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明朝党争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
有明一代,“党争”可以说贯穿始终。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党争”的苗头已经显现。当时,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中,以淮西人居多,而朱元璋本身也是淮人,故明朝建立后,这批人大都封公列侯,身居高位。围绕其中的核心人物、韩国公李善长,形成了朝中的淮人官僚集团。
由于身兼功臣和皇帝同乡两重身份,在开国后,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列朝中第一。在他之后,由其同乡胡惟庸继任为相。在他们先后掌权的十几年中,由于淮人集团的排挤,使得非淮人官员很难在朝中立足。如同为朱元璋亲信谋士的刘伯温,因其为浙东人,所以自入朝后就备受打压:刘伯温的才华和功劳在一干功臣中并不算差,但由于淮人官员从中作梗,在封功臣时其只被封为诚意伯,而淮人出身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
图 胡惟庸(?—1380年)
由于李善长的挑拨,仅仅在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自此远离官场。但这还没结束:由于之前朱元璋在向刘伯温征询丞相人选时,后者没有为李善长说好话,由是李善长记恨在心,之后借故革掉了刘的俸禄。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刘伯温不久便忧愤成疾,而此时淮人集团的胡惟庸借机派医生为其诊治,但蹊跷的是,刘伯温在此后一个月便病故了。由此可见,即便远离政治,淮人官僚依然不肯放过自己的敌人。
到明代中期的嘉靖、万历二朝,“党争”正式登场。先是嘉靖时,以内阁首辅严嵩为首的“严党”和以内阁成员徐阶、高拱为代表的“清流”之间的争斗:当时严嵩结党营私、大肆贪污,“清流”官员借此不断攻击“严党”。而严嵩也没闲着,他利用权势,先后罗织罪名杀害“清流”领袖夏言、仇鸾。在严嵩掌权的二十余年里,“清流”对其的攻击也从未停止:沈炼、杨继盛等先后上疏弹劾严嵩的罪状,但都未能成功,反遭严嵩陷害致死。
图 严嵩(1480年-1567年)
明末,“党争”之势达到顶峰。先是在万历皇帝立太子的问题上,浙人出身的“浙党”官员顺从万历的想法,而著名的“东林党”官员上书反对;对此,其他党派又群起攻击“东林党”。由此,在围绕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各派官员争斗长达20余年之久。
明熹宗时,“党争”又演化为“内朝”和“外朝”之争。因宦官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得以参预机要,又提督东厂,能任意罗织罪名、掌握官员生杀大权,故围绕其身边迅速形成了一个集团,东林党人称之为“阉党”。因魏忠贤得熹宗信任,故其在朝廷内外权势滔天、为所欲为,对其趋炎附势者络绎不绝,甚至称其为“九千岁”。见“阉党”专权,败坏朝纲,东林党人开始激烈攻击魏氏一党:左都副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被诬下狱,后受尽酷刑惨死狱中;其余东林党人如左光斗、魏大中等也因反对魏氏专权而被下狱折磨致死。至此,“东林党”势力大为受挫,“阉党”遍布朝廷,直到崇祯时才覆灭。
图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纵观宋、明两朝的党争,前者多为纯政见之争(如变法派和保守派),且斗争结果仅止于罢相、去官(远离中枢);而后者多以官员籍贯划分派别,同乡之间相互抱团,对于非本派者必加以打压、排挤,发展到后来变成“为了争而争”,事事都要攻讦一番,而且相争的结果可谓惨烈:失败者几乎都被处以极刑,死于非命。
文:爱影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商隐的唯美唐诗《端居》怎么赏析
《端居》是写李商隐身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即闲居。诗的内容就是写异乡闲居时思念远方亲人,诗中有“空床”二字,所以李商隐思念的人可能就是他的妻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人居异乡,最盼望的就是能收到家中妻子的书信,然而,诗人李商隐却收不到远方妻子的书信,于是只能企盼能在梦中归家,与妻子相会,可惜,“路遥归梦难成”,现在,连梦不也做了,诗人心中的孤寂可想而知。
没有妻子的书信,没有梦中的相传,只有一张空床,默默抵御秋天的寒冷。
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敌”字在这里不仅描写了外在的客观环境,还透露出了诗人的主观心境,秋天的凄凉不断侵蚀诗人的内心,诗人要不断抵抗,避免完全陷入凄凉的心境中,但前面“只有”二字,让诗人的抵抗变得多么无力,展现出诗人刻骨的凄凉之感。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情感往往是难以表达的,比如你整天说自己好孤独好孤独啊,这就让你的孤独变得廉价苍白,完全不能让别人产生共鸣。
所以诗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情感,而是营造一个情境,让你陷入其中,让诗中的情感慢慢浸润你的内心,从而将他的情感传递到你的心里。
李商隐这首诗就是这样,最后两句不再直接表达他的孤寂凄凉之情,而是营造了一个朦胧凄迷的情景,融情于景,让你在这个情景中感受他的情感。
青苔与红树,本是鲜明的景色,但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凄迷冷清,就像诗人的愁绪,悠悠迷迷,令人哀伤。
唐末持续了40年的“牛李党争”有怎样的始末
我们都知道,唐朝皇帝最烦恼的就是地方节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镇。
可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却表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这显然是一句吹牛皮的话,因为他既去不了河朔的节度使,也去不了朝中的朋党。但是能把朝中朋党之争,上升到河朔节度使这个高度,可见朋党之争不简单。
那么为啥朋党之争最让皇帝头疼呢?都是自己的臣子,一言不合宰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吗?问题就出在这些大臣你还动不得,因为人家是成群结队来的!牛李党争,就是唐朝后期最麻烦的朋党之争。
一、唐朝已经够乱了,群臣还要来添把火。
安史之乱究竟乱不乱?我的天,洛阳和长安都被打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带着一票马仔逃成都避难去了,半道上还把心爱的杨贵妃给折了。太子李亨提前跑灵武登基去了,扬言要带着郭子仪他们收复失地。
结果唐肃宗李亨屁颠屁颠地跑回纥人那儿喊了声哥哥,让人家来收拾残局。代价是啥?回纥人的要求是:打下长安,土地和士绅归你,票子和女人归我!
好家伙,是个人都不会同意吧?结果人家唐肃宗连连点头,跟夺回江山比起来,什么事儿都不算事儿。你说乱不乱?
更乱的还在后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宰了安禄山,结果被史思明给杀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也不甘寂寞,又把史思明给宰了。
这边还没结束,郭子仪的好搭档仆固怀恩,又屁颠屁颠地跑去把吐蕃人带来再次打下了长安,另一个好搭档李光弼,碍于唐代宗李豫(唐肃宗的儿子)的怀疑,吓得连朝廷都不敢去,悲愤而死。
你说说,这么乱的局面,唐朝该怎么收场?其实已经没法收场了。因为节度使大大们分封拥兵不朝了,连李光弼那么大功劳的人你都怀疑,连仆固怀恩这种全家为大唐殉难的人都选择反叛,你们老李家可就拉倒吧,还有啥值得效忠的?也就是老郭在前面顶着,否则老李家早就丢了天下了。
为此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就这么形成了,其中最牛的当属河朔三镇,也就是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他们仨有啥值得牛的地方呢?原来安史之乱之所以平定,主要是因为史朝义的三个部下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三人选择投降了唐朝。那投降也是要讲条件的,所以唐朝就任命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
这三个人能是真心投降吗?当然不是,他们手里有军权、政权、财权,有地盘,有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你说他们投降干啥?
节度使们纷纷开始挑战唐朝皇帝的威信,这也就算了,结果依靠宦官的群臣们发现似乎他们也有机会,于是乎牛李党争就这么出现了。
二、一场科举,开启了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的主角人物: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
李党:李德裕。
唐宪宗元和三年,开科取士本是一件好事。可是这届考生不太好带啊,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等考生,忧愤于朝政衰败,节度使做大,所以说了一堆针砭时弊的话。
说实话会讨人喜欢,所以考官裴垍、杨於陵、韦贯之当场就给了他们高分,显然就是要做大官的节奏了啊!可是说实话也会讨人厌,因为你说朝廷不好,那就是在指责当时的宰相李吉甫无能。李吉甫就是后来李德裕的老爹,主角一下子都出现了。
李吉甫无能与否,还轮不到你们这帮小屁孩儿来评论。于是乎李吉甫就指控考官们作弊,唐宪宗这脑瓜子也未必好使,查都不查就把人家给贬谪了。至于牛僧孺等人即使考上了,也没机会得到重用。
大家是靠实力上位的,现在偏偏都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于是朝中正直之士纷纷开始为士子们打抱不平,而且那帮被贬谪的考官,好歹在朝中也有不少朋友。
在这帮人的推动之下,唐宪宗又不得不把李吉甫给打发出去做了淮南节度使,顺带着把裴垍弄回来做了宰相。这样一来,属于各打五十大板,党争雏形就这么形成了。此后两党成员,一方在朝,另一方必然在野。属于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状态。
三、又一场科举,正式拉开了党争序幕。
唐穆宗时候,又开始举行科举考试了。这个时候牛僧孺、李宗闵等人都混得人模狗样的了,所以他们开始在科举考试中提拔一些自己人。
比如说这次科考中,李宗闵的女婿苏巢﹑杨汝士的弟弟杨殷士,还有宰相裴度的儿子裴撰都考上了进士。要知道,唐朝进士的录取率低得感人,每年少则几个,多也不过20多人罢了。这一下把他们的子侄兄弟都给录取进去,这哪成啊?
于是乎前任宰相段文昌就举报他们作弊!同时李德裕、元稹这帮人也表示段文昌说得对!老套路又来了,唐穆宗二话不说,重新复试,结果14个中榜之人中,只有3个人能勉强过关(说实话,文科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复试参考性并不强)。
这还得了?唐穆宗很生气,收拾不了节度使,还收拾不了你们这帮文臣了?于是乎唐穆宗就把李宗闵、杨汝士等人贬谪了。这算是彻底拉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双方正式开战了。
李宗闵走了,可是牛僧孺还在朝中,甚至还担任了宰相。所以没多久李德裕就被赶出去担任了浙西观察使。
唐敬宗的时候,牛僧孺改任武昌节度使。到了唐文宗时期,李德裕终于回朝担任了兵部侍郎,裴度本打算推荐李德裕做宰相,结果李宗闵这家伙却找关系混上了宰相的职位。而李德裕再次被调到外地担任义成节度使。
由于宰相裴度不合时宜地推荐了李德裕担任宰相,所以被他们打发到了外地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至于牛僧孺则再次担任了宰相。
等到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回来担任了宰相,那牛党的人可就倒霉透了,全部都被贬谪出去做官,李宗闵则被贬谪为山南西节度使。
仅仅过了一年,李德裕又被排挤出了朝廷,担任镇海节度使,至于李宗闵,则再次回来做了宰相。
头疼啊头疼,这两党中人,一党在朝,另一党必然下野。这么交替转换了40年之久,乐此不疲。这就是牛李党争。
总结:牛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唐朝被节度使绑架以后,唐朝的皇帝也就被宦官给绑架了。牛李党争的背后,其实是宦官集团的斗争,因为这帮文臣都需要依赖宦官才能生存下去。
唐文宗去世以后,牛党背后的宦官力量失势,所以牛党自此沉沦。唐武宗继位后,李党领袖李德裕再次成为宰相。
他打压了一票牛党成员,牛僧孺和李宗闵自然不能幸免。不过唐武宗在位只有6年,唐武宗去世以后,唐宣宗时期,宦官们不满李德裕专横,所以白居易的弟弟宰相白敏中赶走了李德裕。自此牛李党争告一段落,白敏中是牛党成员,所以说最终以牛党获胜而告终。
其实这场长达40年的党争,没有谁是胜利者。因为他们在内耗的同时,使得地方节度使们逐渐做大做强,唐朝中央,渐渐失去了夺回权力的可能。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