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山行》和《赠刘景文》的诗中的诗意是什么
看到题问,我又将《山行》和《赠刘景文》这二首诗阅读了一遍。这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出于不同的伟大诗人之手,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深情地且淋漓尽致地将“晚秋”之景象描绘了出来,都抓住了“晚秋”之某一物来寄托情丝,只不过其抓住的“物”不同而已。《山行》主要抓住的是“枫叶”,而《赠刘景文》主要抓住的是“荷叶,菊花”及“橙,橘”,这也许是当时诗人所处于不同的晚秋环境中的缘故。
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意境”都是“晚秋”之景象,只是各有其鲜明特点,咏出的情怀也不尽相同。要想深刻体会诗中意境,还得看原诗。只说自己的理解。
(一)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说,“我”驾马车远远地离开都市来到凉风吹起的深山,沿着从山石中开出的道路,曲曲折折地向上攀行,当到达高高的白云轻绕的半山腰,看到了有人家在此居住。“我”停下车坐在山石上,欣赏着红遍满山的枫林,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一切,这被“霜打”过的枫叶却如此的娇艳,这美丽恰如二月春日盛开的花朵呀。
(二)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是说此时荷叶衰落已没有了如伞的可遮雨的“花盖”了,菊花也已残败却仍在“霜”寒中傲然着自己的枝叶。这却正是一年丰收的季节,这点“君”要记住,你看那橙子黄了,橘子绿了,这丰收的景象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山行”及“赠刘景文”这二首诗,其意境有共同之处,皆为“晚秋”之景象。诗寄情于物,会在咏物寓意着不同的情感,这两首诗所寓情感的“同与不同”,这里不再多言,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验。】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古诗《赠刘景文》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个秋天
准确地来讲,苏轼所写的《赠刘景文》,描绘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象。苏轼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刘景文的劝勉与赞美之情,传达出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所秉持的旷达与潇洒的人生态度和乐观与昂扬的生命追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具体来讲,苏轼描写的秋天,是充满了肃杀与衰亡之气的残秋时节。诗人通过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从翠减红衰的萧瑟之景入手,层层展开,融情于景,为下文突出橙橘的岁寒之心作好了铺垫,也为表达对友人坚贞节操的赞美与鼓励作好了渲染。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人首句即抓住最能体现秋之萧瑟的“荷尽菊残”这一典型自然景象,描绘出残秋的凋零与衰落。盛夏时节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今在秋风瑟瑟中,早已凋零败落。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早已零落成泥,只剩下花枝还在傲霜斗雪。
荷花凋零,荷叶败落,这样的翠减红衰,本就是自然界的寻常之景。菊花开,菊花残,这样的花开花落,也只不过是生命的演进与轮回。但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在一片翠减红衰之中,还能注意到菊花枝头的那份倔强与坚持。
-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最后两句,诗人将托物言志的情绪推到极致,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友人刘景文地赞美与劝勉之情。在苏轼看来,“荷尽菊残”并不能完全抹杀秋日的美好,此时橙黄橘绿,才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啊。
苏轼将“橙黄橘绿”并列在一起,首先在色彩上就给人以温暖与鼓励。两种暖色叠加在一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饱满,正如屈原所云,“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诗人眼里的秋天,不应是草木零落的衰败之气,而更多的是“橙黄橘绿”的蓬勃之气。除了生命的勃发,苏轼最想告诉好友的是,秋天的美好,更在于橙橘如同松柏一样的岁寒之心,在寒冷萧瑟的残秋,依然能傲霜斗雪,保持着自己的坚韧与挺拔。如此坚贞不屈的节操,既是对友人的赞美,又是对友人的勉励。
此时的刘景文,渐至耳顺之年,心中却仍有造福苍生之志。五十八岁了,在苏轼的几经举荐之下,好友才有了小小的升迁。这种宦海沉浮之悲与怀才不遇之痛,对于苏轼和刘景文来说,可谓是同病相怜也。他们所处的人生困境,就是他们生命里的残秋与冷冬。愈是在这种艰难的时刻,愈要保持“菊残犹有傲霜枝”和“正是橙黄橘绿时”的岁寒之心。这是苏轼对于友人的赞美与劝勉,也是对自我的激励与鞭策。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对于自我命运多舛的调侃与自嘲。这样的旷达与豪迈,是苏轼这一生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正是苏轼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于生命的残冬看到希望,在经历了繁华落尽之后品味出生命的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