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
刘备的宣传能力强,在他管辖下的老百姓受他的强制洗脑,把曹操及其部下说成洪水猛兽,部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寸草不留。把自己标榜成爱民的救世主。
其实军阀混战是攻城略地,也是掠夺土地上的人口。土地得有人耕作,社会得依靠人创造财富。人口红利,割韮菜。
水能载舟,水能载舟。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也深知这个道理。尤其是军阀割据,也都知道笼络民心。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著名的政治家。在争夺人心上当属楷模。他不但号令三军遵规守法,而且自己的坐骑在行军中误入麦田,为了严明军规,自己坚持削发以代斩首自罚。
在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设定了三分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江东的孙家据长江天险为地利;刘备只能东突西逃,借荆州夺荆州,最后龟缩在西川。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招摇撞骗,也最先被三分归一统。
国盼安全团结,民盼风调雨顺。能做和平狗,不做战争人。为战争买单的都是老百姓。军阀战争都是争权夺利。老百姓是炮灰。
吕蒙白衣渡江的事情经过到底是怎么样的
白衣渡江指的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闰十月东吴孙权派遣吕蒙率军偷袭攻取荆州的事件。
具体来说,当时吕蒙率领东吴部队隐蔽前行,进至寻阳(今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然后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皆身穿白衣,然后以隐蔽的姿态昼夜兼程,溯江而上,进击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得非常好的吴军欺骗,以为只是对方只是一般百姓,遂在猝不及防的状态下大都被俘虏,江陵只剩一座空城,最终在吕蒙的军事打击与政治诱降双管齐下的运作下被攻陷。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白衣渡江的白衣,并不像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第59集表现的那样全是白色的衣服,更没有有的网友说的穿上白衣就与月光下如银的江色混成一体或者伪装送丧船队让蜀军嫌晦气不愿意多看的意思,这里的白衣就是便衣的意思,也就是说穿了普通老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事实上,吕蒙是让东吴军队冒充商人等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尽量混同于不扎眼的平常人,而不是全体穿着白衣服形成反而非常显眼的样子。
刘备到底是“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正值刘表病逝,他的继任者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这时的刘备还和手下在樊城驻扎,准备抵御曹操。在得知处境危险后,刘备率领部下和百姓渡江南下。史书说他率领的百姓有十几万之多。那么这么多的百姓,都是心甘情愿地跟随刘备渡江的吗?
一、随刘备南撤的百姓组成。
刘备带领的百姓有十几万,在这些百姓中,主要是由三大部分人员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刘备手下的家眷。刘备在荆州北部驻扎多年,一直以这个地区休养生息,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不但在这里招兵买马,还招揽贤人。久而久之,刘备组成了文有诸葛亮、徐庶,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一度发展成为拥有马、步、水军的强大势力,仅仅军事人员就有一万多人。在曹操南下的情况下,再加上刘琮的投降,刘备已经无法在荆州北部立足。在撤退的时候,他自然要把这些家眷统统带走,免除将士们的后顾之忧。
在长坂坡之战中,由于刘备的失败,这些家眷遭到了很大的损失,给刘备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他的妻子、幼子有赵云保护,得以逃生。可是徐庶的母亲却落入曹操之手,迫使徐庶只得投入曹营。徐庶在曹营一言不发,但是刘备也失去了他这位得力的谋士。
第二部分是荆州不愿投降曹操的人员。在荆州集团内部,对曹操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除了那些胁迫刘琮投降的人员外,很多人并不想投降曹操。在刘备路过襄阳的时候,城中就乱作一团。刘备喊刘琮答话,刘琮也不敢露面。
当时诸葛亮就劝刘备攻打襄阳,武力夺取荆州。不过刘备审时度势,没有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而是率领部下南下。在此期间,很多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人员,纷纷想办法加入刘备的队伍。这使得刘备的队伍急剧增加,最后膨胀到了十几万人。
第三部分是当地的百姓。刘备在率领部下南撤的时候,也通知了当地的百姓一同撤走。在刘备渡江的时候,基本上樊城以北难见百姓踪迹。刘备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百姓人口的当时重要的战略资源,他不能把这些百姓留给曹操,来壮大曹操的势力。在当时,迁徙百姓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刘备、曹操、孙权都频繁使用过。
第二个目的就是在荆州北部坚壁清野,给曹操的军事行动制造障碍。在曹操南下的时候,刘琮投降曹操,这一切刘备都蒙在鼓里。当刘备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时,曹操已经到达了宛城,离刘备仅有数百里之遥。刘备想要摆脱曹操的追击是很困难的。
因此刘备将汉水以北的百姓迁徙一空,各种物资全部撤出,给曹操留下一片荒野。事实证明,刘备的这个举动,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时曹操率领的全部是精锐部队,刘备日行十几里,被曹操率领精骑一日一夜追了三百多里才追上。从此可以看出,刘备的坚壁清野政策,至少为刘备争取了二十天的时间。如果不是曹操当机立断,很可能就让刘备夺取了江陵。
二、随同刘备这三部分人员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携民渡江的这些百姓组成,第一和第二部分的人员,都是自愿加入刘备阵营的。他们渡江并且和刘备一起南撤,是出于自愿的,当然不会有胁迫一说。而且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刘备的负担,让他无法舍弃。
在长坂坡之战前,诸葛亮就劝刘备舍弃这些没有战斗力的人员,抢先占领江陵。这个建议被刘备用“以民为本”的理由拒绝了。其实刘备心里清楚,这些部下的家眷和主动投奔的人员是无法抛弃的。他无论如何也只能咬着牙把他们带到江陵。
但是现实很残酷,如果仅仅只有第一部分的人员要带走,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刘备在南撤的时候对此也做了安排。可是当第二部分人员加入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无法控制。这些人员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的加入只能打乱刘备行军的步伐,拖累得刘备只能一天走十几里路,刘备对此也无可奈何。
至于说第三部分人员,那些被迫迁徙的百姓,他们是否心甘情愿就很难说了。这些百姓原本在荆州北部安居乐业,长期没有经历过战乱。现在只是因为曹操和刘备的战争,就陷入战火之中。他们随刘备渡江无非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躲避战乱。荆州有很多人员都是从外地迁来的,他们的家乡受到战乱的侵害,才来到当时比较安宁的荆州居住。在战乱到来时,这些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亡。他们本来就不是荆州土著,再加上有逃亡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就随刘备南撤了。
第二个原因是从众心理。这些人员由于没有经历过战乱,对当时的情况束手无策。当大家都要随刘备南撤的时候,他们也从众跟随离开。因为大批人员都离开了,他们少数人员留下,很可能会遭到不测。即便是不遭到曹军的杀戮,也可能被乱军洗劫,被征发服役,落得个家破人亡。
第三个原因是刘备的意愿。我们知道刘备为了能够安全南撤,必须在荆州北部制造一个坚壁清野的地区,以此延缓曹军的追击。在刘备的计划中,荆州北部的百姓是必须撤到汉水南岸的。有了这样的计划,刘备无论采取任何方式,也要将这些百姓迁移走。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即便是不愿意迁移的百姓,也只能被迫迁移。不过这批不愿意迁移的百姓,在南撤途中给刘备制造了很大的困难。他们行动迟缓,使得整个队伍一天只走十几里。就算是爬,也不会比这个速度慢多少。在长坂坡和曹军交战时,也正是这些百姓四处奔逃,使得刘备的军队混乱,遭到了惨败。
结语:
刘备携民渡江,被传为仁义的佳话。但是在这段佳话背后,则是冷酷的现实。因为当时刘备正在樊城抵御曹操,在曹操来到宛城的时候,刘备才知道刘琮投降的消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刘备只能渡江南撤来挽回败局。
随刘备南撤的百姓中,一部分是刘备部下的眷属,一部分是主动投奔的荆州人员,一部分是随刘备南撤的当地百姓。前两部分是自愿跟随的,第三部分就有胁迫的可能了。因为刘备为了自保,必须在荆州北部制造坚壁清野的地区,这些百姓不管怎么想,也只能按照刘备的意愿随同南下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携民渡江是仁义,还是虚伪
谢邀。个人看法。
刘备出于什么意图,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我认为这里面有多层因素:
一 携民众事件本身,有客观利益成份存在,从人口角度而言,可以参考 孙吴掳南方以及江夏人口。在那个年代,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战略资源。
二 携民众有政治渲染成份,比如曹操屠城、使君仁义等等。有助于树立和扩大仁德形像,至少在普通民众和基层官员、士子心中。
三 携民众,场面混乱,有助于潜逃。这里我们不以小人之心去猜度是否此为刘备本意,事实情形客观存在,也即无论是否有心,事实上,五千虎豹骑相较在十万人的混乱场面中想把两千人尽数抓捕而言,单纯追击两千残兵要容易的多。
至于曹操是否会屠城,刘备心里很清楚,那么第一、第二点就很成立了。
对于第三点,在这里,我个人倾向于 非刘备险恶用心,但客观上发生了,在于世人怎么想,特别是经过罗老爷子大肆笔墨为宣扬刘备仁义,反而给人大善若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