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荀彧跟曹操一起征战30年,为什么反对曹操而自杀
- 《三国演义》中曹操送荀彧“空盒子”意欲何为荀彧为何直接自杀
- 荀彧死的冤吗,空盒表明什么含义
- 曹操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看完后便选择自杀,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 曹操只是给荀彧一个空盒,何罪之有荀彧为何因此自杀
- 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 如果荀彧不自杀,曹操会把他怎么样
- 如果荀彧收到空盒子后不自杀,他的结局会如何呢
- 荀彧收到曹操的空食盒后,为什么就自尽了这是有什么内涵吗
- 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荀彧收到曹操赐的空饭盒后就服药自杀了
荀彧跟曹操一起征战30年,为什么反对曹操而自杀
谢谢邀请。
荀彧和曹操一起征战30年,但也同时和曹操斗争了30年。
荀彧是站在汉天子的阵营,他深知天下群雄割据,即便庸碌无为的类似刘表和刘璋,他们虽然没有展露出过于犀利的野心,但很明显的划地割据是逃避不了的,也就是这些庸主们,就算不想争夺天下,但他们实质上是在分裂天下。
而那些野心家们,如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孙权、马腾、马超等人,更是明里暗里都要争夺汉室江山。
天下乌鸦一般黑啊,所以荀彧没得选,他只能和最有希望的“乌鸦”合作,也就是和曹操合作,先消灭那些想要称王称帝的野心家,再逼迫那些割据一方的庸主们臣服于朝廷,恢复整个大汉江山的完整。
当然啦,荀彧也不是彻底的所谓汉天子的拥趸,他希望恢复的汉室江山是汉天子和世家大族共同治理天下的汉室江山,毕竟荀彧也是其中一份子。
所以啊,荀彧在协助曹操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往曹操掌控的朝廷塞人,把那些世家大族的人尽可能地塞进曹操的阵营,用来稀释曹操的影响力,毕竟曹操的影响力除了其魅力与智慧之外,更多是曹氏和夏侯氏宗亲的支持,以及心悦诚服曹操的那些被曹操亲自收服的将帅们。
曹操内部的多次出现重大事件和荀彧之间的斗争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在演义中,就有两则很有意思的曹操加强内部管控的故事,一则是失火案,曹操奖赏了不出门救火的人,严厉惩处了出门救火的人,很明显嘛,这些人都是哪里来的,荀彧的手笔啊;二则是大比武,红绿战袍就划分了曹氏宗亲和非曹氏宗亲,所以曹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这又是谁干的呢,依然有荀彧的影子。
两则故事都充分说明了,荀彧为了削弱曹操对天下的掌控,进行了最大努力的稀释,最终还是输了,曹操越过汉高祖刘邦立下的非刘氏不得为王,在他领魏王爵位的时候,注定荀彧的所谓稀释已经失败了,曹操完全掌控了曹魏的天下,作为对失败者的羞辱,荀彧得到曹操送来的空盒子,他当然明白自己的力量已经被曹操清空,再也折腾不起来了,剩下的只能用自己的命去填。
《三国演义》中曹操送荀彧“空盒子”意欲何为荀彧为何直接自杀
《三国演义》中,曹操送荀彧一个“空盒子”,荀彧见后直接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曹操与荀彧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在决定生死之际,一切说法都是多余,一个空盒就足以代表。
早年荀彧初见曹操时,当时曹操大喜,直呼荀彧“吾之子房”。荀彧在曹操身边确实起到了张良的作用。首先在汉献帝遭劫难之时力劝曹操奉迎皇帝,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使曹操身价倍增,直接号令天下。曹操灭群雄无一不是挟天子之威而行事。曹操与袁绍相争时,荀彧为曹操谋划,打消曹操及部下的顾虑,破除了袁绍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整个平定北方的进程中,荀彧基本上是在首席战略家的位置“居中持中”。每次重大战役荀彧都掌握各种军情,制定作战大政方针和细节谋划。荀彧并不随军,每当曹操亲征,荀彧居中调停。每处战争危难之急,他都能拿出最合适的主张送达前线。曹操虽谋士众多,但在统一北方整个进程中,荀彧应算头一功臣。
那么这么优秀的谋士为何让曹操所不容呢?原因很简单,荀彧是汉王朝忠实的卫道者,他跟随曹操是他认为自己与曹操志同道合,共同平定天下,结束汉朝战乱纷争的局面,还大汉一片宁静。但作为汉相,曹操则日益野心膨胀,忠心日减,汉王朝都只能仰他鼻息生存。在曹操要加九锡,进位魏公时,终于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于是曹操视荀彧为自己的政治障碍,在几度变更荀彧的职务和削减权力后,荀彧自行退出权力圈子,休病疗养。
此时就是荀彧生命的尽头。曹操命人送来了一盒点心,荀彧打开一看居然是个空盒,马上明白了曹操之用意。
荀彧知道自己的使用价值没有了,政治前途完全断送,一切空空如也。以荀彧之才干和气节,如此活着如同行尸走肉,岂不是生不如死?曹操深知这一点,荀彧更是心知肚明,此招其实就是取他性命,所以自尽而亡。
荀彧死的冤吗,空盒表明什么含义
不冤,空盒可能是一些史书杜撰的,盒子是果盒,空盒表示,“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自裁)”。
建安十七年,曹操已灭袁绍,征乌桓,平定关中,虽说赤壁战败,但权势都到达顶点,汉朝廷中几乎万人之上,但在找汉献帝要一个魏公称号时,却被荀彧不识相的呛了一次,(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嗯,看起来完美的回答,保全了汉献帝的脸面。不过离完蛋也不远了,在曹操看来自己的权利功绩,莫说一个魏公,就是并肩王,汉献帝也不敢放一个屁,你荀彧在这蹦跶什么。虽说曹操并没有当场翻脸,但荀彧自此也几乎不在被重用,也不在随军参战,而后便死在了寿春。时年五十岁。
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曹操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看完后便选择自杀,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荀彧是在曹操刺杀董卓失败,揭杆起事时就跟了曹操的,他智谋过人,是曹操倚重的第一谋臣。他独当一面,为曹操出谋划策,每算必着,为曹操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曹操准备篡汉自立一事中持坚决反对态度,引起了曹操的不满,起了杀机。
当曹操给他送来一个空食盒后,他想到了两点,其一,自己多年为曹操立下的汗马功劳,空空如也,曹操不认可,心机白费了。其二,他对曹操的进谏规劝,曹操不作答复,已经铁了心,他绝望了,自杀了。
曹操只是给荀彧一个空盒,何罪之有荀彧为何因此自杀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在曹操统一北方的霸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居功至伟。
其主要成就是为曹操规划制订了军事战略方针。
在帮助曹操实施这一战略时,荀彧最主要的功绩体现在两点上:曹操两次面临重大决策时,荀彧都及时上呈建议书,为曹操正确决策起了关键作用。
从这两个重要的建议书来看题主这个问题,就感觉很有意味。
01
《迎驾许都议》
迎驾都许议
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下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
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后,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回到洛阳。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操内部发生了激烈地争执。绝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没有平定,韩暹,杨奉连接北方的张杨,暂时还无法控制他们。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理由是相当充分的。
但荀彧认为应该奉迎天子,并给曹操上了《迎驾许都议》。
曹操力排众议,奉迎天子建都许县。
从此,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为统一北方奠定了战略基础。
02
《报曹公书》
绍聚众官渡,欲与公决滕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也。以公神武明哲,而奉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能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袁宏《后汉纪》二十九,又见《后汉·荀彧传》。)建安五年(200年)九月,官渡对峙,曹操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都。
荀彧回信,不主张退兵,建议继续坚守。并指出袁绍也是锐气枯竭,局面必将变化,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03
匡扶汉室
荀彧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匡扶汉室。
初举孝廉,任守宫令。看到董卓专权,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弃官归乡。
后投奔袁绍,袁绍待为上宾。但发现袁绍不能忠于汉室后,就投奔曹操。
无论是奉迎天子还是官渡坚守,无不是忠心于汉室。
尽管结果是好的,但曹操是冒着天大的风险的。
曹操与荀彧或许在此时是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但选择的策略是高度一致的。
这是他们能够密切合作的基础。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曹操不奉迎天子,曹操依然不失为一方诸侯;而献帝的处境就大不相同啦!
迎接献帝后,曹操处于四战之地,面临很大的风险。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张绣,刘表等,都对其构成巨大威胁。
还有衣带诏事件,曹操几乎就是董卓第二的下场。
再说官渡之战,如果曹操退军,有势力就有地盘,曹操依然是一方诸侯;而献帝呢?又会处于流浪之中。如果官渡战败,曹操没有了军队,想再次崛起,就困难多了。
我不止在类似的问题上回答过一次,荀彧说得坚守就有机会,那机会在哪里呢?
荀彧与曹操是在赌,毫无目标的赌。幸运的是他们赌对了,谁也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许攸投诚了。挽救了曹操,更是挽救了荀彧,挽救了献帝。
否则荀彧和献帝就不知到哪里去啦。
现在说这个似乎不太恰当,但接下来的事就非常清楚啦。
04
分道扬镳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
荀彧认为: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意思就是说,君子办事没有你这么办的哦,要这么做,你就是个小人。荀彧的态度,惹怒了曹操。至此,哥俩彻底分道扬镳。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乘机把他留在军中。
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郁而死。
史书上有个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一看,食盒空无一物。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不乐意食魏禄,那汉禄也不必吃了。
于是,荀彧服毒自杀。
不管这个说法是否确实,但荀彧之死,与曹操脱不了干系。
改朝换代已经是箭在弦上,曹氏不做,恐怕底下的人也不干啦。
荀彧一生忠于汉室,其忠可嘉,但似乎是不足为取。
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天下没有他容身之处,往哪里逃。他辅佐曹操做出做出大功勋,他有敌人。曹操势力大,没人帮他。他是想逃也没有合适的地方的。
如果荀彧不自杀,曹操会把他怎么样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知道荀彧的心思了,自己称魏王加九锡,是众望所归,也为将来的儿子铺路,势在必行,荀彧公然反对,即使曹操碍于情面不处罚荀彧,也会剥夺荀彧的权利,不在重用,识时务的大臣肯定会疏远荀彧,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荀彧也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自己一生想匡扶汉室的梦想破灭了,综合因素下荀彧肯定会郁郁寡欢,这个时候荀彧年龄也不小了,受打击后,也时日不多。还不如自己死的痛快些,不会那么难受了!
如果荀彧收到空盒子后不自杀,他的结局会如何呢
首先要搞清楚荀彧为什么要自杀?荀彧是汉臣,一直到死都是忠于汉室,而偏偏汉室垂危,摇摇欲坠,荀彧的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那怎么办呢?只能另寻靠山明主,前提是这位靠山必须能撑起汉朝半边天,所以就跟买股票似的就买了曹丞相买对了…可是荀彧老了的时候,三分天下曹操已得二,权力欲望的野心俞发澎胀,迫使曹操想要改朝换代,当所有人都唱议曹操当皇帝时,只有荀彧反对,并且丑骂那些老汉臣,已和曹操摊明牌反对,独自回府后,细细想来为曹操做了那么多,没想到以前的理想抱负都打水漂了,心里落差太大,所以就算曹操不送来个盒子,荀彧也不会苟活,他已不能溶入到曹操集团中去了…
荀彧收到曹操的空食盒后,为什么就自尽了这是有什么内涵吗
荀彧有王佐之才,当初他是投在袁绍门下,看不习惯袁绍,认为袁绍无作为,又主动投到曹操门下,曹操说,荀彧是我的子房啊。委以重任。荀彧也没有辜负所望,屡次立下功劳,成为曹操军中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但是,当曹操成功后,开始骄横起来,汉献帝要加封曹操为魏公,赐九锡。荀彧公开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曹操本是兴义师来安宁汉室的,不该接受称号。这引起了曹操的不满。212年荀彧到谯县劳军,曹操把他留住,晚上赐给他一个食盒,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荀彧是聪明人,明白曹操的意思是不给你吃的了。你自己想办法吧。这是对荀彧的侮辱啊,荀彧就拔剑自尽了。
同样的故事是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当时的聪明人杨修看到了,便与众人分吃了。原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字“一盒酥”,杨修认为是写“一人一口酥”。搞得曹操也是哭笑不得。后来杨修在汉中随军时,听到曹操晚上口令“鸡肋”,他马上打点行装收拾撤退。曹操知道了后,也表示无奈。鸡肋的意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来,曹操找个机会把杨修杀了,这人太聪明,什么都看得出,知道太多哇。
而荀彧是老实忠诚之人,一向忠心耿耿对曹操进言献策,立下很多功劳。但是曹操感觉荀彧只是忠于汉室,不是忠于他个人。又不好找机会干什么,于是灵机一动,送他个空盒子,表示两人关系到此为止。而荀彧是多想了,认为是奇耻大辱,又想到曹操势力已形成,原来是自己看走了眼哇。自己也50岁了,又有重病,不如了断算了。很是悲呛。
同样看走眼的还有,曹操早年逃跑途中遇到的陈宫。陈宫原来是个县令,抓住了曹操,但是为曹操的志向所感,于是弃官跟随曹操一起跑路,结果在一起投宿曹操老友吕伯奢家时,曹操误杀了吕伯奢家人。曹操不反悔,回头又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也给杀了,错上加错。陈宫大失所望,原来这个曹操本是个禽兽之人,还说什么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把陈宫气的不得了,又连夜弃下曹操独个跑路了。
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荀彧收到曹操赐的空饭盒后就服药自杀了
饭盒无饭怎充饥?
寓意已明命归西。
不必烦劳刀斧手,
坦然一笑与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