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4 13:12:08 浏览1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

李广难封,不是因为他得罪了谁,纯粹是因为他的战功不够格。

为啥在我们潜意识里,李广就得封侯?只因他名气太大

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的名将层出不穷,但李广一直位于“顶级流量明星”之列,后世文人骚客对他从来都不吝溢美之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感谢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几乎成了中国史书的代名词,在中国史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此书中,李广被单独列传。

这是什么概念?《史记》总共包含计130篇,却要重点介绍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一共3000多年中的代表性人和事,其中也包括了百花齐放、人才最为繁盛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史记》要记载的,可谓中国历史上大咖最集中、高手最多的黄金年代。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涵盖那些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司马迁为了节省篇幅,经常采用一篇记录多人的模式:

神一般的军事家孙武、孙膑、吴起三人共用一篇列传;

影响力数千年的思想家老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这二人共享一列传;

两大秦国战神白起、王翦也挤在一篇中;李牧则压根没机会被列传;

甚至为汉王朝开疆拓土、为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大英雄:卫青、霍去病,也只能憋屈的挤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

而除了李广之外,以上提及的几大军事人才几乎都是“王侯将相”,孙武孙膑是所在国家的军师/统帅,吴起是魏国河西郡守、对阵秦军的总指挥、楚国的相,白起被封武安君,王翦位居太师、封武成侯,卫青官居大将军,霍去病则是骠骑将军、冠军侯。

因此,比较之下,让人不禁为享受单独列传待遇的李广叫屈:这里面一定有黑幕。事实上并非如此。

封侯得靠人际关系、出身背景?假的

网上有一种说法:李广之所以难封,是因为他没有背景,而且被汉武帝刻意打压。

这完全是信口开河。西汉王朝之所以持续武力强盛,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直接、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士们不问出身、不看出处,升迁与否只看以下指标:

在战斗中有没有取胜?杀敌数多少?斩首多少级?抢得敌人的物资又有多少?己方的损失又如何?....

只要战果达标,就能按规矩升官、赏钱;反之,则要贬官,严重的甚至会被杀头(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花钱免灾)。在汉武帝时期,经常出现在打了大胜仗后,朝廷为了奖赏将士以至于花光国库储蓄,甚至不得不公开卖爵的情况。比如在公元前123年:

汉比岁发十馀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司农经用竭,不足以奉战士。六月,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臧罪。

严格而公正的奖惩,是战斗力的保证,无论是秦、还是汉,甚至其后直至唐朝,基本上都沿用了这种做法,这也是这一时期中原王朝武力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

而李广的身边人,则也不断有人因功劳封侯。他的弟弟李蔡,在汉景帝时期因战功升至“二千石”,这是郡守级别的待遇;在汉武帝时期,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因战功被封为乐安侯;后来甚至青云直上升至宰相、位居三公。这还不算,甚至李广曾经的手下们,因公封侯的也不在少数:

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而卫青、霍去病二人,虽然可以归为外戚之列,但他们的爵位,是靠着自己真才实干拼出来的;即使对汉武帝很有意见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有名气,就应该被封侯?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才行

因此,李广之所以终其一生未被封侯,跟名气无关,也与背景、关系毫不沾边,只是因为他不够格。他的名气虽大,但完全没有过硬的战功。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即已颇具名气。出身军人世家的他,年纪轻轻即从军对战匈奴,凭借精湛的骑射技能奋勇杀敌,因战功逐渐升至汉中郎;

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了陇西都尉、骑郎将。后来跟随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却犯下了重大错误:私自接受梁王颁发的将军印。朝廷将军私自结交藩王?这可是当时政治红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其后论功行赏,李广颗粒无收。

后来,李广先后在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地担任太守,虽然在防御方面颇有成效,但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取得过足以让他封侯的战绩。

到了致力于对外征战的汉武帝时期,按理说李广的机会来了,但他的表现和运气确实乏善可陈:

汉武帝在马邑设伏时,李广也有幸参与其中,然而匈奴识破了汉军的计谋,最终将士们一无所获;

接下来,李广从雁门出发讨伐匈奴,不过却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被俘后虽趁机逃脱,但因“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按律当斩;所幸当时可以花钱赎罪,他被贬为了寻常老百姓。

后来汉武帝用人之际,再次将李广召回,不过他的战绩仍没什么起色。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终于获得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的机会。此次汉军战绩喜人,战后根据获取敌人首级数量论功行赏的时候,很多人喜提“侯”爵位,但李广所率领的整支队伍都没立下像样的战功,颗粒无收。

两年后,李广与张骞分头出击,悲催的是,这次他再次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失利的罪名安在了迟到的张骞头上,李广虽作战英勇,但损兵折将、毫无功劳可言。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再次大规模讨伐匈奴,李广负责东路。而当卫青的主力与匈奴单于交战时,李广却因迷路迟迟不至,最终未能对匈奴人形成合围。接下来,在卫青调查情况、编写报告时,李广不愿再次面临责罚的羞辱,挥剑自杀。

因此,李广难封,不是因为有黑幕,仅仅是由于他确实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不过,李广的儿子李敢最终实现了他的夙愿。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时,李敢作战英勇,抢得了左贤王的旗帜,并且斩首众多,满足了封侯的标准,回师后被赐爵关内侯。

然而,李广家族的命运仍旧没有起色:李敢因殴打卫青被霍去病射杀;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被夷三族。而与李陵交好的司马迁,因为替其仗义执言,遭受了腐刑的惩罚。这段悲惨的共同遭遇,也许这就是《史记》中,司马迁极力抬高李广,甚至赞其“惜哉名将,天下无双!”的原因。毕竟《史记》是他个人修的史书,带有些许个人情绪也能理解。不过整体而言,这并不影响这文史学巨著的伟大价值。

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文化中,形容一个人的不得志或者说不如意,可以用这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不高,就不在这里一一表述了,而李广,却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

作为一个将军,他被称为飞将军,拥有一门无双的射技。

唐人曾做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有唐人做诗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

李广英勇无敌,曾令匈奴胆寒,一生 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的封疆大吏四十余年,却至死没有封候,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叹息。

实际上,李广难封,也跟个人的功绩、能力及为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李广处于汉景帝与汉武帝年间,西汉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他一改文景两位皇帝,休养生息,以战略防御为主的国策,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集全国之人力物力,开始北击匈奴。

在这个时候,李广、程不识等在对匈作战消极防御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老将,已经有些不时宜了,他们也没有能力担任起率领大汉铁骑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任务,只能看着以外戚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少壮派将领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当然,李广的不得志,和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也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个老将,李广擅长战斗指挥,骁勇善战,拥有无双的射技,敢于和匈奴打硬仗、恶仗,但在战役与战略指挥方面,李广还是有很大的弱势的。

在历史上,李广曾先生担任骁骑将军,前将军等职,五次率军参加反击匈奴的战役。而这五次作战,李广的表现却与飞将军的名称有些名不副实。

不是吃了败仗,损兵折将,就是迷路失期,让人大跌眼球。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对大规模骑兵作战,李广是缺乏的,这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原因。

而这一切,哪怕是为他鸣冤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

比如说,李广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个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作法,一方面,面对来去自如的游牧民族,没有防御和应急能力,一方面,幕府中无文书籍事,也没办法进行战斗经验的总结。

而最可怕的是,他的部队在军纪上,做不到严厉及如臂使指,没办法令行禁,旅进旅退。也就形成不了真正的战斗力。

这和《孙子兵法》中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是矛盾的,所以,李广注定了会劳而无功,际遇坎坷。

而李广本人政治敏感性差,也决定了他不会被重用。

比如在七国之乱中,李广凭着自己的武勇,也立下了战功,曾在乱军中救了梁王一命,但他却无脑地接受了梁王的将印,却让他吃了大亏。

梁山虽受到窦太后的喜爱,但他只是一个藩王,你一个朝廷的将军,接受了一个诸侯国的将印,你让皇帝怎么看待你?

而李广记仇,心胸狭窄,也注定了他成不了大事。

作为一个名将,襟怀坦荡,有容乃大。但李广呢,他被闲置期间,曾在蓝田一带射猎,有一次他带着随从趁着夜色外出,喝得大醉才踏上归途。路过霸陵亭,而当时的霸陵尉看到了李广不够恭敬客气,呵斥李广不该违禁夜行。

哪怕随从告诉他这是李将军,霸陵尉也不依不饶,说道:现任将军尚且不得夜行,更何况故将军!

于是直接扣了李广一个晚上。

虽说霸陵尉的态度不好,但人家也是一个守责尽职的官员,李广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却对霸陵尉怀恨于心,后来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后,就将霸陵尉调到自己的军中,斩了人家。

“即请霸陵尉俱与,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件事就看出了李广的心胸,比起卫青差得太远。

还有,李广的军功不够,决定他无法封侯。

有汉一朝,对军功十分看重,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这在刘邦临终之前的白马之盟时,就定下的调子。

为李广鸣不平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李广的事件,多是其个人武勇,比如说夺马出逃,神箭却箭,力射石虎等。

然而在他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中,并没有什么拿得上台面的大功,而他身为将军,也犯了不少错误。

比如说,李广治军不严,他肯与士兵同食同睡,但整个李广的军队,军纪差,行军队列不整,这就决定了他的战斗力不强。

而与其同时代的边将程不识,对李广治军的评价如下:

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李广的军队,士兵们愿为其卖命,但一旦遇到匈奴来袭,就顶不住,而我所率的军队,虽然在军心上未必如李广,天天列阵很辛苦,但匈奴人找不到我们的弱点,也无法占我们的便宜。

而明朝的黄淳耀也曾评价李广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李广非大将之才,他的部队没有组织纪律,可以打顺风仗,但遇到了硬仗,很容易被击败。司马迁描述李广的战绩,也多是在上郡时,以百骑抵御匈奴数千骑,凭着无双的射技,射杀对方的将领,解鞍纵卧等,这只是一个禆将的职责。

但大规模战争,摆兵布阵,以堂堂正正之兵,不动如山,侵略如火,李广是做不到的。

另外,以李广的功劳,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有汉一朝,封侯的标准如下:

1、斩获敌军重要的将领,比如说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

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封候。

从这几个方面参照,李广的战绩就不够看了,李广在文景两朝主要是对匈奴的防卫,则在武帝时的五次出击匈奴中,三次未遇敌,二次全军覆没。

李广歼敌不够,也没有俘获敌方的重要将领,甚至有不少的败仗。自然是无法封候的。

结语

李广难封,他的悲剧,有时运不济的方面,也与自身的缺点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们在叹息李广不得志的同时,也要多做一些深刻的思考。

但历史往往是诡异的,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多优秀的人物,却因为一些机缘,最终以完美的化身融入历史,不得不让我们沉思。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道尽了人们对李广的无限期待、无穷追慕!

李广是不幸的,生前征战一辈子,连一个侯爵也未得到。李广又是幸运的,身后流芳数千年,其荣耀令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帝王将相也瞠乎其后!

不知道我说得对否,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个很出名的经典典故,冯唐是一辅臣,有才,但是得不到重用;李广是一名将,打了很多胜仗,且又功高不能封候。他俩是同时代的文武官员,他们的遭遇,得到了很多世人的感叹,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经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