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北宋最强权谋高手,开国宰相赵普,为何能二次为相
关于赵普,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其实有褒奖和贬低的两重意思,一方面是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朝廷内外讥笑他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反对之声。
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赵普的名声都不敢恭维。他钻营取巧、专横跋扈、同事们对他很有意见。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这是他的同事们的评价。
“阿附朋党、倾危善类”、“密谋行险、戕害天伦”,是个“不仁之人”,这是明代王夫之在《宋论》中的评价。
那么这样风评不好不讲团结的一个人,驶入稳坐钓鱼台、三登相位,最终还荣贵一世、高位善终的呢?
赵普的成功之道
赵普进入权力核心,走的不是正常的科举之道,而是做幕僚起家。他先是被后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招聘为从事,因为参谋工作做得好,被宰相范质安排到当时还是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军前效力,成为了赵匡胤的一名参谋。参谋参谋,有事则参、无事不谋。
当时周世宗用兵淮上,赵匡胤攻下了滁州,在这个节骨眼上,赵匡胤的父亲却一病不起,让赵匡胤愁眉不展,好在赵普善解人意,在老太爷身边侍奉汤药,极其殷勤,老太爷非常感动,把赵普当成自家人看待。从此,他融入了赵氏家族,也以良好的印象进入了赵匡胤的视野。
如果说照顾赵老太爷是赵普的感情牌,那么下面这件小事,就让赵匡胤对其刮目相看了。赵匡胤攻下滁州后,抓获了百余名盗贼,准备就地正法,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者,劝其重审。结果,赵普此举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这说明他不仅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领导的工作做到查缺补漏、及时提醒,而这些正是一个好参谋必备的素质。不久,赵普就成了赵匡胤的“掌书记”,即机要秘书,进入了赵匡胤的核心决策层。
赵普为赵匡胤立下的头功,就是帮助他策划并完成了“陈桥兵变”。无论是开始的契丹南侵、后汉加入,还是后来的将领们有组织地集中劝进,乃至最后的“黄袍加身”,无一不是赵普精神策划的结果。
在“陈桥兵变”这一改写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中,赵普表现出了其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平衡各方面关系的协调能力,而且具有领会领导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坚强行动的执行力。
然而,家天下的时代,某人钱财已属不义,夺人江山则是不法了,更何况周世宗尸骨未寒,孤儿寡母楚楚可怜。政变需要挑战法律与良知底线,这猴子那个逆国法、背纲常、舞蹈的的行为,赵匡胤选择与赵普与他一起悉心商讨,策划,可见赵匡胤对他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同时,赵普在疏通上下之际,还需要时而唱白脸,时而唱红脸,时而威逼,时而利诱。从一开始赵普选择的就不是一条“贤臣”之路,因为贤臣需要以学问、胸怀、道德为基础,以忠于皇族、服务百姓为归依,而这些恰恰都是赵普的软肋。赵普既然无法走光明正大的路子,那就只能走阴谋诡计、钻营取巧之涂,他要发挥自己擅营谋、攻心计的特长。
而赵普在这条路上走得十分顺畅,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帮助赵匡胤和平演变,然后又协助赵匡胤设计了另外一出好戏“杯酒释兵权”,和谐夺兵权。
像赵普这样的奇才,在帮助领导完成功业后,往往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领导担心他抖自己老底,要么是领导担心自己被他给玩死,于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另一种是领导把他当成创业与守成的核心智囊,万事依赖,信任有加。
赵匡胤是一个善于规避风险,尊重人才的枭雄,一般不会以流血方式收拾功臣,以免节外生枝,同时赵大为了扶持文人制衡武人,将文人的地位提高了许多,几乎不会轻易处理文人,以免节外生枝。所以赵普这样的人,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其实与赵宋立国,赵匡胤的治国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
赵普凭借帮助赵匡胤上位,稳固统治,实现了个人事业的飞升,很快他就成为赵宋王朝的宰相,而且还是独相。
赵普成为宰相后,作为百官之首的他,有些事情做得确实很离谱。比如,皇帝怕部下专权结党,但赵普推荐的干部,如果皇帝不用,他便一奏二奏三奏,连续上书到赵匡胤点头为止。赵匡胤对赵普这种自私又任性的行为无可奈何。
还有就是,赵匡胤担心大臣架空皇权,规定宰辅大臣之间不得通婚,赵普却与枢密使李崇矩结成儿女亲家,国家禁止私贩木材、私购土地,他却私卖木材修建豪宅,私购土地扩充房产......
赵普违反禁令、中饱私囊,皇帝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结交钱王,私通外国,皇帝只是酸不溜秋地嘟囔一句:“他吴越王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
由此可见,赵普这样的阴谋家对于赵匡胤而言,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然而,等到赵匡胤去世,新领导赵光义上台后,并没有把赵普当成一回事,把本来被赵匡胤调走的他调回了京城,先任太子少保,后任太子太保,其实都是闲职。赵普沐浴新朝,却丝毫也感受不到新朝的气象,备受冷落,郁郁寡欢。
赵普是不甘于坐冷板凳的,对于他来说,缺少的不是皇帝的信赖,而是一个阴谋。只要皇帝有阴谋,他就是靶场上的黄忠,百发百中。
前面说过赵老太爷把赵普当自家人看待,而老太太也对赵普信任有加,当初赵光义能够兄终弟及上位,老太太临终交代遗言的“金匮之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赵普是这件事情的记录和见证者。
皇帝们大多是有心病的,而赵光义的心病就是这个“金匮之盟”。因为这个坑爹的盟约规定呀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传给赵廷美,这得多么揪心啊。
要治好心病,就得篡改盟约,就得搬开自己的弟弟和赵匡胤的儿子们,于是就有了阴谋。而赵氏兄弟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一有阴谋就想起赵普,因为赵普真的是一个顶尖的阴谋家,没有他摆不平的事情。于是,赵普被重新启用为宰相。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光义与赵普君臣合谋,把赵廷美贬到了洛阳,接着贬到涪陵,使他困于偏远之地,使得他困于偏远之地,最后郁郁而终。
为什么说是君臣合谋呢?试想,有金匮之盟确保自己能够登上皇位的赵廷美,真会如《宋史•赵普传》中所说,“骄恣,将有阴谋窃发”?摆放在皇宫里的那把椅子,我明知最终会是我的,我还会去偷去抢吗?这怎么看怎么都像贼喊捉贼。
正如《资治通鉴•考异》所说:“延美之阴谋, 事无佐证,特以地处危疑 ,为众人所瞩 目,太宗已怀猜忌 ,普复从而媒孽之 ,故祸不旋踵耳。”
赵廷美成了阴谋的牺牲品,至于“德昭不得其 死 , 德芳相继天绝 ”,不过是阴谋的前奏罢了。赵普深深懂得,只要有阴谋,就会有他的市场,就会有他的锦绣前程。随着“金匮之盟”的关键人物逐渐离开历史舞台,赵光义对他更加信任,更加倚重。
赵普一生,三登相位,死后谥“忠献”,先追封“真定王”,后追封“韩王”,还“配享太庙”,得到了一个臣子身后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与待遇。
赵普的成功,关键在于道路的选择。他选择的是一条与极权合谋的通幽曲径,利用阴谋,把自己与极权捆绑成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么大富大贵,要么遗臭万年,这就像攀登高峰,越是险峻处,越容易坠落深渊,但也越容易冲刺顶峰,越容易夺取成功。
古代的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是宰相的别称吗有何依据
首先概括起来说一下答案,古代的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基本上是宰相的别称,之所以说是“基本上”,是因为这两个称呼在不同的朝代他所代表的官职含义略微有些差异,有时代表的不是真宰相职位,有时代表高于宰相的职位,甚至还有的时候代表非宰相职位。那么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
唐朝
众多周知,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立国初期,只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但是到了唐太宗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非三省长官行使宰相职能的情况,比如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这种情况就被称之为“参知政事”,但此时的“参知政事”并不是正式职位名称。直到是贞观十三年,刘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这时候参知政事才正式作为宰相一个代名词。
贞观八年,左仆射李靖由于年老疾病的原因,允许他每三两日到中书门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就此出现。永淳元年,唐高宗鉴于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表现出色但资历尚浅,所以让他们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此,终唐以来四品已下知政事者,开始以平章事为名。在此也可以看出,平章政事虽为宰相之列,但属于下等宰相。
文献依据:《新唐书 卷四十六·志第三十六·百官一》《新唐书 本纪·卷三·高宗》
大宋
到了宋朝期间,宋承唐制,但是以同平章事为正职宰相。宋初,为了分相权,打算设置一个副宰相以监控,但是名字还不能太明显,最后就叫做参知政事,但是这个职位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没有宰相的权利,所以这时还不能称之为宰相的别称。后来经过演变,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参与实际决策,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宋元祐期间,以文彦博、吕公著等人在朝德高望重,所以处老臣硕德,特命以宠之也。故或称“平章军国重事“,或称“同平章军国事“。虽说这个职位在宰相的排名之上,但是却不是宰相。
另外,宋朝期间还有使相一个称呼, 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这些同平章事者,都可称之为使相。但是使相不预政事,不书敕,只是在敕书写上其官衔而已,没有相权之实。
文献依据:《宋史 卷一百六十一·志一百一十四·职官一》
元朝
元朝期间设置平章政事一职,从一品,掌机务,属于第二阶级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第一级丞相是右丞相和左丞相。
另外元朝还设置参政二员,从二品,以副宰相身份参与朝政,其职位次于右丞、左丞
文献依据:《元史 卷八十五·志三十五·百官一》
明朝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效仿前朝制度,设置左、右丞相,统称为平章政事,又设置左、右丞,统称为参知政事,以统领众职。但是随着皇权加强,洪武九年朱元璋取消了平章政事、参知政事这两个丞相职称,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即废丞相之职。就此,平章政事、参知政事这两个丞相别称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献依据:《明史 卷七十二·志四十八·职官一》
赵普第一次罢相是由于什么原因
但凡成大事业者,身边必有几个顶尖级别的谋士。历史上的谋士很多,如文仲,范蠡,张仪,苏秦,商鞅,李斯,张良,陈平,赵普等等皆是。
这些人,腰挂三尺剑,腹藏五车书,精明异常,聪明绝顶,常常帮助自己的主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功劳往往不在攻城掠地的武将之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打量这些赫赫有名、建立卓越功勋的谋士,却似乎没有几位善终者,像文仲、商鞅、李斯之徒,其结局都是十分悲惨的。而赵普作为赵匡胤的高参,曾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促成他黄袍加身,为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不过,他也有过遭遇不偶、降职贬官的时候,那么,他为赵匡胤立了如此大的功劳,赵匡胤为什么罢他的宰相一职呢?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赵普的仕途经历。赵普最开始是后周大将刘词的幕僚,后效力于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军前,任军事判官,从此跟随赵匡胤鞍前马后,成为了智囊。赵普最大的功劳就是为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为了使兵变合情合理,他策划了契丹入侵的假戏,导演了武将劝进的真戏,又通过让后周少帝出示禅让文书,使兵变没有沾上死亡的鲜血,最终让赵匡胤几乎不损一兵一卒而黄袍加身,登上了帝位,功劳卓越。
不仅如此,为了稳固赵氏得到的天下,解决武将乱国、政权频繁更替的后顾之忧,赵普又精心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削去了大将们的兵权,消除了赵匡胤作为皇帝的潜在威胁。这一系列的运作,不仅使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而且确保了政权的稳固,这让赵匡胤对赵普越来越信任,不单将他作为核心智囊,引为心腹,事事垂询,言听计从,而且,连连提拔,使他这个普通幕僚,如坐直升飞机,不几年就成为了北宋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威赫赫。
赵匡胤是历代最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君主,他待人宽厚,质朴,从不搞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阴谋,他对待武将,当面锣,对面鼓,只要对方交出兵权,不仅不责罚,反而高官厚禄,让人家富贵一生。对待赵普也是如此,他不会因为赵普参与了他过多的机密而对他防范,甚至下手,他不这样。然而,赵普却因为自己劳苦功高,而大肆腐败,大捞特捞,这就是后来被第一次罢相的真正原因。
宰相是百官的表率,赵普却任意而为。比如,皇帝最忌讳部下与外国有私下交谊,赵普却与吴越王钱俶暗通款曲,拉拉扯扯,还收了钱俶十瓶“瓜子金”,甚至恰巧被赵匡胤碰见。皇帝怕大臣结党,规定宰臣之间不得通婚,赵普却与枢密使李崇矩结成亲家。朝廷禁止私购土地、私贩木材,赵普却私买木材建豪宅。至于其他贪赃枉法的事,更是不胜枚举。
另外,赵普这个人在宰相任上,除了贪腐之外,办事也是极为霸道的,特别是在用人的问题了,他推荐的人,如果赵匡胤不用,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荐,直到此人任命了为止,否则不罢休。此后,赵匡胤对赵普便起了警惕之心,不久,即授赵普河阳世度使,将他罢相,贬出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