贸然进行江陵攻坚战,一时间也拿不下来江陵,即使拿下江陵,等我腾出手后,再收拾这个孤军深入的羊祜。

(陆抗影视形象)

而西陵一旦失去,原来蜀国方面的敌对势力必将联合起来,西陵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也会趁火打劫,顺江一拥而下,其势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建业危矣!

陆抗这个全国的最高军政两用统帅,立即剑指西陵!

在亲赴西陵一线前,陆抗紧急指示江陵分督张咸,立即在下游修建堤坝,使襄阳通往江陵的地区变成一片泽国。

到达西陵后,陆抗指挥也士兵立即在西陵城外再修一个等高的土堆城墙,

当羊祜统兵南下,接近湖北当阳时,突然发现前边的道路已经是一片汪洋,羊祜晓得是东吴在前边修了堤坝拦水,他骑在马上,遥指南边大骂:”老子有的是船队和水军,看我把你的水坝挖了,放完水后才叫步兵进攻!”

陆抗用八百里加急快递紧急命令张咸:“马上挖堤放水!”

这个场面,与抗战初期,委座紧急命令国军挖开黄河大坝水淹紧急跟进的日军是同一方法,看来民国时期根据《三国演义》来指挥作战的不是个别行为,陆抗应该是委座的老师。

人工湖放水后,道路显现,一片狼藉,所有船只己成鸡肋,最大的问题是道路泥泞,步骑都要戴“防滑链”才能行走,你说这个仗咋个打?

八万晋军,只有可怜的一万人跌跌撞撞的赶到西陵城。陆抗站在新修的西陵外城墙,手执令旗,冷笑中一声:“放箭!”,飞箭和石砲将锋尖的箭和人头大石,雨点似的泼向西陵城。

西陵援军和江陵西晋军见势不妙,抛弃投降的步阐,立即抽身退出战区。

陆抗用细鞭潇洒地抽打马靴,站在城墙上一声令下:“捉拿叛军首领步阐,其余官兵,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赎罪,以观后效。”步阐不予赦免,斩立绝,诛三族!”

西陵之战,终于使东吴免于覆灭,个人认为在㝠㝠中,似乎是陆逊鬼差神使的助了危机中的儿子一臂之力,当然,陆抗这个军二代的家庭教育,个人悟性,韧性都是个人优秀素质的决定因素。

结语

非常遗憾的是,两年后的凤凰三年(274),陆抗终于抗不住频繁的军务、政务,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九岁。五年后的十一月,西晋政权出动六路共二十几万大军南下攻吴,西边长江三峡由大将王濬统领益州水军东下三峡,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己过万重山。第二年的三.一五,东吴再无良将干臣了,所以金陵王气黯然收!只见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作“膀爷状”,自搏捧印投降,三国归晋!

(原创艰难 剽窃坚决举报)

2021.2.3.凌晨.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内容是什么样的,孟姜女真的哭倒过长城吗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可谓是感天动地,展示了人间爱情的伟大,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爱情故事。

故事大概:江苏松江府孟家有一女名叫孟姜女,心灵手巧,美貌过人,在后花园遇到躲避抓壮丁的范喜良,两人相爱承欢。没成想,新婚不过三日,范喜良的身份就被告发,抓去修筑长城了。

眼见着北风呼啸,大雪封门,孟姜女想着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受冻挨饿,一个人带着棉衣走上了千里迢迢的寻夫之路。

她赶到长城边后,才得知了丈夫范喜良已劳累致死,尸骨就埋在了长城之下。她啼血而哭十天十夜,感天动地,致使八百里长城崩塌,范喜良的尸骨呈现出来。

秦始皇闻言长城被毁,龙颜大怒,欲诛杀孟姜女,却又被孟姜女的美貌所动,答应了孟姜女的三个要求,亲自为范喜良披麻戴孝。事后,孟姜女抱着范喜良的尸骨跳江而死。

以上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大致故事梗概,要论故事的真假,既然是故事,就有其虚构的地方,具体体现有这么几点:

1、孟姜女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她本是葫芦所生,孟家与姜家争夺后,协商取名孟姜女,这里面就带有了神话色彩。

2、孟姜女的老家在江苏松江,是大南方,而长城在北方,不管是哪段长城都相距江苏两千多里。即使冬季,南方也少见大雪,孟姜女没到过北方何知北方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呢?她带着棉衣去寻夫,在当时那个交通状态下,她走到长城边时,也是几个月后了,恐怕冬季也过了。

3、秦始皇以其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著称,怎会为了一个民间女子去给一个小小的民夫去披麻戴孝呢?

4、有关男主人范喜良的名字几经变更,万喜良,万杞梁、范杞梁、范喜郎等等吧,可见这个故事也是随着历史而在不断丰富的,男主人的名字也在不断变化。

5、从传说来看,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应该在山海关附近,但山海关附近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修建的,秦始皇时期只是命令大将蒙恬修建了甘肃段的长城。

6、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史实详尽的史书,可关于长城倒塌的记载只有“地动,城倒”的一句记载。如果却有孟姜女哭倒长城这段历史的佳话,司马迁应该不会放过的。

综上所述,《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孟姜女并没有哭倒长城,但故事来源于生活,《孟姜女哭长城》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有其来源的。

1、据说,孟姜女可能有其原形的,那就是齐国勇士杞梁之妻,杞梁随齐庄公攻打莒国战死,其妻扶棺而泣三日三夜,致齐城崩塌。从这段记载来看,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当然这也只是传说,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本源就有了。

就像施耐庵的《水浒传》一样,如果没有宋朝宋江起义的故事,也就没有了《水浒传》,宋江起义的就成了《水浒传》的故事本源。

2、如果原形发生在齐国的话,为什么弄到了秦朝呢?原因很简单,秦朝统治时期,徭役繁重,管理严酷,致使百姓怨声载道,而《孟姜女哭长城》恰恰能反映了人们对秦朝统治的怨恨。

3、故事的主人公孟姜女是江苏人,江苏在那个时期原本属于楚国的管辖的,历史上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我们不能排除,这个故事就是楚国人演义的,从民间舆论上痛斥秦朝的对楚人犯下的罪行。

4、我们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蒙恬修筑长城的时候,民夫怨声载道,偷工减料,致使长城的豆腐渣工程的存在,有些许的未修好就倒塌的现象。有人逃脱罪责,假借一些历史故事,演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是很迷信的,假借天地之说,就能掩盖事实。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悲戚而又美好的爱情故事传说。

爱情是人类永远说不完的情,一个好的故事又为爱情增色不少,我们就不去探讨孟姜女是否哭倒长城了,只要相信,爱情总能创造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