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榜出身

清朝科举中,“两榜生”是什么级别?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23 06:45:01 浏览1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清朝科举中,“两榜生”是什么级别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即“两榜生“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看到这题目,唐代一个叫卢文焕的状元估计要笑了,还是醉眼朦胧的笑:多大官?老子酒都喝不起,你来说说,做了状元能当多大的官。

是的,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能当大官,也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有大好前程。

虽说,状元能当大官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但还是有很多寂寂无名,一生踌躇不得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状元郎,看看成为状元要经历什么,成了状元郎,会做哪些工作,历史中的出名状元和奇葩状元都有哪些。

1、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成为状元太难了,整个中国历史,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时期的孙伏伽,中状元在622年,最后一位状元,叫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

在整个1282年间,中国各大一统王朝,出现了508位文状元,加上辽、金、西夏、太平天国、大西国、五代十国合计有148位文状元,总计656位文状元。

这656位,分摊到1282年里,两年左右一个。

看着这概率,要比如今买彩票中500万难太多了。

那个年代,如果 想成为一个状元,你得历经重重考验。

1、秀才

这是第一关,你老爹想让你当状元,第一就是要培养你从小读书。

于是,学习不好的一批刷了下来,穷的上不起学的一批也刷了下来,朱元璋那样的只能放牛。

你如果学习尚可,家里也能供得起你上学,你要继续学习,就得过了第一考验:参加童试。

这是读书人的第一大考,要三年二考,经过三道关:县试、府试、院试三道关,过了前两关,就叫童生,第三关也过了,你就有了正式的名号:秀才。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头疼,妈呀,考个秀才也这么难吗?

当然,当了秀才,就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官府有优待,不上税,见了县官老爷不下跪,乡里、村里有红白喜事,写个对联,记个账,相当重视呢。

秀才不是官,但对秀才的尊重,那是不小的,说白了,这就是在乡村的知识分子。

就为了这么一个秀才的名号,有些人,胡子都熬白了,都还考不上。甚至有爷爷和孙子一块考秀才,父亲和儿子一起考秀才的奇事。

当你成为秀才后,就有了考取举人当官的资格了。

这时候,如果你已经成人了,家里父母不让你干活,家里兄弟们让着你,家里老婆小鸟依人,红袖添香,一切看起来很幸福。

但是,此刻的你心不会太轻松,因为大家的意思很明白,继续加油,考个官老爷出来。

2、举人

如果你有幸成了秀才,伙计,你往后余生,就要奔波在考举人的路上了,因为谁也不会甘心当个“半成品”,你甘心,家里人也不愿意。

考举人的试,叫做“乡试”,你铆足了劲,恨不得一次就考下来。

兄弟,不要着急,搞不好,你会栽跟头的,君不见,有多少人倒在乡试的道路上。那个范进,中了个举人,都疯了。

你要冷静,你要合力安排,你要调整好情绪,一旦获得举人,那会让你的生活彻底改变,从此,你可以当官了。

可是,这“乡试”三年一次,你一次考不中,就要等三年,二次考不中,就地等六年。考中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太熬人了,但你别无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要挤破头也得过河。

不过,“中举”只是秀才们美好的愿望罢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名落孙山,因为它比童试难太多了。

如果有幸,你杀将出来,成了举人,那么,到处都有人叫你老爷,乡里的人都是低着头和你说话,老爷子和兄弟们成天在外,有的牛可吹。

而老婆的危机感来了,因为你有工资了,还不上税,你可以养活一家人了,说不上还会纳妾。不过,举人的工资和正式官员比,还是少了不少。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中了举一定可以当上官,不是一定,而是可能。

如果你有认识的官员赏识你,那么可以当官。如果你家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你也可以当上官。或者,你所在区域从举人中招公务员,你也可以前去。

举人一般能做个八九品官员。

清朝重臣左宗棠,一生就卡在举人这里,始终没敲开进士的大门。如果不是确实有才,而且有贵人提携,他是上不去的。

3、进士和状元

好了,举人你也当上了,接下来,可以做最后的一搏了,参加“会试”。

这是国家级别的考试,一年录取三百多,只要考中,恭喜你,你就是贡士了。

有人说,贡士就是进士吗?不是,他们之间差一次“殿试”。

当你成为了贡士之后,你的人生就稳当了,就等殿试了。

殿试,按原则讲,是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考试的,那是为自己挑选终极人才啊!但是,实际又不一样,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也就是说,皇帝老大做个选择题,随便选个考题,就可以开始了!

殿试过后,就要排出名次了。

一般来说,北宋之后,参加殿试的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

但是,这个殿试的成绩并不会决定是不是状元,因为要过皇帝这一关。

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是皇帝指定的,也许,皇帝按照大臣报上来的成绩认可前三名;也许,皇帝看谁长得顺眼,就点谁;也许,皇帝仅仅是看那个进士的名字好,就点了状元。

例如,朱元璋,曾经做梦梦到一个姓丁的当了状元,醒来后,就挑了一个姓丁的做了状元。

乾隆皇帝,就因为一个人叫“胡长龄”,感觉寓意很好,就点了状元。

总之,一个人要成为状元,无不经历重重险阻。

就像历史中的很多名人,才华没得说,但离状元的距离还很远,甚至进士都不是。

像李白、杜甫等,就没有达到学业的最高端,左宗棠这样的人,连进士都不是,这到哪说理去?

当了状元,就一定能当大官吗?

不一定,状元当中的水货多了去了,平庸的人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写起八股文头头是道,做起官来缺点多多。

当你成为状元后,吏部官员马上行动了,开始安排工作,或者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总之,就是成为了京官。

状元刚开始的时候,被封的这些官,一般是从六品,也有七品,官职并不高,但所在单位可是受人瞩目,常和大人物打交道。

初次封了官之后,再往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一是看能力如何,二是看人脉情况如何,三是看皇帝欣赏如何。

这三者会真正决定前程。

就拿唐朝来说,唐朝的148位状元中,能做到尚书和宰相级别的,也就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达不到顶级官位的。

至于其它大一统的王朝,状元能当高官的,也是数量有限。

从唐初开始,到清末,在656位状元中,能成为惊才绝艳之辈的,也就是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吕蒙正、文天祥、胡广、杨慎、翁同龢、张謇等十几人而已。

不过,大多数状元虽然不能到达顶级官员,但二三品的状元,还是出现不少的。

这些状元中,论升职最快的,就是明朝的彭时,当了一年的七品官,然后发生土木堡事变,因为官员短缺,从7品一跃成为了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这是所有状元中升迁最快的。

升迁最快的,不代表位置最稳的,他很快就因不能胜任,从从一品降为了五品官员。

而夺门事变后,朱祁镇重新上位,凡是朱祁钰重用的统统降职或下课,而彭时因为被朱祁钰降过职务,因此,又被朱祁镇任命为兵部尚书。人生真的是充满着大喜大悲啊,这过山车坐的,韩大叔心惊肉跳。

前面提到的那位落魄的唐朝状元郎卢文焕,就是因为长期官位低,然后醉心于杯中之物,最后连酒都喝不起。

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需要目标远大,柔韧性和坚持力比较好,做事比较会变通,人脉关系处理适当的人才,而状元中的一些,孤傲且迂腐,死认圣人之言,只会死搬硬套,实际干起事来一塌糊涂。

因此,状元郎们的发展,并不是个个高官得坐,并不是人人选筹帷幄,出色的只是一部分。

总之,当了状元,仅仅是拿到了一个进入高层的门票,但能不能进入内阁,或者当首辅(或宰相),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因此,状元的做官起点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但终点就是一品官员。

不过,也有终点是国主的,西夏有位姓李的状元,唯一的状元,后来当了西夏国主,这是个例。

其实,状元和现在的学生一样,不是你出身名校,就一定能有大出息;也并不是文化越高,贡献和成就越大。

3、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的状元们

历史当中,出现的状元们也是各有特色,下面我们盘点一二。

一、连中三元者

在历史大潮中,能够连中三元的,就是乡试得了第一的解元,会试得了第一的会元,殿试得了第一的状元,这样的人,出现了14个,几乎一百年才出一个。

连中三元者,唐朝有2位:张又新、崔元翰;宋朝比较多,有6位: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有1位:孟宋献,元朝有1位:王宗哲;明朝有两位:黄观、商辂,清朝有两位:钱檠、陈继昌。

二、当了驸马的状元

很多人电视和小说看得太多了,认为状元郎大多能成为驸马爷。

实际上,几百位状元郎中,娶了皇帝女儿,成为驸马的只有一位,他就是郑颢,它是大唐会昌二年(842年)成为了状元,当了七年官后,被宰相推荐给了唐宣宗,娶了万寿公主。

三、唯一的女状元

在大一统王朝里,没有出现女状元,而太平天国体制下,出了一位女状元,名叫傅善祥。

1853年,太平天国开启女子科考,傅姑娘考了个状元,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

只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此女子也不见了踪影,估计隐姓埋名,过起了新的生活。

四、武状元的情况,以及武状元成了宰相的那位

历史各个王朝中,主要是文状元,但武状元的选拔,也是有过不少次的,在历史上,武状元出现了185人。

武状元并不像文状元那样形成可持续的系统选拔,根据王朝不一样,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清朝的武状元比较多一点,其它朝代的武状元数量并不多,这反映了对武状元的重视还是不够。

武状元中最为出色的无疑是郭子仪,他因为武状元而入仕途,后立下无数功勋,最后官至宰相。这是唯一一位,武状元成为宰相的例子。

五、第一位状元,和最后一位状元

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孙伏伽。

此人在622年考取了状元,参与了后期的玄武门之变,大腿抱得很准。

后来官运恒通,担任了户部侍郎,拜大理寺卿,出任陕州刺史等,看得出来,这状元郎最后成为了一方大吏,做得不错,在公元658年去世。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清朝的刘春霖,他是1904年的状元郎,他当了状元后不久,就被送到了日本公派学习,三年后返回,担任过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又过了四年,清朝倒了,刘状元成了袁世凯政府的官员,后来长期在北洋政府任职,担任过北洋政府直隶省的教育厅厅长,徐世昌很欣赏他。

在徐世昌的提携下,两次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因而名声响彻华夏。

刘状元是个书法高手,而且也有强烈的爱国情节,当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邀请他担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职务,都被他拒绝了。

1944年,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去世,从此,华夏再无状元郎。

回到开头,状元能当多大的官呢?

初入仕途,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后面的发展看自己的造化了,也许是官居一品,也许官居二三品,还也许是常年四五品,更也许一直是从六品左右。

能当多大的官,不是“状元”这个称号决定的,而是有他的能力和发展决定的,或许还有几丝的运气在里面。