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李林甫真的是“口蜜腹剑”吗为什么
李林甫‘’口蜜腹剑‘’,出自北宋时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口蜜者,嘴甜也。腹剑者内心阴险之人。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的大奸臣,为相19年,是唐玄宗时期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人,可见唐玄宗对他的依赖和信任。那李林甫真的如司马光所说,是那种口蜜腹剑的人吗?
李林甫(683~753年),字哥奴,陇西成纪(今甘肃)人,他的曾祖是长平肃王李叔良,也算是皇室出身,他从千牛直长一直做到宰相,从他为官的经历来看,他攀附权贵,讨好圣上,坑害贤良,阴奉阳违,是个笑面虎。
唐玄宗很宠爱武惠妃,同时也非常疼爱,和武惠妃生的儿子寿王李瑁,一度有废太子李瑛,立李瑁为太子的想法,李瑁也就是杨贵妃的前夫。李林甫见风使舵,百般讨好武惠妃,并向武惠妃承诺好好保护寿王李瑁,让武惠妃非常开心。
公元736年,李林甫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扳倒了名相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封为晋国公,任尚书左仆射,从此开启了他19年的为相生涯。虽中途被弹劾去相,但很快又被唐玄宗起用。如果说李林甫一点水平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唐玄宗到了晚年,只顾和杨贵妃风花雪月,开始怠政,宰相李林甫因此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为了稳定自己的相位,李林甫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胡人安禄山,以达到边将不能入朝为相的目的。公元755年,在李林甫死后的两年后,安禄山叛乱,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李林甫的口蜜主要表现在,对待皇帝和宠妃的身上,他善于察言观色,精于权谋,对唐玄宗的心思揣摩得很到位,以至于唐玄宗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如此高深的洞察力,让唐玄宗十分的欣赏。他对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也是百般献媚,作为回报,武惠妃时不时的给唐玄宗吹枕边风,夸赞李林甫的精炼能干。
对待同僚,李林甫是百般拉拢,不与其为谋的人,他是百般的刁难和排挤。他在皇帝和大臣之间玩得游刃有余。有一次唐玄宗无意中跟李林甫提起赵挺之,并说此人很有能力,李林甫听话听音,他知道唐玄宗是有让赵挺之进京为官的意思。赵挺之历来看不惯李林甫,他也是心知肚明的,对于这样的政敌,李林甫肯定会不择手段的排挤。但皇帝有了想法,他不能说赵挺之不能用的话。
于是李林甫找到赵挺之的弟弟,说想办法让长期在外任职的赵挺之回京任职,并出注意,让赵挺之称病回京治疗,这样就可以留在京城。赵挺之不知是计,于是写了一份申请。李林甫收到申请后,马上向唐玄宗汇报,说赵挺之有病,不能胜任,唐玄宗叹了叹气,摇摇头,赵挺之进京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李林甫妒贤嫉能,对于能力比他强的人,他想方设法除掉,他为人低调和善,从不说难听的话,看起来是个非常有涵养的人,可在背后却挖空心思坑害贤良,城府很深,由于他的伪善,让不少人都中过他的圈套。司马光称之为“口有蜜,腹有剑”,是相当恰切的。
为什么唐玄宗明知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奸臣却不铲除他
唐玄宗执政晚年己不再是当年那位意气风发、雄才大略的盛世明君,如今己成为一位沉迷酒色声乐、消磨斗志雄心、宠信奸臣荒废朝政的昏庸之君,所以他先宠幸武惠妃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听信武惠妃诬告之言冤杀三子、罢黜一代贤相张九龄。后又宠爱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封为贵妃,重用杨玉环堂兄杨国忠,致使他专权祸国,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为盛世大唐种下了日后覆灭的祸根。唐玄宗从一代明君,蜕变成了一朝昏君。
李林甫是谁李林甫是奸臣吗
李林甫,唐太祖李虎五代孙,扬州参军李思诲之子。
因为他是皇亲贵族,所以早年就被任命为千牛直长。开元十四年,得到了宇文融的引荐,成为御史中丞。李林甫生性阴柔,精于权谋,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因此,得以掌握玄宗在宫中的举动,提前做好准备,每逢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因此深得玄宗宠信。
李林甫
当时,武惠妃宠冠后宫。唐玄宗非常宠爱她的儿子寿王李瑁,对太子李瑛则有所疏远。李林甫通过宦官干谒武惠妃,表示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非常感激,暗中对他进行帮助。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侍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后来,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李林甫在开元二十三年官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
武惠妃
同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因母亲失宠而有怨言,被驸马都尉杨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诉。玄宗大怒,与宰相商议,欲废黜三子。张九龄极力劝阻,表示不敢奉诏执行。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二十三年,以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为侍中,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寻历户、兵二尚书,知政事如故。寻又以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皆以母失爱而有怨言,驸马都尉杨洄白惠妃。玄宗怒,谋于宰臣,将罪之。九龄曰:“陛下三个成人儿不可得。太子国本,长在宫中,受陛下义方,人未见过,陛下奈何以喜怒间忍欲废之?臣不敢奉诏。”玄宗不悦。林甫惘然而退,初无言,既而谓中贵人曰:“家事何须谋及于人。”
——《旧唐书·李林甫传》开元二十四年,宰相张九龄因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失败,被流放。推举周子谅的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罢了相。李林甫接替他成了宰相。
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上书请求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同时废为庶人。唐玄宗同意了,并将三庶人赐死,此事导致东宫储位空悬。
于是,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想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但唐玄宗并没有同意,而立了忠王李玙。李玙即是日后的唐肃宗李亨。
《旧唐书·李林甫传》:玄宗终用林甫之言,废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为庶人,太子妃兄驸马都尉薛锈长流瀼州,死于故驿,人谓之“三庶”,闻者冤之。
——《旧唐书·李林甫传》李林甫认为自己在立太子事件中没有出过什么功劳,担心日后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又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太子的冤案。然而,太子没有被废,倒是太子党的许多大人物都不幸躺枪。比如李适之、韦坚、王忠嗣等人。
唐肃宗李亨
李林甫在任期间,大权在握,闭塞言路,排除异己,嫉妒贤能,闹出了“野无遗贤”的笑话。
他建议使用外族人为大将,使得安禄山等人大权在手,逐渐控制了河北地区,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至于李林甫是不是奸臣,《剑桥中国史》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对他的评价也很公正。
此人历来被视为“口蜜腹剑”的小人和促成李唐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之一。本书不否认李林甫善搞政治权术,但他还是务实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有价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张九龄当政时进行的。李林甫时修改了整个税制和地方费用规定,使财政制度更切合地方实际,这是一大成就。他修订的法典,至14世纪初仍保持权威性。李林甫的改革使朝廷行使权力比以往更顺利、更有效率。李林甫执政时,对外连续取得了辉煌胜利。在姚崇、宋璟和张说任宰相时,首辅宰相是在积极参与政务的皇帝手下工作,而在李林甫的任期内,唐玄宗已不再起积极作用,故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姚崇等人全面,杨国忠根本不能与他相比。——《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译本前言 .国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