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说宋朝是唯一超过三百年的朝代
- 都说宋朝重文轻武,那么,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
- 宋朝江山怎么从太宗一脉回到太祖一脉的中间有什么曲折故事吗
- 如果说宋朝军队太弱,为何能抵御蒙古军10年之久
- 为什么在宋朝之前江南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
- 宋朝有多少个皇帝
- 宋朝皇帝世袭表
- 为什么有人认为联蒙灭金是南宋朝廷短视的表现
- 宋朝为何不能一统江山
为什么说宋朝是唯一超过三百年的朝代
不是吧,要是北宋、南宋可以看做一个朝代,那么超过三百年的朝代多了去了。
秦朝: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立国,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累计563年。北宋-南宋(960年-1279年),也才319年而已。
有人说,秦国是算不上王朝的,秦始皇统一后才算王朝。
那么,北宋和南宋哪个完成统一了?赵匡胤登基称帝在960年,那时候北汉、南汉、吴越、南平、南唐、楚国、后蜀还都在,打了十六年,一看,咦,北汉还在。
秦始皇统一六国,其中有燕国,北宋的时候,燕国地区是辽国的,赵国的北部也属于辽国,就是赵公子嘉,最后死守的代国地区(今大同),北宋连中原都没有统一。
所以说,宋朝如果算朝代,那么秦国也应当算朝代,否则就是歧视。
南宋更小,基本和楚国大小差不多,有图为证。
战国地图
南宋地图
大家都没统一天下,都是被别人统一,北宋、南宋如果算王朝,那我大楚国也算王朝咯,从公元前1042年开始,公元前223年结束,享国819年!你宋朝比得过吗?
要是按照北宋、南宋连起来的算法,我大楚还应当加上楚义帝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年份(其实也这两货也没几年,但是老霸气了,把秦朝都干翻了)。
大辽国也不愿意,北宋是向大辽缴纳岁币的小兄弟,北宋都能称王朝,大辽岂不是王上王?两国关系可是有双方国书认证的,况且辽国比北宋还早出生53年!(公元907年立国)
北宋、南宋可以连着算,那么辽国都可以一拖三了,1125年金灭辽天祚帝后,皇族耶律大石到西域建立了西辽,金朝末年,耶律留哥等人还建了东辽、后辽,最后灭亡都到1269年了,这些辽加起来有360多年呢,宋朝比不过。
论疆域西辽不比南宋小
元朝也有话要说,北宋、南宋这种“小趴菜”也算王朝,那么退一步讲,元朝不从成吉思汗算,从窝阔台时期灭亡金朝开始算,总归可以吧,入主中原了。
1234年--1368年算是大元时代,当然窝阔台、蒙哥时期叫做蒙古,大元是忽必烈开始的称呼。大元之后是“北元”,北元之后是“后北元”,也就是鞑靼。
南宋可以看做王朝,北元、鞑靼也应当看做王朝,领导系统一直存在,元朝的玉玺一直在使用并传承,成吉思汗的子孙也一直在掌权,直到林丹汗被后金消灭,由成吉思汗开创的这一系政治、军事力量才算灭亡。
窝阔台(元太宗)+贵由(元定宗)+蒙哥(元宪宗)+大元(忽必烈-元顺帝)+北元+鞑靼,总计400年,也比宋朝要长得多。
其他,就不用八百年的周朝出来吓人了,汉朝、唐朝也不要刺激“小趴宋”了。
都说宋朝重文轻武,那么,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飞扬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器装备和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军费开支约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费开支最多时高达120多万。
自唐以来,藩镇割据,以后五代十国,直至赵匡胤陈桥军变,“黄袍加身”。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以后,往往君臣猜忌。皇上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为了来之不易的江山统一,才有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深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专将,将不识兵。
同时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整个宋朝时期,当时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收到多方面的牵制,乃至带兵打仗都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在中央,宋朝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宰相不止一个,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机制,频繁调动,还下设置通判,以分其权利,同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又在地方设置运转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以上官制,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皇帝权利大大加强!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自然也与垃圾无异。宋朝的确被塑造成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对宋朝来说并不适用,因为宋朝相对于侵入中原的辽、金、蒙古,要发达得多得多。
先是经济领域,北宋宋仁宗时代,当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9200万两,而偏安江南的南宋,最高峰时的财政收入每年超过1.2亿两,汉朝被载入《史记》中的富商,在宋朝只能算个中等家庭。虽然每年都要给辽、金等岁币,但与宋朝巨额财政收入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文化领域,别的暂且不提,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独占了六个。因为“重文轻武”的制度,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而赵宋皇帝的文化水平也是历代皇帝中所罕见的。宋徽宗虽然是个昏君,但不能否认的是,徽宗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让人瞠目。
科技领域,由于抵抗外敌与发达的经济促进,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宋朝的各种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出现在宋朝,火器广泛应用于抵抗外地,而指南针大规模应用于海外贸易。各种航海、农业、水利科技纷纷出现。
更为人称道的还是宋朝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国古代维持千年的宵禁制度在宋朝崩溃,人们真正开始有了夜生活,城市商业也真正繁荣起来。
而为人诟病的军事领域,宋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大多因为内部斗争,而非军事实力不行,否则弱小的南宋何以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长达半个世纪?
宋朝江山怎么从太宗一脉回到太祖一脉的中间有什么曲折故事吗
相对于其它朝代的皇位更替,宋朝的皇位更替显得很是特别,宋太宗在宋太祖离奇去世后匪夷所思的继承了皇位,至此皇位由宋太祖一脉传至宋太宗一脉,这一传就是一百多年,直到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由于高宗遭受兵变惊吓失去生育能力,所以皇位再次回归宋太祖一脉,直至宋朝灭亡。
一、太祖传位之谜:
关于宋太祖的突然死亡,一千多年来始终饱受争议,根据宋朝史料记载,宋太祖直到去世之前身体各方面状况都是非常不错的,并未出现任何疾病的征兆,并且宋太祖去世时,他的几个儿子都已经成年,作为弟弟的宋太宗似乎没有理由继承皇位,这倒不是说宋太宗作为皇弟无法继承皇位,而是因为皇位的继承制首先是父死子继,然后才是兄终弟及。从宋太宗即位后的表现来看,他的即位似乎也是疑点重重,首先宋太宗为了平息非议,抛出了一条所谓的“金匮之盟”,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非但没有起到平息舆论和谣言的作用,反而引起了更大的非议。试想,若所谓的金匮之盟真的存在,为何在杜太后以及宋太祖生前没有将其公布于众,而非要等到宋太宗登基后才公布,这显然有欲盖弥彰的嫌疑。另外,从宋太祖的几个儿子日后非死即疯的遭遇来看,宋太宗的继位也颇受争议。
二、高宗传位之谜:
自宋太宗即位后,皇位就由太祖一脉传至太宗一脉,太宗之后经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七代,直至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后,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在应天称帝,宣布重建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宋,赵构也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南宋建立后,金兵大举南下攻宋,赵构如惊弓之鸟般仓皇出逃,这位南宋皇帝甚至一度被金人撵到海上,由于长期的漂泊不定,加强后来突发的苗刘兵变,致使宋高宗赵构受到惊吓,所以不能生育,而他唯一的儿子也已夭折,赵构的绝嗣基本注定,宋高宗为保大宋基业千秋万代,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赵昚作为自己的养子,赵昚是赵匡胤一脉的后人,这是经过一百多年后,皇位重新回到赵匡胤一脉。关于赵构传位太祖后人的原因,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据说南宋使臣出使金朝时,惊奇的发现金国皇帝金太宗竟和宋太祖长得一模一样,从此便有了一种说法,说是宋太祖转世回来要抢回自己的皇位,只至于宋高宗都信以为真,将皇位传给太祖后人。因为赵光义一脉在靖康之变中,基本上被抓完了。所以直到南宋灭亡,皇位也一直是在赵匡胤一脉的子弟中传承,再未回到宋太宗一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如果说宋朝军队太弱,为何能抵御蒙古军10年之久
到了南宋后期,宋军的战斗力是有一定提升的。
宋朝军队之所以弱,主要是在于军队制度,对军事将领的压制,内重外轻。在南宋开国后,由于军事压力巨大,给予将领很大的自主权,于是乎中兴四大名将崛起。但是,宋朝的老问题又来了,对武将防得半死。后来宋高宗依秦桧之计,把张俊、韩世忠、岳飞都限制在枢密院任正副使,表面上是对三人的升迁,实际目的是把他们调离自己的军队,解除兵权。这一事件,导致南宋复兴的军事力量,很快就昙花一现后枯萎了。
在南宋几次北伐战争中,既出不了名将,也没打什么胜仗,战斗力弱得可怜。然而,到南宋后期,军事力量居然变强了,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蒙古的崛起,连续发动对金国的进攻。金国境内的汉人纷起起义,其中以李全的“红袄军”最为著名。当时宰相史弥远企图以红袄军的力量来对抗金国,便秘密收编,并命名为“忠义军”。
忠义军的出现,给南宋一直以来限制武将的传统撕开一道口子。只要朝廷敢放开,中国大地,何愁无英雄人物呢?李全的忠义军战斗力非常强,多次打败金兵。这种“私家军”的先例一旦开了,就不好收住了。朝廷对李全十分倚重,甚至任他胡作非为,武人的权力迅速就扩大了。
这时,另一支带有“私人军”性质的军队出现了,便是孟宗政的“忠顺军”。孟宗政曾在宋金战争中与金兵相持于枣阳八十余日,杀敌三万,威震四方。孟宗政打败金兵后,唐州、邓州一带汉人纷纷前来投奔,他从中挑选两万名壮士,编为“忠顺军”。这支军队非常重要,成为后来抵抗蒙古最强有力的部队,孟宗政去世后,他的儿子接管这个部队,他便是南宋后期的第一名将孟珙。不仅如此,后来坚守钓鱼城的名将王坚,就是出身于忠顺军。
除了孟珙之外,还有一个人非常重要,就是余玠。
我说过,只要给将领自主权,朝廷不去压制,就会有奇迹。在朝廷派介玠去治蜀时,川蜀由于蒙古军的破坏,富饶的天府之国已是残破不堪,许多城池都只剩下残垣断壁,失去其军事防御价值,完整的州郡所存无几。自蒙军入侵以来,历任四川宣抚使、制置使因府库不足、地方政府开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四川实际上已处于失控状态,监司戎帅,各自为令,官无法纪,民不聊生。
朝廷必须派一个强有力的人去恢复川蜀秩序。淳祐二年(1242年)朝廷以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朝廷给他很大的权限:“任责全蜀,一应军行调度,权许便宜从事。”余玠走马上任后,以雷霆霹震雳手段整饬军政,简选官员,重贤礼士,招揽豪杰。
余玠最大功劳,就是修了钓鱼城,钓鱼城三江环绕(嘉陵江、涪江、渠江),地势极险峻,峭壁悬崖,城墙雄伟而坚固。在后来与蒙古的战争中,钓鱼城发挥“功可过十万师”的作用。
在蒙宋战争中,最重要的两战钓鱼城之战与襄阳保卫战,都与孟珙、余玠两位伟人有关,尽管当时两人都去世了。钓鱼城是余玠所修,守将则出自孟珙麾下。
自从孟珙在1239年收复襄阳、樊城后,便指出这两座城池的重要性:“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襄阳城保卫战坚持七年之久,虽然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迟滞了南宋的灭亡。
所以到了南宋晚期,随着将领权限的扩大,军事力量较之前要强。
为什么在宋朝之前江南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
现在的人说起江南,那基本就是小桥流水,水乡温柔,经济发达,鱼米之乡,几乎全都是各种人间梦幻的赞美,然而在宋朝以前,江南在内的南方,可不是今天这样的。
古时候很长时间之内,咱们国家的中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相对荒僻。
从先秦开始,南方地区就因为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被中原所看不上,当地的环境在那个年代实在是不适合农耕发展,更加不适合人口的居住,所以通常是作为流放之地的。
历代对于江南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现在的江南,说的主要是长三角地区,而以前古代的时候像是如今的湖广南方、江西与皖南地区,都曾被称作是江南。
上古时期的南方地区,与如今大不相同,那时候的南方气候比现在湿热得多。
要知道春秋战国的时候,山东与江淮一带尚且还有大象出没的记载,北方尚且还温暖,更别说是同一时期的南方地区,与其说是温暖,不如说是非常湿润闷热。
比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在长时间内都属于那种土壤湿黏不容易耕种的地方,而且当地水网密布到处都是河流湖泊,并且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根本不适合人居住。
先秦到秦汉时期,南方基本上就是越人的天下,但越人也分成很多个不同的部族,在楚国被秦朝给吞掉以后,江南地区长期都名不见经传,不是非常出挑。
两汉时期,荆州与扬州虽然崛起,但也仅限于其北方的少数地区。
比方说当时的荆州极其巨大,可人口与城市主要就集中在江汉平原一带,而扬州的主要发展中心也集中于长三角跟太湖平原地区,余下地区还是荒芜一片。
这也是无奈,因为生产力条件不怎么样的时代,江南地区的开发实在困难,而且那时候人口也不是非常多,对于花费大力气开发江南,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江南长期发展不起来。
因为条件差,开发成本高,所以江南人口荒芜发展落后,如此就变成了蛮荒之地,而这样的状态让北方的人更加不愿意南下,如此循环往复,江南的问题无法解决。
直到三国与晋朝的时候,由于北方的大规模战乱,中原人被迫南迁,称作衣冠南渡。
大量的中原移民,带来了劳动力与技术,这才使得江南不少地区逐渐发展起来,但当时的移民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江南被开发成长起来的地方也不是非常多,零零散散。
直到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扬州、金陵、苏州这些集中于江浙地区的城市而已,此外的地方还是落后,像是庐陵、房陵等地,都还是出了名的流放之地。
不过这一时期的南方地区,总算也是发展起来了,因为随着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增加,还有环境的破坏与资源消耗,北方很难再承受增长出来的人口。
而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加上生产力条件都在飞速上升,环境更加优渥。
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全面反超北方,而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也是在两宋时期得以彻底完成,反而北方地区由此开始衰落。
有意思的是北宋时期,南方还是经常被北方所轻视,但各个方面南方的反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北宋之后,中原受到金朝、蒙元的破坏,发展更加不如南方地区。
古时候的南方地区,跟现在的条件是完全不同的,那时候的江南,到处都是水乡泽国,人们又没条件大规模修路架桥的时候,这些水网只能成为交通的障碍。
此外,密集的森林、各种毒虫猛兽,还有被视作蛮夷的越人,都让江南变得“闻风丧胆”。
后来随着气候的整体改变,以及中原长期战乱与资源不足,人们才被动向南方迁移,而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原本南方的各种劣势,也逐渐成为了优势的发展条件。
江南都还算是好的,像是岭南与海南,直到明清都还是流放地,这些都是古代特定的条件下所造成的局面,时移世易,古代很多的蛮荒之地,如今反而变得非常发达繁荣。
宋朝有多少个皇帝
北宋 共9位皇帝
宋太祖 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 共9位皇帝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宋朝皇帝世袭表
宋朝一共有18位皇帝(北宋9位,南宋9位):
北宋(960——1127)
一、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庙号:太祖
帝名:赵匡胤
辈份:第一代
在位:960——976(16年)
生卒:927——976(49岁)
皇考:赵弘殷第二子
生母:杜氏
年号:建隆(960——963)乾德(963——968)开宝(968——976)
陵墓: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二、
谥号: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庙号:太宗
帝名:赵匡义(赵光义、赵炅)
辈份:第一代
在位:976——997(21年)
生卒:939——997(58岁)
皇考:赵弘殷第三子
生母:杜氏
年号:太平兴国(976——984)雍熙(984——987)端拱(988——989)淳化(990——994)至道(995——997)
陵墓:永熙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三、
谥号: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圣章元孝皇帝
庙号:真宗
帝名:赵恒
辈份:第二代
在位:997——1022(25年)
生卒:968——1022(54岁)
皇考:太宗第三子
生母:李氏
年号:咸平(998——1003)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天禧(1017——1021)乾兴(1022)
陵墓: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四、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庙号:仁宗
帝名:赵祯
辈份:第三代
在位:1022——1063(41年)
生卒:1010——1063(53岁)
皇考:真宗第六子
生母:李氏
年号:天圣(1023——1032)明道(1032——1033)景佑(1034——1038)宝元(1038——1040)康定(1040——1041)庆历(1041——1048)皇佑(1049——1054)至和(1054——1056)嘉佑(1056——1063)
陵墓:永昭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五、
谥号: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庙号:英宗
帝名:赵曙(赵宗实)
辈份:第四代
在位:1063——1067(4年)
生卒:1032——1067(35岁)
皇考:太宗子商恭靖王赵元汾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
生母:任氏
年号:治平(1064——1067)
陵墓:永厚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六、
谥号: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庙号:神宗
帝名:赵顼
辈份:第五代
在位:1067——1085(18年)
生卒:1048——1085(37岁)
皇考:英宗长子
生母:高氏
年号:熙宁(1068——1077)元丰(1078——1085)
陵墓:永裕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七、
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攻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庙号:哲宗
帝名:赵煦
辈份:第六代
在位:1085——1100(15年)
生卒:1076——1100(24岁)
皇考:神宗第六子
生母:朱氏
年号:元佑(1086——1094)绍圣(1094——1098)元符(1098——1100)
陵墓:永泰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八、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慈宪显孝皇帝
庙号:徽宗
帝名:赵佶
辈份:第六代
在位:1100——1125(25年)
生卒:1082——1135(53岁)
皇考:神宗第十一子
生母:陈氏
年号: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政和(1111——1118)重和(1118——1119)宣和(1119——1125)
陵墓: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之宝山)
九、
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庙号:钦宗
帝名:赵桓
辈份:第七代
在位:1125——1127(2年)
生卒:1100——1161(61岁)
皇考:徽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靖康(1126——1127)
陵墓:永献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南宋(1127——1279)
十、
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庙号:高宗
帝名:赵构
辈份:第七代
在位:1127——1162(35年)
生卒:1107——1187(80岁)
皇考:徽宗第九子
生母:韦氏
年号:建炎(1127——1130)绍兴(1131——1162)
陵墓: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之宝山)
十一、
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庙号:孝宗
帝名:赵昚(赵伯琮、赵瑗、赵玮)
辈份:第八代
在位:1162——1189(27年)
生卒:1127——1194(67岁)
皇考:太祖少子秦王赵德芳五世孙秀王赵子偁子
生母:张氏
年号:隆兴(1163——1164)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
陵墓:永阜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之宝山)
十二、
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庙号:光宗
帝名:赵敦
辈份:第九代
在位:1189——1194(5年)
生卒:1147——1200(53岁)
皇考:孝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号:绍熙(1190——1194)
陵墓: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之宝山)
十三、
谥号: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庙号:宁宗
帝名:赵扩
辈份:第十代
在位:1194——1224(30年)
生卒:1168——1224(56岁)
皇考:光宗第二子
生母:李氏
年号: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开禧(1205——1207)嘉定(1208——1224)
陵墓:永茂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之宝山)
十四、
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庙号:理宗
帝名:赵昀(赵与莒、赵贵诚)
辈份:第十一代
在位:1224——1264(40年)
生卒:1205——1264(59岁)
皇考:宋太祖的十世孙,山阴尉赵希瑀子(一说实为史弥远抱养之民间孩子,无宋室血统)
生母:全氏
年号:宝庆(1225——1227)绍定(1228——1233)端平(1234——1236)嘉熙(1237——1240)淳佑(1241——1252)宝佑(1253——1258)开庆(1259)景定(1260——1264)
陵墓:永穆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之宝山)
十五、
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庙号:度宗
帝名:赵禥(赵孟启、赵孜)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1264——1274(10年)
生卒:1240——1274(34岁)
皇考:理宗弟赵与芮子
生母:黄氏
年号:咸淳(1265——1274)
陵墓:永绍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之宝山)
十六、
谥号:孝恭懿圣皇帝
庙号:无
帝名:赵显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4——1276(2年)
生卒:1271——1323(52岁)
皇考:度宗子
生母:全氏
年号:德佑(1275——1276)
十七、
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庙号:端宗
帝名:赵昰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6——1278(2年)
生卒:1268——1278(10岁)
皇考:度宗长子
生母:杨氏
年号:景炎(1276——1278)
陵墓:永福陵(今广东省新会县南崖山)
十八、
谥号:少帝、幼主、末帝、卫王
庙号:无
帝名:赵昺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8——1279(1年)
生卒:1271——1279(8岁)
皇考:度宗子
生母:俞氏
年号:祥兴(1278——1279)
扩展知识: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
为什么有人认为联蒙灭金是南宋朝廷短视的表现
常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旅游的人,会接触很多宋朝散落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很多历史文物和遗迹。非常令人感慨。
我觉得,南宋灭亡,不是败在联蒙灭金,南宋不联蒙,说不定就蒙金联手灭南宋。南宋灭亡在于宋朝得国不正,太忌惮武将太强而拥兵自立,不敢倡导重视尚武精神,缺乏能征善战的骑兵,导致宋朝军队一直战斗力太弱。
宋朝联金并不短视,而是因为有一个深厚历史战略考虑。
两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石敬瑭为了自立,与契丹联手,灭了唐,建立后晋,石敬瑭遵辽太宗为父王。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今天的河北北部和北京等一带,此后400年,中原数个朝代都没能收复这里。
这个防止游牧民族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从此以后一直成为北宋和南宋皇朝的心头之患。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曾发起三次北伐,但都折兵损将,无功而返。
女真人在辽国后面建立起了金国。成为辽国的背后大患。金辽国争斗,战争频频,让宋朝看到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希望。北宋派人先后10次出使金国,与金国达成“海上之盟”。 灭了辽国之后,北宋以每年给金国上贡20两银、30万匹绢的代价,从金国手中拿回十六中的7个州。
但两年之后,尝到甜头且发现南宋战力很弱的金国南下,俘虏了北宋徽宗、钦宗二帝,灭了北宋。中原大量汉人跟随宋朝皇族南逃,成立南宋,偏安于江南,惶惶不可终日。
蒙古人强大后。金国继续出兵攻打南宋,南宋看到了联蒙灭金的可能。 最终在与蒙古联合灭金。雪了靖康二帝被俘之耻。
但很快,南宋成蒙古下一个并吞目标。 没有任何可以再联手的可能,南宋皇帝投降后,在还有抵抗意志的一些大臣支持下,其它皇族人员一再继位,一边组织抵抗,一边一路南逃。皇族和还愿意追随的遗臣散落在南方沿海各地,此后在这些地方繁衍了下来。留下了不少宋朝的历史文化遗存。
(广东珠海斗门的宋朝皇族后裔生活的南斗村的崑山赵公祠)
有人说,南宋不联蒙灭金,转而联金抗蒙,那不就不会唇亡齿寒了吗?
我觉得,如果让金在与蒙古的战斗中缓过了气,过不了几年,金一样会抓紧机会灭南宋,南宋一样不会长久多少年。一切只怨南宋自己太弱。
宋朝为何不能一统江山
谢谢邀请!
北宋存在了一百多年,北宋应该是我国封建王朝中,国土面积最小,未真正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之一。原因如下:
一、北宋的来源问题:北宋是赵匡胤拥兵自重的结果。北宋之前我国为五代十国,那时一个乱字了得,其乱劲与五胡乱华相似,与三国鼎立时代有得一拼。北宋建立之前,到处是国家,随处有皇帝,大家都割据一方。赵匡胤趁老柴家孤儿寡母,黄袍加身。当皇帝后,全国东西南北到处是国家,后来靠征战,勉强拿下中原,实行了局部统一,但东北的辽,西部的西夏一直与北宋分庭抗礼。
二、国富兵弱。赵匡胤当皇帝后,一直害怕黄袍加身重演,搞杯酒释兵权,抑武扬文。兵不识将,将不掌兵。基本打不过大辽,与西夏也就算能打个平手。可以说兵弱加上两面受敌,保住现有疆域就谢天谢地了。还想收回燕云十六州,统一北方,几乎为不可能。
三、花钱买平安。北宋军备溺弱,但有钱,社会繁荣。打不过怎办呢?便花钱买平安。对大辽给钱,给西夏送银子,以屈辱求生存。后来与金合作,灭大辽。其结果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不仅燕云十六州没收回来,结果是北宋刚出狼窝,又入虎穴。弄到最后丟了北方半壁江山,还发生了靖康耻,几乎整个北宋王朝的皇帝、宫人、百官都当了金国的俘虏。
综上所述,北宋当时能保住现有疆域已经不错了,至于统一全国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梦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